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4年北京高考文科数学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资料共7页,全文预览结束
2004 年北京高考文科数学真题及答案 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 I 卷 1 至 2 页。第 II 卷 3 至 9 页。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注意事项: 第 I 卷(选择题 共 40 分) 1. 答第 I 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 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 考试结束,监考人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1)设 M  { | x 2    x 2 , N }  { | x x  }1 ,则 M N 等于 A. { | 1 x   x } 2 (2)满足条件| z | B. { | x 2    x } 1 C. { | 1 x   x } 2 D. { | x 2    x } 1 |  3 4 的复数 z 在复平面上对应点的轨迹是 i | A. 一条直线 B. 两条直线 C. 圆 D. 椭圆 (3)设 m、n 是两条不同的直线,, , 是三个不同的平面,给出下列四个命题: ①若 m, n / /,则 m n ②若 / / , / / , m,则 m ③若 m / /, n / /,则 m n/ / ④若  ,  ,则 / / 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 A. ①和② B. ②和③ (4)已知 a、b、c 满足 c A. ab ac C. ③和④ a  0 D. ①和④   ,且 ac  0 ,那么下列选项中一定成立的是 b  0 ) B. c b a ( D. ac a C. cb ) c ab  ( 2 2 (5)从长度分别为 1,2,3,4 的四条线段中,任取三条的不同取法共有 n 种,在这些取法中,以取 出的三条线段为边可组成的三角形的个数为 m,则 m n 等于 B. A. 0 3 4 (6)如图,在正方体 ABCD A B C D 1 4 1 2 C. D.  1 1 1 1 中,P 是侧面 BB C C1 1 内一动点,若 P 到直线 BC 与直线 C D1 1 的距离相等, 则动点 P 的轨迹所在的曲线是 A 直线 B 圆 C 双曲线 D 抛物线 (7)函数 f x ( )  2 x  2 ax  3 在区间[1,2]上存在反函数的充分必要 条件是 D 1 D A 1 A C 1 C B 1 P B
A. a  ( , ]1 ( ) ( 8 ) 函 数 f x     B. a  [ , 2 , x x P  , x x M   ) C. a     [ , 2 , ] 1 ( ) D. a [ , ]1 2 , 其 中 P 、 M 为 实 数 集 R 的 两 个 非 空 子 集 , 又 规 定 ( f P )  { | y y  ( ), } f x x P  , f M ( )  { | y y  ( ), f x x M  ,给出下列四个判断:其中正确的有: } ①若 P M   ,则 f P ( )  ( f M )   ②若 P M   ,则 f P ( )  ( f M )   ③若 P M R   ,则 f P ( )  ( f M R  ) ④若 P M R   ,则 f P ( )  ( f M R  ) A. 3 个 B. 2 个 C. 1 个 D. 0 个 二. 填空题:本大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 ) (9)函数 f x  sin cos x x 的最小正周期是______________ (10)方程 lg( x 2  2 )  lg x  lg 3 的解是______________ (11)圆 x 2  ( y  21 )  1 的圆心坐标是______________,如果直线 x 那么实数 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    0 与该圆有公共点, a y (12)某地球仪上北纬 30 纬线的长度为12cm ,该地球仪的半径是_______cm,表面积是______cm2 (13)在函数 f x ( )  2 ax  bx  c 中,若 a,b,c 成等比数列且 f ( )0 4  ,则 f x( ) 有最_______值 (填“大”或“小”),且该值为______________ (14)定义“等和数列”:在一个数列中,如果每一项与它的后一项的和都为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 列叫做等和数列,这个常数叫做该数列的公和。 已知数列{ }an 是等和数列,且 a1 2 ,公和为 5, 那么 a18 的值为______________,且这个数列的前 21 项和 S21 的值为______________ 三. 解答题: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80 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5)(本小题满分 14 分) 在 ABC 中, sin A  cos A  2 2 , AC  2 , AB  3,求 tgA 的值和 ABC 的面积 (16)(本小题满分 14 分)如图,在正三棱柱 ABC A B C  1 1 中,AB=2, AA1 1 2 ,由顶点 B 沿棱柱侧面 经过棱 AA1 到顶点 C1 的最短路线与 AA1 的交点记为 M,求: (I)三棱柱的侧面展开图的对角线长 (II)该最短路线的长及 A M 1 的值 AM (III)平面 C MB1 与平面 ABC 所成二面角(锐角)的大小
A 1 M A C 1 B 1 C B y P O x A B (17)(本小题满分 14 分) 如图,抛物线关于 x 轴对称,它的顶点在坐标原点,点 P(1,2),A( x y1 , ),B( x 1 , )均在抛物 y2 2 线上。(I)写出该抛物线的方程及其准线方程 (II)当 PA 与 PB 的斜率存在且倾斜角互补时,求 y 2 的值及直线 AB 的斜率 y 1 (18)(本小题满分 14 分) ( ) 函数 f x( ) 定义在[0,1]上,满足 f x  2 f x ( 2 ) 且 f ( )1 1 ,在每个区间 ( 1 i 2 , 1 i (i  1,2……) 2 1 ] 上, y  ( ) 的图象都是平行于 x 轴的直线的一部分。 f x , f ( )1 (I)求 f ( )0 及 f ( 2 i 1 2 a   2  (II)设直线 x , 及 lim(  , x  a 1 n 求 a a1 2 )1 的值,并归纳出 f 4 1 i 2 1  ) 的值 ,x 轴及 y a n ( 1 i 2 f x )( i 1 2  的表达式 ) , ,  ( ) 的图象围成的矩形的面积为 ai (i  1,2……), (19)(本小题满分 12 分) 某段城铁线路上依次有 A、B、C 三站,AB=15km,BC=3km,在列车运行时刻表上,规定列车 8 时整从 A 站发车,8 时 07 分到达 B 站并停车 1 分钟,8 时 12 分到达 C 站,在实际运行中,假设列车从 A 站正点发车, 在 B 站停留 1 分钟,并在行驶时以同一速度 vkm h/ 匀速行驶,列车从 A 站到达某站的时间与时刻表上相应 时间之差的绝对值称为列车在该站的运行误差。 (I)分别写出列车在 B、C 两站的运行误差 (II)若要求列车在 B,C 两站的运行误差之和不超过 2 分钟,求 v 的取值范围 (20)(本小题满分 12 分) 给定有限个正数满足条件 T:每个数都不大于 50 且总和 L=1275。现将这些数按下列要求进行分组, 每组数之和不大于 150 且分组的步骤是: 首先,从这些数中选择这样一些数构成第一组,使得 150 与这组数之和的差 r1 与所有可能的其他选择 相比是最小的, r1 称为第一组余差; 然后,在去掉已选入第一组的数后,对余下的数按第一组的选择方式 构成第二组,这时的余差为 r2 ;如此继续构成第三组(余差为 r3 )、第四组(余差为 r4 )、……,直至第 N 组(余差为 rN )把这些数全部分完为止。 2, (I)判断 r r 1 , , 的大小关系,并指出除第 N 组外的每组至少含有几个数 rN
(II)当构成第 n(n
200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北京卷文史类数学试题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本大题主要考查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每小题 5 分,满分 40 分。1-6:DCAABDCB 二. 填空题:本大题主要考查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每小题 5 分,满分 30 分。 (9)(10) x  21 , x 1  2 (11)(0,-1),1  2 1    a 2 (12)4 3 192 (13)大 -3 (14)3 52 三. 解答题: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80 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5)本小题主要考查三角恒等变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等基本知识,考查运算能力。满分 14 分。 解法一:  sin A  cos A  2 cos( A  )45   2 2  cos( A  )45   1 2 又 0   A 180   A  45  ,60  A  105   tgA  tg 45(   )60   1 1   3 3  2 3 sin A  sin 105   sin( 45    60 )  sin  45 cos 60   cos 45  sin 60   S ABC  1 2 AC AB  sin A  1 2    2 3 2  4 6  3 4 ( 2  6 ) 解法二:sin A  cos A  2 2 6 2  4 (1)  (sin A  cos 2 ) A  1 2 sin2 A cos A  1 2 0   A  180  ,  sin A  ,0 cos A  0 (sin A  cos A ) 2   1 2 sin cos A A  3 2  sin A  cos A  6 2 (2) (1)+(2)得:sin A  6 2 4 (1)-(2)得:cos A  6 2 4  tgA  sin cos A A  2  4 6  4  2 6    2 3 (以下同解法一) (16)本小题主要考查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棱柱等基本知识,考查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和运算能力。满分 14 分。 解:(I)正三棱柱 ABC A B C  1 1 1 的侧面展开图是长为 6,宽为 2 的矩形,其对角线长为 6 2 2 2  2 10 (II)如图,将侧面 AA B B1 1 绕棱 AA1 旋转120 使其与侧面 AA C C1 1 在同一平面上,点 B 运动到点 D
的位置,连接 DC1 交 AA1 于 M,则 DC1 就是由顶点 B 沿棱柱侧面经过棱 AA1 到顶点 C1 的最短路线,其长为 2 DC  2 CC 1  2 4  2 2  2 5   DMA   C MA 1 1 , AM A M1  故 A M 1 AM 1 A 1 M A C 1 B 1 C B D (III)连接 DB, C B1 ,则 DB 就是平面 C MB1 与平面 ABC 的交线 在 DCB 中   DBC  CBA  ABD   60   30   90  CB DB 又 C C 1 平面 CBD 由三垂线定理得 C B DB 1   C BC1 就是平面 C MB1 与平面 ABC 所成二 面角的平面角(锐角)侧面 C B BC 1 是正方形   1 C BC1  45 故平面 C MB1 与平面 ABC 所成的二面角(锐角)为 45 (17)本小题主要考查直线、抛物线等基本知识,考查运用解析几何的 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满分 14 分。 解:(I)由已知条件,可设抛物线的方程为 y 2 2 px y P O x A B 点 P(1,2)在抛物线上  准线方程是 x  1 2 2 2 p ,得 p  2 故所求抛物线的方程是 y 1  2 4 x (II)设直线 PA 的斜率为 k PA ,直线 PB 的斜率为 k PB 则 k PA  y x 1 1   2 2 ( x 1  1 ) , k PB  y 2 x 2   2 1 ( x 2  1 ) PA 与 PB 的斜率存在且倾斜角互补 k   k PB PA 由 A( x y1 , ),B( x 1 , )在抛物线上,得 y2 2 2 y 1 14 (1); y x 2 2 24 x (2)  1 4  2 y 1 y 1  2  1 y 2 y 2  2 2  1 1 4  2 y 1 ( y 2  )2 y 1 y 2  4 由(1)-(2)得直线 AB 的斜率 k AB  y x 2 2   1  y x 1 4  y 1 y 2     4 4 1( x 1  x 2 ) (18)本小题主要考查函数、数列等基本知识,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满分 14 分。 解:(I)由 f ( ) 0  2 f ( ) 0 ,得 f ( )0 0 由 f ( ) 1  2 f ( 1 2 ) 及 f ( )1 1 ,得 f ( 1 2 )  1 2 f ( ) 1  1 2
同理, f 1 i 2 ( 1 4 )  x  f ) (  1 2 1  4 2 1 ( )   时, f x 2 1 i 归纳得 f 1 2 1 i  a1 ( 1 i 2  )  2  1 i 2 a2 , , 1 2 ( i   1 1 8 i   a 2 1 i  ) ( 1 i  1 2  (II)当 所以{ }an 是首项为 1 2 ,公比为 1 4 的等比数列, 所以 lim(  n a 1  a 2    a n )  ( i  1 2 , ) 1 i   1 2  2 3 1 i 2 )  1 2 1 1  4 (19)本小题主要考查解不等式等基本知识,考查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满分 12 分。 解:(I)列车在 B,C 两站的运行误差(单位:分钟)分别是 | 300 v 300 (II)由于列车在 B,C 两站的运行误差之和不超过 2 分钟,所以| v 解得 39 时,(*)式变形为 当 当 0  v 300 7 300 7  v 当 v  480 11 480 11 时,(*)式变形为 7  综上所述, v 的取值范围是[39, 300 v 时,(*)式变形为 7     7 300 v  480 11 2   v 480 11 2   v 00 11 480  v v 195 4 2   ] (*)  和| 7 | | 7    v 300 7  v | |   480 11 | v 480 11 2  v 300 7  v 195 4 480 11 解得 解得 480 11 150 50 (20) 解:(I) r 1 r 2   。除第 N 组外的每组至少含有 rN 3 个数 (II)当第 n 组形成后,因为 n N ,所以还有数没分完,这时余下的每个数必大于余差 rn ,余下数 之和也大于第 n 组的余差 rn ,即 L  [( 150  r 1 )  ( 150  ) r   2  ( 150  r n )]  r n r 2    由此可得 r 1 (III)用反证法证明结论,假设 N  11 ,即第 11 组形成后,还有数没分完,由(I)和(II)可知, 1 ,所以 r    r  n n L n  1 因为 ( 150 ) 1 r n r 2 r n r 1     n 1 1   150 n n L   1 余下的每个数都大于第 11 组的余差 r11 ,且 r 11 (*)因为第 11 组数中至少含有 3 个数,所以第 11 组数之和大于 37 5 3 112 5 . r11 10 故余下的每个数  . . 这与(*)式中 r11 r 11   37 5 150 112 5 . 第 组数之和 37 5 150 r 10 11         r . 矛盾,所以 N  11 150 11 1275   10  37 5. , 此时第 11 组的余差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