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7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数学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34页
第2页 / 共34页
第3页 / 共34页
第4页 / 共34页
第5页 / 共34页
第6页 / 共34页
第7页 / 共34页
第8页 / 共34页
资料共34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7 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数学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的,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 1.(3 分)(2017•营口)﹣5 的相反数是( ) A.﹣5 B.±5 C. D.5 【考点】14:相反数.. 【分析】根据相反数的定义直接求得结果. 【解答】解:﹣5 的相反数是 5.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相反数的性质,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0 的相反数是 0. 2.(3 分)(2017•营口)下列几何体中,同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完全相同的是( ) A.球 B.圆锥 C.圆柱 D.三棱柱 【考点】U1: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 【分析】分别写出各个立体图形的三视图,判断即可. 【解答】解:A、球体的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都是圆形;故本选项正确 B、圆锥的主视图、左视图都是三角形,俯视图是圆形;故本选项错误; C、圆柱的主视图、左视图是矩形、俯视图是圆,故本选项错误; D、三棱柱球体的主视图、左视图是三角形、俯视图三角形,但大小不一定相同,故本选项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掌握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是分别从物体正面、左面和上面 看,所得到的图形是解题的关键. 3.(3 分)(2017•营口)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A.(﹣2xy)2=﹣4x2y2 B.x6÷x3=x2 C.(x﹣y)2=x2﹣y2 D.2x+3x=5x2 【考点】48:同底数幂的除法;35:合并同类项;47: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4C:完全平方公式..
【分析】根据同底数幂的除法、积的乘方、完全平方公式和合并同类项的运算法则分别进行计算即可得出 答案. 【解答】解:A、(﹣2xy)2=4x2y2,故本选项错误; B、x6÷x3=x3,故本选项错误; C、(x﹣y)2=x2﹣2xy+y2,故本选项错误; D、2x+3x=5x,故本选项正确; 故选 D. 【点评】此题考查了同底数幂的除法、积的乘方、完全平方公式和合并同类项,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题 的关键,是一道基础题. 4.(3 分)(2017•营口)为了解居民用水情况,小明在某小区随机抽查了 30 户家庭的月用水量,结果如 下表: 月用水量/m3 户数 4 6 5 7 6 9 8 5 9 2 10 1 则这 30 户家庭的月用水量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 A.6,6 B.9,6 C.9,6 D.6,7 【考点】W5:众数;W4:中位数.. 【分析】找中位数要把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位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两个数的平均数)为中位数; 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注意众数可以不止一个. 【解答】解:表中数据为从小到大排列,数据 6 出现了 9 次最多为众数, 9 和 9 处在第 15 位、第 16 位,其平均数 9 为中位数,所以本题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9,众数是 6. 故选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众数和中位数的知识,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众数,将一组数据从 小到大依次排列,把中间数据(或中间两数据的平均数)叫做中位数. 5.(3 分)(2017•营口)若一次函数 y=ax+b 的图象经过第一、二、四象限,则下列不等式一定成立的是
( ) A.a+b<0 B.a﹣b>0 C.ab>0 D. <0 【考点】F7:一次函数图象与系数的关系.. 【分析】由于一次函数 y=ax+b 的图象经过第一、二、四象限,由此可以确定 a<0,b>0,然后一一判断各 选项即可解决问题. 【解答】解:∵一次函数 y=ax+b 的图象经过第一、二、四象限, ∴a<0,b>0, ∴a+b 不一定大于 0,故 A 错误, a﹣b<0,故 B 错误, ab<0,故 C 错误, <0,故 D 正确. 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一次函数的图象与系数的关系,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根据函数图象的位置,确定 a、b 的符 号,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6.(3 分)(2017•营口)如图,已知矩形纸片的一条边经过一个含 30°角的直角三角尺的直角顶点,若 矩形纸片的一组对边分别与直角三角尺的两边相交,∠2=115°,则∠1 的度数是( ) A.75° B.85° C.60° D.65° 【考点】JA:平行线的性质.. 【分析】先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3 的度数,再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进行计算即可.
【解答】解:如图所示,∵DE∥BC, ∴∠2=∠3=115°, 又∵∠3 是△ABC 的外角, ∴∠1=∠3﹣∠A=115°﹣30°=85°,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以及三角形外角性质的运用,解题时注意: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 等. 7.(3 分)(2017•营口)如图,在△ABC 中,AB=AC,E,F 分别是 BC,AC 的中点,以 AC 为斜边作 Rt△ADC, 若∠CAD=∠CAB=45°,则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ECD=112.5° B.DE 平分∠FDC C.∠DEC=30° D.AB= CD 【考点】KX:三角形中位线定理;KH: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分析】由 AB=AC,∠CAB=45°,根据等边对等角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B=∠ACB=67.5°.由 Rt△ADC 中,∠CAD=45°,∠ADC=90°,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ACD=45°,根据等角对等边得出 AD=DC,那么 ∠ECD=∠ACB+∠ACD=112.5°,从而判断 A 正确; 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得到 FE= AB,FE∥AB,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EFC=∠BAC=45°,∠FEC=∠
B=67.5°.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到 FD= AC,DF⊥AC,∠FDC=45°,等量代换得 到 FE=FD,再求出∠FDE=∠FED=22.5°,进而判断 B 正确; 由∠FEC=∠B=67.5°,∠FED=22.5°,求出∠DEC=∠FEC﹣∠FED=45°,从而判断 C 错误; 在等腰 Rt△ADC 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出 AC= CD,又 AB=AC,等量代换得到 AB= CD,从而判断 D 正确. 【解答】解:∵AB=AC,∠CAB=45°, ∴∠B=∠ACB=67.5°. ∵Rt△ADC 中,∠CAD=45°,∠ADC=90°, ∴∠ACD=45°,AD=DC, ∴∠ECD=∠ACB+∠ACD=112.5°,故 A 正确,不符合题意; ∵E、F 分别是 BC、AC 的中点, ∴FE= AB,FE∥AB, ∴∠EFC=∠BAC=45°,∠FEC=∠B=67.5°. ∵F 是 AC 的中点,∠ADC=90°,AD=DC, ∴FD= AC,DF⊥AC,∠FDC=45°, ∵AB=AC, ∴FE=FD, ∴∠FDE=∠FED= (180°﹣∠EFD)= (180°﹣135°)=22.5°, ∴∠FDE= ∠FDC, ∴DE 平分∠FDC,故 B 正确,不符合题意; ∵∠FEC=∠B=67.5°,∠FED=22.5°,
∴∠DEC=∠FEC﹣∠FED=45°,故 C 错误,符合题意; ∵Rt△ADC 中,∠ADC=90°,AD=DC, ∴AC= CD, ∵AB=AC, ∴AB= CD,故 D 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 勾股定理等知识.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是解题的关键. 8.(3 分)(2017•营口)如图,在菱形 ABOC 中,∠A=60°,它的一个顶点 C 在反比例函数 y= 的图象上, 若将菱形向下平移 2 个单位,点 A 恰好落在函数图象上,则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 ) A.y=﹣ B.y=﹣ C.y=﹣ D.y= 【考点】G6: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L8:菱形的性质;Q3:坐标与图形变化﹣平移.. 【分析】过点 C 作 CD⊥x 轴于 D,设菱形的边长为 a,根据菱形的性质和三角函数分别表示出 C,以及点 A 向下平移 2 个单位的点,再根据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得到方程组求解即可. 【解答】解:过点 C 作 CD⊥x 轴于 D, 设菱形的边长为 a,
在 Rt△CDO 中,OD=a•cos60°= a,CD=a•sin60°= a, 则 C(﹣ a, a), 点 A 向下平移 2 个单位的点为(﹣ a﹣a, a﹣2),即(﹣ a, a﹣2), 则 , 解得 . 故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 y=﹣ .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反比例函数综合题目,考查了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求法、坐标与图形性质、菱形的 性质、平移的性质等知识;本题综合性强,有一定难度. 9.(3 分)(2017•营口)如图,在△ABC 中,AC=BC,∠ACB=90°,点 D 在 BC 上,BD=3,DC=1,点 P 是 AB 上的动点,则 PC+PD 的最小值为( )
A.4 B.5 C.6 D.7 【考点】PA: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KW:等腰直角三角形.. 【分析】过点 C 作 CO⊥AB 于 O,延长 CO 到 C′,使 OC′=OC,连接 DC′,交 AB 于 P,连接 CP,此时 DP+CP=DP+PC′=DC′的值最小.由 DC=1,BC=4,得到 BD=3,连接 BC′,由对称性可知∠C′BE=∠CBE=45°, 于是得到∠CBC′=90°,然后根据勾股定理即可得到结论.【来源:21cnj*y.co*m】 【解答】解:过点 C 作 CO⊥AB 于 O,延长 CO 到 C′,使 OC′=OC,连接 DC′,交 AB 于 P,连接 CP. 此时 DP+CP=DP+PC′=DC′的值最小. ∵DC=1,BC=4, ∴BD=3, 连接 BC′,由对称性可知∠C′BE=∠CBE=45°, ∴∠CBC′=90°, ∴BC′⊥BC,∠BCC′=∠BC′C=45°, ∴BC=BC′=4, 根据勾股定理可得 DC′= = =5. 故选 B.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