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4浙江省嘉兴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5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8页 / 共15页
资料共15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4 浙江省嘉兴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本试卷满分 150 分(其中卷面书写占 5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一、语文知识积累(21 分)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 分) 优秀的书籍是一种由高贵的语言和闪光的思想所构成的财富,为人类所 (míng)_________记,所珍惜,是我们永恒的伴侣和慰(jiè)_________。 她把良师益友介绍给我们,使我们认识(qì)_________今为止人类最伟大 的灵魂;她把智慧勇气赐予我们,让我们从狭(ài)_________的山谷走向 广阔无垠的草原。 2.古诗文名句填空。[要求(1)~(3)必答,(4)(5)选做一题](8 分) (1)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 王勃《送杜少府 之任蜀州》) (2)_________________,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 师表》)(3)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借 明 月 寄 托 对 好 友 的 思 念 ; 苏 轼 《 水 调 歌 头 · 明 月 几 时 有 》 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明月表达美好祝愿。 (4)静默的山会说话,只要我们用心聆听,细心品味,就会悟到许多生活的 道理,如古诗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连 续两句) (5)“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马年春晚,一首《时 间都去哪儿了》的歌,催发了人们对珍惜时间的思考,让人不禁想起古诗文 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名句。 3.名著阅读。(6 分) 阅读下列片段,完成“阅读积累卡”。 【甲】三人大惊道:“莫不走了消息,这件事发了?”晁盖道:“亏杀这 个兄弟,担着血海也似干系来报与我们。原来白胜已自捉在济州大牢里了, 供出我等七人。本州差个缉捕何观察将带若干人,奉着太师钧帖来,着落 郓城县立等要拿我们七个。亏了他稳住那公人在茶坊里俟候,他飞马先来
报知我们。如今回去下了公文,少刻便差人连夜到来捕获我们。却是怎地 好?” 【乙】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 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丙】“这么说,现在你对‘牛虻’的评价改变了?” “不, A ,我没有改变!我否定的只是那种无意义的、带着做 作和矫情的以苦行考验意志的悲剧成分。但我永远赞赏牛虻的勇敢和他的 毅力。他忍受巨大痛苦、不为任何压力所折服,这是一个革命者的典型形 象。” “保尔,这番话你为什么不在三年前说呢,现在说出来,只有使人感 到遗憾了。” 阅读积累卡 【甲】 书名:水浒传 人物:“他”是 ①_____________ 相关事件: “这件事”是 指:②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乙】 【丙】 书名:朝花夕拾 人物:“我”是 ③_____________ 相关事件: “ 我 ” 去 ④ ________前,背书 给父亲听。 书名:⑤________ 人物:“A”是 ⑥_____________ 相关事件: 三年“生死” 离别后,两个情人 意外相逢。 4.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男有分,女有归.(回归)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B.去国.怀乡(国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老夫聊.发少年狂(姑且) C.次.北固山下(停泊) 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D.清风徐.来(慢慢地) 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相信) 二、现代文阅读(30 分) 请认真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完成 5~11 题。 (一)(18 分) 江声浩荡 ①“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 ②第一次读到《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第一句话时,我极为震撼。这声音, 到现在还在回响 .......,还在笼罩,还在奔涌,如血液,从脚趾直达头顶…… ③对一个平原深处的孩子来说,虽然离黄河才 30 里,但初中以前一直没 有机会亲临,何况大江的涛声。但那刻,它就在我心中奔腾起来。 ④那是 30 多年前发生在故乡的事。1980 年的春天,我正读初中二年级。 一天,我在镇上供销社的玻璃柜台看到一套四册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⑤我怯怯地让女售货员拿出来,翻开书页,第一眼,“江声浩荡,自屋后 上升”破空而来,一下击穿了我。对一个乡间的孩子,一个在快板书和民间故 事中成长的人来说,我知道外面还有一种有别于我们组合习惯的文字,还有一 种有别于我们生活的别样的人生。 ⑥那时农村僻陋偏远,是没有多少闲书可言的,父亲不识字,母亲不识字, 哥哥有一本绣像本的《三国演义》,快要被我吃下了,那种精神的饥渴,在物 质匮乏的年代更加让人窒息。 ⑦那天在课堂里老师讲些什么我一点都没听进去,晚上在家也只是草草吃 点东西。细心的母亲看出我的不对劲,我的倦怠,问我:冻着了?凉着汗了? 接着母亲又问:和人怄气了?被谁欺负了? ⑧我摇摇头,就早早躺下睡了。当时家境贫寒,我和父母还在一个床上睡 觉。床的下面,拴着的是一群羊,而屋子的梁上则是宿窝的鸡。 ⑨我想到“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但只是想象那大江的模样,那震撼的 声音。 ⑩我知道父母的不易,父亲靠半夜起来在集市上扫街,半劳作半乞讨地和
- - - - - - - - - - - - - 在 - - - - - - - - - - - - - - - - - - - - 此 - - - - - - - - - - - - - - - - - - - - 卷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号 证 考 准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名 姓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校 学 业 毕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 - - - - - - - - - - - - - - - - - - 上 - - - - - - - - - - - - - - - - - - - - 答 - - - - - - - - - - - - - - - - - - - - 题 - - - - - - - - - - - - - - - - - - - - 无 - - - - - - - - - - - - - - - - - - - - 效 - - - - - - - - - - - - 来赶集的人一次要上两分钱补贴家用,有时还要遭到斥骂和白眼。五天一个集, 每次下集,我就看见父亲在家里一分一分地点钱,然后交给母亲。那时哥哥刚 结婚,姐姐也要出嫁,家里有时就断盐。 ⑪一次母亲上集,被小偷偷去了五块钱。当时我中午正放学,同学说:你 娘哭了,在街上走呢。 ⑫我悄悄地跟着母亲,看她从集市上哭着走过,那泪从她的眼里流到嘴角, 流到脖子里,流到衣襟上,母亲用手去擦,眼泪又流到了她的手上,我怯怯地 抓住母亲的手,母亲的泪也在我的手背上流。我也哭了,我们母子哭着从集市 到供销社,到水煎包铺,到鸡蛋市场。人们不知道我们为什么哭,很多人窃窃 私语“这娘俩,哭得像泪人似的”。 ⑬后来,我想,“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样的句式可以用来形容我们 贫寒的母子——“哭声浩荡,在母子脸颊上升”。 ⑭黎明,屋梁上的鸡开始鸣叫。母亲早早唤我上学,问我身体好点没有, 我没言语。 ⑮在学校晨读的课堂上,我撕破喉咙喊: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 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 ⑯放学吃晚饭,在端碗的空隙,我对母亲说:老师要我交学费,两块钱! ⑰母亲没问,从衣裳的口袋里,在手巾包裹着的里三层外三层的中间,找 出一块五,然后又去邻居家借了五毛。 ⑱我到供销社的玻璃柜台前,买下了《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是我骗母 亲的唯一的一次,30 年来,我一直压在心底。母亲去世多年了,我还常常想起 我们娘俩哭泣走过的路:哭声浩荡,在母亲脸颊上升! (选自《人民日报》2013 年 9 月 14 日,有删改。作者: 耿立) 5.第⑤段中说:“‘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破空而来,一下击穿了我。”请仔 细阅读全文,概述“我”被“击穿”后的种种表现。(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6.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5 分) (1)那泪从她的眼里流到嘴角,流到脖子里,流到衣襟上,母亲用手去擦,眼
泪又流到了她的手上,我怯怯地抓住母亲的手,母亲的泪也在我的手背上流。 (作者这样写母亲流泪,有什么好处?)(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在学校晨读的课堂上,我撕破喉咙喊: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 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撕破喉咙喊”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 情感?)(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7.第⑩段在文中有何作用?(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8.作者为什么说“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声音到现在还在回响 .......?结合文章 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新闻事件】 (二)(12 分) 纠结的校服 2014 年 3 月 21 日,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在北师大二附中访问的镜头中, 出现了学生们穿着宽松的蓝白运动校服的画面。随即有网友跳出来吐槽,该校 服“太减分”了!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大家议论纷纷。 【网上声音】 北师大二附中副校长王华:网友们并非真正了解我校学生的真实需求和看 法,总体来说,我们学生还是挺喜欢那套蓝白校服的,这是北师大二附中的一 种标志,很多学生到了大学之后还穿我们的校服,说明他们对那套校服还是很 留恋的。 雨打荷叶:我倒是蛮喜欢孩子现在的校服的,便宜、实用、洗起来省力, 款式还过得去。小孩嘛,讲究漂亮干什么!最好天天穿校服,这样可以避免孩 子之间的攀比,也可以防止他们因爱美而影响学习。 家有儿女:学生穿校服是应该的,可学校图方便,统一订购来的校服在质 量上打了折扣,夏天校服太薄,我家女儿就不肯穿。这两年来个儿蹿了很多, 校服又显短了,前几天还为穿校服跟我怄气呢,真拿她没办法!
羡慕哥:嘻,要是能穿上《继承者们》中李敏镐的那套校服,我就更酷了, 天天穿也愿意。那件蓝西服,好帅! 【专家观点】 南京市江宁区教育局王东:全区统一校服,好处很多。不仅价格便宜,质 量保证,还可避免校际之间校服参差不齐的现象。 北京服装学院顾远渊:校服的设计要考虑学校身份识别功能,便于校际之 间区分,同时也要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审美特点。一所学校最好多设计几 套不同功能的校服,满足不同场合的穿着需要。 【调查统计】 某中学关于校服关注点的调查统计图 【两地采风】 材料 1:重庆巴蜀中学校服是巴蜀学子最喜爱的服装。校服设计充分尊重 学生、家长、老师的观点与意见,让他们全程参与校服的研发过程。做到了 学校“善为根,雅为骨,志为魂”的德育理念和年轻学子青春风采的完美结 合。他们的做法引起了中央电视台的关注,被作为校服改革的典范向全国推 介。 材料 2:香港各类中小学校学生每天都要穿校服。每所学校均有校服自主 选择权,学生每人拥有多种不同款式的校服,除夏装和冬装校服外,还有体育 课专用服、西装礼服等。很多学校借校服来彰显自己的学校文化。不过,有些 普通学校的学生很羡慕内地学生穿一样的校服,因为这样不必担心暴露自己是 二、三流学校学生的身份。 (相关材料摘自互联网) 9.对于校服,人们“纠结”哪些问题?请根据“网上声音”和“专家观点”做 简要归纳。(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10.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 ) A.北师大二附中副校长王华认为,他们学校的学生都喜欢那套蓝白校服, 蓝白校服已是他们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已成为学校形象的 代表。 B.巴蜀中学校服改革的做法之所以被央视作为典范向全国推介,是因为学 校在校服设计中融入了“善为根,雅为骨,志为魂”的德育理念。 C.“调查统计”显示,家长与学生在校服关注点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家长 比较关注校服的实用性,而学生更在意校服的美观性。 D.香港有些普通学校的学生羡慕内地学生穿一样的校服,因为这样不必担 心暴露自己是二、三流学校学生的身份;而内地一些学校的学生羡慕香 港学生每人拥有多种不同款式的校服。 11.佳洲市举办“校服 T 台秀”活动,其宣传标语“校服——青春的符号,流 动的名片”获得好评。请结合文本,从内容角度推断其原因。(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二、古诗文阅读(26 分)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 12~20 题 (一)(6 分) 古诗阅读 12.佳洲中学九(1)班准备以“古诗中的菊花”为题,编辑一本古诗评注集。 下面诗歌是其中的两首,请你帮助他们完成评注。 (甲)咏菊 [宋]杨万里 物性从来各一家, 谁贪寒瘦厌年华? 菊花自择风霜国, 不是春光外①菊花。 (乙)重阳后菊花(之一) [宋]范成大 寂寞东篱湿露华, 依前金靥照泥沙。 世情儿女无高韵, 只看重阳一日花。 [注]①外:见外。 【评注】(甲)诗偏于理性,前两句从“①_________________”入手,用其 他花来衬托菊花;(乙)诗精于描绘,“②__________________”一词写出了 菊花的灿烂美丽。(2 分) (甲)诗直抒胸臆,赞美了菊花③__________________;(乙)诗借花抒感, 表达了作者④__________________。(4 分)
- - - - - - - - - - - - - 在 - - - - - - - - - - - - - - - - - - - - 此 - - - - - - - - - - - - - - - - - - - - 卷 - - - - - - - - - - - - - - - - - - - - 上 - - - - - - - - - - - - - - - - - - - - 答 - - - - - - - - - - - - - - - - - - - - 题 - - - - - - - - - - - - - - - - - - - - 无 - - - - - - - - - - - - - - - - - - - - 效 - - - - - - - - - - - - (二)(9 分)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 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 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 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 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 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 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 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 分) (1)渔人甚异.之 (2)便要.还家 (3)处处志.之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 分)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异:____________ 要:____________ 志: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15.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中华大地出现了“处处自诩桃花源” 的现象,请结合本文分析原因。(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