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9年浙江高考文科数学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资料共9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09 年浙江高考文科数学真题及答案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共 5 页,选择题部分 1 至 2 页,非选择题部 分 3 至 5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共 50 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 纸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参考公式: 球的表面积公式 S R 4 2 球的体积公式 柱的高 4 R V  3 3 其中 R 表示球的半径 棱柱的体积公式 V Sh 其中 S 表示棱柱的底面积,h 表示棱 棱台的体积公式 V  1 3 ( Sh 1  SS 21  S 2 ) 棱锥的体积公式 其中 S1、S2 分别表示棱台的上、下 底面积, V  1 3 Sh h表示棱台的高 其 中 S 表 示 棱 锥 的 底 面 积 , h 表 示 棱 锥 的 高 如 果 事 件 ,A B 互 斥 , 那 么 ( P A B  )  ( ) P A  ( P B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设U  R , { | x x A  A.{ | 0 x x  1}   , { | 0} x x B 1} B.{ | 0 x  x  ,则 1} A  ð U C.{ | x x  B  0} ( ) D.{ | x x  1} 1. B 【命题意图】本小题主要考查了集合中的补集、交集的知识,在集合的运算考查对于 集合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当然也很好地考查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x x 1  ,因此 A  ð U B  { | 0 x x  . 1} 【解析】 对于  UC B  x  ”是“ 0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2.“ 0 x  ”的( )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 A 【命题意图】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命题的基本关系,题中的设问通过对不等关系的分析, 考查了命题的概念和对于命题概念的理解程度. 【解析】对于“ 0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x  ”  “ 0 x  ”;反之不一定成立,因此“ 0 x  ”是“ 0 x  ”的 3.设 1z   (i 是虚数单位),则 i 2 z  2 z  ( ) A.1 i B. 1 i   C.1 i D. 1 i   3.D 【命题意图】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复数的运算和复数的概念,以复数的运算为载体,直 接考查了对于复数概念和性质的理解程度. 【解析】对于 2 z  2 z  2  i 1 (1   2 i )    1 i 2 i 1   i w.w.w.k.s.5.u.c.o.m 4.设 ,是两个不同的平面,l 是一条直线,以下命题正确的是( ) A.若 C.若 l    l     ,则l  / / ,则l  , , / / B.若 / / D.若 / / l  ,则l  l   ,则l  , , 4.C 【命题意图】此题主要考查立体几何的线面、面面的位置关系,通过对平行和垂直的 考查,充分调动了立体几何中的基本元素关系. 【解析】对于 A、B、D 均可能出现 //l ,而对于 C 是正确的.w.w.w.k.s.5.u.c.o.m 5.已知向量 (1,2) .若向量 c 满足 ( b , (   c a a  b c ) a b ,则 c  ( ) A. ( 7 7 9 3 , )  , (2, 3) 7 3 B.  ( ,  7 9 ) C. ( ) D. (  7 9 ,  7 3 ) ) / / 7 7 , 3 9 5.D 【命题意图】此题主要考查了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通过平面向量的平行和垂直关系 的考查,很好地体现了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应用. 【解析】不妨设  b   c a  对 于   //  , ) C m n  (   a c  1    m ,2  ,则 , 则 有 3(1   ) m  2(2  ; 又 n ) ,    n a b       a b c   3 m n  ,则有 0 m   7 9 , n   7 3 ,  (3, 1)  , 则 有 6.已知椭圆 2 2 x a  在椭圆上,且 BF 2 2 a  0) 1( y b x 轴, 直线 AB 交 y 轴于点 P .若   的左焦点为 F ,右顶点为 A ,点 B b  AP  PB  2 , 则椭圆的离心率是( )w.w.w.k.s.5.u.c.o.m A. 3 2 B. 2 2 C. 1 3 D. 1 2
6.D 【命题意图】对于对解析几何中与平面向量结合的考查,既体现了几何与向量的交汇, 也体现了数形结合的巧妙应用. 【 解 析 】 对 于 椭 圆 , 因 为  AP  PB  2 , 则 OA  2 OF w.w.w.k.s.5.u.c.o.m 7.某程序框图如图所示,该程序运行后输出的 k 的值是( ) A. 4 C. 6 B.5 D. 7 ,     2 , c a e 1 2 7.A 【命题意图】此题考查了程序语言的概念和基本的应用,通过对程序语言的考查,充 分体现了数学程序语言中循环语言的关键. 【解析】对于 0, k    ,而对于 1, 1, 1   k s k s    ,则 2, 3, 2  k k s     , 3 8, 3 k 后面是 k  3, s      ,不符合条件时输出的 4 11 3 8 2 , k  . 4 k 8.若函数 ( ) f x  2 x  a x ( a  R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 上是增函数 w.w.w.k.s.5.u.c.o.m ) 上是减函数 A. a  R , ( ) B. a  R , ( ) C. a  R , ( ) D. a  R , ( ) f x 在 (0, f x 在 (0, f x 是偶函数 f x 是奇函数 8.C 【命题意图】此题主要考查了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概念和基础知识,通过对量词的 考查结合函数的性质进行了交汇设问. 【解析】对于 0 a  时有  f x  2 x 是一个偶函数 9.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4,5 ,则它的边与半径为1的圆的公共点个数最多为( ) A.3 B. 4 C.5 D. 6 9.C 【命题意图】此题很好地考查了平面几何的知识,全面而不失灵活,考查的方法上面 的要求平实而不失灵动,既有切线与圆的位置,也有圆的移动 【解析】对于半径为 1 的圆有一个位置是正好是三角形的内切圆,此时只有三个交点,对于 圆的位置稍一右移或其他的变化,能实现 4 个交点的情况,但 5 个以上的交点不能实现. 10.已知 a 是实数,则函数 ( ) 1   的图象不可能...是( )w.w.w.k.s.5.u.c.o.m f x sin ax a
10.D 【命题意图】此题是一个考查三角函数图象的问题,但考查的知识点因含有参数而丰 富,结合图形考查使得所考查的问题形象而富有深度. 【解析】对于振幅大于 1 时,三角函数的周期为 T  2 ,   a a 要求,它的振幅大于 1,但周期反而大于了 2. 非选择题部分(共 100 分) 注意事项:    1, T 2  ,而 D 不符合 1.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2.在答题纸上作图,可先使用 2B 铅笔,确定后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描黑。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7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28 分。 11 . 设 等 比 数 列 { }na 的 公 比 q  , 前 n 项 和 为 nS , 则 1 2 S a 4 4  .w.w.w.k.s.5.u.c.o.m 11.15 【命题意图】此题主要考查了数列中的等比数列的通项和求和公式,通过对数列知 识点的考查充分体现了通项公式和前 n 项和的知识联系. 4 q  【 解 析 】 对 于 ,   (1 q  1 q  1  3 (1 a q 1 15 q ) a 1 , a 4 s 4   3 4 ) s 4 a 4 q  w.w.w.k.s.5.u.c.o.m 12.若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单位: cm )如图所示,则此几何体 的体积是 3cm .
12. 18 【命题意图】此题主要是考查了几何体的三视图,通过三视图的考查充分体现了几 何体直观的考查要求,与表面积和体积结合的考查方法. 【解析】该几何体是由二个长方体组成,下面体积为1 3 3 9    ,上面的长方体体积为 3 3 1 9    ,因此其几何体的体积为 18 13 . 若 实 数 ,x y 满 足 不 等 式 组 x y     2 x y       y x  2, 4, 0, 则 2 3x y 的 最 小 值 是 .w.w.w.k.s.5.u.c.o.m 13. 4【命题意图】此题主要是考查了线性规划中的最值问题,此题的考查既体现了正确画 线性区域的要求,也体现了线性目标函数最值求解的要求 【解析】通过画出其线性规划,可知直线 y   2 3  过点 x Z 2,0 时, 2 x 3 y min  4 14.某个容量为100 的样本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下, 则在区间[4,5) 上的数据的频数..为 14. 30【命题意图】此题考查了频率分布直方图, . 通过设问既考查了设图能力,也考查了运用图表解决 实际问题的水平和能力 【解析】对于在区间 4,5 的频率/组距的数值为 0.3 ,而总数为 100,因此频数为 30 w.w.w.k.s.5.u.c.o.m 15.某地区居民生活用电分为高峰和低谷两个时间段进行分时计价.该地区的电网销售电价 表如下: 高峰时间段用电价格表 低谷时间段用电价格表 高峰月用电量 高峰电价 低谷月用电量 低谷电价 (单位:千瓦时) (单位:元/千瓦 (单位:千瓦时) (单位:元/千瓦 50 及以下的部分 超过 50 至 200 的部 分 时) 0.568 0.598 50 及以下的部分 超过 50 至 200 的部分 时) 0.288 0.318 超过 200 的部分 若某家庭 5 月份的高峰时间段用电量为 200 千瓦时,低谷时间段用电量为100 千瓦 超过 200 的部分 0.668 0.388 时, 则按这种计费方式该家庭本月应付的电费为 元(用数字作答). 15. 148.4 【命题意图】此题是一个实际应用性问题,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的电费的计算,
既考查了函数的概念,更侧重地考查了分段函数的应用 w.w.w.k.s.5.u.c.o.m 【解析】对于应付的电费应分二部分构成,高峰部分为50 0.568 150 0.598 ,二部分之和为148.4 w.w.w.k.s.5.u.c.o.m 部分为50 0.288 50 0.318       ;对于低峰 16.设等差数列{ }na 的前 n 项和为 nS ,则 4S , 8 S S , 12 S 4 S , 16 S 8 S 成等差数列.类 12 比以上结论有:设等比数列{ }nb 的前 n 项积为 nT ,则 4T , , T , 16 T 12 成等比数 列. ,T T 16. 8 12 T T 4 8 【命题意图】此题是一个数列与类比推理结合的问题,既考查了数列中等差数 列 和 等 比 数 列 的 知 识 , 也 考 查 了 通 过 已 知 条 件 进 行 类 比 推 理 的 方 法 和 能 力 w.w.w.k.s.5.u.c.o.m ,T T 【解析】对于等比数列,通过类比,有等比数列{ }nb 的前 n 项积为 nT ,则 4T , 8 12 T T 4 8 T , 16 T 12 成等比数列.w.w.w.k.s.5.u.c.o.m 17.有 20 张卡片,每张卡片上分别标有两个连续的自然数 , 1 k  k k  ,其中 0,1,2, ,19  . 从这 20 张卡片中任取一张,记事件“该卡片上两个数的各位数字之和(例如:若取到    )不小于14 ”为 A , 标有9,10 的卡片,则卡片上两个数的各位数字之和为9 1 0 10 则 ( )P A  1 4 【命题意图】此题是一个排列组合问题,既考查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 .w.w.w.k.s.5.u.c.o.m 17. 侧重于考查学生便举问题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和水平 【 解 析 】 对 于 大 于 14 的 点 数 的 情 况 通 过 列 举 可 得 有 5 种 情 况 , 即 7,8;8,9;16,17;17,18;18,19 , 而 基 本 事 件 有 20 种 , 因 此 ( )P A  1 4 w.w.w.k.s.5.u.c.o.m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72 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8.(本题满分 14 分)在 ABC 中,角 , ,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 , ,a b c ,且满足 cos A  2 2 5 5 ,   AB AC  3 . (I)求 ABC 18.解析:(Ⅰ) cos A  2 cos 2 A 2 的面积; (II)若 1c  ,求 a 的值. 52(21  5 1  3 5 ) 2 w.w.w.k.s.5.u.c.o.m 又 ,0( A ) , sin A  1  cos 2 A  4 5 ,而 . AB AC  AB . AC . cos A  3 5 bc  3 ,
所以 5bc ,所以 ABC (Ⅱ)由(Ⅰ)知 的面积为: 1 2 5bc ,而 1c ,所以 5b 45 A 5 sin 1 2 bc  2 所以 a  2 b  2 c  2 bc cos A  25 321  52   19.(本题满分 14 分)如图, DC  平面 ABC , / / AC BC EB ,AE AB 的中点.(I)证明: / / 平面 ABE 所成角的正弦值. EB DC ,  , ,P Q 分 别 为 PQ 平面 ACD ;(II)求 AD 与 ACB  , 120 DC 2 2   19.(Ⅰ)证明:连接 AE, 的中点,所以 AB PQ  DP, , 在 ABE CQ 1// 1// 2 2 DC , 又 BE   中, QP, 分别是 BE ,所以 PQ //  DC ,又 PQ 平面 ACD ,  中, BC DC  平面 ACD, 所以 //PQ 平面 ACD ,2 (Ⅱ)在 ABC 而 DC  平面 ABC, 而 EB 平面 ABE, 所以平面 ABE  平面 ABC, 所以 CQ 由(Ⅰ)知四边形 DCQP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 ,所以 EB 平面 ABC AC EB // DP // ,所以 DC BQ AQ   CQ  AB CQ 平面 ABE DP 平面 ABE, 所以直线 AD 在平面 ABE 内的射影是 AP, 所以 所以直线 AD 与平面 ABE 所成角是 DAP 在 APD Rt 中, AD  2 AC  DC 2  2 2  2 2 1  5 , DP  CQ  sin2  CAQ  1 所以 sin  DAP  DP AD  1 5  5 5 20.(本题满分 14 分)设 nS 为数列{ }na 的前 n 项和, nS  2 kn  , n n N ,其中 k 是 * * m N , ma , 2ma , 4ma 成等比数列,求 k 的值. ,1  , 1  S k a 1 n  ,2 a  S  S n n 1   2  n ([ nk  )1 2  ( n  )]1  2 kn  k 1 ( ) 常数. (I) 求 1a 及 na ; (II)若对于任意的 20、解析:(Ⅰ)当 n  1 kn n ,1n 经验, ( )式成立,  2 kn  k 1 (Ⅱ) , aa m , a 4 m 2 m 成等比数列,  a 2 m  . aa m 4 m , an 2 即 4( km  k )1 2  2( km  k 8)(1 km  k )1 ,整理得: kmk ( )1  0 , 对任意的  Nm 成立,  k 或 0 k  1 2
21.(本题满分 15 分)已知函数 3 x  ( ) f x (1   ) f x 的图象过原点,且在原点处的切线斜率是 3 ,求 ,a b 的值; f x 在区间 ( 1,1) 上不单调...,求 a 的取值范围. x b  ( a a ) a x ( , a b  R . 2)   2 (I)若函数 ( ) (II)若函数 ( ) 解析:(Ⅰ)由题意得 f  )( x  2 3 x  1(2  ) ( aaxa   )2 又    )0( f  0 )2 (Ⅱ)函数 )(xf 在区间 b  ( aa   )0( f ,解得 0b , 3a 或 1a  3 )1,1( 不单调,等价于 导函数 即函数 f  )1( f  在 )1,1( 既能取到大于 0 的实数,又能取到小于 0 的实数 )(x f  在 )1,1( 上存在零点,根据零点存在定理,有 )(x  1(23)][2 )1( 0 f   1(23[ , 即: ( aa ( aa       a a ) )  )]2  0 整理得: ( a  )(5 a  )(1 a  )1 2  0 ,解得  a 5 1 22.(本题满分 15 分)已知抛物线C : 2 x  2 ( py p 到其焦点的距离为 17 4 .  上一点 ( A m 0) ,4) 2 (I)求 p 与 m 的值; (II)设抛物线C 上一点 P 的横坐标为 ( t t  ,过 P 的直线交C 于另一点Q ,交 x 轴于点 M ,过点Q 作 PQ 的垂线交C 于另 一点 N .若 MN 是C 的切线,求t 的最小值. 0) 22.解析(Ⅰ)由抛物线方程得其准线方程: y  p 2 ,根据抛物线定义 点 (mA )4, 到焦点的距离等于它到准线的距离,即 4  p 2  17 4 ,解得 1p 2 抛物线方程为: x 2 y ,将 (mA )4, 代入抛物线方程,解得 2m (Ⅱ)由题意知,过点 2ttP ,( ) 的直线 PQ 斜率存在且不为 0,设其为 k 。 则 lPQ : y  t 2  ( xk  t ) ,当 y  ,0 x   t kt , 2  2 k tM  ( 则 kt 2  k )0, 。 联立方程 即: ( x   2 t y    )[ xt   2 x ( k ( xk y  )] t   t ) ,整理得: 2 x  kx  ( kt  t )  0  0 ,解得 x  或 ,t x  k t  ( kQ  (, kt  2t )) ,而 QN  ,直线 NQ 斜率为 QP 1 k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