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学年上海市杨浦区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试题及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12
H-1
O-16
N-14
K-39
Cl-35.5
答案
一、选择题
1. 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的是
A. 生石灰在水中溶解
B. 工业上制取氧气
C. 食物变质
D. 植物的
呼吸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生石灰和水反应产生氢氧化钙,有新物质产生, 是化学变化;错误;
B、工业上制取氧气,是分离液态空气法,利用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没有新物质产生,
是物理变化;正确;
C、食物变质,会产生新物质,是化学变化;错误;
D、植物的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新物质,是化学变化;错误。
故选 B。
2. 化学符号与符号的意义表示正确的是
A. 2CO2—2 个二氧化碳
C. 2O—2 个氧原子
【答案】C
【解析】
B. NH4Cl—氯化氨
D. FeSO4—硫酸铁
【详解】A、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故 2CO2 表示 2 个二氧化碳分子,不符合题意;
B、NH4Cl 表示氯化铵,不是氯化氨,不符合题意;
C、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故 2O 表示 2 个氧原子,符合题意;
D、FeSO4 中铁元素显+2 价,故表示硫酸亚铁,不是硫酸铁,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3. 下列物质分散到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A. 冰
C. 蔗糖
【答案】C
B. 汽油
D. 碳酸钙
【解析】
【分析】
【详解】A、冰与水是同一种物质,不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说法错误;
B、汽油不溶于水,不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说法错误;
C、蔗糖易溶于水,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说法正确;
D、碳酸钙不溶于水,不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说法错误;
答案:C。
4. 属于纯净物的是
A. 二氧化碳
B. 河水
C. 新鲜的空气
D. 纯牛奶
【答案】A
【解析】
【详解】A、二氧化碳中只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
B、河水中含有水、泥沙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C、新鲜的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D、纯牛奶中含有水、蛋白质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故选 A。
【点睛】纯净物是指由一种单质或一种化合物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
而成的物质。
5. 氮元素的化合价最低的是
B. N2
C. N2O
D. HNO3
A. NH4Cl
【答案】A
【解析】
【分析】化学式书写遵循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原则。
【详解】A、根据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可知,氯化铵中氯元素化合价为-1 价,氢元素化合价为
+1 价,设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x,则有
x ,解得 x=-3,则氯化铵中氮
1 1 0
1
4
元素的化合价为-3 价;
B、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价,故氮气中氮元素化合价为 0 价;
C、 一氧化二氮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 价,设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y,则有
2
解得 y=+1,则一氧化二氮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1 价;
y ,
2
0
D、硝酸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 价,氧元素为-2 价,设硝酸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a,则有
1
,解得 a=+5,则硝酸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5 价。
3 0
a
2
综上,氯化铵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最低
故选 A。
6. 下表是国家饮用水标准中的部分内容,其中铁、锰、铜、锌等是指
感官性状和一般化指标
…。 铁
锰
铜
锌
…。
…。 0.3%
0.1%
1.0%
1.0% …。
B. 原子
C. 分子
D. 单质
A. 元素
【答案】A
【解析】
【详解】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铁、锰、铜、锌等是指组成物质的元素,故选:A。
7. 下列食品包装措施中,不能有效防止食品腐败的是
A. 填充氮气
B. 填充空气
C. 填充稀有气体
D. 抽成真
空
【答案】B
【解析】
【分析】食物的变质往往是食品发生缓慢氧化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氧气参与,如果把食品
袋内空气中的氧气排净就会防止食品变质,如果包装袋内有氧气就不能有效的防止食品变
质。
【详解】A、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填充食品包装袋可以有效防止食品变质,选项正确;
B、空气中含有氧气,氧气能供给呼吸,利于微生物、细菌繁殖,填充食品包装袋不能有效
防止食品变质,选项错误;
C、稀有气体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很不活泼,填充食品包装袋可以有效防止食品变质,
选项正确;
D、真空环境中不含氧气,填充食品包装袋可以有效防止食品变质,选项正确,故选 B。
8. 实验中通常盛放大理石的试剂瓶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因此块状大理石放在广口瓶中;
A 是广口瓶,B 是细口瓶,C 是滴瓶,D 是集气瓶;
故选 A。
9. 有关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
B. 分子、原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C. 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主要是因为物体中的微粒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D. 在电解水的过程中,水分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都发生了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错误;
B、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是分子、原子、离子,则分子、原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正确;
C、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主要是因为物体中的粒子之间的间隔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微粒
自身大小不变,错误;
D、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和数目保持不变。故电解水过程中,水分子发生改变,氢原子
和氧原子不变,错误。
故选 B。
10. 有关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B. 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白色烟雾
C.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的光
D. 镁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耀眼白光
【答案】D
【解析】
【详解】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二氧
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错误;
B、白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错误;
C、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而不是蓝紫色的光,错误;
D、镁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正确。
故选 D。
11. 物质的用途错误的是
A. 二氧化碳制作汽水
B. 氧化钙作干燥剂
C. 氧气用作燃料
D. 稀有气体填充霓虹灯
【答案】C
【解析】
【详解】A、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可用于制作汽水,不符合题意;
B、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可作干燥剂,不符合题意;
C、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不能作燃料,符合题意;
D、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用于填充霓虹灯,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12. 根据化学方程式
Δ
2NaHCO Na CO +CO
3
2
3
+X 。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2
A. X 的化学式为 H2O
B. Na2CO3 受热易分解
C. 反应速率的快慢程度
D. 生成物的物质的量之比
【答案】BC
【解析】
【详解】A、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有:2 个钠原子、2 个氢原子、2 个碳原子和 6 个氧
原子;反应后有:2 个钠原子、2 个碳原子、5 个氧原子,所以 X 中含有 2 个氢原子和 1 个
氧原子,即化学式为 H2O,不符合题意;
B、由化学方程式可知,NaHCO3 受热易分解,不能得出 Na2CO3 受热易分解的信息,符合题意;
C、化学方程式不能体现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符合题意;
D、化学方程式的计量数之比即为生成物的物质的量之比,能得出生成物碳酸钠、二氧化碳
和水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1:1,不符合题意。
故选 BC。
13. 某反应涉及的三种分子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消耗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 2:1
B. 乙中元素存在形态为气态
C. 该反应涉及三种氧化物
D. 反应前后氧原子数减少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图示可知甲物质是一氧化氮,乙物质是氧气,丙物质是二氧化氮,根据质量守恒
定律,该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
NO
O 2
2
NO
2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消耗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 2:1,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乙物质是氧气,氧气中氧元素的存在形态是游离态,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该反应中涉及到的甲 NO 和丙 NO2 是氧化物,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量都不发生改变,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14. 有关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错误的是
A. 元素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 微粒观:保持氦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氦原子
C. 环保观:低碳是指生产中减少 CO2 的排放,力争环保
D. 守恒观:ag 氢气和 bg 氧气反应,一定生成(a+b)g 水
【答案】D
【解析】
【详解】A、物质是元素组成的,则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正
确;
B、氦气是稀有气体,稀有气体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则保持氦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氦原子;
正确;
C、过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则低碳是指生产中减少 CO2 的排放,力争
环保;正确;
D、氢气和氧气反应产生水,ag 氢气和 bg 氧气反应,不能确定两者是否完全反应,则生成
水 (a+b)g;错误。
故选 D。
15.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点燃酒精灯
B. 取用块状固体
C. 加热液体
D. 倾倒溶液
【答案】B
【解析】
【详解】A、要用火柴点燃酒精灯,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容易造成酒精
洒出,引发火灾,故选项操作错误;
B、向试管中加入块状固体操作为: 试管平放,用镊子将块状药品放在试管口,再缓缓竖直
试管,让药品缓缓滑到试管底部,故选项操作正确;
C、给试管中液体加热时,试管中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试管总体积的三分之一,故选项操作
错误;
D、向烧杯中倾倒量筒中液体时,量筒口要紧挨着烧杯口,故选项操作错误。
故选 B。
16. 驱蚊产品的有效成分 DEET(避蚊胺)化学式为 C12H17N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避蚊胺由 31 个原子构成
B. 避蚊胺的物质类别是氧化物
C. 避蚊胺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 避蚊胺的摩尔质量为 191g
【答案】C
【解析】
【详解】A、避蚊胺是由避蚊胺分子构成,一个避蚊胺分子由 12+17+1+1= 31 个原子构成,
错误;
B、氧化物是含有两种元素的化合物,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避蚊胺含有四种元素,不
是氧化物,错误;
C、避蚊胺中碳、氢、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2 12
16 1
14 1
1 17
:
:
:
14417 1416
: : : ,所以避蚊胺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正确;
D、避蚊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 12 1 17 14 1 16 1 191
,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
相对分子质量,则避蚊胺的摩尔质量为 191g/mol,单位错误,错误。
故选 C。
17. 对化学方程式 2
2H +O
2
点燃
2H O
2
的含有叙述正确的是
A. 氢气加氧气点燃等于水
B. 氢气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水
C. 两个氢分子加一个氧分子等于两个水分子
D. 2mol 氢气和 1mol 氧气生成 2mol 水
【答案】B
【解析】
【分析】化学方程式可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反应的条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观
粒子个数比;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等,但要注意读化学方程式时,“+”应读作“和”,
“═”应读作“生成”。
【详解】A、在化学方程式中,“+”读作“和”,不能读作“加”,“=”读作“生成 ”,不能
读作“等于”,错误;
B、该化学方程式可叙述成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正确。
C、从微观上,点燃条件下,每 2 个氢气分子和 1 个氧气分子反应生成 2 个水分子,错误;
D、该化学方程式可叙述成每 2mol 氢气和每 1mol 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 2mol 水,错误。
故选 B。
18. 如图表示某些概念的从属关系,下列选项中能符合右图的是(
)
A
B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