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内蒙古通辽中考历史真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 6 页,15 道题,满分为 60 分,与道德与法治同卡不同卷,合考时间为 120 分钟。
2.根据网上阅卷需要,本试卷中的所有试题均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本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与答题卡分别封装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在答题卡上将代表
正确答案的字母用 2B 铅笔涂黑)
1. 四川某地二王庙的大殿有-副对联:“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
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对联中的“此公”主持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起到的作用是
A. 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B. 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C. 沟通了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D. 巩固了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副对联描述的是都江堰。都江
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
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 多年来,都江堰一直
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A 正确;起到沟通南北作用
的是隋朝大运河。B 错误;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C 错误;李冰父子是
秦国时期蜀郡的郡守,不能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时间不匹配。D 错误。综上故选 A。
2. 科举制度实行了约 1300 年,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对来说,它是公平、公开及公
正的。明清两朝,不少有特殊成就的人,未能通过科举考试,如宋应星李时珍、曹雪芹等。有关科举制,
下面解读错误的是
①隋文帝时,科举制正式创立
②唐朝时科举制得到了完善
③宋朝重视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④清朝时期的八股取士埋没了很多人才
A. ①③
【答案】C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④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正式确立于隋炀帝时期。①符合题意;宋朝注
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唐太宗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
最重要的科目。②不合题意;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土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
迁迅速。③不合题意; 八股取士开始于明朝时期,④符合题意。因此①④符合题意。C 符合题意;②、③
与题意不符。ABD 不符合题意。综上故选 C。
3. 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 19 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
的历史环境。内部事物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内部事务万分火急”主要是
指
A. 清政府准备发起洋务运动
B. 太平天国运动危及清政府统治
C. 清政府内部进行权力之争
D. 维新派试图改变中国落后现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部事务”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 1851 年,太平天国运动爆
发,英、法认为讹诈清政府的机会到了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在遭到拒绝后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处于
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清政府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危及清政府统治。所以以“安内”为主,“攘外”为辅,“攘
外"与“安内”交替为重。这就决定清朝将把自己的大部分兵力放在平息太平天国运动上,把少部分兵力
放在对外作战上,这就直接导致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王朝的失败。所以 B 符合题意,ACD 不符合题意,
故选择 B。
4. 这面旗帜召唤着全中国的各党各派各界各军,召唤着全中国的工农兵学商,召唤着海内外的华夏儿女,
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筑起了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钢铁长城。“这面旗帜”是
A. 民主与科学
B.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召唤着海内外的华夏儿女,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筑起了中华民族抗击日本
侵略者的钢铁长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面旗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日本
侵华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中日矛盾,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国共两党,摒弃前嫌,
精诚合作。在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召唤着海内外的华夏儿女,
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筑起了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钢铁长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故 C 符合题
意。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张,故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涉及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故排除 BD 项。故
选 C。
5.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梳,加入这个主流,可以充分分享国际分工利益,与世界先进经济技术
同步前进。口口口口口口可以帮助中国经济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新途径,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新的空间。“口口口口口口”应是
A. 建立经济特区
B. 实施“一带一路”倡议
C.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 成立亚投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中的重要举措,
为我国经济发展迎来了新阶段,C 正确;建立经济特区属于对外开放的试验田,A 排除;一带一路旨在借用
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
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B 排除;亚投行的成立宗旨是为了
促进亚洲区域的建设互联互通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并且加强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合作,D 排除。
故选 C。
6. “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国
方面重申自己的立场: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
法政府……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 体现了求同存异的精神
B. 推动了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C. 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D. 台湾问题是影响中美关系的关键问题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否定式的选择题,依据课本所学,1971 年第 26 届联合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
尔及利亚等 23 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提
高了中国国际地位。B 项与材料无关,符合题意;材料“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
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国方面重申自己的立场” 体现了求同存异的精神。A 项不
合题意;材料“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
府……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可知材料反映了台湾问题是影响中美关系的关键问题,美国承认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CD 两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 ACD 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 B。
7. 法学方面的成就是罗马人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小朱同学整理了有关罗马法制建设的相关知识,下列说法
错误的是
A. 《罗马民法大全》集中了古罗马帝国全部法律条文
B.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
C. 《查士丁尼法典》是《罗马民法大全》中的一部分,但不是查士丁尼执政时期的法令汇编
D. 《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民法大全》包括《査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
理概要》、《新法典》。但是并没有集中古罗马帝国全部法律条文。A 符合题意;法学是罗马人最伟大的成就
之一。《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B 不合题意;《查士
丁尼法典》是把自 2 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而形成的。
查士丁尼执政时期的法令汇编是《新法典》。C 不符合题意;《十二铜表法》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
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D 不符合
题意。综上故选 A。
8. 人类最早的文明是在适合农业耕种的大河流域产生的,雅利安人在恒河流域等建立了一系列国家。在国
家形成过程中,出现了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的种姓制度。该制度发端于
A. 古代埃及
B. 古巴比伦
C. 古代印度
D. 古代罗马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雅利安人在恒河流域等建立了一系列国家……种姓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
发端于古代印度。C 正确;古埃及发源于非洲尼罗河流域。A 错误;古巴比伦发源于西亚两河流域。B 错误;
古罗马属于典型的海洋文明。D 错误。综上故选 C。
9.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着社会进步。西方历史上资产阶级领导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
A. 启蒙运动
B. 戊戌变法
C. 文艺复兴
D. 大化改新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西方历史上资产阶级领导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始于 14 世纪的
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领导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以人文主义为中心,促进了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C 正
确;启蒙运动的高潮出现在 18 世纪。A 错误;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政治近代化的开端。B 错误;大化改新
是日本封建性质的改革。D 错误。综上故选 C。
10. 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对第二次世界大战重要战役的影响进行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①对德军形成东西夹击之势,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②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最大规模
③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③②①④
D. ③②④①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4 年的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1941 年末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
洋战场爆发,二战达到最大化;1941 年 9 月打响了莫斯科保卫战,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1942 年开
始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因此事件的正确排序是③②④①。D 正确;ABC 与事实不符,ABC 错
误。综上故选 D。
二.辨析题(本大题 1 小题,共 3 分)
11. 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的《人权宣言》,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
本原则,体现了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要求。
以上观点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答案】观点错误。《人权宣言》颁布于法国大革命期间,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
有财产等基本原则,体现了摧毁封建君主专制的要求。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因此
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必然要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打击封建势力,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人权宣言》揭示
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体现了摧毁封建君主专制的要求,成为资产阶级夺
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思想武器,它实际上宣告了旧封建王权灭亡和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诞生。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37 分)
12. 国家统一,是全体人民的希望;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国家分裂,是主权国家的神圣职责。处理好
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是促进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重要因素。
材料一
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织品源源不断地从长安运出,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中亚、南亚和
西亚,再转运到大秦,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凿井、冶铁等技术传到西方;中亚
的葡萄、黄瓜、胡萝卜、大蒜等农作物,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艺品和杂技,以及印度的佛教传入中
国。
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
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
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材料三
——引自《资治通鉴》
随着历史的进展……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接触与交换,或
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族群的文化……使中国文化不断成长,也占有更大的地理空间。
(1)根据材料一,从传播内容传播方向、传播路线等方面概括这一时期东西方交往的特点。
(2)中国是“--带一路”的倡议国、主导者,如今重铸丝绸之路,有何现实价值?
(3)材料二中“魏主下诏”指的是我国古代哪次改革?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4)根据材料三,结合古代史相关史实说明中国“经过不断接触与交换,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
——许倬云《万古江河》
族群文化”的例子。(至少举两例)
(5)通过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学习,你有何启示?
【答案】(1)以商贸为主,丝绸品在通商中占很大比重,具有相当程度的单向性。
(2)有助于中国周边外交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有助于构建新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形成国
际经济新格局;有助于保障国家战略安全,拓展中国战略空间。
(3)北魏孝文帝改革。客观上促进北方经济发展,加速封建化进程,推动北方民族大融合。
(4)与少数民族:张骞通西域、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与其他国家:佛教传入、玄奘西游、四大文明
外传、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影响朝鲜、日本,形成中华文明圈。
(5)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
【解析】
【分析】
【详解】(1)由材料“中国的丝织品源源不断地从长安运出,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中亚、南亚
和西亚,再转运到大秦,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说明以商贸为主,丝绸品在通商中占很大比重;由材料
“从长安运出,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中亚、南亚和西亚”说明以陆路为主;由材料“中国的凿
井、冶铁等技术传到西方;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卜、大蒜等农作物,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艺品
和杂技,以及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说明具有双向性。
(2)重铸“丝绸之路”有利于应对地区大国之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有助于构建新的区域
经济合作组织,形成国际经济新格局;有助于保障国家战略安全,拓展中国战略空间。重铸“丝绸之路”,
相关区域经济合作的国家通过签订相关协议消除贸易壁垒,从而扩大了进出口规模,优化区域间的资源配
置增强了区域组织的国际竞争力,形成国际经济新格局;重铸“丝绸之路”,有利于西部地区开发建设,有
利于维护国防安全,有利于中国战略纵深发展,有利于确保能源供应,有利于经济安全。
(3)北魏皇室为拓跋,碑文孝文帝改革改拓跋姓为元。为由材料“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
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可知指北魏孝文帝改革。关于“作用”,可以从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和民族融合等
角度作答。
(4)关于“例子”,可以分与少数民族和与其他国家两个方面。关于与少数民族,可以列举张骞通西域、
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等;关于与其他国家,可以列举:佛教传入、玄奘西游、四大文明外传、鉴真东
渡、郑和下西洋等。
(5)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以史为鉴,可以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等角度说明。
【点睛】
13. 百年风雨,百年辉煌,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创造了非凡业绩。据
此,回答以下问题。
【崭露头角】
材料一
中国历史选择了这个特别的日子,放射出中国革命最初的曙光。鲜红的党旗自从在十三个人身后飘起
时,中国命运的希望一日比一日红火。
【革命探索】
材料二
这一时期毛泽东发表了《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等著作,论证了红色政权在中国农村存在、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从理论上为
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正确方向。
材料三
1935 年 10 月,陈云在向共产国际的报告中写道:此次会议“撒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
泽东同志担任领导”。“目前我们党在新的情况下能够自己提出新的任务”。
——摘自姬明华《1935 年陈云莫斯科之行述论》
【踏上新征程】
材料四
过去的一年,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极不平凡,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顽
强拼搏……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
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摘自 2021 年《政府工作报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这个特别的日子”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此事件有何重大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的理论贡献。
(3)材料三描述的是哪次会议?它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4)如今,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一百年的历史。这一百年来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历程中取得了很多辉煌
成就,我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回顾百年党史,你有什么感悟?
【答案】(1)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2)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从理论上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正确方向
(3)遵义会议。它是党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4)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等
等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鲜红的党旗自从在十三个人身后飘起时,中国命运的希望一日比一日红火”可
知“这个特别的日子”指的是中国共产党诞生,1921 年 7 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 13 名代
表参加了会议。中共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从此有了新
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2)根据材料二“……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从理论上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正确方向”并结合所
学知识,指出毛泽东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的理论贡献是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从理论上为中国革命
的胜利指明正确方向。
(3)依据材料三“1935 年”“撒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可知描述的是遵
义会议哎 1935 年初,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党内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
在党内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在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
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4)依据材料四“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回顾百年党史,可以得出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成立了新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现今中国共产党又领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