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8上半年湖南教师资格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3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8页 / 共13页
资料共13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8 上半年湖南教师资格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 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 1.学习古诗词中“月亮”意象,教师请学生举出古人借月亮抒发对亲人思念之情的例子, 下列适合的是( )(常考) A.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B.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C.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A 项,通过“我”、影子、月亮表达了诗人独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 感。B 项,该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纯朴生活的喜爱之情,诗中的“月”是显示时间的景物 描写。C 项,该句诗写庭中的清幽景色,“月”是景物描写。D 项,借“月”表达了诗人的祝 福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学生阅读《朝花夕拾》,学习了阅读散文集的基本方法,教师准备再向学生推荐一部自主 阅读的散文集,下列适合的是( ) A.孙犁《白洋淀纪事》 B.沈从文《湘行散记》 C.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D.法布尔《昆虫记》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A 项,《白洋淀纪事》是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B 项,《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散 文集代表作之一。C 项,《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D 项,《昆虫记》 是一部科普文学作品。 3.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主题活动,让小组提交阅读交流的作品, 下列不适合的是( )(易混) A.鲁迅《社戏》 B.刘成章《安塞腰鼓》 C.老舍《济南的冬天》
D.汪曾祺《昆明的雨》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A 项,《社戏》中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描绘了少年时代看社戏的场景,极具民 俗文化。B 项,《安塞腰鼓》中描绘了腰鼓表演的壮观场面。C 项,《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充 满诗情画意的写景散文,文中没有涉及民俗文化。D 项,《昆明的雨》虽然也是一篇散文, 但文中多处涉及民俗文化。 4.教师在讲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时,指出两句的意思是交错互补的,请学生再 找出一个例子加以体会,下列适合的是( )(常考)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C.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D.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题干中的“交错互补”即“互文”。D 项的诗句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5.学习朱自清的《春》,教师讲解“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 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一句的修辞手法,补充该修辞手法的例句,下列适合的是( ) A.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宗璞《紫藤萝瀑布》) B.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C.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 D.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让·乔诺《植树的牧羊人》)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题干中的例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A 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B、C 两项没 有使用修辞手法。D 项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6.学习戏剧单元,教师指导学生体会“在台词中融入唱词、民谣、快板等元素”的艺术效 果,举出具有这种特征的作品,下列不适合的是( ) A.孙鸿《枣儿》 B.老舍《龙须沟》 C.魏明伦《变脸》 D.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A 项,《枣儿》的开篇出现了童谣。B 项,《龙须沟》中有程疯子的快板。C 项,《变 脸》中多处出现民谣。 7.古诗中某些句子因为蕴含哲理而被后人反复引用,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某教 师安排学生汇编这类诗句,下列不适合的是( )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B 项是写景的诗句。 8.某教师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针对“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写出读后感,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阅读书报杂志是提升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 B.阅读书报杂志对精神世界的影响更为强烈 C.阅读文学作品有助于积累多样的写作素材 D.鉴赏文学作品应该具有同样的个性化体验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A 项,阅读书报杂志是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有效途径。B 项,“更为强烈”表达有 误,不能说谁的影响更强烈。D 项,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并不一定要有个性化体验。 9.教研室研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教师们围绕“写作教学和评价”各 抒己见,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易错) A.不同学段的写作教学应当按照统一标准进行 B.写作教学应当根据学生的困难适时提供指导 C.写作评价结果必须采用书面方式分等级呈现 D.写作评价过程应该以教师的全面批改为中心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A 项,课程标准把写作教学分为四个学段,不同学段的写作教学不能按照统一标 准进行。C 项,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 用等级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采用展示、交流等多种方式。D 项,写作评价过程 要注重评价的多元与互动,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
结合。 10.教科书中《卖油翁》设置了一道练习题:“有人可能会问:高超的箭法真的能等同于往 壶里罐油吗?好箭法真的只是‘手熟’而已吗?再读课文,谈谈你的看法。”对编者意图的分 析,下列不恰当的是( )(常考) A.强化学生审美意识,培养审美情趣 B.鼓励学生展开讨论,表达个人观点 C.引导学生重读课文,整合关键信息 D.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学会质疑探究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该练习题意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质疑探究,与审美意 识与审美情趣无关。 11.阅读《春望》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师:“国”对于杜甫来讲,那么重要吗?“国”意味着什么呢? 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或’者,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解释“国” 为一片有士兵守卫的疆城。 (投影并讲解)“国”字有两种解读:其一,国都,指京都长安。(朱东润.春望[A].中国历 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 1 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10-111)其二,国家。杜 甫今存诗歌 1400 余首,“国”字共出现 127 次,经统计分类,有 50 多例解释为“国家”。 对上述教学实录片段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增加积累,认识更多的繁体字 B.理解词义,给学生释义的方法 C.通过实践,学会查字典的方法 D.激发兴趣,了解不同的造字法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该教学片段中教师意在通过对重点词词义的教学教给学生释义的方法,并不是为 了让学生认识更多的繁体字、了解不同的造字法,也没有涉及查字典的方法。 12.阅读某教师《海底两万里》教学反思片段,按要求答题。 文学名著阅读,其核心当然在于阅读,没有阅读,就没有对情节的了解和把握,就无法明确 整部作品的脉络和主线,自然也就不可能对整部作品的主题、情感作出深刻的理解。八年级
的学生,缺乏阅读的自觉性,而且也缺乏阅读的技巧方法,只是粗略阅读,图个“有意思”。 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往往不会主动深入地探究文本,思考作品背后的深刻内涵。也就 是说,读完一本名著不容易,读懂一本名著就更难了。因此,在学生的文学名著阅读中,老 师一定要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 在我原先的设计中,学生每天要阅读《海底两万里》两节内容,并对各节的主要内容进行概 括,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名著最基本的情节。而在后续的设计中,我发现仅这样并不 能促进学生对名著的深入理解。受其他老师启发,我安排学生在周末选择作品中最打动自己 的三个情节来配画,并说明理由。 对上述教学反思片段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配画的教学设计是为了有效地梳理全书的情节 B.学生每天的文学名著阅读量必须有统一的要求 C.名著阅读导读作业可以既有限定性又有选择性 D.没有老师的指导,初中生就无法读完一本名著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A 项,配画的教学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容。B 项,学生的阅读能 力不同,阅读量也就不同,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D 项,初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 能力,说他们没有老师的指导“无法读完一本名著”太过绝对。 13.阅读两位教师教学《中国石拱桥》的课堂小结,按要求答题。 教师甲: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发现了吗?要说清楚一个事物,就要注意先说什么后说 什么,还要注重怎么说。比如把一个不熟悉的事物介绍给别人,可以用熟悉的事物来替代它。 再比如,准确地列出数字就使得说明更加科学严谨。如果能把一个事物分类进行介绍,就会 更加清楚明白。 教师乙:今天学了《中国石拱桥》,中国石拱桥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很好 地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又建成了各种各样的桥,这是古人不能 想象的。我们还要通过我们的智慧与汗水建造通往幸福生活的美丽桥梁。 对上述课堂小结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教师甲的总结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对事物进行准确说明 B.教师乙的总结能够让学生准确地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 C.两位教师的课堂小结诠释了说明文阅读的重点与难点 D.两位教师的课堂小结给学生提供了解读说明文的策略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B 项,教师乙的总结是对文章内容的升华,并没有涉及说明对象的特征。C 项, 《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石拱桥特征的描写,两位教师均未涉及这一点。D 项, 教师乙的总结未涉及“解读说明文”的内容。 14.阅读某教师关于写作教学的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 有些学生的习作,整体的段落安排比较清楚,但各段中的层次很不清。针对这种情况,教师 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按一定的顺序组织句群,比如,空间顺序、动静关系等。教师也可以引导 学生剖析教科书选文中某些段落的层次关系,学习有条理地表达。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的第二段,有二百多字,写了植物、动物,远景、近景,静态、报考,视觉感受、听觉感受、 味觉感受等众多内容,层次清晰,堪称典范。教师还可以提供一组课外材料,其中包含相互 关联的句子,但句子之间的语意联系不紧密。重点引导学生按一定的层次组织这些材料,重 新调整语序,写成一段层次清晰的文字。 对上述教学论文片段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学生习作中的问题是教师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 B.学生改进习作的层次问题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 C.教科书选文均可作为训练习作层次的典型材料 D.课外材料在习作层次训练方面与课内形成互补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C 项,说法太过绝对,教科书中的选文类型多样,体裁多样,有的课文内容及结 构并不适合作为训练中学生习作层次的典型材料。 15.阅读某教师设计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匾额文化”活动方案,按要求答题。 活动一:了解匾额里的“错别字”,猜猜匾额中“错别字”的寓意,让学生了解有些匾额里 的字看似有误,实际上有独特的寓意。 活动二:理解匾额的独特寓意。归纳匾额的不同类型,比较不同类型匾额的功能和悬挂的场 合,理解其中的寓意。 活动三:探究匾额的文化内涵。小组合作,深入探究“全聚德”“同仁堂”等知名匾额的文 化内涵,然后再说说自己看到的匾额,继续在小组内谈谈这些匾额的文化内涵。 活动四: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匾额,配上文化内涵说明,送给最好的朋友。 对上述活动方案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活动一意在引导学生完成识字写字任务
B.活动二侧重训练学生逆向发散思维能力 C.活动三能够体现生活化的语文教学理念 D.活动四重在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A 项,活动一的重点是匾额中“错别字”的独特寓意,而不是引导学生识字写字。 B 项,活动二侧重训练学生的聚合思维。D 项,活动四重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16 小题 20 分,第 17 小题 8 分,第 18 小题 12 分,共 40 分) 阅读某教师《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实录片段,完成第 16 题。 师:课文中用了多个不同的动词表达“走”,找一找。(学生找出相关动词:“爬”“跑”“移” “攀”“探”“踩”等) 师:作者为什么要运用这么多与“走”相关的动词? 生:是为了避免呆板和单调。 师:也有这一作用,不过,这些动词可能包含着更加丰富的内涵呢,大家找找看。老师先举 个例子,我觉得“他们就朝一座悬崖飞跑而去”中“飞跑”两字就用得很好,它写出了活泼 的童心,让我们一下就感受到五个小男孩的活泼好动。 生:“一面跟着他们跑”的“跑”有意思,五个男孩顽皮果断,是“飞跑”。而“我”先有所 犹豫,后来被大家激将,才“跟着他们跑”,更多的是随从,是好奇。 生:“蹲在小山道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蹲”和“靠”字用得很好,写出了“我” 处境的危险、内心的恐惧。我们害怕的时候经常就是“蹲”着、“靠”着的。 生:“接着,他们又开始向崖顶攀爬”,这个“攀”字写出了那些孩子动作的老练。 师:是啊,面对危境,其他的孩子因为有经验,行动有板有眼,“攀爬”是沉稳。“攀”既点 出了孩子们爬山的熟练,又对比鲜明地衬托出“我”的胆怯。其实,还有“你把左脚踏到那 块岩石上”的“踏”字,可以看出父亲的什么?能分析一下吗? 生:这个“踏”字可以看出父亲的智慧?父亲不是直接去救孩子,而是一步一步教孩子下来: 先让孩子找到下面的岩石,然后告诉孩子具体的方法——“踏到那块岩石上”。让孩子觉得 克服困难其实很简单,就是利用好脚下的条件,一步一步地走出困境。 师:在父亲的帮助下,儿子有变化吗? 生:有的。“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这里的“探”字体现出 “我”从胆怯谨慎变得勇敢,生命中注入了自信的琼浆。
生:这里的“踩”字用得也非常好。“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踩到了安全的地方终于完 成了脱险的历程。“踩”字刻画了受到磨炼走向成功的孩子形象。 师:父亲在紧急关头唤起了儿子的勇气,更为儿子赢得了宝贵的人生经验。今后,无论遇到 怎样的困难,都会想起这段难忘的经历,从而增强自己的勇气和信心? [问题] 16.(1)评析该教师教学过程中提问的目的。(10 分) (2)评析该教师课堂反馈的方法和效果。(10 分) 参考解析: (1)该教师提问的目的是引导和点拨学生,让学生能够随着教师的提问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 梳理文章思路。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要运用这么多与‘走’相关的动词”以及接下来的引 导让学生能从文中人物的行为分析其心理,进而理解作者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提问 “‘踏’字,可以看出父亲的什么”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要注意分析重点词语,体会作者 的表达意图。“在父亲的帮助下,儿子有变化吗”的提问则更进一步地将学生引入了本篇文 章中心思想的表达上,学生通过教师的提问很容易便想到了父亲的行为对“我”的重要影响。 (2)①以提问的方法进行课堂反馈。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提问获得学生对课文 的理解程度的反馈。层层递进的三个问题体现的是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一步步解读。 ②以启发式的课文分析进行课堂反馈。当学生的思想停滞或出现偏差时,该教师通过“这些 动词可能包含着更加丰富的内涵呢,大家找找看”“其实,还有‘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 的‘踏’字”等对课文的分析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帮助学生找到突破点,理解课文。 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第 17—18 题。 读书·实践·收获 ①我曾为一段曼妙的钢琴曲所触动。那优雅的旋律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下决心投入了钢琴 的学习,可未尝试多久我便发现,自己所演奏出的不过只是一个个拼凑而成的断音,尽管旋 律可谓悦耳,却始终无法打动人心。 ②抱着这样的烦恼,我翻开了《贝多芬传》。在书中,我仿佛看见了那个身影——贝多芬, 身患重病却坚强地在琴前创作的身影。他的命运无疑是多舛的,可他却没有曲服,坚决而肯 定地说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失聪并未阻止他在音乐路上前行的脚步,他坚强地战胜 病魔,作出了一篇又一篇经典的乐章,读到这儿,我的耳畔又一次响起了《命运交响曲》的 旋律。此刻,这旋律是多么振撼激昂,比我之前所听过的每一次都要更加猛烈,每一个音符 都重重地击在我的心头,我看到了与命运搏斗的贝多芬,与这旋律所结合,于我而言更加震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