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福建普通高中会考地理考试真题
(考试时间:90 分钟;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2012 年 5 月 21 日 6 时 8 分,福建许多天气晴好的地区,观察到罕见的日环食现象,
太阳在空中成了一枚金光闪闪的“戒指”。图 1 为日环食出现时,日、地、月三者位置关
系示意图。回答 1—2 题。
1.图中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是
A.太阳系、地月系
B.银河系、地月系
C.河外星系、地月系
D.河外星系、太阳系
2.该日,下列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北极附近有极昼现象
B.地球公转速度最快
C.该日后,福建白昼变短
D.该日南半球正值夏季
今年 7 月 27 日至 8 月 13 日,第 30 届夏季奥运会将在赢过伦敦(51°N,0°)举行。
回答 3—5 题。
3.图 2 为四种气候类型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其中能反映伦敦气候特征的是
4.全年影响伦敦的气压带和风带的是
A.赤道低气压带
B.东北信风带
C.副热带高气压带
D.中纬西风带
5.图 3 为北大西洋洋流分布示意图,其中对伦敦气候有着深刻影响的洋流是
A.甲
C.丙
B.乙
D.丁
图 4 表示部分国家和世界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及每万元 GDP 耗水量。回答 6—7 题。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每万元 GDP 耗水量将近美国的 10 倍
B.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7
C.我国水资源拥有量小,是因为水资源总量太少
D.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和每万元 GDP 耗水量均低于澳大利亚
7.为降低我国每万元 GDP 耗水量,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优先发展农业
B.限制城市发展
C.治理水污染
D.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福建省一山区进行野外考察时发现,该区域海拔大多在 800—
1400 米之间,地表起伏较大,沟谷众多,森林茂密,河水清澈。回答 8—9 题。
8.造成该区域河谷众多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力侵蚀
B.风力搬运、堆积
C.流水侵蚀、搬运
D.流水搬运、沉积
9.该区域河流含沙量小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
C.沟谷众多
B.地表起伏较大
D.森林茂密
图 5 表示四个国家城市化过程。回答 10—11 题。
10.衡量城市化水平主要的标志是
A.城市人口数量
B.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C.乡村人口数量
D.城市用地规模
11.图中①②③④⑤表示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曲线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图 6 为区位因素构成示意图。回答 12—13 题。
12.若图 6 表示制糖工业的区位因素构成,则 a 表示的区位因素是
A.原料
C.能源
B.市场
D.技术
13.若 a、b、c 分别代表农业区位的劳动力、生产资料和科技因素,则图示表示农业地域类
型最有可能是
A.商品谷物农业
C.季风水田农业
B.乳畜业
D.大牧场放牧业
图 7 为福建省城市及铁路分布示意图。回答 14—15 题。
14.决定福建铁路建设的首要区位因素是
A.科技、地形因素
B.社会、经济因素
C.水文、地质因素
D.地形、气候因素
15.图中高速铁路是我国沿海客运铁路专线的一段,将对福建省产生的积极意义是
①改善交通运力紧张状况
②有利于矿产资源的开发
③缓解能源紧张局面
④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黄梅戏《天仙配》中唱到“我挑水来你浇园,你耕田来我织布”。回答 16—17 题。
16.歌词描述的现象应发生在
A.采集、渔猎时期
C.工业文明时期
B.农业文明时期
D.后工业化时期
17.对该社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B.人们依赖环境,主要从事采集、渔猎活动
C.环境问题主要为局部性的生态破坏
D.人类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人们把森林称为“大自然的
总调度室”。回答 18—19 题。
18.我国"三北"防护林所起的生态作用主要是
A.净化空气.吸烟除尘
C.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B.美化环境.调节气候
D.提供木材.供应林产
19.如果热带雨林遭到大面积破坏,将可能造成的影响是
①大气中 CO2 含量增加 ②水旱灾害发生频率增加
③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④有助于当地的可持续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图 8 为山西省工业增加值结构变化图。回答 20—21 题。
20.改革开放初期,山西省经济的核心部门是
A.高新技术产业
B.原料工业
C.加工工业
D.采掘业
21.山西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为实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以下措施正确的是
A.建坑口电站
B.扩大煤炭开采量
C.调整产业结构
D.大力发展冶金工业
红水河位于广西西部部,是珠江水系干流西江的上游,河段多峡谷、险滩,水流
湍急,水量大,落差集中。回答 22—23 题。
23.红水河修建水坝的有利影响是
A.改善该流域的航运条件
B.水土流失加剧
C.使上游洪水发生频率增加
D.下游河段泥沙淤积明显
二十世纪八十年来以来,我国吸引的境外投资迅速增长。图 9 为我国沿海地区三家企
业投资建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示意图。回答 24—25 题。
24.b 为韩国在北京投资的某汽车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市场示意图,吸引该企业在北京投
资办厂大的主要因素是
A.劳动力
B.市场
C.内部交易成本
D.地价
25.三家企业在我国投资办厂的共同目的是
A.为接近能源产地
C.为追求更高的利润
B.为接近原料产地
D.为接近消费市场
二、选择题(共 50 分,其中 26—32 题为必答题,33—34 两题中选做一题)
26.图 10 为地球某时刻光照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回答。(6 分)
(1)图中 A、B、C 所在的是
为
月
(晨线或昏线)。图示日期
日前后。
(2)A、B、C 三地,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3)该日 A、B、C 三地,白昼最长的是
为
小时。
地。
,其中昼长
(4)该日过后,C 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将逐渐变
(大或小)
27.图 11 所示为我国新疆天山南麓某区域。读图回答。(6 分)
(1)图中堆积地貌的名称是
于
,常形成
。
(2)从 A 到 D,堆积物的颗粒逐渐变
(粗或细)
(3)图中河流参与的水循环,依据发生的领域属
于
(4)图中河流最主要的补给类型是(
循环。
)
A.地下水
B.雨水
C.高山冰雪融水
D.湖
泊水
28.图 12 为北半球理想大陆水平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回答。(5 分)
(1)自然带从 A→B→C→D 的变化体现了
地的
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是以
变化为基础的。
(2)图中与 D 自然带类型相同,但气候类型不同的是
(填字母)。
(3)A 地自然带类型是
带,福建省主要的自然带类型
是
(填字母)
29.下表是 2005—2010 年 A、B、C 三国人口变化的相关数据,据表回答。(6 分)
(1)A、B、C 三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2)B 国人口增长模式是
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
是
采取的对策
是
国。
型,其
,应
。
(3)A、B、C 三国中属于发达国家的
是
的主导因素是
,该国吸引大量劳动力迁入
因素。
30.图 13 为德国鲁尔工业区和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示意图。读图回
答。(7 分)
(1)甲工业区早期是利用丰富的
(矿产)
资源而发展起来的。
(2)甲、乙两工业区相同的区位优势
是
。
(3)借鉴甲工业区综合整治的成功经验,说出振兴乙工业区可采取的措施。(答出三点即
可)
31.图 14 甲为我国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乙为东部地区农业的有关资料统计图,读图
回答。(6 分)
(1)影响耕作区和放牧区两种土地利用方式差异的主要自然要素
是
。
(2)东北三省农业以
业为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
是
。
(3)简述三江平原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
32.图 15 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和珠江三角洲产业升级示意图。读图回答。(7 分)
(1)逐渐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主要区位优势
是
。(说出两点即可)
(2)简述乙图反映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
(3)珠江三角洲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产业升级面临一定的困境,说出其原因。
(提示:33、34 两题任选一题作答,两题都答按 33 题计分)
33.某地理兴趣小组为探究海陆风的形成,进行了以下实验。据此回答。(7 分)
事先用两个大的塑料盆分别装入质量相等的水和干沙,置于室内阴凉处。第二天正午
前后,测量水和干沙的温度。然后将两塑料盆移置于室外阳光下,两小时后再分别测量水
和干沙的温度,并比较水和干沙温度变化的差异。
(1)通过比较,你认为水和干沙温度变化更大的
是
。
(2)根据实验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在图 16①线上标上箭头表示白天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大
气运动方向,并解释我国夏季东南季风的成因。
34.某城市因发展需求,将原位于甲处的长途汽车站搬迁到乙处(如图 17)。为探究该布局
变化的原因,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影响城市交通布局的区位因素”为主题开展活动。
若你是该小组的成因,请你就该长途汽车站或长途交通线路(过境干道)布局的变化,完
成以下研究报告。(7 分)
(1)研究课题的名
称:
(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