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0-2021学年广东深圳宝安区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试卷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资料共12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0-2021 学年广东深圳宝安区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试卷及 答案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30 小题,共 60 分。 第一卷(选择题) 1. 在北京人发现以前,世界上特别是非洲已经发现了比它时代早得多而且又十分丰富的人 科化石。但是,北京人为研究距今 70 万——20 万年左右的人类发展历史提供了最丰富、材 料最齐全的资料。因此,对北京人的研究有利于 A. 了解古人类进化的历史 B. 确定它是中国人的祖先 C. 了解人类审美观念的形成 D. 确定它是中国最早的人类 【答案】A 2. 2019 年,北京平谷上宅遗址中发现了大量闖器、磨制石器和半地穴式房屋遗存,这三类考 古发现还出现 在 A. 北京人遗址 B. 山顶洞人遗址 C. 河姆渡遗址 D. 半坡遗 址 【答案】D 3. 在河姆渡遗址,考古学者发现了木结构水井;在半坡遗址,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这些 发现说明他们都 A. 过着定居生活 B. 使用磨制石器 C. 学会制作陶器 D. 养殖家 禽家畜 【答案】A 4. “蚩尤作兵伐黄帝,黃帝乃令应龙(古代传说中一种有翼的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吞水, 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传说中能引起早灾的鬼怪),雨止,遂杀蚩 尤。”上述材料 A. 没有任何历史研究的价值 B. 记述涿鹿之战的真实历史 C. 是否与历史吻合尚待考征 D. 说明古代曾存在神仙鬼怪 【答案】C 5. 下图是《史记》木纪目录(部分),据所学知识推斯卷二至四的标题依次是
A. 夏本纪、周本纪、殷本纪 B. 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 C. 殷本纪、夏本纪、周本纪 D. 殷本纪、周本纪、夏本纪 【答案】B 6. “商代晚期的铜浇铸技术极其高超,说冠绝全球也不算为过”,能体现商代青铜铸造工 艺的是 A. C. 【答案】B B. D. 7. 目前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是 A. 甲骨文 【答案】A B. 金文 C. 小篆 D. 大篆 8. 公元前 260 年,秦王亲自来到河内,井把全国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全部征调到战场,拦截 赵国的救兵,断绝他们的粮食。当时,秦赵两国激战于 A. 城濮 【答案】D B. 桂陵 C. 马陵 D. 长平 9. 2200 多年来,一直造福人民,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的是 A. 都江堰 【答案】A B. 灵渠 C. 郑国渠 D. 邗沟 10.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 2000 多年
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 论武器。”此观点认为百家争鸣 A. 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 B.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 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正统思想 D. 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答案】B 11. 《开放的帝国:1600 年前的中国历史》中第二章的标题是“战将与思想家的时代”,与 该章节内容相关的历史时期是 A. 夏商 【答案】C B. 西周 C. 东周 D. 秦汉 12. “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适用于评价秦 A. 商鞅变法 B. 统一中国 C. 修筑长城 D. 焚书坑 儒 【答案】B 13. “在古代,阻碍平天下最大的力量,自然是列国的纷争。”因此,秦灭六国后实行 A. 分封制 【答案】C B. 三公九卿制 C. 郡县制 D. 刺史制 14. 下表反映了秦朝统治具有的特点是 A. 奸臣当政 B. 凶恶残酷 C. 中央集权 D. 急于求 成 【答案】D 15. 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西周国人暴动 B. 秦末农民起义 C. 东汉黄巾起义 D. 西晋八 王之乱 【答案】B 16. 汉高祖和他的许多文臣武将,绝大多数都是在反秦斗争中涌现的社会底层人物,这种 “布衣卿相之局” A. 有利于实行郡国并行刺度 B. 有利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C. 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D. 不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答案】B 17. 汉初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 期,历史上称为 A. 文景之治 B. 昭宣中兴 C. 光武中兴 D. 开元盛 世 【答案】A 18. 郑吉是某机构的首任长官,史书记载:“汉之号令班(颁行)西域矣,始自张骞而成于郑 吉。”据此推断郑吉所在机构是 A. 丞相府 【答案】C B. 御史台 C. 西域都护府 D. 太学 19. “国祚”指王朝维持的时间。参考下图,可计算出西汉王朝的国祚为 A. 195 年 【答案】B B. 210 年 C. 221 年 D. 442 年 20. 汉和帝即位时,继母窦太后临朝。她任用其兄窦宪担任侍中,后升为大将军。窦宪的女婿
郭举图谋加害和帝。和帝与宦官郑众设计大举捕杀窦氏党羽,逼窦宪等人自杀。郑众因功被 和帝封为鄹乡侯。上述材料反映了 A. 外戚宦官专权 B. 窦太后任人唯亲 C. 宦官抢夺政权 D. 汉和帝 阴险狡诈 【答案】A 【解析】 21. 与此前的龟甲、兽骨、青铜器、竹木简、丝帛等书写材料相比,纸的优势是 A. 不易损坏且容易携带 B. 价格便宜且分量很重 C. 不易损坏且原料易找 D. 价格便 宜且易于推广 【答案】D 22. 据《三国志》记载:“若病结积在内,当须刳(剖开)割(割除)者,便饮其庥沸散须臾便如 醉死,无所知,因破取。”上述史料记载的治疗方式的开创者是 A. 扁鹊 【答案】B B. 华佗 C. 张仲景 D. 孙思邈 23. “五体投地”“现身说法”“皆大欢喜”等词语都源自佛经,这说明佛教的传入 A. 促成了政治改革 C. 发展了社会经济 【答案】D B. 迎合了民众愿望 D. 丰富了中国文化 24. “对于曹操的统一战争,XX 是个句号。从此之后,曹操退回北方,终止了南征的步伐。对 于孙刘两家来说,X 是个逗号。他们还要继续划分曹操退出后的半壁江山.对于社会进程来 说,XX 是个问号,社会还要经过怎样的道路才能走向统一。”上述材料中的 XX 指的是 A. 垓下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 战 【答案】C 25. 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某时间段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导致上述变化出现的原因主要是
A. 人口南迁 B. 持续天灾 C. 粮食减产 D. 战乱频 繁 【答案】D 26. 下图反映了中国古代某历史阶段的朝代更迭。图中①、②所代表的政权分别是 A. 宋、北魏 B. 西晋、宋 C. 北魏、宋 D. 末、西 晋 【答案】C 27. 499 年,皇帝从前方回来,他坐在车中,留意街上行人的服饰,见有不少妇女仍穿着鲜卑服, 就责备尚书没有尽到职责。上述材料中的“皇帝”是 A. 汉武帝 B. 魏武帝 C. 晋惠帝 D. 北魏孝 文帝 【答案】D 28. 陈老师上课时使用了下列三幅图片,他正在上的这节课的主题最可能是
少数民族采桑图 汉人胡食图 汉族妇女蒸馍烙饼图 A. 民族交融 B. 中外交往 C. 国家统一 D. 经济发展 【答案】A 29. 某论文写道:“现在河南或山东,石榴树可以在室外生长,冬天无需盖埋,这就表明六世 纪上半叶河南、山东一带的气候比现在冷。”该论文可能参考了 A. 《史记》 B. 《齐民要术》 C. 《伤寒杂病论》 D. 《水经 注》 【答案】B 30. 下图为我国发行的一枚邮票,这枚邮票上有下列文字:“数学家,精确算出圆周率为 314159265”。这枚邮票的发行是为了纪念 A. 祖冲之 【答案】A B. 贾思勰 C. 王羲之 D. 顾恺之 第二卷(非选择题) 31. “经史子集”是我国古代将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他们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 们了解当时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 康。 ——《礼记·礼运》
材料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道德经》 译文:“道”永远是顺其自然的,却又像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君主若能遵循道 的原则,无为而治,天下万物就会按自身规律正常发展 材料三:(公元前 123 年)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卫青)击匈奴,知水草处,军科以不乏,乃封 骞为博望侯。…骞卒。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顾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 汉矣。 材料四: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汉书·张骞传》 ——曹操《蒿里行》 译文;由于战争连续不断,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铠甲上生满了虮虱,众多的百姓也因连 年战乱而大批死亡。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一百个老百灶当中只 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想到这里令人极度哀伤。 请回答: 问题一:请你指出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时期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二:材料二反映了谁在政治上的什么思想?请举出与材料二作者同一时期的中国思想家 两例。 问题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骞得以“知水草处”的原因。材料三反映了张骞出使西域带来 了哪些影响? 问题四:材料四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问题五:王国维曾提出“二重证据法”。上述材料作为文献,可视为第一重证据。哪些物品可 作为第二重证据与文献相互印证? 【答案】问题一:奴隶社会时期(夏朝);禅让制变为王位世袭制。 问题二:老子;无为而治;孔子、孙武。 问题三:原因:由于张骞出使西域。影响: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问题四:景象: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的景象;原因:由于长期战乱,民不聊生。 问题五:考古资料、文物资料可作为第二重证据与文献相互印证。 【详解】问题一:根据材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 天下为家,是谓小康”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原始社会时期,黄河流域实行禅让制,选举贤德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