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5年广东中山大学教育学考研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资料共9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05 年广东中山大学教育学考研真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4 分,共 20 分) 1.形式化教育:认为普通教育应以训练官能、发展能力为主要任务,并据此设置课程 和选择教材的一种教育理论和实践。其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知 识的传授则是无关紧要的,知识的价值只在于作为训练某种智力的材料。学校课程的设置 也应以训练智力的需要为依据。形式化教育注重对学生智力的训练和发展有其积极的一面, 但其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人为地割裂开来,没有看到智力的发展依靠于知识的掌握,离 开基本科学知识的掌握去进行思维形式的训练,效果是不好的,是一种片面的观点。 2.教学评价: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 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 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 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进行课程评价。教学评价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一个重要手段, 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系列活动。 3.教育结构:教育机构总体的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及组合方式。即教育纵向系统的级 与级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衔接及教育横向系统的类与类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它 具有多层次性和多方面性,主要包括:教育层次结构、教育类型结构、办学形式结构和教 育管理体制结构。就各级教育内部而言,又有各自的教育类型结构、教育层次结构和专业 设置结构。合理的教育结构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结构的合理化有重要作用。调整教育 结构是提高教育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4.教学方法组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一定的教学指导思想与习惯的经验模式,将若 干种方法组合起来运用。又称教学模式。它是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为实现教学任 务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它具有假设性、近似性、操作性和整合性的特点。 由于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指导思想和经验模式,因而在教学实际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教学方 法组合。其中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组合是:传授—接受教学、问题—发现教 学和程序教学。 5.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的水平 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德育过程实质上是要把缺乏道德经 验和修养的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品德的合格社会成员。这就需要教师向学生提出 道德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品德,这便构成了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需要通过向学生 传授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规范、引导他们进行道德实践,把他们从原有的品德水平提高 到教师所要求的品德水平来解决。 二、简答题(每小题 14 分,共 70 分) 1.简述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答:当人类使用金属手工工具进行生产时,人类社会逐渐进入了古代文明的奴隶社会
和封建社会。这两种社会的学校教育,虽然有所差异,但也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我们把 它们统称为古代学校教育。其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脱离原始的自然形态,从生产、生活、劳动中分化出来,成为具有独特社会 职能的社会现象。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机构即学校,但体系不完备。后随着社会的 发展,在封建社会学校体质逐渐完善。 (2)教育内容丰富起来,由于文字的产生,体脑劳动的分工,人类积累的生产、生活 经验上升为知识,出现了图书典籍。学习文字、书本知识、统治阶级伦理道德和一定的军 事知识技能,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但教育内容仍很贫乏,自然科学不被重视。 (3)学校教育和生产劳动严重脱离。读书人不参加生产劳动,劳动者得不到学校教育 的权利。学校教育是统治阶级用来培养维护其利益的统治人才的场所,生产劳动受到轻视 甚至鄙视。 (4)学校教育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到了封建社会在原有阶级性的基础上又突出了等级 性和宗教性。享受学校教育是贵族地主统治阶级的特权。学校培养的是脱离生产的统治者。 广大劳动人民仍然只能在劳动中接受自然形态的教育。教育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职能受到极 大局限,而教育的政治价值却十分突出。 2.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答: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 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社会主义的品德的过程。在德育过程中,要引导学 生能动地进行道德活动,培养他们的知情意行和促进他们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都有 赖于培养和发挥学生个人的自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能力。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自我教育能力主要由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所构成。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 教育的认识基础。自我调控能力是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觉调节控制自己思想 与行为的能力。它是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机制。 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他们自身品德发展和提高上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自我教育能 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注意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才能 转化,德育才能进行得更顺利、更有效。另一方面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又是学生品德发展 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德育的任务就在于把青少年从缺乏道德经验与能力、依赖性较强的 孩子逐步培养成为具有自我教育能力的、能独立地待人接物的社会成员。 (2)德育要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同儿童的认识能力、自我意识的发展,同 儿童的社会交往、道德实践的扩大及其道德的积累与道德能力的提高分不开。
儿童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规律大致是从自我中心发展到他律,再从他律发 展到自律。我们要认识这一规律性,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有计划地培养与提高学生的 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以形成和发展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中, 我们要依据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在培养 自身品德中的主体作用。 3.简评活动课程论。 答:活动课程论是一种强调儿童中心的课程理论。它是以活动作为全新的组织要素, 打破各个割裂的知识壁垒。 (1)活动课程论的内涵。 活动课程论是和学科课程论相对立的一种课程理论。主张这种理论的主要是美国实用 主义教育家杜威和克伯屈。他们反对分科教学,任务分科编制课程是把一堆死知识分别孤 立地交给学生,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主张课程的内容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 他们要求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他们特别强调注意游戏、活动作业、手工、表演、实验 等。认为通过这样的活动获得的经验,可以与社会相适应,克服知识的孤立性。 这一理论的基本特点包括:①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②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③认 为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 (2)活动课程论的评价。 活动课程论的长处在于:①以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为基础,学习是真实而有意义的,兼 顾了学生的个别差异;②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并能使学校和社会建立密切 的联系;③可以统整学校各方面生活,对各科知识也能以综合的方式进行整体性学习;④ 问题解决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他所需要的有效地对付校外生活的技能。 活动课程论的不足在于:①这种课程离开了人的发展所必需的文化遗产、知识体系、 科学所具有的逻辑,片面强调了主体的自发性;②经验的组织难有共同一致的标准和计划, 无法比较、评判其优劣;③活动课程的实施难度较大,现有学校校舍和设备不适于施行活 动课程,教师也难以胜任。 4.简述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答: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教 育目的是由人提出的,属于意识范畴,它的形式是主观的。但是,人提出教育目的是有其 现实的社会根源的,它的内容是客观的。 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一定社会的现实的人。受教育者只能在现实的社 会生活条件下获得发展,教育者也只能在现实的生活生活条件下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这 就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必然为社会历史的客观进程所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结成的生产方 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教育目的产生和变化的现实基础。
(1)教育目的是受生产力制约的。 生产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体现人类已有 的发展程度,又对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能和提出要求。在社会发展中,生产力的发展起 着最终的决定作用,从而也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 (2)教育目的也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设施的 制约。 教育目的的社会性质直接决定于生产关系和政治的性质。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 教育目的,取决于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实际上,每个统治阶级都是通过它的 代表人物或国家机关提出它的教育目的。因此,在阶级社会里,教育目的具有鲜明的阶级 性。 (3)对受教育者特点的认识是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 我们肯定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并不意味着在提出教育目的时无需考虑受教育者的 特点。①教育目的所直接指向的对象是受教育者,这是以承认受教育者有其接受教育、获 得发展的潜能为前提的;②要把教育目的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个性,就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 特点;③教育目的主要通过学校的教育活动来实现,这也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和水 平;④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并不能说明受教育者的特点可以决定教育目的的社会特质和社 会内容。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教育目的的社会性质和社会内 容都不是超社会的,而是受社会历史制约的。 5.谈谈你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看法。 答: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发展高等教育的普遍要求和高等 教育发展的趋势即扩大高等据规模而提出来的。它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 (1)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涵。 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则可以将高等教 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他认为,一些国家的精英高等教育,在 其规模扩大到能为 15%左右的适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之前,它的性质基本上不会改变;当 达到 15%时,高等教育系统的性质开始改变,转向大众型;如果这个过渡成功,大众高等 教育可在不改变其性质下,发展规模直至其容量达到适龄人口的 50%;当超过 50%时,即 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迈向普及时,它必然需要再创新的高等教育模式。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涵不仅涉及到数量方面的内容,它还有质的规定性。①高等教育 大众化是指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适龄青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15%-50%时,该国的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②大众化教育不仅是数量指标,还应有质的内涵;③高等教育
大众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2)辩证认识高等教育大众化。 马丁·特罗的大众化理论是对西方,尤其是对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阐释。该理论 对研究中国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必须看到,中国与美国在社会结构、经济水平、 文化传统等方面有很大差异;在高等教育领导体制、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机构设置、学 科结构、课程设计等方面也有很大不同。所以,在借鉴国外理论的同时,要研究自身的问 题,创造自己的理论。 ①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性。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对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现代社 会的大工业生产迫切需要大量的高级专门人才,需要高等教育由原来狭小的精英范围走入 大众生活之中。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国民的受教育程度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 经济发展。高等教育已在世界范围内由英才教育走向大众化乃至普及化。经济发展和未来 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②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实性。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需要一定的现实基础和历史条件,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 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不能脱离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我国在实现高等教育大 众化的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一系列的重要问题,妥善处理好各种关系。这其中包括:薄 弱的基础教育;数量与质量的矛盾;如果社会经济没有相应的增长,高等教育大众化可能 会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大量积累,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伴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高 等教育大众化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社会不公平;民办高校短时期内难以担当高等教育 大众化重任;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应以什么样的速度向前推进。这些问题都是和我国高 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密切相关的,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就难以真正 实现。 三、论述题(每小题 30 分,共 60 分) 1.试述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地位与相互关系。 答: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通过 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 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 学的双方的共同的活动,是教与学共同活动的统一过程。教与学的活动是一切矛盾的总体 现。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处于主动地位。二者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 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①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 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地向受教育者传授人类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活 动,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其表现为教师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教育教学内容。教师是教学过程 的的主导者。离开了教师及其有目的的活动,教学目标无法实现,教学任务也无法完成。 教师受社会的委托,代表社会的利益,执行社会对教学的要求;他们受过专门训练, 精通所教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懂得如何组织和进行教学。 ②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 对于缺乏知识和能力的学生而言,只有借助教师的教导和帮助,才能以简捷有效的方 式掌握人类创造的基本文化科学知识,迅速提高自己的身心发展水平,成为社会需要的人 才;就连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正确发挥,都有赖于教师的引导。教学的效率和质 量主要是由教师教得好坏决定的,一般来说,只有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才能培养出 成绩优秀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③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途径。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针对能否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而言的,它主要体现在,善于按照教学 任务和教学过程规律性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讲解、训练和指点上,以便使学生积极而 高效地掌握知识、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才能。因而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得怎样,学习的效果怎 样,又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坏的主要标志。教学中一切不民主的强迫灌输和压抑 学生积极性的做法,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的主导作用,都不符合现代教学的要求。 (2)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 素。 ①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学生是有能动性的人,他们不只是教学的对象,而且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固然重要, 但对学生来说毕竟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就是说,教师传授的知识和 技能,施加的思想影响,都要经过学生个人的观察、思考、领悟、练习和自觉运用、自我 修养,才能转化成为他们的本领与品德。 ②学生主动性的调动是教师有效教学的主要因素。 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愈大,求知欲、自信心、刻苦性、探索性和创 造性愈大、学习效果也愈好。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得怎样,直接影响并最终决定 着他个人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发展的水平。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成效地进行教学 的一个主要因素。所以,学生的学也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③学生主动性的调动方法。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以教学为前提的,是对教师的教积极配合;是在教师引导下自觉、 专心、刻苦学习,善于创造性完成独立作业。背离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具 有盲目性,使学生在学习上缺乏效率、成效甚微。但随着学生年龄增长、知识增多、能力 增强,他们在学习上的主动性、独立性、自主性也将日益提高,考虑到这些特点,对不同 年龄的学生进行教学时,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要求也应有所变化。 (3)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在对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理解方面,历史上曾出现过两种片面性。传统教育学派片面强 调教师权威,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使教学进行得死板、被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 和创造才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显现其落后性。现代教育学派则走向另一个极端,片 面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使学生的学习陷入盲目探索,只能 获得一些零星的实用知识,而学不到系统的科学知识,这不利于造就现代科技发展需要的 专门人才,同样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而要使学 生自觉掌握知识主要靠调动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如果师生两个积极性能相互配合就能 获得教学的最佳效果,这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之间的必然联系。损伤任何一方的 积极作用,都将导致削弱或破坏师生双方积极合作才能具有的整体功能,影响教育质量。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防止上述两种倾向的出现。其最常见的表现是,教师未能科学地发 挥他的主导作用以致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此外,也会出现学生的盲目积极性冲击教师的 主导作用的情况。我们必须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好师生间的地位和关系, 创建科学合理的师生关系,推动教学过程的发展。 2.联系当前实际论述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答:教师的劳动是一件及其严肃的事情。这就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活动必须持十分 慎重的态度,否则就会贻害学生、误人子弟。教师劳动的特点以及由此所决定的教师劳动 的严肃性,必然对教师的素养提出极高的要求。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 面。 (1)高尚的师德。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塑造他人灵魂的人,教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灵魂。 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①教师的道德首先表现在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上。 热爱教育事业,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教师之所以能在教育工作中作出成绩, 首先是因为他们热爱教育事业,愿意微下一代的成长贡献自己的毕生精力。相反,一个教 师如果不热爱他所从事的事业,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工作的动力,失去另外起码的责 任心,甚至会把自己的劳动视为一种痛苦,因此他也就不可能屈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②热爱教育事业必须具体体现在热爱学生上。 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热爱学生是 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的教师绝不是一个好教师。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教师的爱应该表 现在对学生的学习、思想和身体的全面关心上。教师既应是学生的严师,有应该是他们的 挚友,在人格上要与学生平等相待、以诚相见。教师的爱还要体现在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 信任、期望之上。 ③教师的道德还突出表现在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上。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在思想、品德和作风上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凡是要 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该首先做到。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有力地说 服学生,感染学生。否则,不仅会丧失威信,甚至有可能失去教育人的资格。 (2)现代人的素质。 教育要促使人的现代化,取决于许多条件,其中教师自身个性品质的现代化,就是一 个至关重要的条件。 教师要求学生要有开拓精神,首先自己要有进取意识,而不是因循守旧、安于现状; 教师要求学生要有独立性,首先自己要有独立意识,而不是唯书唯上、人云亦云;教师要 求学生要有民主观念,首先自己要有民主精神,而不是独断专行、妄自尊大;教师要求学 生要有参与意识,首先自己要有主人翁态度,而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教师要求学生 要有协作精神,首先自己要有群体意识,而不是文人相轻,相互拆台;教师要求学生要有 效率感,首先自己要守时惜时,而不是拖拖拉拉,不求时效。 教师自身个性品质的现代化,不仅是促使学生个性品质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 搞好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教师必须自觉加强这方面的修养,抛弃积淀在自己头脑中的陈 腐落后的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跟上时代精神的步伐。 (3)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因此,一个好 教师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 ①教师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 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教师所掌握的学科知识必须大大超出教学大 纲的要求。只有资之深,才能取之左右逢其源。教师有了比较宽厚的知识,才能透彻理解 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准确地讲授教材。 ②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如能对某一学科的发展有所建树,当然更好。即使 不能如此,也应有对他人成果进行分析、鉴别并提出个人见解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应具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