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全国甲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 现代文 阅读(36 分)
(一 )论述 类文本 阅读(本题 共 3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据我知见,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是近代西学东渐以来第一部以“中国目录学史”命名,全
面、系统研究中国目录学发展历史的学术专著。与传统的、具有目录学史性质的著作相比,显然受
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影响。《中国目录学史》以主题分篇,每篇之下各有若干小节,全书凡
十篇。它不像通常写专史那样,从古到今划分几个发展时期,通过揭示各个时期的特点来展现历史
全貌。姚名达把他组织中国目录学史的方法称作“主题分述法”,其义就是“特取若干主题,通古
今而直述,使其源流毕具,一览无余”。
为什么不用通常的叙述方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因为在他看来,中国目录学虽然源远流长,但
发展进程中“时代精神殆无特别之差异”,就是说二千年来目录学形态在本质上没有跳出刘歆开创
的模式;硬要划分时期,区别特点,“强立名义,反觉辞费”。关于这个问题当然可以见仁见智,
中国目录学史也未尝不可用“断代法”来编写(吕绍虞《中国目录学史稿》即用分期断代法论述),
但我们对他敢于学术创新的肯定是无须见仁见智的。问题在于,姚名达的方法是能够、又怎么能够
让中国目录学“源流毕具,一览无余”呢?其实作者知道这样做也有不足,他说:“盖既分题各篇,
则不能依时代为先后,故忽今忽古,使读者迷乱莫明,尤其大患。”利弊相权,怎么处理?姚名达
的理念是:“体例为史事所用,而史事不为体例所困”;具体对策是:“依史之所宜,采多样之体
例”。就是说,各篇采用适宜各自主题的体制,而不强求一律。
《叙论篇》《结论篇》两篇分居首尾。《叙论篇》首先对“目录”“目录学”等基本概念加以
定义,并对古往今来的目录做了分类,在一一分析目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后,又划定了目录学的
研究范围,末了详细阐明本书框架结构的组织方法,及其所本的学术理念。提纲挈领,宣示宗旨,
很符合现代学科的规范。《结论篇》以极短篇幅,阐述他对古代、现代和未来目录学的感想和希望 ,
实际上也是其基本观点的提炼和总括。
首尾两篇之间为全书的主体。其中,《溯源篇》追溯中国目录学的源头——刘向《别录》和刘
歆《七略》。设立这个主题,出于他对中国目录学发展特点的基本认识:两书开创了目录体制和目
录分类的基本模式,传统目录学既受两书庇荫,又长期笼罩在其阴影中,没有重大突破。该篇除详
述两书分类、编目特点外,举凡书籍之产生、传述、整理、校勘等,莫不一一推寻原始,并上溯先
秦目录之渊源,详详细细,原原本本。《溯源篇》以下各篇皆以主题为纲,通古贯今,看似“独立
特行”,互不相干,其实却与传统纪传体史书体制暗合。比如,“志”在纪传体史书中统摄典章制
度,《分类篇》《体质篇》都是讲目录基本制度,编撰体例相当于纪传体的“志”。
《中国目录学史》的理论框架并非无懈可击,但确有创意。姚名达对此亦颇为自许:“对于编
制之体裁,杂用多样之笔法,不拘守一例,亦不特重一家,务综合大势,为有条理之叙述,亦一般
不习见者。”在我看来,这的确不是过分的自诩。
(摘编自严佐之《<中国目录学史>导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中国目录学史》既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影响,又与传统史书体制暗合。
B.《中国目录学史》的各篇“采多样之体例”,好处是尊重史事,缺点是强立名义。
C.《叙论》《结论》两篇虽非《中国目录学史》的主体,但对理解全书内容却很关键。
D.姚名达认为,《别录》《七略》有开创之功,而传统目录学长期因循没有重大突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文章举吕绍虞著作作为对比,意在指出姚名达的方法存在争议,需要反思。
B.文章多次征引姚名达的自述,通过对其理念的解释和评论,步步推进论述。
C.文章对姚名达著作的评述,既有整体概括,又有具体举例,二者相互结合。
D.文章以“据我知见”“在我看来”等语,对观点表述作出限制,立论审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姚名达评估二千年来目录学传统,既立足于历史,又体现出学术批判的精神。
B.与主题分述法相比,使用断代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更能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
C.《中国目录学史》不墨守成规而有所创新,本文作者对该书的理论框架表示认可。
D.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中国目录学史》体现出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型。
(二 )实用 类文本 阅读(本题 共 3 小题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与先前许多伟大的探险一样,我们的旅程起始于厨房。
当我们看向水面,通常觉得水是平的,然而仔细观察一杯水时,你会发现杯中的水面并不完全
平坦,它在边缘处略微向上弯曲——这是它的“弯月面”,这个弯月面的形成是因为水受到了玻璃
的吸引,它被拉向杯壁。
注意这一点又有何用?只关注这一点,可能没什么用。但与其他几个因素联系在一起,它便能
帮助我们理解河水何以泛滥。
水会受到玻璃的吸引,这是水的一个特性。有些液体, 比如唯一的液体金属——水银,会受玻
璃的排斥,因而它的表面会像倒扣的碗,叫作“凸月面”,液体内部也有微弱的吸引力,若非如此,
它们便会散开,成为气体。正如老师为我们反复讲述的那样,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紧
密结合而成。但老师——至少我的老师——没有教我的是,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还会受到其邻近
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吸引,这使得水分子之间互相依附,为了帮助理解这一点,可以设想两个在羊
毛衫上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
想要展现水的这种“黏性”很简单,接一杯水,在一个平滑的防水面(比如厨房的操作台)上倒
上几滴。现在弯下身,直到自己的视线与液滴平行。你是否看到水自然地形成一些微微凸起的“小
水塘”?假如倒得够多,有一些会流下去,但还有一些会留在台面上,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水会
受到相邻的水的吸引,这种黏性或张力强大到有些时候能够对抗重力。
水吸附自身以及杯壁的张力还引发了一种叫“毛细作用”的现象,每当把画笔蘸在水中,
我们都会发现水沿着刷毛向上流。想要解释毛细作用,只需将我们已经了解过的两种效应结合起来
考虑。水会受到某些物体表面的吸引,比如玻璃和画笔的纤维,此外它还会受到自身的吸引。因此
当一个开口足够细小时,便会发生一件有趣的事:水面会受到它上面材料的吸引,被向上拉,又因
为开口太过狭窄从而使得液体的整个表面都被向上拉动。之后,由于水受到了自身的吸引,下面的
水也跟着被拉了上去。
现在该去野外观察一下这种效应了,下次当你路过一条两边是泥岸的小河、小溪,注意观察一
下岸边的泥,被河水打湿的泥会又黑又湿,但是注意,泥土湿润的地方要高于河水拍打的位置。高
于水面的泥是颗粒和气孔的混合物,有点像有着纤细壁管的细密蜂巢。河里的水因毛细作用而被向
上吸入这些气孔中,结果就是水面以上的泥被浸湿了。水向上传输的高度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其
中包括水的纯度——干净的水要比受污染的水升得更高——但主要因素还是颗粒间的气孔大小。气
压也会影响在泥土间向上传输并停留在那里的水量。这意味着,当气压突然降低,比如风暴来临的
时候,土壤无法吸附如此之多的毛细水,于是水就会回流到原来的溪流中,从而加大了在风暴天气
中出现洪涝的可能性。
海面高度会受到潮汐状态的影响,而潮汐又会受到很多 因素的影响,在这里我只提一种——气
压 。低 气 压时 的海 面 要高 于 高气 压时 , 当高 气 压系 统转 变 为低 气 压系 统 ,海 面通 常 会上 涨 30 厘 米
左右,设想你正身处一片你所熟悉的沿海区城,这时你突然注意到海面似乎比你之前任何时候看到
的都要高,这或许会让你猜测气压一定是大幅度下降了。这又意味着,你不仅能预测到坏天气要来
了——因为气压表显示气压下降时很可能出现坏天气,而且还可以预测出出现洪涝的风险大大上升
——因为在第一滴雨尚未降落时,所有溪流和河流中因毛细作用而被吸附在岸上的水将会被释放出
来。
(摘编自特里斯坦·古利《水的密码》,许丹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玻璃杯中“弯月面”与“凸月面 ”的现象,表明了当水与其他物质接触时,会产生一种吸引力或
者排斥力。
B.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会受到其邻近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吸引,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水会吸引水、
水具有黏性。
C.在一个平滑的厨房操作台上倒几滴水,水会自然地形成一些微微凸起的“小水塘”,这体现出水
具有张力这一特性。
D.水质相同的情况下,与土质疏松且含有大颗沙砾的泥土相比,在由细小颗粒组成的泥土中,水向
上传输的高度会更高。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与先前许多伟大的探险一样,我们的旅程起始于厨房”“现在该去野外观察一下这种效应了”,
这些语句可以起到提升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水会受到物体表面吸引,作者使用了“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
附在一起”这一现象进行说明。
C.水滴从树叶上落下时,会先拉伸成细长的形状,当太细而无法支撑自身的重量时,它才会坠落到
地面。这种自然现象表现了水的毛细作用。
D.作者在行文时经常变换叙事的地点,从厨房、小河、小溪到大海,这让读者认识到,凭借室内观
察到的水的特性足以预测自然界的变化。
6.文中画横线句子中“其他几个因素”指的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6 分)
(三 )文学 类文本 阅读(本题 共 3 小题 ,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
王小鹰
我认识他是在我们家附近的街心花园里,那时还没上小学。奶奶每星期从保育园接我回家,路
过那小小的三角花园,我指着他的雕像问:“他叫什么名字?”奶奶摇摇头,奶奶知道秦香莲和王
宝钏,但不知道这个有着卷曲鬓角的男人是谁。后来读书了,老师讲了老渔夫和小金鱼的故事,并
带我们到那三角花园,指着他说:“那个美丽的故事就是他写的,他叫普希金。”
汽车愈来愈靠近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我的心情从焦虑逐渐趋于宁静。刚到普斯科夫的时候,听
导游小姐说普希金父母的庄园不开放,我们全都急了起来,导游小姐多方努力,终于遂了我们的夙
愿。
穿过五彩斑斓的矮树林,满地的落叶在脚下咔嚓咔嚓作响,像是大地絮絮地向我们诉说一个古
老的故事。没有其他参观的人,雨雾横亘处传出间歇的啁啾鸟鸣。大家无意言谈,都静静地品尝着
悠远的诗意。我仿佛看见一个忧郁的白衣少女,正沿着落叶铺满的小路缓缓地走来,她就是达吉雅
娜,我最钟爱的女性。1824 年普希金遭受当局的迫害,被押解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流放,他在这里
完成了《叶甫盖尼·奥涅金》的重要章节。记得在大学中文系读书的时候,曾经为了书中的女主人
公达吉雅娜与同学们争论。有的同学不喜欢她,认为她拒绝奥涅金的求爱,是为了维护地贵妇人的
名声与地位而压种本性;我却以为她拒绝奥涅金,是因为她看透了奥涅金只是在追求围绕她贵妇人
身份的显赫与虚荣,而那些正是达吉雅娜所厌恶的。她的感情真挚、道德纯洁、性格坚忍,虽不合
时宜却具有永久的魅力。
一位年轻女子款款地走来,短发,着呢裙,碧蓝的大眼。不是幻觉,也不是达吉雅娜,她是米
哈伊洛夫斯克村的讲解员,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的高才生。她的气度与庄园的气氛很相配,她讲话
很有条理,娓娓动听,向我们介绍普希金在流放中的生活。
普希金是一位伟大的俄罗斯民族诗人。在普斯科夫,我们与两位当地作家交谈时探讨过普希金
的性格发展,他出身贵族却具有火般的爱国热情与进步的自由思想,因此屡遭沙皇迫害。他的思想
转变是曲折而复杂的,他曾经写过几首支持沙皇进攻波兰的诗,作品中也一度出现怀疑和悲观,然
而如今世界上恐怕没有人会怀疑普希金的伟大了。普斯科夫的作家说,他们出了普希金的选集三卷
本,收集了普希金的最优秀的作品。而我以为应该为普希金出全集,让后人了解一个完整的、复杂
的、真正的普希金。
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前我们先去圣山寺院拜谒普希金之墓,他与他的父母葬在一起,竖着一尊
简朴的锥形石碑,在小小纪念堂里,鲜花丛中有普希金的石膏面模,是从普希金的遗体上合下来的。
四壁挂着巨幅油画,描绘了风雪天他与丹特士决斗的情景以及临终前他不可名状的痛苦。普希金的
死因从来众说纷纭,有人说他仅为爱情而死,亦有人说丹特士其实是沙皇派的杀手。普希金的妻子
是莫斯科公认的第一美人,经常出入于上流社交场合。当他收到那些有关他妻子的匿名信时,他感
到的不是妒忌,而是人格上的侮辱。几年前沙皇为了让普希金的妻子能出入宫廷舞会,赠给普希金
“宫 延近 待 ”的 职务 ,他 说 : “我 宁愿 做奴 求 ,却 永 远不 愿做 弄 臣!”普 希金 是为 了 维护 人 格的 尊
严而向丹特士挑战的。监视、流放,政治上的迫害都没有像人格受侮辱这样不可忍受,于是他奋起
反抗社会的舆论。他并不是去寻找死亡,他是如战士那样视死如归。纪念堂里那福描绘普希金临终
情 景的 油画 下 面, 写 着普 希金 的 遗言 :“ 我 的痛 苦已 经 大于 我 的力 量了!”这 样巨 大的 痛 苦显 然 不
仅仅是来自妻子的不贞,还有人格上的、事业上的种种,与其说诗人死于丹特士的子弹,不如说他
是被当时沙皇统治下的压抑和黑暗窒息而死的。普希金是被来自社会的巨大病苦吞噬的,因此他的
死也不是属于个人的。
细蒙蒙的雨一直似有似无地飘着,我们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寻觅诗人的踪迹,心里沉淀着怀念、
景仰与惆怅。我想起古人有一句话: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天才能感受到庸人感觉不到的痛苦,
故而他们往往比庸人承担多得多的痛苦,故而他们的生命往往是那样的短暂而璀璨。人们是喜欢天
才的命运还是庸人的生活呢?彩色的落叶铺满的林荫道在雨雾中静悄悄地延伸,就像我遏止不住的
思绪……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文章以童年时代的一段记忆开头,既点出了作者与普希金结缘之早,也自然地引出下文对访问普
希金流放地的期待。
B.当地出版的普希金选集虽然收集了他最优秀的作品,但作者并不满足,认为这无助于人们了解完
整、复杂、真正的普希金。
C.满地密叶的林荫道,秀美静谧的庄园,若有若无的细雨,这些环境描写,将寻访者的怀念、景仰
与惆怅渲染得更加深切。
D.文章结尾,作者由普希金的痛苦和短暂的命运生发开去,将“喜欢天才的命运还是庸人的生活”
这一问题置于读者面前,启人深思。
8.作者访问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为什么会联想到达吉雅娜?请谈谈你的看法(6 分)
9.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6 分)
二、 古代诗 文阅读(34 分)
(一 )文言 文阅读(本题 共 4 小题 ,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九 月 契 丹 大 举 入 寇 时 以 虏 寇 深 入 中 外 震 骇 召 群 臣 问 方 略 王 钦 若 临 江 人 请 幸 金 陵 陈 尧 叟 阆 州 人
请幸成都帝以问寇准,准曰:“不知谁为陛下画此二策?”帝曰:“卿姑断其可否,勿问其人也。”
准曰:“臣欲得献策之人,斩以衅鼓..,然后北伐耳!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敌当自遁;
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所在人
心崩溃,敌乘胜深入,天下可复保耶?”帝意乃决,因问准曰:“今虏骑驰突,而天雄军实为重镇,
万 一陷 没, 则 河朔 皆 虏境 也。 ,孰 为可 守? ”准 以王 钦若 荐 ,且 曰 : “宜 速召 面谕 , 授敕 俾 行。 ”
钦若至,未及有言,准遽曰:“主上亲征,非臣子辞难之日,参政为国柄臣,当体此意。”钦若惊
惧不敢辞。闰月..乙亥,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判天雄军兼都部署。契丹主隆绪同其母萧氏遣其统军顺国
王萧挞览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获其辎重..。又攻北平砦及保州,复为州砦
兵所败。挞览与契丹主及其母合众攻定州,宋兵拒于唐河,击其游骑。契丹遂驻兵阳城淀,号二十
万,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
然,遣李兴议和。帝曰:“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如许通和,即当遣使。”冬十月,遣曹利用诣
契丹军。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利用言契丹欲得关南地。帝曰:“所
言 归地 事极 无 名, 若 必邀 求, 朕 当决 战!若 欲货 财, 汉 以玉 帛 赐单 于, 有 故事 ,宜 许 之。 ” 契 丹犹
觊关南,遣其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持书复议,帝不许而去。利用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而
还。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九 月 /契 丹 大 举 入 寇 时 /以 虏 寇 深 入 /中 外 震 骇 /召 群 臣 问 方 略 /王 钦 若 /临 江 人 请 幸 金 陵 /陈 尧 叟 /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
阆州人请幸成都/
B.九 月 /契 丹 大 举 入 寇 /时 以 虏 寇 深 入 /中 外 震 骇 /召 群 臣 问 方 略 /王 钦 若 /临 江 人 请 幸 金 陵 /陈 尧 叟 /
阆州人请幸成都/
C.九 月/契 丹大 举入 寇 /时 以虏 寇深 入/中 外震 骇/召 群臣 问方 略 /王 钦若 /临 江人 /请 幸金 陵 /陈 尧叟 /
阆州人/请幸成都/
D.九 月/契 丹大 举入 寇时 /以 虏寇 深入 /中 外震 骇/召 群臣 问方 略 /王 钦若 /临 江人 /请 幸金 陵 /陈 尧叟 /
阆州人/请幸成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衅鼓,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取血涂在鼓上以举行祭祀仪式。
B.庙社,庙指宗庙,社指社稷,庙社在古代常用来借指国家朝廷。
C.闰月,农历逢闰年加一个月,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
D.辎重,文中指行军时随军运载的军械、粮草、被服等军用物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契丹军队南侵宋朝,面对强致,寇准坚决反对退避内地,提出应当严惩主张避战的大臣,并力促
皇上御驾亲征。
B.寇准举荐主张避战的王钦若镇守天雄军,并告诫钦若:皇上决定亲征,臣子不可辜负圣意。钦若
惊惧不敢推辞。
C.契丹军队屡次侵犯宋朝,先攻威虏、顺安军,又攻北平砻及保州,而后又合兵攻定州,均遭到宋
军迎头痛击。
D.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谈判,最终与
契丹达成盟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
(2)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
(二 )古代 诗歌阅 读(本题 共 2 小题 ,9 分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 ①
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 ②,出山犹带骨毛清 ③。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释】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
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土形象。
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
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
15.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左传 ·庄 公十 年 》记 载, 长 勺之 战 结束 后, 曹 刿向 鲁 庄公 解释 说 ,确 认 齐军 不 是伪 装败 退 进
而决定追击,是因为“_______,_______”。
(2)《庄子·逍遥游》引用志怪书《齐谐》的内容称,当大鹏迁往南海的时候,“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乘着六月的大风飞去。
(3)郦道元在《三峡》一文中引用渔歌“_________,”,来印证前文对哀猿长啸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