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浙江普通高中会考历史考试真题
考生须知:
1.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其中加试题部
分为 30 分,用【加试题】标出。
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
3.选择题的答案须用 2B 铅笔将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
涂处用橡皮擦净。
4.非选择题的答案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答案写在本试
题卷上无效。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
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周初分封而建的鲁国,曾诞生过大思想家孔子。观察右图,鲁国位于
A.①
B.②
C.③
D.④
2.有学者援引“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而无不治也”以总结汉初统治思想。据此
判断,汉初统治者吸收了先秦时期
A.法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儒家思想
3.秦朝经略西南夷,开五尺道,该地区开始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的版图。“五尺道”位于今
天的
A.云贵高原、川西及甘南地区
B.闽南、两广一带
C.青海、新疆及陕西南部地区
D.宁夏、陕西一带
4.唐诗云:“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寨将来相问,儿
童竞启关。”这反映出
A.草市中有夜市 B.江南市镇兴起 C.村寨出现草市
D.专业市场出现
5.说到宋词,有人誉称“唱彻宋代的歌声”。当其时,词坛群星璀璨,词风或豪放雄壮,
或婉约细腻。其中“婉约细腻”的代表人物是
A.苏轼
B.辛弃疾
C.柳永
D.关汉卿
6.明代后期,有学者谓:江南一带,以前“四民各有定业,百姓安于农亩,无有他志……
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这一现象反映了
A.士、农、工、商结构被彻底打破
B.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C.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人们的观念
D.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7.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
商无碍。……将香港一岛给予英国”。该不平等条约是
A.《辛丑条约》
B.《马关条约》
C.《南京条约》
D.《胶澳租界条约》
8.下表所列数据的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机器制造业
上海华商机器制造业设厂数和资本额(1866-1913 年)
类别
船舶修造
轧花机制造
缫丝机制造
合计
1866-1894 年
1895-1913 年
设厂数 设立资本(元) 设厂数 设立资本(元)
7
3
1
11
2700
300
400
3400
16
14
9
39
51870
2520
5600
59990
A.为欧美列强所控制
B.甲午战争后发展较快
C.较其他产业发展迟缓
D.成为最大的工业部门
9.近代有学者认为,“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
按之皆有文法……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这一言论意在
A.推广民间俚语
C.否定外来文化
B.提倡文言文复兴
D.抵制白话文运动
10.从甲图到乙图的历史变迁,反映了
甲图 清末婚嫁
乙图 民国婚照
A.男女日常服饰的逐渐变化
B.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
C.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
D.婚姻自主观念的普遍流行
1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史实的角度对此进行论
证说明,需要从下列哪几个方面着手?
①中国在抗战中付出的民族牺牲
②中国战场对欧洲战场的战略支援
③中国战区牵制日本军力的占比
④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对日作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全球与地区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
的作用。下列外交成就,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日邦交正常化
②中美实现关系正常化
③中国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④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A.①②④③
B.①④②③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13.1980 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中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
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该讲话的发表
A.标志着改革开放事业的起步
B.反映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
C.开启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D.体现了党对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初步构想
14.1990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该法体
现的原则不包括
A.“一国两制”
C.高度自治
B.“港人治港”
D.实现“三通”
15.伯里克利时代,凡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这说明当时雅典推行
A.直接民主制
B.抽签选举
C.代议制民主
D.轮流坐庄
16.薄伽丘的《十日谈》因充满“可怕的人欲”而为教会所不容,该书所反映的人文主义
的内涵是
A.批判古典主义
C.讴歌自然的人性
B.追求伦理道德
D.反对专制王权
17.17 世纪的英国历史上,某一事件被称作一场“家庭纷争”、一次“光荣革命。该事件的
主导者是
A.国王
B.议会
C.枢密院
D.内阁
18.有学者指出:“经济史上的事件和人物还沉浸在昏暗中的时候,阿克莱特的名字就成为
那些在昏暗中发出最灿烂光辉的名字之一。”阿克莱特的“最灿烂光辉”之处是
A.发明了蒸汽抽水机
B.推行标准化生产
C.创立了近代大工厂制度
D.创制水力织布机
19.右图为某课学习小结的部分内容。该课的主题应该是
A.走向整体的世界
B.马克思主义诞生
C.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产生
D.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20.1938 年 9 月,在盖洛普舆论学会进行的一次民意测验中,有 34%的美国人赞同向英法
出售军火,其余绝大多数人则表示反对;而 1939 年 4 月进行的民意测验则表明,有 66%
的美国人赞成向英法出售战争物资。对这一变化的解读,正确的是
A.美国民众的参战热情越来越高涨
B.二战的全面爆发逐渐改变了美国的“中立”政策
C.美国提出的“先欧后亚”战略有利于英法得到援助
D.纳粹德国的侵略扩张使美国民众的孤立主义态度逐渐改变
21.下图所示二战中某次战役的主要作用是
A.为盟军反攻保存了实力
B.使法西斯轴心国开始瓦解
C.宣告德军“闪电战”的破产
D.使法西斯德国陷于东西两线作战
22.1945 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议》的要求,世界银行建立,并于 1946 年正式运行。1947
年,另一世界性经济组织也正式运行。它是
A.世界贸易组织
B.独立国家联合体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3.二战后,欧洲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困难,美国提出应对措施,援助西欧复兴经济,并
意图控制。这一举措是
A.建立北约组织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提出“杜鲁门主义”
D.推行凯恩斯主义
24.美国商务部的一份报告说,自 1995 年以来,其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达到 2.8%,比 1973
—1975 年间的 1.4%提高了一倍。列 2001 年第二季度,美国经济已持续增长 120 个月。
取得上述成效的原因之一是,美国政府
A.实行大规模减税政策
B.扶持高新技术产业
C.对经济实施全面干预
D.推行赤字财政政策
25.美国一家公司为打开日本市场,对芭比娃娃玩具作了改进。有日本人说:“我认为这些
洋娃娃不应该像以前那样被认为是美国娃娃。现在的孩子玩的洋娃娃是利卡(一种日
本女孩喜欢的娃娃)和芭比的结合。”这一现象反映了
A.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金融大国
B.日本经济对美国的依赖程度很深
C.发达国家始终主导着世界市场
D.经济全球化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26.【加试题】2015 年,江西南昌海昏侯墓的重大考古发现震惊世人,出土文物的数量之多,
规格之高,工艺之精美,为研究西汉社会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由此可见
A.考古不仅证实历史,而且是历史的延伸
B.考古工作仅限于寻找证据,以重现往昔的历史
C.历史事实的搜集整理并非缘自问题,而是缘于发现
D.如何证明史实,其实不是史学家的事,而是考古学家的任务
27.【加试题】有学者认为:“在康德那个时代,启蒙意味着一种觉醒,从自然王国中发现
真理,用真理取代宗教迷信;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启蒙意味着一种背叛,要求砸碎几
千年以来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纲常礼教的枷锁。”对此最恰当
的理解是
A.欧洲启蒙运动源于对宗教神权的“觉醒”
B.新文化运动旨在“背叛”封建纲常礼教
C.启蒙思想家因“觉醒”与“背叛”的矛盾而求索
D.思想启蒙的历史蕴涵着“觉醒”与“背叛”的变奏
28.【加试题】下列所示为 1913-1939 年英、德、美、苏经济发展数据曲线图。其中指代
德国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9.【加试题】爱因斯坦和普朗克是 20 世纪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分别创立了相对论和量子
理论。它们的共同之处有
①揭示了时间空间的可变性
②深刻改变了自然科学的观念
③突破了近代物理学的传统
④构成现代物理学的理论框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0.【加试题】平遥古城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其古民居建筑的主要特点是
①轴线分明,左右对称
②数量众多,保存完好
③精巧秀丽,安全舒适
④“三雕”精美,典雅俊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此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www.zx1s.com/),未经允许, 谢绝转载。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40 分)
31.(10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6 年 9 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毛泽东指出大会
的任务是“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刘少奇作政治报告,对国内
主要矛盾变化作出判断,并提出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周恩来提出在综合
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陈云针对急切期望实现“纯而又纯”绵社会主义的
想法,指出:“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
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这些报告和讲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
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材料二 下图所示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国有企业的一种治理模式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56-1965)》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召开这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背景,并
——引自《中国国有企业改革 30 年研究》
概括大会所取得的“初步成果”。(6 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模式所体现的企业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适应
了什么经济体制的要求?概括指出该经济体制的的初步建立对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
产生的重要影响。(4 分)
32.(10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 年 5 月 9 日,法国外长舒曼向西欧国家提出了一份旨在建立一个欧洲煤
钢共同体的大胆计划。即建议德国和其他西欧国家把煤和钢的生产整个过程交由一个
高级公共机构负责掌管,目的是使大家在经济领域团结一致,并进而在政治领域相互
靠拢。舒曼计划的中心观点是“欧洲建设非一时之力、一日之功”。这种渐进的一体化
方式,有别于以住的各种方法。……到了 1986 年,欧共体成员从原先的 6 国增加到 12
国。
——摘自[法]法布里斯•拉哈《欧洲一体化史(1945-2004)》
材料二 下图所示为 1993 年欧盟、美国、日本三大区域的国内生产总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