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2年湖北武汉大学政治经济学B卷考研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资料共12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02 年湖北武汉大学政治经济学 B 卷考研真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 5 小题,每题 3 分,共 15 分) 1.生产资料所有制:指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是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形成的 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生产资料 所有制是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它表面上是对物的占有关系,实质上是通过人对物的 占有关系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切生产都以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为条件,劳动者 与生产资料怎样结合取决于生产资料归谁占有。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 劳动者也就是工人阶级只有通过被雇佣的形式同生产资料进行结合。因此,离开生产资料归 谁占有这个根本问题,就无法理解社会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也是区别不同生产 关系类型的主要标志。从人类历史上看,生产资料所有制主要有原始公有制、奴隶主所有制、 封建主所有制、资本主义所有制和社会主义所有制等形式。 2.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它的基本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 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商品的 市场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2)自发地刺激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价值规律 要求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那些劳动生产率较高、个别劳动时间较少的商 品生产者,就能获得较多的利益,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而那些劳动生产率较低、个别劳动 时间较高的生产者就只能获得较少的利益,甚至被竞争所淘汰。这样,价值规律和与此相联系 的竞争就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不同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技术条件各 不相同,劳动生产率有高有低。在竞争过程中,优胜劣汰必然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两极分 化。 3.资本有机构成: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是资本在物质形态方面的构成,即构成资本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同使用这些生 产资料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之间的比例。在生产过程中,一定的资本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 部分构成,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 是由生产技术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的,所以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而从价值形态看,用于生产 的资本是由不变资本两部分组成,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称为资 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从根本上决定着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的变化, 通常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 4.按劳分配:指以劳动为尺度,按照劳动者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 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主要分配原则。按劳分配的主要
内容有: (1)按劳分配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劳动者对共同劳动的成果进行分配是有劳动 能力的人,都必须以参加劳动作为获取消费品的前提条件。 (2)用于按劳分配的产品只是劳动者的必要劳动或称为自己的劳动所创造的那部分个人 消费品,而不是全部社会产品。社会产品中的生产资料依然归社会所有,社会还要从社会总产 品中扣除用于社会和劳动者共同需要的部分,剩下的部分才在劳动者个人之间进行分配。 (3)社会或集体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 量分配个人消费品。这里作为分配依据的劳动,是社会必要劳动,在质上是被社会承认的、符 合社会需要的劳动,在量上是社会平均劳动。 5.超额剩余价值:指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那些首 先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个别劳动时间的企业,就会使其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 值,而其所生产的商品仍按照社会价值出售,因而多得一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超额 剩余价值也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 超额剩余价值的获得,就个别资本家来说,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因为,当他所采用的新技 术被本部门其他资本家普遍采用后,这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就会随之普遍提高,从而这种商 品的社会价值就会随之降低。这样,那些较早采用新技术的个别资本家也就不能继续获得超 额剩余价值了。如果他们还想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就必须采用比别人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 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逐,刺激着资本家不断改进生产技术,这样便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 下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但是另一方面,资本家为了使自己保持超额剩余价值, 他们总是竭力保守技术秘密,阻碍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和传播,从而限制了生产力的迅 速发展 二、填空题(共 5 小题,每空 1 分,共 15 分) 1.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2.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具有三个特点:第一,(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第二,(具体 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第三,(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3.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但要以(现实货币)的存在和流 通为前提;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时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过不 一定是(足值)的货币;货币在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时,则必须既是(现实)的货币,又是(足值)的 货币 4.国内生产总值加上(国外净要素收入)等于国民生产总值。 5.在一国出现通货紧缩的条件下,如果该国货币汇率不变,则可(减少)商品出口;如果该 国货币汇率下降,则可(增加)商品出口;如果该国货币汇率上升,则(减少)商品出口。
三、简答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8 分,共 40 分) 1.既然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的大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呈反比例关系,为什么 商品生产者还要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答:(1)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劳动生产率的高低通常有两种表示 方法:一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二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在单位时间内 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或者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表明劳动生产率越高;反之, 表明劳动生产率越低。 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商品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的数量,同 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样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相等。但是,如果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来说, 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越多,则生产单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越少,从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则会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高。 (2)商品生产者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 ①个别劳动生产率是所创造的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 劳动生产率有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个别劳动生产率之分。因为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决定的,不是由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因此个别劳动生产率高或低,都不 会影响单位商品价值量。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虽不影响商品价值量,但却直接关系到商品 生产者的利益。因为,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是和他在同一时间所创造的商品价值总 量成正比。个别劳动生产率越高的商品生产者,在同一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总量就越多,因而 在市场竞争中就会处于有利地位,获利多,发展快。反之,获利少,甚至因亏损而破产。因此,为 了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各商品生产者竞相采用先进技术,以提高其劳动生产率。 ②竞争的外在压力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 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这是贯穿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的一 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趋势,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的优胜劣汰和经济分化。部门内部的竞争,使那些生产条件好, 能够采用先进技术,经营管理有方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从而不断 发展壮大;而那些生产条件差,又不思改进或不能改进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竞争中处于 不利地位,从而逐步被淘汰。在以个体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中,这一机制造成商品生 产者两极分化,并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或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中,这一机制使企业破产和兼并时常发生,其结果是优胜劣汰和社会经济的各种分化。正是因 为价值规律造成的巨大竞压力使得商品生产者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以不被市场所淘汰。
③追逐剩余价值的内在需要 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就是剩余价值规律,它的内容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 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剩余价值规律还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及其历史趋势。资产阶级为了追求剩 余价值,总要设法进行技术创新,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销售市场,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 发展。同时,正是由于资产阶级为了追求剩余价值,不断扩大和加强对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群 众的剥削,从而不断激化和深化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而这种矛盾的发 展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必然被更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方式所代替。 超额剩余价值是单个企业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是单个资本家通过提高 劳动生产效率使其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 价值。追逐更多超额剩余价值的商品生产者会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2.既然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导致利润率下降,为什么资本家还要努力提高资本有机构 成? 答:(1)资本有机构成的含义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称为资本有机构 成。资本技术构成是指资本在物质形态方面的构成,即构成资本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同使用这 些生产资料所必需的劳动力的数量之间的比率。这种比率是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资本 价值构成是指,资本在价值形态方面的构成,即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价值构成和技术 构成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2)资本有机构成与利润率的关系 有机构成的变化及其对利润的影响:必须是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均发生变化才能称为有 机构成的变化,有机构成提高,平均利润率有下降趋势,有机构成降低,平均利润率上升趋势。 随着资本积累,有机构成提高,平均利润率下降,但利润总量仍在上升。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有机构成提高利润率下降说的是趋势,C/V 越来越大,意味 着 C 的数值越来越大,V 当然也可能越来越大,但增长幅度明显小于机器等 C 的增长幅度,所以 由 V 带来的 M/C+V 自然有下降的趋势。但不排除个别企业通过技术优势、垄断等获得高额 利润,但一般的企业利润率确实下降了。 (3)资本家努力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的原因 ①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与利润率是成反比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意味着可变资本在资本总额中的比重下降,即在同量资本中可变资本相对减少,因而剩余价 值量也相应减少。利润率是剩余价值量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因此,利润率也随之下降。但是, 就个别企业来说,它最先采用的新技术,使其资本有机构成高于本部门和社会的平均资本有 机构成,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则可以取得超额利润,因而是有利的。因此,即使资本 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导致利润率的下降,资本家仍然会努力提高资本有机构成。
②资本家努力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主要由两个原因。其原因一是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 力,二是迫于竞争的外在压力。这两个原因使得资本家必然会不断改进技术装备,提高资本的 技术构成,并导致资本的价值构成和有机构成的提高。所以,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资本主义 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可见,资本家努力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归根到底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剩余价值 规律决定的。 3.简论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 答: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可以下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不同部门由于资本有机构成、周转速度等因素不同,利润率应是有差别的。这种现象 在资本主义初期曾经存在。但资本主义的现实生活却不是这样,实际上从较长时期看各个部 门的利润率是基本相同的。而且现实生活也只能如此,否则利润率低的部门则无人去经营。 这种劳动价值理论与利润平均化在表面上的矛盾应如何解决?马克思的分析表明,是部门之 间的竞争使利润率趋于平均化。 (2)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竞争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部门内部的竞争,它使个别劳动时间折算 为社会主义必在劳动时间;另一种是部门之间的竞争,指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争 夺最有利的投资场所而进行的竞争,哪个部门或行业的利润率高,其他部门的资本就会向这 里转移,其结果必须导致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趋向于平均化。这是因为,通过资本的转移, 资本在各部门间的分配比例发生了变化。利润率高的部门,资本数量增加,生产规模扩大;相 反,利润率高的部门由于供给不断扩大,需求相对缩小,必须使价格下降,并导致利润率下降; 相反,原来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资本的转出而使利润率提高。当资本转移使这两个部门的利 润率出现反转时,那么资本转移也就要出现倒流。一直到不同部门的价格变动自发调节利润 率出现反转时,那么资本转移也就要出现倒流。一直到不同部门的价格变动自发调节利润率 趋于基本平衡时,即形成平均利润率,资本转移才会趋于停止。 (3)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总预 付资本的比率,而一定量预付资本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即平均利润=预 付资本×平均利润率。所以,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剩余价值总额在不 同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体现着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同 时,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并没有否定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因为从全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 额和剩余价值总额是完全相等的。 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如果各个部门的利润率 水平比较高,则平均利润率也比较高;反之则比较低。第二,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即投在各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比重的大小。如果投人利润率高的部门的资本在 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大,平均利润率水平就较高;反之则较低。总之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不是各个部门利润率的简单的和绝对的平均,而是一种利润率平均化的总的趋势,平均利润 率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客观经济规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资本平均有机构成也会提 高,因而平均利润率会趋于下降。
(4)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 的过程。由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各部门资本家所得到的利润量和该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量就不一定相等。按资本有机构成高于、等于、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慢 于、等于、快于社会平均资本周转速度的情况,这些部门所获得的利润量会高于、等于、低 于本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当各个资本家的剩余价值高于部门平均利润时,就产生了该资 本家的超额利润量。从整个社会来看,利润总量和剩余价值总量是完全相等的。 4.国民经济出现了总量失衡,在短期内,政府应该采取何种调节措施?为什么在短期,政 府要以总需求为调节目标? 答:(1)政府的调节措施在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总量平衡一直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总量 失衡的一个重要形式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总量失衡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 即由于投资品和消费品销售不畅,企业产品价值难以实现,也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影 响.在短期,针对总量失衡,政府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①加大金融调控力度,抑制部分行业的过快增长。通过控制对钢铁、水泥、氧化铝这些 增长过快行业的贷款,防止投资过度引起的总需求过度。 ②按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加大调整力度。按照新兴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将投资从 那些能源原材料消耗高、污染严重、产业结构里低端的行业,转到高端行业、技术密集型、 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加有效供给。 ③要把宏观调控的重点放在解决城镇的就业问题和三农问题,透过增加居民收入带动消 费需求的增长。 ④把提高消费率、降低投资率,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另一个重点。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过 分依赖于投资的增长和出口需求的增长,而不是依赖人民消费的增长。需要加大内需对我们 经济增长的作用。想办法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启动市场,活跃市场,然后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增 加投资,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 (2)政府要以总需求为调节目标的原因 在短期,政府的宏观调控要以总需求为调节目标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几点: ①短期的总量失衡一般总需求的原因 社会总需求是与社会总供给相对应的概念。它是指在既定的生产发展水平和分配制度 下,人们在其收入限度内所能支付,并且相对于一定的价格水平也愿意支付的对于全社会物 质产品和服务的有效需要。 在短期,总需求的扩大或收缩很容易引起社会总供求的总量失衡,而总供给在短期是不 易改变的。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总需求的结构不合理,消费需求不足,而投资需求明显过 旺。社会总需求是与社会总供给相对应的概念。它是指在既定的生产发展水平和分配制度
下,人们在其收入限度内所能支付,并且相对于一定的价格水平也愿意支付的对于全社会物 质产品和服务的有效需要。在一个假定的封闭经济中,社会总需求包括两部分,即投资需求和 消费需求。在封闭条件下,社会总需求=投资需求+消费需求。由于对投资品和消费品的需求 通过货币资金的支出而形成,因此上式又可以写成:社会总需求=投资支出+消费支出。而我国 近几年年,消费需求一直不旺,尤其是农村的消费需求,而且城市和农村的消费水平的差距越 来越大。相反,一些行业的投资需求却很旺盛,如电解铝、水泥和发电等行业的投资出现过旺 的势头。社会需求结构明显不合理。 社会总需求机构的不合理会引发需求总量的非正常波动,从而导致社会总供求的总量失 衡。所以政府在短期要以调节总需求为目标。 ②短期内总供给不易调整 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可供全社会使用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价 值总和。根据不同分析的需要,社会总供给可以分为广义的总供给和狭义的总供给。广义的 社会总供给,是包括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和服务在内的总供给,狭义的社会总供给,在国民经济 统计中可以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即“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为代表。 在短期内,厂商的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流动成本,这些固定成本主要是指生产设备和厂 房。所以对厂商而言,短期内很难调整生产规模。即使面临社会总供给不足或者过剩,政府也 不能及时调整社会总供给来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相对而言,总需求中的消费需求和 投资需求对政府的政策比较敏感,所以在短期政府通过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调整总需求的效 果比较明显。 5.1996 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连续多次调低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力图有力地刺激消 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增长,但并未达到预期的政策效果,原因何在? 答:1996 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连续多次调低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力图有力地刺激消 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增长,但并未达到预期的政策效果。其原因主要由以下几点: (1)降息作用对象不清 ①降息影响贷款的有限性 贷款是银行和借款人相互行为。对于借款人来说,相对于利息这一融资成本而言,更为重 要的是经济景气这一大环境和预期收益率,以及借款人经济行为特征。而对于银行来说,更为 重要的则是经济景气大环境的制约、借款人还款能力的制约,以及银行自身的经营动力。如 果经济不景气,预期收益率不高,贷款风险相对较大,那么,即使央行降息,借款人也会止步,银 行也会惜贷;反之,如果经济持续高涨,预期收益率较高,贷款风险相对较小,那么,即使央行提 息,借款人也会踊跃借款,银行也乐于放款。另一方面,如果借款人和银行的经济行为不规范, 不注重收益和风险,那么,无论央行降息还是提息,都很难影响借款人和银行的贷款行为。因此, 如果央行降息政策作用的重心是借款人和银行的贷款人行为,那么,最重要的莫过于通过深 化经济体制改革来规范借款人和银行的经济行为,确立成本、收益和风险的比较机制,以及通 过各方面政策的配合,增强各类经济主体的信心,促进景气上升,营造扩张贷款的适当基础和
环境,而不是央行实施降息政策本身。 ②存款性质和功能的复杂性 存款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经济现象,它既表现为未来的消费,也表现为财富的积累,还表现 为资产的投资,这也就是存款的备用、保值和投资功能,它们反映了储蓄人不同的储蓄动机。 如果作一简单分析,不难发现,存款的备用功能和保值功能主要源自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和 贮藏手段职能,而存款的投资功能则源自货币资本的资本职能。如果我们关注的是存款的备 用功能,那么,主要应当考虑商品供求与货币供求的关系,包括其总量关系、结构关系、序列关 系;如果我们关注的是存款的保值功能,那么,主要应当考虑存款的安全性、选择的可能性、 价值的比较性。显然,在关注存款的货币性质的情况下,降息政策的调节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甚至有点文不对题。只有在着眼于存款的资本性质的情况下,通过存款利息与其它方面投资 收益的比较,降息政策才能发生比较明显的调节作用。 (2)降息政策意图不明 ①降息与扩张需求并无必然的内在联系 为了扩张需求,我们可以选择增加工资、减少税收、增加政府支出、增加货币供应等多 种直接导向的政策措施,未必一定要采取降息这种间接导向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作为一种 间接导向的政策措施,降息未必就能达到刺激需求的效果。 ②调节利益关系并不必然要求降息 一方面,调节利益关系,解决收入分配不合理,可以采取差别税率、转移支付、公共福利、 干预价格等多种政策措施,未必一定要降息。另一方面,存贷款利率的统一降低,形式上是一种 “同一政策”,而不是一种调节结构关系的“差别政策”,在实践中还可能产生强烈的反向效 应。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收入水平不高,尽管储蓄水平也较低,但降息政策肯定会使他们切实感 受到收入水平的下降。而对于极少数人来说,他们收入水平高,更占居储蓄存款的绝大部分, 降息政策虽然会使他们的利息收入明显减少,但相对于他们的总收入和承受能力而言,感受 可能并不强烈。因此,降息政策不仅难以有效调节利益关系,反而可能强化贫富差距。 (3)降息理论依据不足 央行近几年连续降息的依据主要在于物价指数较低、工资收入和居民存款增长较快。 以日前这次降息为例,央行特别强调,近年来,商品价格指数保持在 2%~3%左右,低于一年期 定期存贷款利率;工资收入年增长 4%,基本上与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持平;居民储蓄存款余 额年增长率则远远高于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仅仅这些因素并不足以说明央行应当降息,特 别是连续降息、大幅度降息。 四、论述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1.试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要求既要用公式,又要用文字说明)及其现实意义。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