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9年浙江高考理综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29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5页 / 共29页
第6页 / 共29页
第7页 / 共29页
第8页 / 共29页
资料共29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09 年浙江高考理综试题及答案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共 14 页,选择题部分 1 至 5 页,非选择题 部分 6 至 14 页。满分 30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共 126 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试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选择题部分共 21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126 分。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Cl 35.5 K 39 Mn 55 Fe 56 一、选择题(本题共 17 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用动、植物成体的体细胞进行离体培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都需用 2CO 培养箱 B.都须用液体培养基 C.都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D.都可体现细胞的全能性 答案 C 【解析】动、植物成体的体细胞进行离体培养都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动物成体的体细胞离 体培养用液体培养基,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植物成体的体细胞离体培养不一定用液体培 养基,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故 C 正确。 2.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侵入了人体深部的组织细胞并大量繁殖,下列关于该菌的细胞呼吸 类型和消灭该菌首先要通过的免疫途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无氧呼吸和体液免疫 B.无氧呼吸和细胞免疫 C.有氧呼吸和体液免疫 D.有氧呼吸和细胞免疫 答案 B 【解析】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侵入了人体深部的组织细胞并大量繁殖,可见该菌的细胞呼吸 类型是无氧呼吸,消灭该菌首先要通过细胞免疫的途径。故选 B。
3.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目的基因和受体细胞均可来自动、植物或微生物 B.限制性核算内切酶和 DNA 连接酶是两类常用的工具酶 C.人胰岛素原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胰岛素原无生物活性 D.载体上的抗性基因有利于筛选含重组 DNA 的细胞和促进目的基因的表达 答案 D 【解析】基因工程中目的基因和受体细胞均可来自动、植物或微生物;常用的工具酶是限制 性核酸内切酶和 DNA 连接酶;人胰岛素原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胰岛素原无生物活性,只 有经过一定的物质激活以后,才有生物活性。载体上的抗性基因主要是有利于筛选含重组 DNA 的细胞,不能促进目的基因的表达。所以 D 错误。 4.下列关于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无氧和零下低温环境有利于水果的保鲜 B. 2CO 的固定过程发生在叶绿体中, OHC 12 6 分解成 2CO 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中 6 C.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细胞呼吸过程中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 ATP D.夏季连续阴天,大棚中白天适当增加光照,夜晚适当降低温度,可提高作物产量 答案 D 【解析】无氧时细胞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零下低温环境会使细胞 中的水结冰,破坏水果的营养成分,达不到保鲜的目的。 2CO 的固定过程发生在叶绿体中, OHC 12 6 分解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2CO 的生成在线粒体中;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转变为 6 化学能,细胞呼吸过程中化学能转变为热能、ATP 中的化学能以及其他形式的能(如电能、 光能等);夏季连续阴天,大棚中白天适当增加光照(提高光合作用的强度),夜晚适当降低 温度(降低酶的活性,从而降低呼吸消耗),以利于作物产量的提高。故 D 正确。 5.对某动物细胞进行荧光标记实验,如下示意图所示,其基本过程:①用某种荧光材料标 记该动物细胞,细胞表面出现荧光斑点。②用激光束照射该细胞表面的某一区域,该区域荧 光淬灭(消失)。③停止激光束照射一段时间后,该区域的荧光逐渐恢复,即有出现了斑点。
上述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A.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B.荧光染料能与细胞膜组成成分结合 C.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 D.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膜中蛋白质或脂质的流动速率 答案 C 【解析】该过程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荧光染料能与细胞膜组成成分结合,根据荧光恢复 的速率可推算出膜中蛋白质或脂质的流动速率,但不能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物质跨 膜运输的速率,因为该过程中没有发生物质跨膜运输。所以 C 不正确。 6.经调查,某生态系统中 Y、X、Z 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 的个体数量如图甲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一段时间后个体数量发生变化,结 果如图乙所示。 图甲 图乙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X 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 B. Z 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 C. Y 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 D. X 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且其中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势 答案 A【解析】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受气候、食物、天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为 Y、X、Z 分别 为生态系统中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的生物,从图乙可以看出,一段时间后,X 营养级的
生物数量减少,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Z 营养级生物捕食对象没有改变,个体数量的增加 不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从图中不能看出 Y 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由于捕食者对捕 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X 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某种生物处于劣势的现象不明显。 因此 A 正确。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蛋白质、纤维素、蔗糖、PVC、淀粉都是高分子化学物 B.氨键在形成蛋白质二级结构和 DNA 双螺旋结构中起关键作用 C.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沼气利用、玉米制乙醇都涉及到生物质能的利用 D.石油、煤、天然气、可燃冰、植物油都属于化石染料 答案 B 【解析】A 项,蔗糖不属于高分子,故错;C 项,生物质能就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 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 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显然太阳能热水器不属 于生物质能的范畴,故错。D 项,植物油属于酯类,不属于化石燃料,故错。 8.用 AN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5.6L 一氧化氮和 5.6L 氧化混合后的分子总数为 0.5 AN B.1mol 乙烷分子含有 8 AN 个共价键 C.58.5g 的氯化钠固体中含有 AN 个氯化钠分子 D.在 1L0.1mol· 1L 碳酸钠溶液中,阴离子总数大于 0.1 AN 答案 D 【解析】A 项,NO 与 O2 混合后会发生反应,分子数将减少,故错;B 项,乙烷中含有 7 根共 价键,可以作出乙烷的结构式数,错;C 项,氯化钠为离子晶体,不存在小分子,错。D 项, CO3 2 -水解,1mol 可以水解生成 2molOH-,故阴离子总数变大,正确。 9.已知单位体积的稀溶液中,非挥发性溶质的分子或离子数越多,该溶液的沸点就越高。 则下列溶液沸点最高的是 A.0.01mol· 1L 的蔗糖溶液 B. 0.01mol· 1L 的 CaCl 溶液 2
C.0.02mol· 1L 的 aN Cl 溶液 D. 0.02mol· 1L 的 3CH COOH 溶液 答案 C 【解析】单位体积内的粒子数,实质为粒子的浓度。显然 C 项、D 项的浓度比 A 项和 C 项的 大,又 C 项为强电解质,完全电离,而 CH3COOH 为弱酸,部分电离,所以 C 项中粒子浓度大, 故混点最高。 10.已知:25°C 时, 正确的是 spK Mg OH [ ( ) ] 5.61 10 2   -12 , spK MgF 2 [ ] 7.42 10    11 。下列说法 A.25°C 时,饱和 Mg OH 溶液与饱和 ( ) 2 2MgF 溶液相比,前者的 2 c Mg  ( ) 大 B.25°C 时,在 Mg OH 的悬浊液加入少量的 4NH Cl 固体, 2 ( ) 2 c Mg  ( ) 增大 C . 25 ° C 时 , Mg OH 固 体 在 20ml0.01 mol · 1L 氨 水 中 的 spk 比 在 ( ) 2 20mL0.01mol· 1L 4NH Cl 溶液中的 spk 小 Mg OH 的悬浊液加入 aN F 溶液后, 2 ( ) Mg OH 不可能转化成为 ( ) 2 D.25°C 时,在 2MgF 答案 B 【解析】A 项,Mg(OH)2 的溶度积小,故其电离出的 Mg2+浓度要小一些,错;B 项,NH4 + 可 以结合 Mg(OH)2 电离出的 OH-离子,从而促使 Mg(OH)2 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C(Mg2+)增大, 正确。C 项,Ksp 仅与温度有关,故错;D 项,由于 MgF2 的溶度积更小,所以沉淀会向更难溶 的方向进行,即可以生成 MgF2 沉淀,正确。 11.一种从植物中提取的天然化合物 a-damascone,可用于制作“香水”,其结构为: ,有关该化合物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子式为 13 C H O 20 B.该化合物可发生聚合反应
C.1mol 该化合物完全燃烧消耗 19mol 2O D.与溴的 4CCl 溶液反应生成的产物经水解、稀硝酸化后可用 AgNO 溶液检验 3 答案 C 【解析】A 项,根据键线式,由碳四价补全 H 原子数,即可写出化学式,正确;B 项,由于 分子可存在碳碳双键,故可以发生加聚反应,正确;C 项,13 个碳应消耗 13 个 O2,20 个 H 消耗 5 个 O2,共为 13+5-0.5=17.5,故错;D 项,碳碳双键可以与 Br2 发生加成发生,然后 水解酸化,即可得 Br-,再用 AgNO3 可以检验,正确。 12.市场上经常见到的标记为 Li-ion 的电池称为“锂离子电池”。它的负极材料是金属锂和 碳的复合材料(碳作为金属锂的载体),电解质为一种能传导 Li  的高分子材料。这种锂离 子电池的电池反应为: Li+2Li 0.35 NiO 2 放电  充电 2 Li NiO 2 0.8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放电时,负极的电极反应式:Li-e  =Li  B.充电时,Li 0.85 2NiO 既发生氧化反应又发生还原反应 C.该电池不能用水溶液作为电解质 D.放电过程中 Li  向负极移动 答案 D 【解析】A 项,Li 从零价升至正价,失去电子,作为负极,正确;B 项,反应逆向进行时。 反应物只有一种,故化合价既有升,又有降,所以既发生氧化反应又发生还原反应,正确; C 项,由于 Li 可以与水反应,故应为非水材料,正确;D 项,原电池中阳离子应迁移至正极 失电子,故错。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仅用 AgNO 溶液便可鉴别亚硝酸钠和食盐 3 B.重结晶时,溶液冷却速度越慢得到的晶体颗粒越大 C.乙酸与乙醇的混合溶液可用分液漏斗进行分离
D.用盐酸标准溶液滴定待测的氢氧化钠溶液时,水洗后的酸式滴定管未经标准润洗, 则测定结果偏低 答案 B 【解析】A 项,还需要用稀 HNO3,看沉淀是否溶解,故错;B 项,冷却速度慢,则易析出晶 体,越慢晶体析出越大,正确。C 项,乙醇和乙酸是互溶的,不分层,所以无法用分液法分 离,故错;D 项,未润洗酸式滴定管,相当稀释了盐酸,所用标准 HCl 体积增大,则计算出 的 NaOH 浓度偏大,故错。 14.如图所示,质量为 m 的等边三棱柱静止在水平放置的斜面上。已知三棱柱与斜面之间的 动摩擦因数为,斜面的倾角为 o30 ,则斜面对三棱柱的支持力与摩擦力的大小分别为 A. 3 2 mg 和 1 2 mg B. C. D. 1 2 1 2 mg 和 mg 和 mg 3 2 1 mg 2 3 2 mg 和 3 mg 2 答案 A 【 解 析 】 受 力 如 图 所 示 , F N  mg cos 3 0 o  3 2 mg , f  mg sin 30 o  1 2 mg 15.氮原子核由两个质子与两个中子组成,这两个质子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库伦力和核力, 则 3 种力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A.核力、万有引力、库伦力 B.万有引力、库伦力、核力 C.库伦力、核力、万有引力 D.核力、库伦力、万有引力 答案 D 【解析】核力是强力,它能将核子束缚在原子核内。万有引力最弱,研究核子间相互作用时 万有引力可以忽略
16.如图所示,在光滑绝缘水平面上放置 3 个电荷量均为 q  0q 的相同小球,小球之间 用劲度系数均为 0k 的轻质弹簧绝缘连接。当 3 个小球处在静止状态时,每根弹簧长度为 0l 已 知静电力常量为 k ,若不考虑弹簧的静电感应,则每根弹簧的原长为 A. l  2 2 5 kq 2 lk 0 B. l  2 2 kq lk 0 C. l  2 2 5 kq 4 lk 0 D. l  2 2 5 kq 2 lk 0 答案 C 【解析】第三个小球受三个力的作用,它们的关系是 Kxk 0  2 q  l 2 2 qK  2 l 2 ,得 x  2 2 5 Kq 4 lk 0 F23 F13 l 0  x l l 2 2 5 Kq 4 lk 0 17.如图所示,在磁感应强度大小为 B、方向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 中,有一质量为 m 、阻值为 R 的闭合矩形金属线框 abcd 用绝缘轻 质细杆悬挂在O 点,并可绕O 点摆动。金属线框从右侧某一位置 静止开始释放,在摆动到左侧最高点的过程中,细杆和金属线框平 面始终处于同一平面,且垂直纸面。则线框中感应电流的方向是 A. B. a d   d a b c a d a d   d a ,后是 ,后是 a d b c  c b d a a d  b c d a c b c b C.先是 D.先是 答案 B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