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山东省滨州市中考历史真题.doc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资料共10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 山东省滨州市中考历史真题 第 I 卷(选择题共 5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王朝。关于夏王朝的建立时间,以下不同的表达中正确的一 项是 A 史前时期 B.旧石器时代 C.约公元前 21 世纪 D.距今约 2070 年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以下材料体现的共同思想是 A.以民为本 B.崇德尚贤 C.天人合一 D.兼爱非攻 3.(史记》中记载:“偃说上日:‘…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 则阻(依仗)其强而合从(合众)以逆京师,?”针对这种形势,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休养生息 B.盐铁专卖 C 实施“推恩令” D.北击匈奴 4 缪凤林先生在《唐朝的职官与选举制度》一文中提出:“九品中正之弊致成贵族政治,矫 之以科举,而后贡选考试机会均等,不特混贵族平民之阶级,庶民之优秀者,亦得与贵族均 享政权.”这段话意在说明科举制度 A 强调血缘,看重门第 B.注重才能,机会均等 C 发展教育,扩大基础 D.重视门第,兼顾才能 5.北宋学者沈括通过研读唐诗注意到,唐朝人写过不少“富贵诗”,描写当时的奢华生活。 在沈括看来,这些描写“乃贫眼所惊耳…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意思就是没见过世面, 不值一提。材料所反映现象的背景是 A.唐朝人大多没见过世面 B.唐朝经济繁盛,人们生活奢华 C.北宋沈括看不起唐朝人 D.北宋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唐朝 6.成书于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是一部以三国史实为基础的长篇历史小说。同学们阅读《三 国演义》后,对比所学三国历史,形成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A.阅读《三国演义》,就能了解三国的真实历史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B《三国演义》取材于史实,属于一手文献史料 C.《三国演义》是文学创作,不能帮助我们了解相关史实 D.《三国演义)有助于理解历史,但需要和真实历史相结合 7.历史课上,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分封制、郡县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内阁制、军机处” 等关键词,由此判断这节课的学习主题是 A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B.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C.中国古代法制建设的进程 D.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 8 以下示意图呈现了中国古代对某一地区加强管辖的历史脉络。其中“?”处应为 A 平定噶尔丹叛乱 B.设置驻藏大臣 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实行金瓶掣签 9.在“强国追梦”演讲活动中,有同学说“西方列强一巴掌把大清帝国打落谷 底,从此国门洞开,风雨交加。”材料所说的“西方列强一巴掌”指的是 A.沙俄入侵东北 B 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0.右侧《时局图》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出现图中时局的国内外背景 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和日本明治维新 B.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美国内战 C.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D.《马关条约》的签订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 11.下表是某同学整理的一位历史人物的部分经历。据此可知,这位历史人物 是 A.孙中山 B.李大钊 C.陈独秀 D.蒋介石 12.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亡图 存进行了不懈探索。这些探索的共同作用是 A.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B.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实现了国家的富强 D.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发展 13.1947 年,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指出:“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 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赢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条件。”由材料可知,中国共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产党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能够 A 壮大中国工农红军的力量 B.团结农民赢得抗战胜利 C.为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保障 D.为实现国家的工业化莫定基础 14.聂耳在 1932 年 2 月 7 日的日记中写道:“怎样去做革命的音乐?”“……一天花几个钟头 苦练基本练习,几年、几十年后成为一个小提琴家又怎样?你演奏一曲贝多芬的奏鸣曲能够 兴奋起、可以鼓动起劳苦大众的情绪吗?不对,此路不通!早些醒悟吧!” 材料反映出聂耳 A 追求艺术的完美 B.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C.努力成为小提琴家 D.致力创作大众音乐 15.“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也是二十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它标志着中 国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人新民主主义社会,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中国 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文中高度盛赞的事件是 A.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B.抗日战争的胜利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16.下面是邓小平关于香港问题的一段讲话。他认为香港能够回归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国家实力的增强 B.“一国两制”的方针 C 正确的外交方针 D.中英双方的努力 17.历次国庆大阅兵反映出我国国防力量的不断增强。以下两幅图片,直观地反映出我国国 防和军队建设 A.武器装备不断向现代化迈进 B.由单一军种向诸军兵种合成转变 C.形成五大战区战略布局 D 特别重视军队政治工作 18.文字是人类用符号记录表达信息以传之久远的方式和工具。下列古文字反映了世界文明 的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A.扩展性 B.发展性 C.开放性 D.多样性 19.1130 年,英王亨利一世给伦敦颁发的特许状规定:“伦敦市民享有充分的权力任命他们 所愿的伦激市民为市长,并任命任何一人或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法官,负责处理按照国王 的法令而提出的申诉,遇有讼案即审理”从材料可以看出,特许状的颁布使伦敦市民 A 不能完全摆脱国王的控制 B 有权选举市长,完全实现自治 C 享有完全独立的司法权 D 成为自由人,享有财产权 20.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历史事实与历史观点。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兴起于意大利 B.麦哲伦船队实现了环球航行 C.三角贸易使非洲丧失了近一亿人口 D.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其进步性、野蛮性和残酷性 21.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以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最为典型。下列确立起资本主 义共和制的国家是 A 英国 B.美国 C.日本 D.苏联 22.右图为英国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比例变化图。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租地农场的增多 B.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C.工业革命的发展 D.启蒙思想的传播 23.苏联的工业产量在世界工业总量中的比重由 1929 年的 3.7%攀升到 1937 年的 13.7%,数 据说明了 A 新经济政策促进了苏联工业的发展 B 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 苏联工业总量超过美国 D 苏联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 24.近代以来,印度民族意识不断觉醒。章西女王和“圣雄”甘地所领导的反殖民侵略斗争 最大的不同是 A.对象不同 B.目的不同 C.方式不同 D.影响不同 25.使用大规模在线数据库的电子邮件系统、互联网大大增强了公司进行国际化经营的能力。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现代全球生产和物流运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全球定位系统。此段文字旨在论证推动经济全球 化的因素是 A 多极化趋势加强 B.跨国公司的发展 C.信息技术的发展 D.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50 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26 题 17 分,第 27 题 16 分,第 28 题 17 分,共 50 分。 26.探秘中华文明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中关于进人文明社会的标准,判断距今 5300--4300 年的良渚古城是否进人 文明社会,并阐述理由。(4 分)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概述都江堰的修建特点,并说明都江堰被称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 的原因。(4 分) 材料三 以下三幅图片均来自敦煌莫高窟壁画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3)敦煌莫高窟壁画生动地反映了中国从 4 世纪到 13 世纪社会的方方面面。请在生产工具、 生活用品、道路交通三个主题中任选一个,并从材料三中选择一则相应材料,说明选择的理 由。(仿照示例作答,不可抄写示例。4 分)答题示例: 主题:生产工具 材料:②《耕获图》 理由:《耕获图》中的曲镶犁,是唐朝时发明和推广的农具,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 可以从中了解唐朝农业的发展情况。 材料四 古代中国强调宗法礼制,城市规划建设中通过建筑空间布局构建主次尊卑的伦理关 系,而中轴线设计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最佳途径。可以说,中轴线是礼制观念的产物,又是表 达礼制的手段。特别是在古代都城规划发展进程中,为表达天命、皇权的至高无上,宫城设 计以中轴线来统摄全局实在是再好不过的办法。----陈喜波《明北京城中轴线形成原因探析》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4)依据材料四,概括明北京城的布局特点及原因。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历史上曾以北京 为都城的大一统王朝还有哪些?(5 分) 27.探寻红色文化。 材料一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1)在材料一中找出“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事件”。(2 分) (2)选择材料一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观点,加以简要阐述或说明。(要求: 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5 分) 材料二 (3)读材料二英模故事,将表格补充完整,并提炼出这些英模人物身上共同的精神品质。 (5 分) 材料三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4)将材料三中的图片放人下面相应的发展历史时期(只写图片编号,多选、少选均不得 分),并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4 分) 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成就: 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成就: 28.探究世界格局中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材料一 (1)某同学为制作 20 世纪世界格局演变趋势图,整理出以上关键词语,请按正确的时序排 列(只写序号)。(2 分) 材料二.19 世纪末,德国强行向清政府租借了胶州湾沿岸,把山东半岛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趁火打劫,以向德因宣战为由,占领了德国在山东的粗借地。 战争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派代表参加了巴黎和会。会上,中国代表提出收回德国在中 国山东的一切权益。但是,列强无视中国的正当要求,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全部转给日 本。 华盛顿会议期间,中国代表提出,《凡尔赛条约》有关中国山东问题的内容,损害了中 国利益,应予以取消,并希望会议促使日本放弃有关山东问题的无理要求。出于削弱日本在 华势力的考虑,美、英两国对中国的要求表示支持。由于中国人民坚持斗争,也迫于美,英 两国的压力,日本代表不得不与中国代表签订条约。中国收回了在山东的大部分权益。 ---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2)根据材料二,概述从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山东命运的变迁。说明在中国山 东问题上列强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6 分) 材料三 1971 年 10 月 25 日晚上(北京时间 26 日上午),联合国大会第 1976 次会议上以 76 票赞成,35 票反对,17 票弃权,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