logo资料库

2006年安徽高考理科数学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资料共11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06 年安徽高考理科数学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第Ⅰ卷(选择题 共 60 分) (1)、复数 1  3 3 i i  等于 A.i B. i C. 3 i D. 3 i (2)、设集合 A   x x   2 2,  x R  , B   y   x    ,则  2, 1 RC A B 等 x   2 于 A. R B. , x x R x   0 C. 0 D.  (3)、若抛物线 2 y  2 px 的焦点与椭圆 2 x 6 2 y 2  的右焦点重合,则 p 的值为 1 A. 2 B. 2 C. 4 D. 4 (4)、设 ,a Rb ,已知命题 :p a b ;命题 q :    a b  2 2     2 a 2 b  2 ,则 p 是 q 成立的 A.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B.充分不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 ,x x  0 (5)、函数 y  的反函数是 2x , x  0 , x  0 x , x  0 , x  0 x 2 x 2 A. y  C. y  2 ,x x  0 x , 2 ,x x  0 x  0 B. y  D. y    , x x  0   , x x  0 (6)、将函数 sin  y x  (  的图象按向量 0) a    6  ,0    平移,平移后的 图象如图所示,则平移后的图象所对应函数的解析式是
A. sin(  y B. sin(  y x x C. sin(2  y D. sin(2  y x x    ) 6  ) 6  )  3  ) 3  (7)、若曲线 y 4 x 的一条切线l 与直线 4 y x   垂直,则l 的方程为 8 0 A. 4 x y   3 0 B. 4 y x   5 0 C. 4 x y   3 0 D. 4 y x   3 0 (8)、设 0 a  ,对于函数  f x   A.有最大值而无最小值 B.有最小值而无最大值 C.有最大值且有最小值 D.既无最大值又无最小值 sin x a  x sin (0  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x (9)、表面积为 2 3 的正八面体的各个顶点都在同一个球面上,则此球的体积为 A. 2 3  B.  1 3 C.  2 3 x y   , 1 0 D. 2 2 3  (10)、如果实数 x y、 满足条件 y   , 1 0 那么 2x y 的最大值为 A. 2 B.1 C. 2 D. 3 x y   , 1 0 A B C (11)、如果 1 1 1  的三个内角的余弦值分别等于 2  A B C 2 的三个内角的正弦值,则 2 A B C A. 1 1 1  A B C B. 1 1 1  A B C C. 1 1 1  和 2 A B C  2 和 2 A B C  2 都是锐角三角形 都是钝角三角形 2 2 是钝角三角形, 2  A B C 2 是锐角三角形 2
A B C D. 1 1 1  是锐角三角形, 2  A B C 2 是钝角三角形 2 (12)、在正方体上任选 3 个顶点连成三角形,则所得的三角形是直角非等腰三角形的概 率为 A. 1 7 B. 2 7 C. 3 7 D. 4 7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90 分) 注意事项: 请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书写作答无效。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6 分,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 13 )、 设 常 数 a  , 0 2 ax     4 1 x    展 开 式 中 3x 的 系 数 为 3 2 , 则 lim( n  a a  2    a )n  __________。 (14)、在 ABCD  (用 a b、 表示)   AB a AD b AN    , , 中,  3 NC  ,M 为 BC 的中点,则 MN   _______。 (15)、函数  f x 对于任意实数 x 满足条件  f x   2   1  f x  , 若  1 f   则 5, f  f 5    _______________。 (16)、多面体上,位于同一条棱两端的顶点称为相邻的,如图, 正方体的一个顶点 A 在平面内,其余顶点在的同侧,正方体上 与顶点 A 相邻的三个顶点到的距离分别为 1,2 和 4,P 是正方体 的其余四个顶点中的一个,则 P 到平面的距离可能是: ①3; ②4; ③5; ④6; ⑤7 以上结论正确的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所有正 B1 C1 A1 B D1 C D  A1 A 第 16 题图 确结论的编号)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74 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本大题满分 12 分) 3  4       cot  已知 , tan (Ⅰ)求 tan的值;   10 3 5sin 2  2  (Ⅱ)求 8sin   cos  2 2    2 sin   2   11cos 2  2  8 的值。 (18)、(本大题满分 12 分) 在添加剂的搭配使用中,为了找到最佳的搭配方案,需要对各种不同的搭配方式作比较。
在试制某种牙膏新品种时,需要选用两种不同的添加剂。现有芳香度分别为 0,1,2,3,4, 5 的六种添加剂可供选用。根据试验设计原理,通常首先要随机选取两种不同的添加剂进行 搭配试验。用表示所选用的两种不同的添加剂的芳香度之和。 (Ⅰ)写出的分布列;(以列表的形式给出结论,不必写计算过程) (Ⅱ)求的数学期望 E。(要求写出计算过程或说明道理) PA  ,P 在平面 ABC 内的射影为 BF 的中点 O。 (19)、(本大题满分 12 分) 如图,P 是边长为 1 的正六边形 ABCDEF 所在平面外一点, 1 (Ⅰ)证明 PA ⊥ BF ; (Ⅱ)求面 APB 与面 DPB 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20)、(本大题满分 12 分) 已知函数   f x 在 R 上有定义,对任何实数 0 a  和任何实 P F A H O B 第 19 题 E C D 数 x ,都有  f ax    af x  (Ⅰ)证明  0 f  ; 0 ,kx x  , 0 (Ⅱ)证明   f x  其中 k 和 h 均为常数; ,hx x  , 0 (Ⅲ)当(Ⅱ)中的 0 k  时,设  g x   1  f x    f x  ( x  ,讨论  g x 在 0)  0,   内的单调性并求极值。 (21)、(本大题满分 12 分) 数列 na 的前 n 项和为 nS ,已知 a 1  1 , 2 S n  2 n a n   n n   1 , n  1,2,  (Ⅰ)写出 nS 与 1nS  的递推关系式 n  ,并求 nS 关于 n 的表达式; 2 (Ⅱ)设  f n x   S n n n 1  x , b n  f / n  p   ,求数列 nb 的前 n 项和 nT 。 p R  (22)、(本大题满分 14 分)
x 如图,F 为双曲线 C: a 2 2  2 2 y b  1  a  0, b  的 0  右焦点。P 为双曲线 C 右支上一点,且位于 x 轴上方, M 为 左 准 线 上 一 点 , O 为 坐 标 原 点 。 已 知 四 边 形 OFPM 为平行四边形, PF OF 。 (Ⅰ)写出双曲线 C 的离心率 e 与的关系式; (Ⅱ)当 1 时,经过焦点 F 且品行于 OP 的直 AB  ,求此时的双曲 12 线交双曲线于 A、B 点,若 y O M H P x F 第 22 题图 线方程。 2006 年安徽高考理科数学真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等于( ) 1  3 3 i i  (1)复数 A.i 1 解:  3 3 i i  (2)设集合  A 1  (1 i    x x  B. i 3 i 3 ) i 2    故选 A 1 i  i   ,  2, x R  B  C. 3 i D. 3 i | y y   x 2    ,则  , 1 RC A B 2 x   等于( ) A. R 解: A  [0,2] , B. [ 4,0] B   (3)若抛物线 2 y  2 px 的焦点与椭圆 A. 2 解:椭圆 2 x 6 p  ,故选 D。 4 R  0 , x x R x  ,所以  C A B  2 2 y x 6 2 C. 4  C. 0 {0} C R ,故选 B。 D.   的右焦点重合,则 p 的值为( ) 1 D. 4 B. 2 2 y 2  的右焦点为(2,0),所以抛物线 2 y 1  2 px 的焦点为(2,0),则 (4)设 ,a Rb ,已知命题 :p a b ;命题 q :    a b  2 2     2 a 2 b  2 ,则 p 是 q 成立的 ( ) A.必要不充分条件 B.充分不必要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 件 解:命题 :p a b 是命题 q : (5)函数 y 0 2 , x x     2 , 0 x x      a b  2 2     2 a 2 b  2 等号成立的条件,故选 B。 的反函数是( )
y A.  0 x x  ,   2   , x x   0 y B.    0 2 , x x  , 0 x x   y C.  x x  ,   2   , x x  0  0 y D.    2 , x x  , x x   0  0 解:有关分段函数的反函数的求法,选 C。 y  (6)将函数 sin    平移,平移后的图象如图所示,则平移后的图象所对应函数的 解析式是( )  的图象按向量    6  x  ,0 0) (  a x y   A. sin(  ) 6  ) 3 解:将函数 sin C. sin(2    y x y B. sin(  y x  D. sin(2  y x  ) 6  )  3 x  (  的图象按向量 0)  a ,0       6   ) 6 平移,平移后的图象所对应的解析式为 sin (  y x  ,由图 象知,   ( 7 3    2 12 4 )  ,所以 2 ,因此选 C。 6 y (7)若曲线 D. 4 3 0 A. 4 3 0 B. 4 y y   y 8 0 解:与直线 4 0   垂直的直线l 为 4 y x x 在某一点的导数为 y  ,即   ,所以 4 x 在(1,1)处导数为 4,此点的切线为 4 x y   ,故选 A y   垂直,则 l 的方程为( ) 3 0 x y m   x 的一条切线l 与直线 4 y C. 4 x 8 0 y   5 0 3 0     x x x x y 4 4,而 34 x a  ,对于函数  f x (8)设 0   sin x a  x sin (0  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 x 解:令 sin , x t A.有最大值而无最小值 B.有最小值而无最大值 C.有最大值且有最小值 D.既无最大值又无最小值 x a  sin x a a  ,所以 1 ,   t 的值域,又 0 ,则函数  f x (0,1] (0,1] sin a t     y  t t t , y 1   (0   的值域为函数 )  x  (0,1] 是一个减函减,故选 B。 (9)表面积为 2 3 的正八面体的各个顶点都在同一个球面上,则此球的体积为 A. 2 3  B.  1 3 C.  2 3 解:此正八面体是每个面的边长均为 a 的正三角形,所以由 8  2 2 3   2 3 知, 1a  , D. 23 a 4 则此球的直径为 2 ,故选 A。 (10)如果实数 x y、 满足条件 x 1 0 y      1 0 y        1 0 x y  C. 2 A. 2 解:当直线 2x y   过点(0,-1)时,t 最大,故选 B。 A B C  (11)如果 1 1 1 t 的三个内角的余弦值分别等于 2 B.1  A B C 2 D. 3 的三个内角的正弦值,则 2 ( ) ,那么 2x y 的最大值为( )
A B C B. 1 1 1 和 2 A B C  2 都是钝角三角形 2 2 2 2 2 2 2    A B C 是钝角三角形 都是锐角三角形 A B C A B C  是锐角三角形 A B C  A. 1 1 1 A B C  C. 1 1 1 A B C  D. 1 1 1 A B C  解: 1 1 1        sin  和 2 是钝角三角形, 2 是锐角三角形, 2 A B C 的三个内角的余弦值均大于 0,则 1 1 1  2  2  2  2  2  2 是钝角三角形。故选 D。        C  sin( sin( sin( cos cos cos sin sin C 1 C 1 B 2 B 2 A 2 A 2 ,得 A 1 ) B 1 ) B 1 A 1 C    2  2          ) 锐角三角形,由 是锐角三角形,若 2  A B C 2 是 2    A 1 B 1 A ,那么, 2  B C 2  2  ,  2 C 1 所以 2 A B C  (12)在正方体上任选 3 个顶点连成三角形,则所得的三角形是直角非等腰..三角形的概 2 2 率为( ) A. 1 7 B. C. 2 7 3 7 D. 4 7 解:在正方体上任选 3 个顶点连成三角形可得 3 8C 个三角形,要得直角非等腰..三角形, 24 则每个顶点上可得三个(即正方体的一边与过此点的一条面对角线),共有 24 个,得 3 C 8 , 所以选 C。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6 分,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 置。 (13)设常数 0 a  , 2 ax     4 1 x    展开式中 3x 的系数为 3 2 ,则 lim( n  a a  2    a )n  _____。 解: rT   1 r C a 4 4  r x 8 2  r 1 2 r x  ,由 8 2  r x x  1 2 r  3 x , 得 r 2, 4 C a 由 r 4 r = 3 2 知a= ,所以 1 2 lim( n  a a  2    a n )  (14)在 ABCD    (用 a b 、表示)  AN 由   ( a b   3 NC  ( a  MN 解:     ) 3 4  ,所以为 1。 1 2 111  2    , AB a AD b AN   ,   中,  AN    1 4  3A =3( C   1 b a 4  4 得  b 1 2 ) 。  3 NC  ,M 为 BC 的中点,则 MN   _______。   a b  )   AM a   ,  b 1 2 ,所以 f x 对于任意实数 x 满足条件  f x  (15)函数  5   f  f  __________。  2   1  f x  ,若  1 f   则 5,
 ( ) f x ,所以 (5) f f (1)   ,则 5 解:由  f x  2    f   5  f  f ( 5)   f 1   f x ( 1)   得  f x  4   1 ( 1 2)   f   2  1  f x  1 5 。 (16)多面体上,位于同一条棱两端的顶点称为相邻的,如图,正方 体的一个顶点 A 在平面内,其余顶点在的同侧,正方体上与顶点 A 相邻的三个顶点到的距离分别为 1,2 和 4,P 是正方体的其余四个顶点 中的一个,则 P 到平面的距离可能是: ④6; ①3; 以上结论正确的为______________。(写出所有正确结论的编号..) 解:如图,B、D、A1 到平面的距离分别为 1、2、4,则 D、A1 的中 ②4; ③5; ⑤7 点到平面的距离为 3,所以 D1 到平面的距离为 6;B、A1 的中点到平面的距离为 所以 B1 到平面的距离为 5;则 D、B 的中点到平面的距离为 ,所以 C 到平面的距离 3 2 为 3;C、A1 的中点到平面的距离为 D1 中的一点,所以选①③④⑤。 7 2 ,所以 C1 到平面的距离为 7;而 P 为 C、C1、B1、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74 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本大题满分 12 分)已知 (Ⅰ)求 tan的值; 5sin 2 (Ⅱ)求  2  8sin 3  4      , tan cot     10 3 2  2  8 的值。 B1 C1 A1 B D1 C D  A1 A 第 16 题图 5 2 , cot 1 3 8sin 11cos   cos  2 2    2 sin   2   10 3tan 3     得 ,又 3  4   cos  2 2    2 sin   2   11 11cos     解:(Ⅰ)由 tan   2   10 tan   ,即 tan  3   或 tan     ,所以 tan   为所求。 5sin 2  2  (Ⅱ) 11cos 2  2  8 5 = 1+cos 2   8 4sin   11  2 cos   3 0 1 3 1-cos  2  5 5cos    =   8sin  2 2 cos 16 = 8sin    2 2 cos 6cos    6 8tan    2 2 =  5 2 6 。 (18)(本大题满分 12 分)在添加剂的搭配使用中,为了找到最佳的搭配方案,需要对 各种不同的搭配方式作比较。在试制某种牙膏新品种时,需要选用两种不同的添加剂。现有 芳香度分别为 0,1,2,3,4,5 的六种添加剂可供选用。根据试验设计原理,通常首先要 随机选取两种不同的添加剂进行搭配试验。用表示所选用的两种不同的添加剂的芳香度之 和。 (Ⅰ)写出的分布列;(以列表的形式给出结论,不必写计算过程) (Ⅱ)求的数学期望 E。(要求写出计算过程或说明道理) 解:(Ⅰ)  1 2 3 4 5 6 7 8 9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