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7年湖北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中学语文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5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8页 / 共15页
资料共15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7 年湖北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中学语文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辨析 概莫能外 疲惫不堪 B.傲游 扣人心弦 偷工减料 C.靡烂 五彩斑斓 恻隐之心 D.蛰居 舍身取义 提纲挈领 3.下列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那林间的大石,千态万状。有的像卧虎,有的像奔马,无不栩栩如生 B.时间真如行云流水,大学毕业合影的情景仿佛发生在昨天,转眼间,二十年过去了 C.欢迎仪式上,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七月流火”,天气异常炎热,但充满热情 的岂止是天气? D.去年美国国内航班,平均每天大约有一万件行李丢失,航空公司对此的解释是,惨淡经 营,人手不足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从现在起到年底,国家大剧院宣布承 办 31 场精心策划的演出 B.快餐食品大多含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质,西式快餐更是如此,长期食用将使人在体 内过多蓄积脂肪而发胖,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增加糖尿病的危险 C.荷塘里,数万株荷花面向朝阳,吐红摇翠,清香远溢,招引白鹭、鸳鸯等频频光顾,蔚 为壮观 D.在校学生活动中心,许多学生昨天都同校长热情地进行了交流
5.下列汉字中,没有会意字的一组是( )。 A.缺 地 武 B.暂 样 头 C.浅 有 感 D.利 赏 教 6.下列作家不属于边塞诗人的是( )。 A.高适 B.岑参 C.李贺 D.王昌龄 7.下列选项中,作家与作品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粲《登楼赋》 B.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C.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D.严羽《白石道人诗说》 8.下列作家不属于“语丝派”成员的是( )。 A.周作人 B.林语堂 C.孙伏园 D.郁达夫 9.下列选项中,作家与作品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
B.沙汀《南行记》 C.路翎《财主底儿女们》 D.卢新华《伤痕》 10.下列有关欧美文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毕达哥拉斯 B.《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 C.霍桑是美国 19 世纪影响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其代表作是《红字》 D.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1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和“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的名言 B.我国传统的蒙学教材“三百千”指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 C.《国文百八课》是我国文选型语文教材编写的开端 D.我国的语文课,1949 年后才定名为“语文”.此前名为“国语”或“国文” 12.下列选项中,对我国语文独立设科以来.“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演变历程描述正 确的一项是( )。 A.前课标时期、课标时期、教学大纲时期、教学大纲修订时期 B.前课标时期、课标时期、教学大纲时期、新课标时期 C.课标时期、新课标时期、教学大纲时期、教学大纲修订时期 D.课标时期、教学大纲时期、新课标时期、后课标时期 13.缺 14.学生到初中毕业时的识字量、课外阅读总量、诗文背诵量应该达到( )。 A.2500 个左右、100 万字以上、60 篇(段)
B.3000 个左右、200 万字以上、100 篇(段) C.3500 个左右、400 万字以上、240 篇(段) D.3500 个左右、500 万字以上、300 篇(段) 15.在《红楼梦》中,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 )。 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表明真正的阅读理解是( A.模式化的 B.标签化的 C.陌生化的 D.个性化的 二、文言文阅读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 16~19 题。 李若谷,字子渊,徐州丰人。少孤,游学于洛下。举进士,补长社县尉。州葺兵营,课民输 木,檄尉受之,而吏以不中程,多退斥,欲苛苦输者,因以取赇;若谷度材,别其长短、大 小为程,置庭中,使民自输。 天圣初,判三司户部勾院。使契丹,陛辞,不俟垂帘请对,乃遽诣长春殿奏事,罢知荆南。 士族元甲恃荫屡犯法,若谷杖之,曰:“吾代若父兄训之尔。”王蒙正为驻泊都监,挟太后 姻横肆,若谷绳以法。监司右蒙正,奏徙若谷潭州。 洞庭贼数邀商人船杀人。辄投尸水中。尝捕获,以尸无验,每贷死,隶他州。既而逃归,复 功劫.若谷擒致之。磔于市。自是寇稍息。累迁太常少卿、集贤殿修撰、知滑州。河啮韩村 堤,夜驰往,督兵为大埽【注】,至旦堤完。以右谏议大夫知延州。州有东西两城夹河,秋、 夏水溢,岸辄圮,役费不可胜纪。若谷乃制石版为岸,押以巨木,后虽暴水,不复坏。官仓 依山而贮谷少,若谷使作露囤,囤可贮二万斛,他郡多取法焉。迁给事中、知寿州。豪右多 分占芍陂,陂皆美田,夏雨溢坏田,辄盗决。若谷摘冒占田者逐之,每决,辄调濒陂诸豪, 使塞堤,盗决乃止。 改枢密直学士、知并州。民贫失婚姻者,若谷出私钱助其嫁娶。赘婿、亡赖委妻去,为立期, 不还,许更嫁。进尚书工部侍郎、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拜参知政事。建言:“风俗媺恶, 在上之人作而新之。君子小人,各有其类,今一目以朋党,恐正人无以自立矣。” 帝悟, 为下诏谕中外。以耳疾,累上章辞位,罢为资政殿大学士、吏部侍郎、提举会灵观事。以太 子少傅致仕,卒,年八十。
赠太子太傅,谥康靖。 (节选自《宋史·卷二百九十一》,有删改) 16.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2 分) ①洞庭贼数邀商人船 数: ②河啮韩村堤 啮: 17.解释下列划横线的词。(2 分) ①而吏以不中程 以: ②秋、夏水溢,岸辄圮 圮: 1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 分) ①州葺兵营,课民输木,檄尉受之 ②今一目以朋党,恐正人无以自立矣 19.选文主要刻画了李若谷的哪些品质?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 分)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15 分)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回答 20~21 题。 前方 曹文轩 一辆破旧的汽车临时停在路旁,它不知来自何方?它积了一身厚厚的尘埃。一车人,神情憔 悴而漠然地望着前方。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 实:他们正在路上。归家,说明他们在此之前,曾有离家之举。而远行,则是离家而去。人 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祖先们是在几乎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今天,我 们在电视上,总是看见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的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它们不停地奔跑, 翻过一道道山,游过一条条河,穿过一片片戈壁滩,其间,不时遭到猛兽的袭击与追捕,或 摔死于山崖,淹死于激流。然而,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的迁 徙。前方在召唤它们,它们只有奋蹄挺进。其实,人类的祖先也在这迁徙中度过了漫长的光 阴。
后来,人类有了家。然而,先前的习性与欲望依然没有寂灭。人还得离家,甚至是远行。外 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 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人会在闯荡世 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 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他的心或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 他必须走,远走高飞。因此,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上路,一路风尘, 一路劳顿。一路憔悴的故事。 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影。 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 如痴如醉的状态。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 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因此,这世界上就有了路。为了快速地走向前方和能走向更远的地方,就有了船,有了马车, 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 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当然也可以说, 人类不得不流浪。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 即便有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 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 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象:车 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那位 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 然。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拥挤的汽车。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 种老掉牙的汽车的。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他把旅 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当然,在这天底下, 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 他们的心情就一定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 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人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 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 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 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还顾望旧 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不 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悲剧 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 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 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
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20.课前,有同学向老师提问:文中为什么多次出现“一辆破旧的汽车”。上课后,教师组 织讨论,后进行总结,如果你是这位教师,请你用简明的语言做总结陈述。(7 分) 21.如果把这篇文章作为九年级的课文,你认为此文对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有哪些价值?请 简要分析。(8 分)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15 分)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片段,回答 22-23 题。 (一)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 师:有这么一篇美文,我们得有味地朗读,它是文言文,首先要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 文言的味道,除了有些音节要拉长一点以外,我们还要注意这个音节里所渗透出来的情感。 我 读,你们听一下,看哪些字音需要拉长,哪几个字有情感的意味蕴含其中。(教师范读) 生:(齐答)“念、盖、但”。 师:“念——无与为乐者”,有一点寂寞之感;“盖——竹柏影也”,有一点兴奋;“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一点感慨之情。这三个字把它们的音节拖长一点,文言的味道 就出来了。 (生齐读课文,模仿教师的语音处理方式) 师:读出一点味道了。 (二)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 师:为什么要宁静呢?夜游,而且作者看起来心情不错,他写的是美景,要细细欣赏眼前的 美景,所以心情不错。那么,宁静的氛围要怎么读出来呢?,语速缓一点;第二,音调低一 点。 轻声地朗读。注意那三个字的拖音仍然要保持。 (生轻声朗读) 师:味道更浓一点了。
(三)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 师:有两个地方要读得快乐一点。现在我们看课文,你认为,哪两个地方或者哪两个字词要 读得快乐一点呢?开始思考,我们讨论后再读。 (生认真思考一分钟) 师:我们试着来交流。发表你的看法。 生:我觉得“相与步于中庭”要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来,因为见到了好朋友,自己的心情自 然高兴了起来。 师:“相与步于中庭”,很惬意,虽然默默不语,但心灵是相通的。好,谢谢。 生:是“欣然起行”,月色照着,作者兴致非常好,于是便很快从床上爬起来,然后去找张 怀民。 师:“兴致”一词用得非常好,因为有兴致,所以欣然起行。好,继续。 生:是“怀民亦未寝”这句,作者去找张怀民,而且发现张怀民也没有睡觉。 师:怎么表述呢?“怀民亦未寝”这句,他发现…… 生:怀民和自己一样。 师:我来找你玩,你居然也没睡觉,如果怀民睡着了,他就会觉得怎么样?很遗憾,很扫兴。 很好。谢谢你。 生:我觉得“盖竹柏影也”一句体现出一种恍然大悟的高兴的情致。 师:看到那么美好的景色,那样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在地上,透过枝叶投射到地上,啊,原 来是竹柏的影子,“盖竹柏影也”,有点赞叹的味道。好,谢谢。 生:我觉得后一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当时不得志的一种心情。所以我 觉得这句话写得非常好。 师:我给你补充一下,这个地方感情比较复杂,我们留着下一部分再来讨论它的感情。好, 老师小结一下。刚才同学们找的几个地方,都是要读出一点淡淡的快乐。(师朗读出前三句 话,强调“亦”字的欣喜)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读,让文言的味道、宁静的味道、高兴的味道一起表达出来。 (生一起有味地朗读全文)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