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1年福建普通高中会考历史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资料共7页,全文预览结束
2011 年福建普通高中会考历史真题及答案 本试卷分第 I 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 I 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 (考试时间:90 分钟;满分:100 分) 第 I 卷 (选择题 60 分) 注意事项: 1.第 I 卷共 4 页。答第Ⅱ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 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图 1 所反映的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B.皇帝制 D.监察制 A.宗法制 C.分封制 2.20 世纪初,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得出了“故瓜分一事, 实为下策”的结论,与这一结论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禁烟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D.维新变法运动 3 . 近 代 以 来 , 中 国 第 一 次 取 得 完 全 胜 利 的 反 侵 略 战 争 是 图 1 A.鸦片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4.20l0 年的暑期,小辉同学参加了“红色之旅”,旅行团一行从江西瑞金启程,途经贵州 B.解放战争 C.抗日战争 遵义等地,最终到达陕北。与这一线路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C.红军长征 A.百团大战 B.渡江战役 D.淮海战役 5.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A.特别行政区 B.民族区域自治 C.各民族一律平等 D.民族团结互助 6.黄公望是元朝著名画家,有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如今,此画一半存于杭州博物院, 一半存于台北故宫,它何时才能合二为一?据《海峡都市报》报道,收藏于台北的那半 幅画将来福州展出。这反映了海峡两岸正不断密切 A.文化交流 B.商贸往来 C.医药卫生合作 D.司法互助 7.图 2 漫画所反映的是 A.中日邦交正常化 B.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中美两国交往大门的打开 D.中苏关系改善 8.英国史学家约翰指出:“如今有个趋势,人们怀念她的民 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这里的 “她”是指 A.古埃及 B.古罗马 C.古印度 D.古希腊 9.成文法的意义在于按律判决,任何人不得随意解释法律。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 是 A.《王位继承法》 B.《十二铜表法》 C.公民法 D.万民法 10.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确立的法律基础是
A.《人权宣言》 C.《邦联条例》 B.《1871 年帝国宪法》 D.《权利法案》 11.图 3 是美国中央权力结构示意图,该图所呈现的原则有 ①专制集权 ③制约与平衡 A.①③ C.②③ ②三权分立 ④轮番而治 B.②④ D.①② 12.看到“1848 年”、“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等 关键词,你能联想到的历史事件是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巴黎公社成立 C.第一国际成立 D.《共产党宣言》发表 13.剪纸是我国独特的民间艺术。 图 4 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经济形式是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殖民主义经济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D.商品经济 图 3 图 4 14.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有了它,旱涝无常 的四周平原成了天府之国”。这一“工程”是指 A.隋唐大运河 B.都江堰 C.郑国渠 D.灵渠 15.观察图 5,从中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是 A.民族纺织业的迅速发展 B.轻工业停滞不前 C.重工业有所发展 D.完整的民族工业体系形成 16.1979 年,我国最先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两个 省份是 A.上海、海南 C.广东、福建 图 5 B.广东、上海 D.福建、海南 17.1933 年,罗斯福就任总统,他为美国开出应对“大萧条”的良方是 A.实行计划经济 C.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B.以供给创造需求 D.政府全面干预经济 18.1921 年到 1925 年苏俄(苏联)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 C.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B.工业化的开展 D.农业集体化的推行 19.“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确立美元这一特殊地位的历史事 件是 A.《关税贸易总协定》签定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建立 D.“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20.春秋战国时期,主张“仁者爱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的学派是 A.法家 B.儒家 C.墨家 D.道家 21.朱熹在福建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他的历史地位是 A.开创了宋明理学 C.宋代理学之集大成者 B.开创清代考证学之先河 D.建立心学理论 22.“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此诗赞誉的是唐代大诗人 A.社甫 B.李白 C.白居易 D.陆游 23.以下是一份不完整的某历史人物表,据信息判定此人是 姓名 籍贯 福建泉州 生卒年 1527—1602 年 称号 主要思 想主张 思想家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抨击 道学,反对礼教 A.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夫之 D.李贽 24.严复是从福州“三坊七巷”走出的近代历史名人,其主要成就是 A.翻译《天演论》 C.领导新文化运动 B.领导实业救国 D.编写《海国图志》 25.“为主义而来,为主义而去”是李大钊革命一生的生动写照。这里的“主义”是指 A.自由主义 B.改良主义 C.马克思主义 D.无政府主义 26.图 6 所示的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施行于 A.新中国初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 图 6 27.文艺复兴时期,与但丁的《神曲》并列,享有“人曲”美称的文学作品是 A.彼特拉克的《歌集》 C.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B.薄伽丘的《十日谈》 D.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 28.以理性为旗帜,将矛头直指欧洲封建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是 A.启蒙运动 B.智者运动 C.宗教改革 D.古典文化的复兴 29.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下列人物与成就相对应正确的是 A.毕升——指南针 C.瓦特——改良蒸汽机 B.牛顿——量子理论 D.达尔文——微生物学 30.雨果评价巴尔扎克的作品是“一座高大而坚固的、建立在花岗岩基础上的丰碑。”其作 品是 A.《红与熙》 B.《人间喜剧》 C.《战争与和平》 D.《唐璜》 注意事项: 第Ⅱ卷 (非选择题 40 分) 1.第Ⅱ卷共 4 页。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题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和本卷第 2 页右上角座位号填写清楚。 31 32 二 33 34 35 总分 题号 得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有 5 小题,每小题 8 分,共 40 分) 31.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某班举办题为“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利弊”的辩论会,正方观点:利大于弊,反方观点:弊大于利。正反方均收集到 以下图文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 ——摘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图 7 图 8 明朝改制后 图 9 材料三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 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摘选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统一后在地方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2 分) (2)材料二中图 8 所示的中央行政制度称为什么?(2 分) (3)材料二、三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的什么趋势?(1 分) (4)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支持哪方观点?请说明理由。(3 分) 31.(1)郡县制(2 分) (2)三省六部制(2 分) (3)君主专制不断加强(1 分。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4)利:消除地方割据,维护国家统一;提高行政效率等。弊:容易形成君主暴政;压抑地方自 主性;不利于新经济因素成长等。(3 分。评分说明: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分层次给分。第一层: 写出支持其中一方观点,没有说明理由的给 1 分;第二层,写出一方观点,但只从利或弊单方 面说明理由的给 2 分;第三层:写出支持一方观点,又能从利、弊两方面说明理由的给 3 分。) 32.学习贵在积累。小龙同学在学习某一历史专题时制作了学习卡片。请你根据要求,帮 助小龙同学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卡片一:
卡片二: 图 10 (1)请把卡片—A 处补充完整。(2 分) A (2)根据卡片二,指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有哪些新兴力量崛起?(4 分) (3)根据卡片内容,指出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趋势。(2 分) 32.(1)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 分。或北约) (2)不结盟运动(或第三世界国家);日本;欧共体;中国等。(4 分。每点 1 分) (3)从两极格局到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2 分。只答多极化趋势的给 1 分) 33.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折射出社会进步和近代化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 鸦片战争前 长袍马褂 中餐 马车、轿子 鸦片战争后的新变化 中山装、西装等 西餐 人力车、火车、电车、汽车等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自由恋爱、新式婚礼 材料二 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 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 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摘选自《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3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写出导致变化的外部因素。(3 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2 分) 33.(1)服饰、建筑、饮食、交通、婚礼习俗。(3 分。任答出其中 3 点即可,每点 1 分。) (2)特点: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既保存传统,又吸收西方优点。(1 分。任答一点即可) 原因:受西方外来因素的影响(2 分) (3)积极影响:丰富了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改变了人们思想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有利于中国 社会进步和近代化进程等。(2 分。任答一点即可,言之有理的酌情给分。)
34.地理大发现,将世界逐渐连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 16 世纪和 17 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 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世界市场的突然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欧洲各国掀起想占 有亚洲产品和美洲富源的竞争热,殖民制度——所有这一切对打破生产的封建束缚起了重 大的作用。 ——摘选自《共产党宣言》 印第安人培植的四种植物 材料二 玉米这一美洲特产,地理大发现后很快传到中国 西南部,非洲及东南欧。马铃薯、烟草、可可等美洲特产,也 传到亚欧非诸洲。非洲所产的咖啡传到欧美,成为人们生活的 必需品。 ——摘选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1)材料一中“地理上的发现”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 归纳地理大发现在哪些方面促进了欧洲市场的发展。 (5 分。注:不得照抄原文)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从中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3 分) 34.(1)新航路的开辟(1 分) 主要方面:商业革命;世界市场的扩大;流通商品品种种类增多;殖民制度;资 本主义发展等。(4 分。答出其中四点即可,每点 1 分;分点作答,如照抄原文只得 2 分。) (2)现象:促进世界物种交流。(1 分)启示: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等。(2 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只要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35.2011 年是辛亥革命 100 周年。伟大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和优秀品格 永远值得我们颂扬。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中国同盟会纲领 材料二 新旧三民主义内容比较简表 名称 三民主义内容 新三民主义内容 民族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 统治。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主义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的 政府,国民一律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 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 权利。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1)孙中山将材料一中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什么?其核心内容是什么?(2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三民主义“新”在哪里?(2 分) (3)先进理论引领社会前进。指出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分别引领了哪一革命运动?(2
分) (4)从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体现了孙中山怎样的优秀品格?(2 分) 35.(1)三民主义(1 分) (2)明确反对帝国主义、主张民族平等、增加“节制资本”、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等(2 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辛亥革命,国民革命(或大革命)(2 分。每点 1 分) (4)与时俱进(2 分。或顺应时代潮流,只要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核心内容:民权主义(1 分。或创立民国)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