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山东济南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
本试题共 8 页,分选择题部分和非选择题部分,选择题部分 50 分,非选择题部分 50 分,全
卷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60 分钟。
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并同时将考点、
姓名、准考证号、座号写在试题的规定位置。
答题时,选择题部分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部分,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
在答题卡上题号所提示的答题区域作答。直接在试题上作答无效。
本考试不允许使用计算器。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A1-27
Si-28
P-31
S-32 C1-35.5
K-39
Ca-40
Mn-55
Fe-56
Cu-64
Zn-65
Ag-108
I-127
Ba-137
Au-19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
1. 世界万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下列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植物生长
B. 冰变成水
C. 火箭发射
D. 粮食酿酒
【答案】B
【解析】
【详解】A、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冰变成水,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C、火箭发射,有物质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以粮食为原料酿酒,粮食的主要成分是淀粉,而经过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酒,酒的主
要成分乙醇,所以这一过程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2. 树立环保意识,践行环境友好生活方式。下列做法中,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A. 植树造林扩大绿化面积
C. 开发利用氢能等新能源
【答案】D
【解析】
B. 减少自驾燃油汽车出行
D. 进一步扩大燃煤发电
【详解】A、植树造林扩大绿化面积,有利于环境保护,正确;
B、减少自驾燃油汽车出行,减少有害气体排放,有利于保护环境,正确;
C、开发利用氢能等新能源,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正确;
D、进一步扩大燃煤发电,产生大量有害物质,不利于保护环境,错误。
故选 D。
3. 珍爱生命,健康生活。下列做法中,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是
A. 均衡膳食,合理营养
C. 常喝碳酸饮料替代饮水
【答案】A
【解析】
B. 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D. 经常食用霉变食品
【详解】A、均衡膳食,合理营养能够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利于身体健康,故 A 正确;
B、食品添加剂需要在合理范围内使用,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利于身体健康,故 B 错误;
C、用碳酸饮料代替饮水,可造成人体钙元素的流失,不利于身体健康,故 C 错误;
D、霉变食品中含有有毒有害物质,食用后可能造成中毒等不利于身体健康的情况,故 D 错
误;
故选 A。
4. 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是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下列实验操作中,不合理的是
A. 进行过滤实验操作时,用玻璃棒引流
B. 手心对着标签拿试剂瓶倾倒液体
C.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内验满
D. 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中的物质加热
【答案】C
【解析】
【详解】A、过滤时用玻璃棒引流是为了防止液体溅出来,实验操作合理;
B、手心对着标签拿试剂瓶倾倒液体是为了防止液体流下腐蚀标签,实验操作合理;
C、检验收集氧气的瓶是否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的瓶口,观察木条是否复
燃,实验操作不合理;
D、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中的物质加热是因为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实验操作合理。
故选 C。
5. 下图所示为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A. 该粒子原子核内有 11 个质子
B. 该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C. 该粒子呈电中性
D. 该粒子属于非金属元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A、从图示可以看出,该元素核内质子数为 11,故说法正确;
B、该元素的原子最外层上有 1 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 1 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故说
法正确;
C、该粒子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都为 11,呈电中性,为钠原子,故说法正确;
D、该元素的核内存在 11 个质子,属于钠元素,钠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说法错误。
故选 D。
6. 化学观念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B. 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
C.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会伴随能量变化
D. Ca(OH)2 和 CaCO3 都属于碱
【答案】D
【解析】
【详解】A、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A 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B 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化学变化常伴随着能量的消耗或放出,会涉及到化学能的改变,C 说法正确,不符合题
意;
D、氢氧化钙的阴离子是氢氧根离子,属于碱,碳酸钙由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组成,属于盐,
D 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7. 化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A. 被动吸烟对身体健康无害
B. 室内使用煤炉要防止 CO 中毒
C. 75%的医用酒精可用于杀菌消毒
D. 食品包装袋中充入氮气可延长保
质期
【答案】A
【解析】
【详解】A、被动吸烟对身体健康是有害的,故说法不合理;
B、CO 有毒,室内使用煤炉要防止 CO 中毒,故说法合理;
C、75%的医用酒精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个浓度的酒精,可用于杀菌消毒,故说法合理;
D、氮气化学性质稳定,无毒,可以做食品的保护气,故说法合理;
故选 A。
8. 某同学在常温下进行了中和反应的实验探究。向 20mL0.4%的 NaOH 溶液(预先滴入 3 滴
酚酞试液)中逐滴滴入 0.4%的稀盐酸。利用数字化传感器借助计算机绘制出溶液 pH 随所滴
入稀盐酸体积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烧杯中的溶液在 a 点时显红色
B. 在 b 点时溶液中 H+和 OH-恰好完全
反应
C. 在 c 点时烧杯中的溶液呈酸性
D. 在滴入稀盐酸的过程中溶液里 Na+
逐渐减少
【答案】D
【解析】
【详解】A、a 点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图中 a 点所示溶液显红色,该选项说法正确;
B、在 b 点时,pH 为 7,溶液显中性,酸和碱完全中和,即溶液中 H+和 OH-恰好完全反应,该
选项说法正确;
C、在 c 点时,加入过量的稀盐酸,pH 小于 7,溶液呈酸性,该选项说法正确;
D、在滴入稀盐酸的过程中,氢氧化钠与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钠是溶于水的,
溶液里 Na+没有变化,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9. 2022 年北京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采用了 CO2 直冷制冰新技术,该技术通过 CO2
汽化吸热完成制冰过程。下列相关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A. CO2 属于氧化物
B. 液态 CO2 汽化属于化学变化
C. 该制冰新技术的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
D. 该制冰过程中水分子的构成不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A、CO2 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说法合
理;
B、液态 CO2 汽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说法不合理;
C、该制冰新技术的使用过程中无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说法合理;
D、该制冰过程中水的状态发生改变,但水分子的构成不变,说法合理。
故选 B。
10. 下列叙述中,不合理的是
A. 控制燃烧条件可达到灭火的目的
B. 任何溶液都只含一种溶质
C.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D.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A、灭火原理是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就会使燃烧停止,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故
控制燃烧条件可达到灭火的目的的说法合理;
B、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溶液中可
能有多种溶质,如海水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镁、氯化钙等多种溶质,故说法不合理;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说法合理;
D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说法合理。
故选 B。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20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
少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的要求,全部选对得 4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3 分,有选错的得 0 分)
11. 建构模型是化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下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甲、
乙、丙、丁分别代表图中对应的四种物质),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甲、乙、丙三种物质均为氧化物
B. x 的数值为 2
C. 反应生成的丙和丁的质量比为 2:1
D. 反应前后催化剂质量不变
【答案】ABD
【解析】
【详解】由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反应的方程式是:
催化剂
2CO+2NO
2CO +N
2
2
。
A、甲、乙、丙三种物质均为两种元素组成,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说
法正确;
B、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x 的数值为 2,说法正确;
C、反应生成的丙和丁的质量比=(2×44):(14×2)=22:7,说法错误;
D、反应前后催化剂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说法正确。
故选 ABD。
12. 已知某溶液 X 是 CuCl2 溶液和 CuSO4 溶液两者之一,又知甲、乙、丙三种试剂分别是稀
硫酸、NaOH 溶液、Ba(NO3)2 溶液三种溶液中的各一种。取三等份溶液 X,分别向其中加入
适量的甲、乙、丙三种试剂,产生的现象如下表所示。则依据实验现象做出的下列推断中,
合理的是
加入试剂
甲
乙
丙
实验现象
产生白色沉淀
无明显现象
产生蓝色沉淀
A. 甲是 NaOH 溶液
C. 乙是稀硫酸
【答案】BCD
【解析】
B. 溶液 X 是 CuSO4 溶液
D. 上表中蓝色沉淀是
Cu OH
2
【分析】根据已知条件,氯化铜和稀硫酸不反应,加入混合后无明显现象;氯化铜和氢氧化
钠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氯化铜和硝酸钡不反应,无明显现象,不符合题意,则 X 一定为硫酸
铜。硫酸铜和稀硫酸不反应,无明显现象,则乙为稀硫酸;硫酸铜和硝酸钡反应产生硫酸钡
的白色沉淀,则甲为硝酸钡;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的蓝色沉淀,则丙为氢氧
化钠。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甲为硝酸钡,故 A 错误;
B、根据分析可知,溶液 X 为硫酸铜溶液,故 B 正确;
C、根据分析可知,乙为稀硫酸,故 C 正确;
D、根据分析可知,丙为氢氧化钠,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的蓝色沉
淀,故 D 正确;
故选 BCD。
13. 为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采用的相应除杂质方案中,合理的是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杂质方案
A
B
C
D
CO2
HCl
通过足量 NaOH 溶液,干燥
NaCl 溶液 BaCl2 加入适量 Na2CO3 溶液,过滤
CaCl2 溶液 HCl
加入过量 CaCO3 粉末,过滤
CaCO3
CaO
高温煅烧
B. B
C. C
D. D
A. A
【答案】BC
【解析】
【详解】A、氯化氢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水和氯化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
钠和水,把主要物质除去了,故 A 不符合题意;
B、氯化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没有新的杂质,故 B 符合题意;
C、碳酸钙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没有新的杂质,故 C 符合题意;
D、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把主要物质除去了,故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BC。
14. 实验室中有一定质量的 AgNO3 和 Mg(NO3)2 的混合溶液,现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出现
的现象如图中所述。
通过分析图中信息进行判断,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A. 滤液中一定含有 Ag+、Mg2+、Fe2+
B. 滤液的颜色为浅绿色
C. 滤渣的质量一定大于 ag
D. 现象 X 为有大量气泡冒出
【答案】ABC
【解析】
【详解】A、由金属的活动性可知,镁比铁活泼,铁比银活泼,向一定质量的 AgNO3 和 Mg(NO3)
2 的混合溶液中加入 ag 的 Fe 粉时,铁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不能与硝酸镁反
应,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是硝酸银与氯化氢反应
生成白色氯化银沉淀和硝酸,故滤液中一定存在硝酸银。所以滤液中一定有 Ag+、Mg2+和 Fe2+,
故正确;
B、该实验中,一定会发生铁与硝酸银的反应,即滤液中一定存在硝酸亚铁,因此滤液一定
为浅绿色,故正确;
C、由化学方程式 Fe+2AgNO3=2Ag+Fe(NO3)2 可知,每 56 份质量的铁能置换出 216 份质量的银,
所以滤渣质量一定大于 ag,故正确;
D、由以上分析可知,滤液中一定存在硝酸银,说明加入 ag 的 Fe 粉时,铁没有完全置换出
硝酸银中的银,因此滤渣中只有银,银的活动性在氢后,加入稀盐酸没有有气泡冒出,故错
误。
故选 ABC。
15. 取 26g 某单质铜和单质锌的混合物样品放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
搅拌,恰好完全反应,静置。一定温度下,在烧杯中得到不饱和溶液和 25.9g 固体。下列有
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反应后烧杯中溶液的质量比加入的硫酸铜溶液的质量大 0.1g
B. 反应后烧杯底部所得固体呈红色
C. 反应前后锌元素的化合价保持不变
D. 该混合物样品中单质铜的质量分数为 75%
【答案】ABD
【解析】
【详解】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可知,Zn>Cu,锌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反应方程
式为 Zn+CuSO4=ZnSO4+Cu,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固体质量差就是溶液质量的差,反应后烧杯中溶液的质量
比加入的硫酸铜溶液的质量增大了 26g-25.9g=0.1g,说法正确;
B、铜为红色,故反应后烧杯底部所得固体呈红色,说法正确;
C、反应前后锌元素的化合价由 0 价变成+2 价,说法错误;
D、设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为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