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浙江省湖州市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
1.通常情况下,下列能实现“1+1=2”这一结果的是(
A.1 毫升酒精加 1 毫升水得到 2 毫升酒精的水溶液 B.1 克酒精加 1 克水得到 2 克酒精的
)
水溶液
C.1 克食盐加 1 克水得到 2 克食盐的水溶液
银溶液得到 2 克混合溶液
【答案】B
【考点】分子间有间隔
溶液的概念
D.1 克食盐溶液加 1 克硝酸
【解析】A.分子间存在着间隔,1 毫升酒精加 1 毫升水得到的酒精的水溶液体积小于 2 毫
升,故 A 错误;
B.酒精与水能以任意比例混合,1 克酒精加入 1 克水能得到 2 克酒精的水溶液,故 B 正确;
C.1 克食盐加入 1 克水中,食盐并不一定全部溶解,故溶液的质量并不一定是 2 克,故 C
错误;
D.氯化钠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会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和硝酸钠,所以所得混合溶液的质
量小于 2g,故 D 错误。
故选:B。
2.在科学实验和生活中,有许多涉及操作上的“先”“后”问题,如果顺序颠倒,就会影
响实验效果或导致事故的发生。下列描述的操作中,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影响时,先将唾液和淀粉溶液混合并等分为若干份,
然后分别在不同温度下水浴
B.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对装有氧化铜的试管加热,然后通入氢气
C.稀释浓硫酸时,先在烧杯中倒入适量水,然后将浓硫酸沿烧杯壁缓缓倒入水中并用玻璃
棒搅拌
D.发现有人接触漏电的家用电器而发生触电事故时,先用手迅速将触电者拉离电器,然后
切断电源进行维修
【答案】C
【考点】
【解析】A.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影响时,应先将若干份淀粉溶液放在不同温
度下加热相同时间,再分别加入唾液淀粉酶摇匀后,并在各自温度中维持相同时间。故 A
错误。
B.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应先通入氢气赶走试管内的空气,再对装有氧化铜的试管加热,以
防止引起热空气和氢气混合物的爆炸。故 B 错误。
C.因为稀释浓硫酸时会放出大量的热,如果先在杯里倒入浓硫酸,然后再往里倒水,水就
浮在浓硫酸上,引起带浓硫酸的水滴四溅而造成危害。故 C 正确。
D.发现有人接触漏电的家用电器而发生触电事故时,若先用手将触电者拉离电器,拉者也
会发生触电事故。故 D 错误。
故选:C。
3.如图所示的装置有很多用途,下列使用方法不正确的是(
A.排水法收集氧气时,由 a 口进气
)
B.排空气法收集氢气
时,由 b 口进气
C.排水法收集氢气时,由 b 口进气
化碳时,由 a 口进气
【答案】A
D.排空气法收集二氧
第 3 题图
【考点】气体的收集
【解析】若瓶中装满水,一般用于排水法收集气体(就是储气),应该短管进气,长管出水(简
称“短进长出”)。若是空瓶,一般用于排空气法收集气体:待收集的气体密度小于空气
的,应该“短进长出”;待收集的气体密度大于空气的,应该“长进短出”。
由题可知,A、C 选项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应该“短进长出”,故 A 错误,C 正确。B、
D 选项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由于氢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应该“短进长出”;二氧
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应该“长进短出”;故 B、D 都正确。
故选:A。
4.现有 4 种试剂:①紫色石蕊试液;②稀硫酸;③碳酸钾溶液;④氯化钡溶液。能用来一
次性鉴别稀盐酸、氢氧化钡溶液、碳酸钠溶液的试剂有
A . ②
B . ② ③
C.①②③
【答案】B
D.②③④
【考点】物质鉴别
酸碱指示剂 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解析】①稀盐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氢氧化钡溶液、碳酸钠溶液都显碱性,都
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蓝色,无法一次性鉴别;
②稀硫酸与稀盐酸不反应,能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
二氧化碳气体,能用来一次性鉴别出三种物质;
③碳酸钾溶液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能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
沉淀,与碳酸钠不反应,能用来一次性鉴别出三种物质;
④氯化钡溶液与稀盐酸、氢氧化钡溶液不反应,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不
能一次性鉴别这三种物质。
由以上分析可知,B 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5.人们常用模型来进行认知,因为这种方式形象直观。如图是水分子、乙炔分子及原子核
转变的模型。
(1)乙炔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 价,请结合模型
判断乙炔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 ▲ 。
(2)请画出“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化
学反应模型图: ▲ (碳原子和氧原子的画法参
照上述图例)。
(3)右图是 ▲ (选填“核裂变”或“核聚变”)
的示意图。
第 5 题图
【答案】(1)-1
(3)核聚变
【考点】元素的化合价
化学反应模型
核聚变与核裂变
【解析】(1)氢元素显+1 价,设碳元素的化合价是 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
为零,可得:2x+(+1)×2=0,则 x=﹣1 价。
(2)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氧气是氧分子构成的,每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
个氧原子构成的,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模型如答案图所示。
(3)核聚变就是小质量的两个原子合成一个比较大的原子;核裂变就是一个大质量的原子
分裂成两个比较小的原子;在这个变化过程中都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前者释放的能量更
大。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右图是核聚变的示意图。
6.石油是经济发展、国防建设的重要资源。从石油炼制的产品中可以获得一系列与甲烷结
构相似的化合物,如乙烷[C2H6]、丙烷[C3H8]、丁烷[C4H10]等。
(1)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在 1500℃以上的高温下能分解为碳和氢气,
充分燃烧后生成
①
②
③
二氧化碳和水。以上叙述中属于甲烷物理性质的是 ▲ (选填序号)。
④
(2)请模仿甲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写出丙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
式: ▲ 。
【答案】(1)①②
【考点】物质的性质
(2)C3H8+5O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点燃
======3CO2+4H2O
【解析】(1)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
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通常情况下,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
等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都属于物理性质。故填:①②。
=====3CO2+4H2O。
(2)丙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3H8+5O2
7.高锰酸钾是初中常用的一种试剂,它可以和很多物质反应,发生颜色变化。小明和小丽
把经硫酸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和草酸[H2C2O4]溶液混合,发现刚开始反应时溶液褪色不明显,
但不久后褪色速度突然加快。为了探究反应过程中褪色速度加快的原因,小明查到了如下
点燃
资料:
资料 1:2KMnO4 + 5 H2C2O4 + 3H2SO4 = K2SO4 + 2MnSO4 + 8H2O + 10CO2↑
资料 2:通常情况下,反应物浓度变大,反应加快;温度升高,反应加快。
(1)根据这些资料,小明提出了两个假设。
假设一:褪色速度突然加快是由反应物浓度变大引起的;
假设二:褪色速度突然加快是由反应过程中温度升高引起的;
小明经过分析,否定了假设一,理由是 ▲ 。
(2)小丽针对假设二进行实验探究后,经过思考,又做了如下实验:
把经过硫酸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等分为两份,分装 A、B 两试管,同时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等
量等浓度的草酸溶液,并置于同一水浴中。迅速向 A 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 MnSO4,发现 A 试
管中溶液褪色明显快于 B 试管。上述实验中,把 2 支试管置于用一水浴中的目的是 ▲ 。
这一实验基于的假设是 ▲ 。
【答案】(1)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浓度变小
实验结果的影响,反应过程中生成的硫酸锰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
(2)减小反应过程中温度变化对
【考点】科学探究
提出猜想和假设
【解析】(1)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的浓度在不断地降低,所以褪色速度突然加快不是
由反应物浓度变大引起的;故填:随着反应进行,反应物浓度减小;
(2)实验中,把 2 支试管置于同一水浴中的目的是减少反应过程中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迅速向 A 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 MnSO4,发现 A 试管中溶液褪色明显快于 B 试管,这一实验基
于的假设是:反应生成的硫酸锰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故填:减少反应过程中温度对反应
速率的影响;反应生成的硫酸锰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
8.某科学兴趣小组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进行了改进:将数显设备、气体压强
传感器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量装置按下图连接。装置气密性良好,
调节右边敞口容器和集气瓶里的水面相平,此时集气瓶内气体的体
积为 V1。关闭活塞,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塞紧瓶塞,待火焰
熄灭后,过一段时间打开活塞,观察到集气瓶中的水位上升。待集
气瓶内的水面不再上升时,集气瓶内的气体体积为 V2。然后向右边
容器内加入一定量的水至两边水面再次相平,此时集气瓶内的气体
体积为 V3。在点燃红磷至打开活塞这一过程中,观察到数显设备显
示集气瓶内的气体压强先上升后下降,再趋于稳定。
(1)数显设备显示,开始一段时间集气瓶内气体压强上升,这是因
第 8 题图
为温度升高导致的气压变化量 ▲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氧气量减少
导致的气压变化量。
(2)基于数显设备显示的气压变化,“过一段时间打开活塞”中的“一段时间”指的是火
焰熄灭后到 ▲ 所经历的时间。
(3)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集气瓶中减少的氧气体积为 ▲ (选填“V1—V2”、“V1—V3”
或“V2—V3”)。
【答案】(1)大于
或:集气瓶内的气压保持稳定)
(2)集气瓶内的温度恢复到室温(或:数显设备的示数已不变;
【考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3)V1-V3
磷的燃烧
气压变化
【解析】(1)实验开始时,红磷燃烧放热,由于温度升高导致的气压变化量大于氧气量减
少导致的气压变化量,所以开始一段时间集气瓶内气体压强上升;故填:大于。
(2)在实验结束后,必须等到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才能打开活塞。故填:装置冷却至室温;
(3)参加反应的氧气即为集气瓶内减少的氧气,其体积为:V1﹣V3;故填:V1﹣V3。
9.从古代到现代,材料的种类越来越多,用途也越来越广泛。请回答:
(1)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就有湿法炼铜的记载,将铁置于硫酸铜溶液中得到铜单质,该反
应属于 ▲ (填基本反应类型)。
(2)现代社会,玻璃是一种常见的非金属材料,SiO2 是生产玻璃的原料之一。SiO2 属于 ▲
(选填“酸”、“碱”、“盐”或“氧化物”)。
(3)未来,人类在生产材料时会更注重环境保护,将二氧化碳作为原料应用于“绿色”化
学可以更好地保护环境。人类每年因能源消费而向大气排放约 200 亿吨的 CO2,若这些 CO2
按化学方程式“CO2 + H2 → CH3OH + H2O”进行反应,理论上可以将转化为 ▲ 亿吨甲醇
[CH3OH](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1)置换反应
【考点】金属的性质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2)氧化物
反应的基本类型
物质分类
(3)145.5
【解析】(1)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化
学反应,铁置于硫酸铜溶液中得到铜单质和硫酸亚铁,属于置换反应;故答案为:置换反
应。
(2)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SiO2 属于氧化物;
故答案为:氧化物。
(3)设 200 亿吨的 CO2 生成甲醇的质量为 x,
一定条件
CO2+3H2
========CH3OH+H2O
44
200 亿吨
32
x
44:32=200 亿吨:x
x≈145.5 亿吨;
10.海洋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从海水中得到的食盐不仅可作调料,还可作化工原料。氯碱
工业就是以电解饱和食盐水为基础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 + 2H2O 通电 Cl2↑ + H2↑ +
2NaOH。某科学兴趣小组模拟氯碱工业,将一定浓度的氯化钠溶液通电一段时间(只发生上
述反应),收集到 0.02 克 H2。停止通电,向所得溶液中加入 10 克盐酸后,溶液恰好为中
性。求:
(1)电解过程中消耗氯化钠的质量。(2)所加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用化学方程式计
算)。
【答案】(1)1.17 克
【考点】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2)7.3%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
【解析】(1)设电解过程消耗氯化钠的质量为 x,生成氢氧化钠的质量为 y
2NaCl+2H2O
117
X
通电
=====Cl2↑+H2↑+2NaOH
80
0.02 克 y
2
117:2=x:0.02 克
x=1.17 克;
2:80=0.02 克:y
y=0.8 克
(2)设消耗氯化氢的质量为 z
NaOH+HCl=NaCl+H2O
40
0.8 克
36.5
z
40:36.5=0.8 克:z,
z=0.73 克
所加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0.73 克/10 克×1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