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8年四川高考文科综合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资料共11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08 年四川高考文科综合真题及答案 第 1 卷 本卷共 3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40 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 图 1 示意海平面两每条闭合等压线。读图 l,回答 l~2 题。 M 图 1 1.若 M 点吹东南风,则该天气系统所处的位置和性质分别为 A.北半球、气旋 B.北半球、反气旋 C.南半球、气旋 D.南半球、反气旋 2.若该天气系统生成于太平洋海域,则其中心移动的方向通常为 ②西 ①南 A.①②③ ③北 ④东南 ⑤西北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图 2 示意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产与生态定位。读图 2,回答 3—4 题. 3.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发展方向是 图 2 A.增大坡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C.大规模机械化,建成商品粮基地 B.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 D.退耕还林(草),发展舍饲养殖 4.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与生产功能是 ①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基地 ②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③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 ④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D.②④ B.②③ A.①③ C.①④ 图 3 示意某国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变化。读图 3,回答 5~7 题。
5.1982 年该国城镇化水平约为 A.10% B.20% C.30% D.40% 6.20 世纪该国城镇人口比重增长最快的时期是 A.60 年代初期 C.80 年代中期 B.70 年代中期 D.90 年代后期 7.1961--2007 年,该国城镇化总体趋势表现为 A.乡村人口持续增加 C.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B.城镇人口缓慢减少 D.进入郊区化阶段 图 4 各线示意不同纬度①——⑤地的白昼长度变化, 读图 4,回答 8——9 题。 8.若图中①地位于北半球,则 a 点时刻应为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9.图 4 五地中 A.③地纬度高于②地纬度 B.④地位于赤道附近 C.①地、⑤地白昼长度变幅最大 D.②地位于极圈之内 图 5 示意某地区的地貌类型。读图 5,完成 lO~ll 题。 A.① B.② c.③ D.④ 11.若在甲、乙两地新建居民点。则甲地应特别注意防范 lO.适宜发展海水 养殖业的地区是
A.地震破坏 B.滑坡 C.海潮侵袭 D.暴雨 12.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他批评的是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13.公元 751 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 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的一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A.造纸术 D.火药与火器 B.活字印刷术 C.指南针 14.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 之利”。该法令是 A.青苗法 B.均输法 C.免役法 D.市易法 l 5、在近代中国,协定关税特权逐步为西方列强所共享,反映这一过程的条约包括 A.《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B.《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C.《望厦条约》《黄埔条约》《辛丑条约》 D.《黄埔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16.1904 年爆发的日俄战争对当时中国国内的“立宪”、“专制”之争产生了很大影响,立 宪派和主张君主专制的人对战争结局抱有不同期望。立宪派普遍希望 A.日败俄胜 B.日俄俱败 C.日胜俄败 D.日俄休战 17.1923 年,胡适撰文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 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 文中所说的这个“名词”应该是 A.变法 土地问题是中因革命和建设的重要问题。回答 18——20 题。 C.民主 B.革命 D.科学 18.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的基本原则是 A.没收地主和富农土地分给农民,允许土地买卖 B.没收地主和富农土地分给农民,不允许土地买卖 C.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农民获得土地使用权 D.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 19.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其主要 目的是 A.恢复遭受战争破坏的农业生产 C.重新划分根据地的阶级成份 B.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D.执行国民政府的行政命令 20.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 A.继续实行减租减息 C.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B.实行土地公有制 D.保留富农土地 21.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是 A.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C.改变了旧的政治体制 B.优先进行经济改革 D.开始发展资本主义 22、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 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余粮。”这一措施实行于 A.1917 年十月革命时期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23.图 6 照片摄于 1945 年的一次会议。这次会议的重要内容之一是 A.宣布决不与法西斯国家单独媾和 B.决定苏联参加对战后欧洲的安排 C.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D.确定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
图 6 24.假设某国 2007 年生产 M 商品 lO 亿件,单位商品的价格为 10 元.M 商品价值总额和价 格总额均为 100 亿元。如果 2008 年从事 M 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 10%,社会劳动 生产率提高 10%,其他条件不变,则 2008 年 M 商品的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分别为 A.100 亿元和 110 亿元 C.1lO 亿元和 121 亿元 B.110 亿元和 110 亿元 D.12l 亿元和 121 亿元 25.经过多年发展,某地初步形成了汽车生产的完整配套网络,从而吸引了众多汽车厂商进 入该地。从企业经营角度看,厂商选择该地的直接原因在于,进入该地能够 A.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C.提高市场占有率 B.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D.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26.假定债券市场上一年期债券的利率有 2.25%、2.50%和 3.0%三档。一般来讲,与此三 档利率水平相对应的债券的发行主体分别是 A.政府 C.政府 工商企业 B.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 D.工商企业 金融机构 工商企业 政府 金融机构 工商企业 政府 27.伴随我困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对外开放的形式日益多样化。下列经济活动中既是一种 贸易方式,也是一种利用外资形式的是 A.某公司赊购国外的生产设备,并以所生产的产品偿还设备款 B.某公司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加工成产品后再出口 C.某公司与外国的一家公司相互购买对方等价的商品 D.某公司在广州商品交易会上洽谈生意、进行进出口交易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基本要素。以往人们通过食物获取这些微量物质,科学的 发展使人们能够通过服用某种或某几种维生素采弥补食物摄取方式的不足.一些科学家认 为,大量服用某些维生素有益于身体健康,但另一些科学家警告说,服用过量的维生素可能 对健康造成损害。回答 28--29 题。 28.关于维生素问题的争论表明 ①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总是有条件的和不完善的 ②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仅在一定时期内是真理 ③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不具有终极真理的性质 ④人们的认识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9.在维生素摄入问题上应有的科学态度是 A.根据身体需要确定维生素摄入量 B.根据别人经验确定维生素摄入量
C.根据个人感受确定维生素摄入量 D.根据最新研究报告确定维生素摄入量 30、2007 年是塑料诞生一百周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 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 A.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物的存在与发展依赖于人的意识 B.人们有意识地创造人工自然物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物的规律 C.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人造物可以脱离天然物而存在 D.人类通过实践可以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使其打上人的烙印 31.经验告诉我们,手接触到火会感觉到烫。甚至被灼伤。《庄子·天下》中的辩者却提出 了“火不热”命题。分析这一看上去荒谬的命题,可以使我们在一般与个别、主观与客 观关系等问题上得到一些有益启示.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①“一般的火”独立于“个别的火”,前者不热,后者热 ②“一般的火”寓于“个别的火”之中,不能说“火不热“ ③“热”的感觉由“火”引起,但不存在于“火"中,所以说“火不热” ④“热”与“不热”因人而异、没有标准,所以可说“火不热”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32.美国、日本和德国都是当今世界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美国实行总统制共和制,日本 实行君主立宪制,德国实行议会制共和制。这表明 ①同一国体可以采取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 ③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有其相对独立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②一国采取什么政体与国家的性质无关 ④国体确定后采取什么政体并不重要 D.②④ 33.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有的地方外来务工人员的数量大大超出当地人口。然而,由于 某些原因,部分外来务工人员不能参与务工所在地地方人大代表的换届选举。对此,有 人大代表提出,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因为 ①在权力机关中外来务工人员需要有自己的政治代表 ②我国公民平等地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 ③这有利于将人民群众的不同意见和要求集中到权力机关中来 ④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我国公民的法定的政治权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4.《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总则中明确规定,各级人大常 委会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行使监督职权;对本级政府、法院和检察院的工作实施监督, 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大与政府、法院、检察院的关系是 ①既监督又支持的关系 ③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A.①② B. ①③ C.②④ D.③④ 35.“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家喻户晓,广 国 为传唱,歌颂了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民族区域自治是我 确保新型民族关系的基本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各自治机关 ②权力相互制衡的关系 ④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①是自治地方的权力机关 ③依法管理内部事务 A.①② B. ①③ ②享有独立的立法权 ④依法行使自治权 C.③④ 第Ⅱ卷 D.②④ 本卷共 4 大题,共 160 分。 36.(36 分)图 7 所示国家人口稠密,经济以传统农牧业为主,森林覆盖率为 29%。完成下列 要求。
(1)简述该国地形、地势特点。(4 分) (2)推测该国降水特点及成因。(10 分) (3)分析该国水能资源的开发条件。(12 分) (4)说明该国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人为原因。(10 分) 37.(32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14——1835 年,英国输往印度的棉布增加了 62 倍,同期印度输往荚国的棉布减少了 四分之三。1840 年,美国下议院特别委员会询问英国商人麦尔维尔“英国工业是不是已经 取代了印度的手工业”时,后者说:“是的,在很大程度上。”“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想, 基本上是从 1814 年起。”“英国工业排挤了印度工业是不是说印度现在的供应主要是依靠英 国厂家的商品?”“我认为是这样……我毫不怀疑,他们的重大灾难主要是由于荚国工业打乱 了印度的工业。” ——摘编自汪熙《约翰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 材料二 19 世纪 50 年代英国人开始在印度兴办较大规模的工厂,印度人很快跟进,棉纺织业成 为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部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套印度纺织厂增加到 264 个,绝大部分 属于印资。印度工厂生产的棉布和进口棉布在国内棉布消费总量中的比重,1901-1902 年度 分别为 11.9%、62.7%,191l~1912 年度分别为 23.3%、54%。但是,这一时期印度工业 的发展并没有改变印度作为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性质。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主义史(南亚卷)》 材料三 1913~1918 年外国输华棉纺织品总值变化表(单位:千关两) 年份 1913 1914 1915 棉纱 72 537 67 091 68415 稿织品 109 882 111 168 80885
1916 1917 1918 63977 66 501 55 573 72 705 93449 95 807 ——摘编自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 材料四 从遥远的古代直到 19 世纪最初 10 年,无论印度过去在政治上变化多么大,它的社会状 况却始终没有改变。曾经造就无数训练有素的纺工和织工的手纺车和手织机,是印度社会结 构的枢纽……不列颠侵略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摔了它的手纺车……不列颠的蒸汽杌和 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结果,就在亚洲造成了一场前所未 闻的最大的、老实说也是唯一的一次社会革命……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 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1)根据材料一,指出 19 世纪上半期英国棉纺织业“取代”印度棉纺织业的主要原因。 ——摘自马克恩《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6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 19 世纪中期以后印度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8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913~1918 年外国棉纺织品向中国出口的总体变 化趋势及其原因。(12 分) (4)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 史的不自觉的工具”?(6 分) 38.(32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塑料购物袋是日常生活中的易耗品。它在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由于过量使用及回 收处理不到位等原因,造成了严重的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塑料购物袋问题引起了社会 各界的广泛关注。 2006 年 W 市环保局收到市人大和市政协有关环境保护的议案和提案共 35 件,其中多件 涉及塑料袋的使用问题。到 2007 年底,全国有 10 多个省市地方政府,在本地人大代表和政 协委员的建议和督促下,相继出台并实施了限制使用塑料购物袋的规定。在总结各地方实践 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简称“限塑令”), 并决定于 2008 年 6 月 1 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国务院通知要求,采取禁止生产、销售、 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等六项措施,以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保 护生态环境。 (1)根据所学经济常识,分析“限塑令”对生产塑料袋的企业和消费者将会带来的影响,以 及企业和消费者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16 分) (2)分析上述材料,指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各自发挥的作用。(8 分) (3)运用矛盾主次方面的知识分析发布“限塑令”的哲学依据。(8 分) 39、(60 分)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 407 年,匈奴族首领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在无定河以北、黑水以南修筑都城(统 万城)。赫连勃勃曾叹曰:“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马岭以北,大河以 南,未有若此之善者也。”北魏灭夏以后,这里成为牧场,唐初为农业区,唐末以后植被遭 到严重破坏,底沙泛起成流沙。至北宋末,这里已是一片沙漠(今毛乌素沙漠)。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隋至宋初统万城地区人口统计略表 时间 隋 唐中期 北宋初期 户数 11 673 12 635 2l 386 口数(每户以5口估算) 58 365 63 175 106930 ——摘编自《隋书》《旧唐书》《太平寰宇记》等 材料二 材料三 1886 年美国首次出现沙尘暴,1894 年和 1913 年美国中西部地区又分别发生两次沙尘暴。 1931 年发生严重干旱,1932 年冬刮起了强风,加剧了部分地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芜。据美 国官方统计,如果以能见度小于一英里为准的话,这样的沙尘暴 1932 牟 14 次,1933 年 38 次,1934 年 22 次,1935 年 40 次。整个沙尘暴肆虐范围达 1000 万英亩。沙尘暴造成美国农 业减产和农业收入减少。频繁的沙尘暴对很多美国人来说,如同恶梦一般。当时的一首歌这 样唱道:“这漫天尘土侵入我的家乡,从此我不得不漂泊四方。一场尘暴来势汹汹……好像 乌云遮住太阳。” ⑴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统万城建于哪一历史时期,说明该城所在地区自建城至北宋年 ——摘编自(美)唐纳德·沃斯特《尘暴》 末自然环境的变化及其原因。(10 分) ⑵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沙尘暴频发的历史原因及 影响。 (10 分) 材料四 田纳西河流域位于美国东南部,气候温暖湿润,山青水秀,森林繁茂。19 世纪后期起, 流域内人口激增,开发利用强度加大(图 8),致使环境恶化,水旱灾害频发,生产成本不断 攀升.到 20 世纪 30 年代初,该流域人均年收入只及美国平均水平的 45%。1933 年开始, 在田纳西河管理局的统一协调和严格管理下,实施了以治理田纳西河为核心的流域综合整治 和开发(图 9)。取得了全流域水电、火电、核电并网供电,合理利用土地,治理污染,改善 水质,发展旅游业等一系列效益。到 20 世纪 80 年代,谈流域人均年收入已达到全美国的平 均水平。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