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3年江苏扬州中考历史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资料共11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3 年江苏扬州中考历史真题及答案 试题说明: 1.本卷共 4 页,包括选择题(第 1 至 25 题)和非选择题(第 26 至 28 题)两部分。本卷 考试形式为开卷,满分 50 分,考试时间为 60 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本卷和答题卡一并 交回。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本人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同时务必在试 卷的装订线内将本人的姓名、准考证号、毕业学校填写好,并在试卷第一面的右下角填写 好座位号。 3.所有试题都必须在专用“答题卡”上指定的答题区域内作答。选择题用 2B 铅笔作答, 非选择题用 0.5 毫米黑色水笔作答。在试卷或草稿纸上答题一律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请将所选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相 应的答题栏内。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5 分) 1.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一书中收录了一组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名称及其功能(图)。据此可 知,当时青铜器( ) A. 种类丰富 B. 功能单一 C. 工艺简单 D. 象征皇 权 2. 从 605 年起,为连通全国南北的大河,建立庞大水路交通网,隋炀帝陆续开凿了( ) A. 都江堰 B. 大运河 C. 灵渠 D. 珠江 3. 观察下表,可推知 19 世纪 60 年代到 90 年代中期( ) 建厂时问 厂名 建厂官员 主要产品 1861 年 安庆内军械所 曾国藩 小火炮、炸弹 1865 年 江南制造局 李鸿章、曾国藩 来福枪、重型海防炮、轮船等 1890 年 汉阳枪炮厂 张之洞 来福枪、轻型迫击炮、子弹等
A. 洋务派打造近代化武器装备 B. 维新派组建训练新式的军队 C. 清朝内部达成学习西方共识 D. 中国成功走上富国强兵之路 4. 下图是清末画作《火车站》。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 ) A. 民族工业体系完整 C. 高速铁路开通运营 B. 空中航线飞速发展 D. 交通出行方式多样 5.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里说道:“中国被迫撤除了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 到出海口之间的军事据点,取而代之的是各国‘酌定数处留兵驻守’。”这种局面始于签订 了(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 条约》 6. 下图是创作于 1940 年的套色木刻版画《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它意在( ) A. 振奋抗战士气 C. 发起淞沪会战 B. 促成国共合作 D. 谋划和平建国
7. 有学者在 1946 年 9 月写到:中国共产党正在试验用不同方法将土地返还给耕者,为制订 一部总的土地法做前期准备。这部土地法是( ) A. 《天朝田亩制度》 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 《中国土地法大纲》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8. 截止 1953 年 12 月,新中国举行了涉及 5.7 亿人口的基层选举,全国各地共选出 500 多 万名基层人大代表。这一选举主要是为了召开( )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 中共八大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9. 1978 年,一些厂矿的负责人提出:每次权力下放,没有人想到要下放到企业,企业一点 自主权都没有。企业管得这样死,经济怎能发展起来?这些负责人意在要求( ) A. 彻底变更企业所有权 B. 改变公有制主体地位 C. 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0. 对比图中 2001 年和 2010 年的数据,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发生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开始开放沿海城市 C.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B. 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D.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1. 公元前 3100 年左右,上埃及国王纳美尔将他的统治权延伸覆盖到上下埃及的两方土地 之上。这表明古埃及( ) A. 初步实现统一 B. 遭到外族入侵 C. 文明未能延续 D. 等级制 度森严 12. 古希腊时期,诗人品达创作颂诗:“我们找不到比奥林匹亚更伟大的赛会,正如在白昼 时找不出比那金色天空中的太阳更加夺目的星辰。”这体现了( ) A. 古罗马体育的辉煌 C. 文学与体育的结合 B. 古印度人的英雄观 D. 阿拉伯文学的繁荣 13. 图中可以用来解释中世纪西欧( )
A. 庄园经济 B. 手工工场 C. 文艺复兴 D. “三角 贸易” 14. 刘宗绪在《世界近代史》中写道:“它是 17 世纪的‘海上马车夫’,拥有世界上最庞 大的商船队,掌握着各国商品运输中的很大一部分。”“它”是( ) A. 西班牙 B. 英国 C. 荷兰 D. 法国 15. 1804 年,他已不满足于做法国的最高统治者,而是要做凌驾于欧洲各国君主之上的帝 国的皇帝。他是( ) A. 查理一世 B. 路易十六 C. 罗伯斯庇尔 D. 拿破仑 16. 德川幕府末期,面对幕藩体制危机和民族危机,一部分中下级武士联合西南强藩和朝廷 公卿,发动了( ) A. 大化改新 B. 倒幕运动 C. 农奴制改革 D. 非暴力 不合作运动 17. 有学者认为,1914—1918 年的这场大战“就像可怕的火山爆发……这场人为大祸留下 的痕迹无处不在”。这场大战是( ) A. 第一次世界大战 B. 第二次世界大战 C. 越南战争 D. 阿富汗 战争 18. 1921 年 11 月,美国倡导召开国际会议,以遏制日本的扩张,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 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这个国际会议是( ) A. 巴黎和会 B. 华盛顿会议 C. 雅尔塔会议 D. 万隆会 议 19. 1936 年,受军部操控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这表明( )
A. 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B. 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 C. 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D. 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 20. 下表为 1961 年 6 月不结盟运动筹备会议确定的参加不结盟国家会议条件(部分)。据此 可知( ) 序号 条件 (一) 奉行和平共处和不结盟基础上的独立政策 (二) 支持民族解放运动 (三) 不加入以大国对抗为背景的军事集团 A.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B. 欧洲国家在国际上用一个声音说 话 C.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D. 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一支重要力 量 21.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出自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该作品是( ) A. 《纵游淮南》 B. 《春江花月夜》 C. 《题扬州禅智寺》 D.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2. 元朝时,一位意大利人曾在扬州担任官职 3 年。后来,他回忆起扬州时说:“城甚广大, 所属二十四城,皆良城也。”他是( ) A. 忽必烈 B. 马可·波罗 C. 高朗亭 D. 盛白沙 23. 扬州八怪中,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的是( ) A. 汉武帝 B. 刘细君 C. 郑板桥 D. 汪曾祺 24. 《扬州的夏日》一文中有这样的描述:“扬州的小笼点心实在不错:我离开扬州,也走 过七八处大大小小的地方,还没有吃过那样好的点心。”这里的“我”是( ) A. 欧阳修 B. 苏轼 C. 阮元 D. 朱自清 25. 扬州市区有一个代表性旅游景区,内有五亭桥(图)等著名景点。该景区是( )
A. 东关街 利枢纽 B. 瘦西湖 C. 瓜洲古渡 D. 江都水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26 题 9 分,27 题 8 分,28 题 8 分,共 25 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和前代比较,元代政治制度中有几个比较明显的变化:(1)中央机构发展为省、 台、院三足鼎立;(2)中央设置宣政院等机构处理民族和宗教事务;等等。元朝政治制度是 中国历史上管理如此广大疆域的多民族家的一次尝试,大都为后代所承袭。 材料二 政治体制及礼法制度的建设和改造,极大提升了明代国家对社会的治理功能。 虽然发生种种“矫枉过正”,并且造成了诸多不良后果,却在总体上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巩固与发展的需要。 ——摘编自方志远《明前期国家治理中的民生关怀》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在中央设置的政治管理机构。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明时期政治制度建设的积极作用。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法]费尔南·布罗代尔《15 至 18 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材料二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大多数人开始过上温饱生活,居民的营养状 况改善,体质增强,居民结婚率和出生率上升,医学的进步使某些致死率极高的流行疾病受 到控制,死亡率下降,于是人口进入高速增长时期,工业革命及其以后一个时期的英国正是 处于这个阶段。 ——摘编自王章辉《论英国工业革命对人口再生产方式和分布的影响》 (1)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英国人口变化趋势。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人口与工业革命”为主题,自定一个观点,加以 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为新中国成立之初宣传画《发展科学 奖励发明 为加强祖国工业,农业, 国防建设而奋斗!》(局部)。 ——沈榆、孙弋《强国图志:从宣传画里看新中国发展之路》
材料二 邓小平强调,如果科学技术水平不能得到应有的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发达,人 民物质文化生活也就得不到改善,“我们国家的安全就没有可靠的保障”。“过去也好,今 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摘编自侯强《邓小平关于科技改革重要论述的时代特征及现实启示》 (1)据材料一,说说你对画作内容的理解。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 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重大科技成就。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的理由。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