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高中历史面试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2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5页 / 共22页
第6页 / 共22页
第7页 / 共22页
第8页 / 共22页
资料共22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8 上半年教师资格高中历史面试真题及答案 (第一批) 高中历史《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直接提出问题:法王路易十六在监狱中阅读启蒙思想家著作时曾感叹道“原来是伏尔泰 和卢梭毁了法国!”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路易十六为什么这么说?伏尔泰和卢梭又是怎么毁灭法 国的呢?从而导入新课。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伏尔泰 教师先出示伏尔泰雕像图片,并提问:同学们将课下搜集的资料展示一下,谁来介绍一下伏 尔泰? 学生回答:伏尔泰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他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 动的泰斗,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欧洲的良心”。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伏尔泰关于教会的看法的资料,提出问题:伏尔泰对于教会是什么态度? 他的主张是什么?资料如下: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及所给材料,回答:孟德斯鸠同样反对君主专制制度,他认为国家的法律 不能违背人的理性,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 (三)卢梭 教师安排学生浏览课本,并提问:卢梭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师生总结:卢梭主张人生而自由平等,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他同人民签 订的契约,统治者一旦违背契约,人们有权推翻他。即卢梭主张“天赋人权”“社会契约” “人民主权”。 教师追问:什么是社会契约论呢? 学生回答: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他同人民签订的契约,如果他违反了民 意,人民就有权推翻他。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教师提问:孟德斯鸠为什么会提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财产私有”这么激进的主张? 学生思考,教师补充:卢梭出身于下层阶级,受到上层阶级的压迫,对统治者的剥削压迫、 残酷统治有深刻体会,对于中下层民众的苦难生活也能感同身受,因此他的思想最激进,他 代表了中小资产阶级利益。他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请学生扮演角色,分别说出自己的思想主张。
作业:请学生课下阅读启蒙思想家的代表作,下节课与同学分享心得体会。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启蒙运动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1)植根于科学精神,具有强大的战斗力。 (2)具有广泛、强大的政治基础。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3)提出了一整套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构想,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为资产阶级 革命与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2.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参考答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历史课程标准中确定的课程目标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是历史教育功 能的核心价值所在,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引起高度重视。 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通过历史课堂教学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构建,这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关 键途径。教师应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创设生动感人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去感受、体验 历史知识,内化为历史情感。 其次,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在新课程标准下,教科书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室也不是 教师唯一传授知识的地方,教师可以广泛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进行教学。如可以结合传统的 节日和纪念日开展专题教育活动,把网络和影视相关历史素材带入课堂,把课堂向外延伸, 采用多种方式来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最后,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学生的思想也呈多元化,固有的知识 储备已很难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和人格素养, 多阅读期刊文献,多交流教学经验,并在教学实践中制定出可行的情感认知目标,承担起对 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任务。 历史学习的价值之一在于人性化,这也是当今我国历史教育的追求。中学历史教学必须真正 体现历史学科人文教育的本质和公民教育的功能。作为历史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 高中历史《中华民国成立》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采用复习式导入法,引导学生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的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武昌起义的爆发 相关知识,并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提问:武昌起义之后,全国十几个省宣告独立,清政府的统 治瞬间土崩瓦解,接下来中国的政局将何去何从呢?由此导入新课。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中华民国成立 过渡:1911 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回国。各省代表聚会南京,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 总统。那么,中华民国成立的基本概况是怎样的呢? 1.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中华民国成立的视频,提问: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是哪一年?国 旗是什么?国旗有什么内涵? 学生看完视频后,回答: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是 1912 年 1 月 1 日。国旗是“五色旗”(红黄 蓝白黑)。红黄蓝白黑代表汉、满、蒙、回、藏五族,有共和之意。 2.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史料,提问:中华民国采用什么纪年?民国纪年和公元纪年如何 进行换算? 史料如下: 学生思考回答: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民国纪年=公元纪年-1911。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过渡:一个阶级获得政权之后,往往都要颁布宪法来巩固政权的稳定。那么,以孙中山为首 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颁布了什么宪法呢?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 法》) 1.内容
(1)初步感知 教师展示《临时约法》主要内容,请学生阅读,总结归纳其主要内容。《临时约法》的主要 内容如下: 学生回答后师生总结: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 社、迁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按照三权分立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实行责任内阁制。 (2)深入理解 过渡:既然我们了解了《临时约法》的内容,接下来我们通过历史情景剧的形式来加深对这 一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下发事先准备的历史情景剧剧本,让学生自愿选择想饰演的角色,充分准备后请学生表 演。 学生表演后教师根据其表演进行点评,并根据表演内容详细解释《临时约法》的内容:题目 来源于考生回忆 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用“主权在民”代替了“君权神授”,从根本上否定了主权 在君,否定了君主专制。 ②国民享有诸多自由和权利,体现了自由和平等的理念。 ③三权分立,借鉴美国的做法,可以防止个人专权现象的发生,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 立。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 务员(指国务总理和各部总长)行使行政权。法院行使司法权。实行责任内阁制。 2.意义 过渡:颁布这部宪法是为了巩固政权,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部宪 法的性质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教师展示《临时约法》的相关材料,请学生结合材料和所学内容分析颁布《临时约法》的意 义。材料内容如下: 教师布置讨论任务,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自主讨论、交流意见,之后各组派代表发表各 组结论。 教师归纳总结:(1)《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2)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 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3)《临时约 法》是在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已成定局的形势下制定的,改总统制为内阁制以限制袁世凯 的权力,结果引起袁世凯的强烈不满,最终将《临时约法》废除,企图建立个人专制独裁统 治。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主要内容。 作业:课下查阅辛亥革命的相关史料或专著,加深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理解和认识。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说一说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社会存在的几种社会政治力量对革命的态度及目的。 【参考答案】 (1)清政府:镇压,目的是维护行将崩溃的统治。 (2)立宪派和旧官僚:先是投机革命,后从革命阵营内部破坏革命,拥戴袁世凯。目的是维 护自己的利益。 (3)帝国主义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为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目的 是维护在华的侵略权益。 (4)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对革命政府采取打击的政策,同时对清政府也采取压逼的政策。 目的是要借机夺取国家统治权,建立自己的统治。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2.说一说历史教学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的原则。 (2)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3)系统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4)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 (5)循序渐进的原则。 (6)因材施教的原则。 高中历史《从<黄帝内经>到<本草纲目>》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设问:说到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大家最为熟悉的是什么?(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 术、《九章算术》和《齐民要术》等)教师引导:这些都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不光如 此,在医药学领域也取得了突出成就,今天我们就去领略一下古人的智慧,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中医 1.《黄帝内经》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黄帝像和《黄帝内经》图片,并提问:这部著作是什么?成书于什么时 期?谁能介绍一下? 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回答:《黄帝内经》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分《素问》和《灵枢》 两部分。该书融合了中医学五大核心理论——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经络学说、形神学 说、天人学说,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 教师设问:《黄帝内经》有什么历史地位?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回答: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是中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被称为医 之始祖。
教师引导设问:针灸疗法最早在《黄帝内经》一书当中有所记载“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 究竟什么是针灸呢?随后,在多媒体展示相关材料和针灸铜人图片,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说一 说。 学生回答:只在人体一定部位用针刺称“针法”,而用火灼称“灸法”,统称为“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的理论基础是经络学说。 教师补充讲解:这个针灸铜人铸于北宋,供学习考核用。铜人中空,可注水。在铜人外遍身 涂蜡,然后套上衣服,供医生练习针刺,刺准穴位会出水,刺偏穴位,针扎不进去。由此可 见,针灸疗法要求手法精准。而且,针灸疗效显著,后来逐渐被介绍到世界很多地方。题目 来源于考生回忆 2.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张仲景画像及其资料简介,并提问:张仲景是哪一时期的医学巨匠?其 著作是什么?有什么地位? 学生回答: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 教师补充讲解:《伤寒杂病论》还系统论述了“望闻问切”四诊法,至今影响深远。 3.华佗 教师简介华佗:东汉时期的华佗也是当时的名医,他精于方药针灸,还擅长外科手术。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并设问:华佗的医学成就是什么? 学生回答:他认识到运动的重要性,发明了五禽戏,这是最早的体育保健体操。 教师安排学生模仿五禽戏,并作补充:华佗发明了最早的麻醉药剂“麻沸散”。 (二)中药——《本草纲目》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教师在多媒体展示李时珍图像和资料卡片,安排学生以历史兴趣小组为单位,讨论:李时珍 是哪一时期的人物?《本草纲目》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这本著作的地位如何? 小组代表讨论后,师生总结: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共 52 卷,190 万字,全面系统地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