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2年广东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考研真题.doc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资料共4页,全文预览结束
2012 年广东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考研真题 学科、专业名称:公共管理学科 行政管理专业、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社会保障专业、土 地资源管理专业 考试科目名称:717 公共管理学 考生注意: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卷)上,写在本试题上一律不给分。 一、辨析题(判断下列观点是否正确,并简要说明理由。每题 5 分,共 20 分) 1、我国公务员制度强调公务员政治中立。 2、政府机关的“三公”消费应该向公众公开。 3、衡量政府绩效的唯一标准就是效率。 4、分配性的公共政策属于“零和博弈”的政策。 二、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40 分) 1、简述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及其手段? 2、公共组织与私人组织有哪些主要差异? 3、简述保证公共管理者履行公共责任的主要方法。 4、中国政府间关系的传统模式有哪些主要特征? 三、论述题(每题 25 分,共 50 分) 1、试论网络治理的主要特征及其面临的主要困境。 2、联系实际,分析我国政府在转轨时期应履行的社会经济职能。 四、材料分析题(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材料分析问题。共 40 分)
问题 1、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如何才能从根本上避免这种突如其来的信任危机? (20 分) 问题 2、.希望工程的成功和问题对中国第三部门的发展有哪些启示?(20 分) 材料: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向海内外庄严宣布:建立我国第一个 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让千千万万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孩子重返校园。在成立初始, 只有 10 万元注册资金和团中央给的 1 万元办公经费。在希望工程实施的前 8 个年头里,经 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 1989—1992 年的宣传启动阶段;1992—1994 年的蓬勃发展阶段和 1995 -1996 年的巩固提高阶段。经过三个阶段的稳步健康发展,截至 1996 年年底,全国希望工 程累计接受国内外捐款 97 800 万元,救助失学儿童 154 万人,援建希望小学 3634 所。在这 几年中,希望工程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的劝募活动:1992 年的“百万爱心行动”、1994 年的 “1(家)+1 助学行动”和 1997 年的“希望工程国内最后一轮劝募行动”。其中,1992 年的“百万爱心行动”采取了“一对一”模式,即通过青基会和全国各级希望工程实施机构 的牵线搭桥,使捐赠者(个人或集体)与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结对挂钩,建立直接联系。实 行定向资助直至其小学毕业。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小组成员康晓光对“一对一”模式给予了 高度评价:“百万爱心行动”中提出的“一对一”模式的意义,绝不仅仅限于给捐赠者带来 极大的心理满足,成全了他们的慈善成就感,更为重要的是,它建立了一种刚性的自动监督 机制。……这种监督机制的建立意义无比深远:第一,它提高了基金会廉洁运作的可能性; 第二,提高了捐款的配置效率;第三,赢得了捐赠人的信任,因而也就赢得了他们的捐赠。 由于采取“一对一”的资助方式,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内,救助数额奇迹般地增加了 50 万 人。1994 年,青基会依靠“国际家庭年”这个大背景,以发行希望工程明信片为契机,展 开“ 1(家)+ 1 助学行动”,突破了过去只是通过大众传媒的宣传和个别直接接受捐款 的模式,以遍及全国数万个邮电局(所)为报名点,为捐款人特别是要求结对资助的捐款人 提供了一个参与希望工程的简单、快捷的渠道。这是“希望工程”市场化的一次大胆尝试。 “1(家)+l 助学行动”得到了全社会的积极响应,也是希望工程实施以来接受捐款数额 最多、资助成果最显著的一年。全国和省级希望工程工作机构共接受海内外捐款 1.8 亿人民
币,其中,仅青基会接受的捐款就超过了 12 万笔,是前四年捐款总笔数的 4 倍,捐款额达 到了 7 091 万,资助失学儿童 46.6 万人(累计已达到 100 万人),相当于前四年救助总数, 建希望小学 524 所。 截至 1999 年,希望工程已经累计接受海内外捐款 18.4 亿元,这些钱使 229 万名失学儿 童重返校园,建起了 7 800 多所希望小学,被誉为“中国非营利性公益组织品牌”。 1994 年 1 月 21 日,香港《壹周刊》发表了一篇爆炸性的文章(千里追寻七千万元下落 希望工程善款失踪)。在这篇五千余字的文章里,《壹周刊》记者屈颖妍通过对吉林向海乡 向海小学和浙江省友谊乡沈塘小学的实地走访调查,报道了种种现象。诸如:“数千万元拨 款不知去向”、“向贫农开刀”、“原应受到救助的人反而成了‘强榨’的对象”、“干部 孩子占了便宜”、“穷人读破校”、“掠水”(港语:意即贪污)现象到处都有、“港人捐 钱无资料”等等。这些说法都是要告诉读者一个结论:香港人为希望工程的捐款“不清不楚”。 在文章发表后的 5 个月里,青基会收到的海外捐款数额急剧下降,平均每月接受香港地区的 捐款仅有十余万元,原先打算在香港推出的“1+1”助学计划被迫取消,一些海外募捐活动 也被中止,如加拿大“希望基金会”、马来西亚“榕联基金会”,均于 1994 年初突然取消 原定的捐款协议,涉款数百万美元。这次事件严重干扰、破坏了中国青基会的海外募捐的计 划,使相当数量的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的美好愿望破灭。为了证明希望工程的清白。青基会与 《壹周刊》打了长达 6 年的官司。2000 年,香港高等法院判定青基会胜诉,《壹周刊》赔 偿青基会 350 万港币。 青基会的秘书长徐永光对此曾经有一篇文章,题目是《希望工程的八大隐患》。这八大 隐患是:(1)体外循环,指一些机构和个人直接给乡、村捐款建校,并冠以“希望小学” 之名,但是因用了希望工程的名义又没有希望工程管理机制的监督,加上社会腐败之风的侵 扰,难免出问题,希望工程名声因此受损;(2)假名营私,即假冒希望工程之名骗取钱财, 这是由于希望工程的名称权如何保护,还找不到一个好办法,也找不到合适的法律依据;(3) 体制摩擦,指青基会经常面临尊重捐款人和服从领导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青基会统一的基 金管理制度与地方党政领导肆意干扰之间的矛盾;(4)政策风险,中国有关基金会的立法 很不健全,仅有不足千字的行政法规《基金会管理办法》,后来出台的政策又与这个法规相 抵触,而且没有一个由国家制定的财务规范;(5)管理疏忽,希望工程管理层次多,程序 复杂,一笔捐款从捐款人到孩子手中要经过八个层次和国、省、地、县、乡、校六级,任何 一环出现问题,都会出乱子,因此希望工程做得越大,贡献越大,风险也越大;(6)无端 中伤,《植周刊》无端诽谤希望工程的文章在海内外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香港和海外华
人世界对希望工程的捐款急剧下降;(7)失准评判,这是指希望工程缺乏权威的中介评估 机构,按照国际通用的规则来对其进行全面评估;(8)自取其咎,指由于人性的弱点和社 会现实的影响,工作人员的自律有时候是软弱的,因此加强他律,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对希 望工程保持纯洁性至关重要。 2002 年,部分海内外媒体对希望工程再次提出质疑,希望工程面临新一轮的信任危机。 这迫使青基会向国家审计署提出审计申请,并聘请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进行年度审计以证 清白。对此,香港《亚洲周刊》发表文章指出:近期海内外传媒连续披露中国青少年基金会 (简称青基会)挪用希望工程捐款违规投资,招致重大损失,在华人社会已引起广泛关注, 甚至成为今年北京“两会”代表的话题,而中国共产党党报《人民日报》也刊登评论文章, 对青基会缺乏诚信方式解决问题的态度继续提出质疑。面对指责,中国青基会也及时地做出 了澄清和反击,针对各种指责,从法律等方面给出了相应的解释。但是,对希望工程这样一 个涉及金额巨大,而资金来源和去向都分散且复杂多样的公益机构来说,当其声誉受到怀疑 和伤害的时候,仅靠一些笼统的原则性解释显然是不够的。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