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学年天津市九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共 23 题)
1. 何为美?美是精神领域抽象物的再现,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寻找美感是人类的
一种精神文化活动。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在我国文字出现以前,有关中国古人寻求美感的行
为不确定的一组是
A. 山顶洞人——石珠等装饰品
B. 河姆渡人——象牙雕刻
C. 半坡人——彩陶
D. 炎帝——制作乐器琴瑟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寻找美感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
结合所学可知寻求美感是追求一种视觉的感受,炎帝是传说中的人物,相传制作乐器琴瑟,
并不一定是真实发生的历史,所以属于寻求美感不确定的一组,D 项正确;ABC 项是寻求美
感的行为,排除。故选 D 项。
2. 下列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长平之战
②盘庚迁殷
③牧野大战
④国人暴动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②③④①
D.
④①③②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长平之战的时间是公元前 264 年;②盘庚迁殷的时间是在公
元前 1320 年;③牧野大战的时间是在公元前 1046 年;④国人暴动的时间是公元前 842 年。
所以正确的排列顺序是②③④①,故选 C。
3. 这条历史上联系古代中国、印度、波斯和欧洲的经贸人文通道,带动了东西方的音乐、
舞蹈和绘画等艺术形式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这反映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
A. 有利于中国的对外扩张 B. 促进了文明交流
C. 使中国成为世界中心 D. 巩固了
国家统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这条历史上联系古代中国、印度、波斯和欧洲的经贸人文通道,带动了
东西方的音乐舞蹈和绘画等艺术形式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
了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B 项正确;丝绸之路是经济文化交流之路,“有利于中国的对外扩张”不符合史实,排除 A
项;材料不能体现“使中国成为世界中心”,排除 C 项;材料不能反映“巩固了国家统一”,
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4. 在《影响世界的 100 帝王排行榜》中,中国的下列帝王名列前茅,请判断下列帝王与其
加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相符的是(
)
A. 嬴政——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将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
B.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并且为加强边疆治理,设立“西域都护府”
C. 隋文帝——征集百万民工,开凿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
D. 唐太宗——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创立三省六部制,完善科举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统一了文字、度量衡
和货币,将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A 项正确;汉宣帝在公元前 60 年设立西域都护府,
排除 B 项;大运河开凿于隋炀帝时期,排除 C 项;三省六部制创立于隋朝,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5.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这一时期的特征,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区
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着显著的进步,这些都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
现奠立了基础。与此研究主题相关的内容有(
)
①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②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③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④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A. ①②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属于中外交流,③错误,①②④
均符合“’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这一特征,D 项正确;排除 ABC 项。故选 D 项。
6. 下边是一幅 20°N-40°N 之间的亚非古文明示意图,几乎同时产生的文明是(
)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①是古埃及文明,②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③是古印度文明,
④是古代中国文明。古埃及文明和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大概都出现于公元前 3500 年左右,是
几乎同时产生的文明,①②符合题意,D 项正确;古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与古埃及文明、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等不是同时产生的,③④不符合题意,排除 ABC 项。故选 D 项。
7. 下表所列为世界上古文明成果,其中史实与结论搭配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B.
C.
D.
古埃及国王役使奴隶建造金字塔作为陵墓 金字塔体现了奴隶主对奴隶的压迫
《汉谟拉比法典》用楔形文字书写
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成文法典
雅利安人实行种姓制度
古印度社会奴隶制等级森严
罗马奴隶遍布社会各个角落,处境悲惨
体现了古罗马奴隶制的高度发达
B. B
C. C
D. D
A. A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 18 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
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
称《汉谟拉比法典》,这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由此可知,不能得
出结论:《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成文法典,因此,B 项符合题意;ACD 项史实
与结论均搭配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ACD 项。故选 B 项。
8. 下列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按出现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A. 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
B. 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
C. 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亚历山大帝国—阿拉伯帝国
D. 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拜占庭帝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亚历山大帝国建立于公元前 4 世纪,罗马帝国建立于公元前
27 年,拜占庭帝国出现于公元 4 世纪末,阿拉伯帝国出现于公元 8 世纪中期,所以按出现
时间正确排序应该是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A 项正确;BCD
项中的排列有误,排除。故选 A 项。
9. 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
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法律产生重要影响
B. 罗马法有完整的体系
C. 罗马法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D. 罗马法只适用于古罗马社会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
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数精神地重新出现”可知,材料强调罗马法不仅
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重新出现,结合所学可知,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法律产生重要
影响,是欧洲法学的渊源,A 项正确;6 世纪《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
形成完整的体系,材料未涉及,排除 B 项;前 449 年《十二铜表法》的颁布,一定程度上遏
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是罗马成文法的起点,与材料无关,排除 C 项;据所学可知,
罗马法是近代欧洲法学的渊源,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故 D 说法错误,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0. “博洛尼亚大学处于意大利北部,11 世纪时,此处过往商旅络绎不绝,商业纠纷时有
发生,诉讼案件不断,所以该学校一直以法学著称,学校内还形成了“法科大学”;此后该
校还经常 与市政当局和其他市民接触,成立了市民团体。”这段材料意在强调中世纪大学
A. 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B. 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出现
C. 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支持
D. 具有较大的自治和管理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中世纪由于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繁荣,促进大学的出现。材料中“11 世纪时,此
处过往商旅络绎不绝,商业纠纷时有发生,诉讼案件不断”说明了中世纪大学顺应了社会发
展的需要,A 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中世纪大学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出现,排除 B 项;材料中
强调大学与商业发展关系,并不是说明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支持,排除 C 项;材料没有说明
大学具有较大的自治和管理权,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1. 罗马法的集大成者——《罗马民法大全》记载:“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
皇帝敕令具有法律效力,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
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材料说明(
)
A. 当时仍然把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
B. 《罗马民法大全》保护奴隶和隶农
的权益
C. 奴隶和隶农的人身自由不受法律保护
D. 奴隶制度已经被废除了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奴隶和隶农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
必须严加惩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拜占庭帝国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奴隶和隶
农的人身自由不受法律保护,C 项正确;拜占庭帝国的奴隶状况有所改善,排除 A 项;《罗
马民法大全》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排除 B 项;拜占庭帝国用法律来维护奴隶制,排除 D 项。
故选 C 项。
12. 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写道“在世界历史上,很难在什么地方找到另一个自主的民
族如此成功地、有计划地汲取外国文明。”下列属于该民族在公元 7 世纪汲取外国文明而采
取的改革措施是
A. 实行贵族世袭制
C. 分封贵族为诸侯
【答案】B
【解析】
B. 把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
D. 没收农民所拥有的耕地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点。在公元 7 世纪汲取外国文明的民
族是日本。7 世纪中期,新上台的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实行大化改新。改革的措施包括:
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
种,向他们收取赋税。所以 A、C、D 项的说法均错误,故选 B。
13. 古代印度、希腊、波斯与罗马的科学巨著正是通过阿拉伯科学家和学者的创造性劳动使
其得以矫正和保存。这说明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起到的作用是
A. 兼收并蓄
B. 独创特点
C. 全盘西化
D. 沟通桥梁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古代印度、希腊、波斯与罗马的科学巨著正是通过阿拉伯科学家和学者的
创造性劳动使其得以矫正和保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起到的
作用是兼收并蓄。阿拉伯人把中国的古代发明辗转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阿拉
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教文化。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建了文化交
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选项 A 符合题意;独创特点、全盘西化不符
合史实,选项 BC 不符合题意;在东西方之间起到了沟通桥梁的作用,虽然符合历史史实,
但不符合题干材料“使其得以矫正和保存”,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A。
14. “13、14 世纪,欧洲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
逐渐资本主义化……”引文中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具体是指
A. 庄园、租地农场
B. 庄园、手工作坊
C. 租地农场、手工作坊
D. 租地农场、手工工场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1 世纪以后,欧洲农村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在一些国家和
地区,土地集中成为一种趋势。14 世纪中叶以后,出租领主直营地达到一个高潮,领主也
因此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参与生产管理。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或
者转租、购买其他佃农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租地农场是欧洲农村
出现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欧洲 13 世纪,农村出现了分散的手工工场。后来,这种分散的
手工工场逐渐转向集中的手工工场。欧洲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和手工
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所以引文中农业和手工
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具体是指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出现,故正确答案为 D。ABC 均
不符合史实,故选 D。
15. 14-16 世纪是一个倾向于对人的个性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的时代。下列能够体
现这一点的是(
)
A. “认识你自己”“知识即美德”
B.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C. “辉煌属于希腊,宏伟归于罗马”
D. “人类可以成就伟大的事业”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4-16 世纪是一个倾向于对人的个性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的时
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类可以成就伟大的事业”强调了人的价值和尊严,体现了人
文主思想,符合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想,D 项正确;“认识你自己”“知识即美德”出自
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A 项;“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出自古希
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B 项;“辉煌属于希腊,宏伟归于罗马”反映
的是古希腊、罗马文明,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6. 下图反映是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材第五单元的内容,最适合本单元的主题是
第五单元
...
第 14 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60
第 15 课文艺复兴运动...65
第 16 课深寻新航路...70
第 17 课早期殖民掠夺...75
A. 封建时代的欧洲
C. 步入近代
【答案】C
【解析】
B.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D.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随着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
展,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大解放,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新航
路开辟以后,欧洲大西洋沿岸的工商业经济开始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早期的殖民掠夺客观上有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由此可知,最适合的主题是步
入近代,C 项正确。以上事件均发生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过程中的变化,与欧
洲封建社会的主题无关,排除 A 项;亚洲国家与题干欧洲国家无关,排除 B 项;资本主义制
度的初步确立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完成的,与题干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7. 四字短语彰显中国文化特色。下列各项中均能体现西方人文精神的一组四字短语是
A. 与世无争 麻木不仁 及时行乐
B. 压抑人性 以人为本 自私自利
C. 禁欲苦行 人人平等 和谐共生
D. 随心所欲 无拘无束 思想开放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体现西方人文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是 16——17
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核心:人文主义精神。
本质是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人们的思想,西方人文主义强调的是人的自由
发展和反对神权的压迫统治,选项 D 符合题意;而选项 A 与世无争,不符合人文精神;选项
B 压抑人性不对;选项 C 中的禁欲苦行不对;因此只有选项 D 符合题意,故选 D。
18. 下图是新航路开辟的局部示意图关于航线②的开辟叙述正确的是(
)
A. 首次打通欧洲到达东方的航路
B. 为葡萄牙带去了丰厚的利润
C. 找到了通往西印度群岛的捷径
D. 得到西班牙王室的大力支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新航路开辟的局部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航线②是麦哲伦船队
航行的路线。1519 年—1522 年,奉西班牙国王之命,葡萄牙人麦哲伦率领船队从西班牙出
发,经大西洋、南美洲东海岸、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
洋后,回到西班牙,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学说”。D 项正确;首
次打通欧洲到达东方航路的是达・伽马,排除 A 项;达・伽马为葡萄牙带去了丰厚的利润,排
除 B 项;哥伦布找到了通往西印度群岛的捷径,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9. 马克思说:“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
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
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由此可见,新
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A. 世界隔绝状态被完全打破
B. 欧洲人口大量移居美洲
C. 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
D. 加速了新旧社会的转型更替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中“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
高涨”说明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
大,“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加速了封建社会的解体,推动
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所以 D 项符合题意;新航路的开辟开始打破世界隔
绝状态,但不能说完全打破,A 排除;欧洲人口大量移居美洲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B 排除;
题干主旨不是强调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C 排除。故选
D。
20. 某班同学编排“三角贸易”的课本剧,其中有一个场景是欧洲殖民者从美洲返航。如果
为该剧组准备道具,返航的船只上装载的物品应该是(
)
A. 黑人奴隶、手工业品
C. 印第安人、工业原料
B. 枪支、弹药、手工业品
D. 黄金、白银、工业原料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角贸易分为出程、中程、和归程,即从欧洲带着廉价的工业
品和枪支弹药出发到非洲捕获黑人奴隶,再把奴隶运往美洲卖掉,最后把赚的黄金、白银、
工业原料带回欧洲发展资本主义。故选 D。
【点睛】关于三角贸易的相关知识,掌握三角贸易的路线、过程;掌握三角贸易对欧洲、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