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贵州省六盘水市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在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西瓜榨汁
B. 给球打气
C. 蜡烛燃烧
D. 电灯发光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
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解:A、西瓜榨汁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给球打气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蜡烛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电灯发光只是能量转化的过程,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 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
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2 分)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熄灭酒精灯 B.
量筒的读数
C.
加热液体 D.
用高锰酸钾制氧气
考点: 加热器皿-酒精灯;测量容器-量筒;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氧气的制取装置..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A、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B、量筒读数方法: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C、根据加热液体的注意事项考虑;D、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加热.
解答: 解:A、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否则会引起火灾,故 A 错;
B、量筒读数方法: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故 B 正确;
C、加热液体时.试管内液体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要用外焰加热,并进行预热,
故 C 错;
D、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加热,需要酒精灯,故 D 错.
故选 B.
点评: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掌握实验基本操作,防止错误操作造成实验失败和危险.
3.(2 分)下列空气的组成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A.氮气
B. 氧气
C. 二氧化碳
D. 稀有气体
考点: 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专题: 物质的分类.
分析: 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并且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抓住氧化物的特征是
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并且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解答: 解:A、N2 是由氮元素组成的单质,不属于氧化物;
B、O2 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单质,不属于氧化物;
C、CO2 是由碳、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则属于氧化物;
D、稀有气体是由氦气、氖气等多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不属于氧化物.
故选:C.
点评: 解答本题要正确的分析物质的元素组成,如果物质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
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就属于氧化物.
4.(2 分)电热水袋中的水加热后袋子膨胀,是因为袋内的水(
)
A.
分子体积增大
B. 分子质量增大
C. 分子个数增多
D. 分子间隔增大
考点: 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
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
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A、电热水袋中的水加热后袋子膨胀,是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
而不是分子体积增大,故选项错误.
B、电热水袋中的水加热后袋子膨胀,是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而不是分子
质量增大,故选项错误.
C、电热水袋中的水加热后袋子膨胀,是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而不是分子
个数增多,故选项错误.
D、电热水袋中的水加热后袋子膨胀,是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
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5.(2 分)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B.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C.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D. 稀溶液也可能是饱和溶液
考点: 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浓溶液、稀溶液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A、溶液可以有颜色;B、根据溶液的组成考虑;C、根据溶液中溶质的种类考虑;D、
根据溶液的浓稀与是否饱和的关系考虑.
解答: 解:A、溶液可以有颜色,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故 A 说法错误;
B、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故 B 说法正确;
C、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故 C 说法正确;
D、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故 D 说法正确.
因为本题选择错误的,故选 A.
点评: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溶液的特点,溶质、溶剂的组成情况,溶液浓稀与是否饱和
的关系.
6.(2 分)下列有关资源、能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太阳能、核能、风能属于化石能源
B. 目前氢能没有广泛推广的主要原因是淡水资源缺乏
C. 使用清洁能源不能减少 PM2.5
D. 海底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如“可燃冰”等
考点: 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海洋中的资源;氢气的用途和氢能
的优缺点..
专题: 化学与能源.
分析: A、根据三大化石燃料分析解答.
B、许多技术问题限制了氢能源的开发、利用.
C、PM2.5 主要是在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产生的.
D、根据海底资源分析解答.
解答: 解:A、三大化石燃料是石油、煤、天然气,太阳能、核能、风能等属于新能源,
故错误;
B、目前氢能源没有广泛推广的主要原因不是淡水资源缺乏,而是目前产生氢气的方法能耗
高,难以贮存等方面的问题,故叙述错误;
C、清洁能源能减少空气中 PM2.5 含量,故叙述错误;
D、海底不仅蕴藏丰富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还发现了“可燃冰”,所以正确.
故选:D.
点评: 在能源和资源匮乏的今天,它既是社会热点,也是化学考查的热点,对于能源主要
侧重能源的分类、能源使用对环境的影响、新能源开发的技术和前景等;对于资源主要考查
贮存、开采状况,以及资源的保护.
7.(2 分)人体结石有多种,其中一种含有较多的草酸钙(CaC2O4),CaC2O4 中碳元素的化合
价是(
)
A.+1
B. +2
C. +3
D. +4
考点: 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 根据草酸钙的化学式及化合物中元素的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0 来解答.
解答: 解:草酸钙中钙元素为+2 价,氧元素为﹣2 价,设其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 x,根据
化合物中元素的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0,则(+2)+x×2+(﹣2)×4=0,解得 x=+3;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计算,能训练学生知识迁移使用的能力.
8.(2 分)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B. 该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
C. 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改变
D. 该反应中的生成物都是化合物
考点: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化学反应的实质;反应类型的判
定..
专题: 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 观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分子、原子的变化;根据微粒的构
成分析物质的类别;根据反应的特点分析反应的类型等.
解答: 解:A、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 A 错误;
B、由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故 B 正确;
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改变,故 C 正确;
D、由微粒的构成可知,该反应中的生成物的分子都是由不同种的原子构成的,都是化合物,
故 D 正确.
故选 A.
点评: 认真阅读图示,看懂每个图形表示的含义是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
9.(2 分)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宏观:实际参加反应的反应物总质量等于生成物总质量
B. 微观: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
C. X+3H2O=2H3PO4 中的 X 为 P2O5
D. 煤燃烧后灰渣质量小于煤,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首先必须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应用的范围是化学反应,该守恒是质量的守恒,再次必
须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物质质量总和,其微观的解释为:化学反应前
后原子的种类及个数均不变化.
解答: 解:A、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为参加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
量总和,故说法正确.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改变,故说法正确;
C、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氢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分别是 6、3,反应后氢原子、磷原
子、氧原子的个数分别是 6、2、8,根据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X 的一个分子中含有 2 个
磷原子和 5 个氧原子,即 X 的化学式是 P2O5,故说法正确;
D、煤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因为生成的二氧化碳跑到空
气中去了,所以质量变轻,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故说法错误.
故选 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和灵活运用这一定律解答问题的能力,难
度不大.
10.(2 分)认真分析测定相对原子质量的示意图,推断 A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
)
A.12
B. 16
C. 5
D. 10
考点: 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根据左图,碳 12 原子的 与 1 个氢原子的质量相等,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
右图中,左盘上有 1 个 12 碳原子和个碳 12 原子,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由左图,碳 12 原子的 与 1 个氢原子的质量相等,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
1 个碳 12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2,个碳 12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个碳 12 原子相对原
子质量的 4 倍,则个碳 12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4;右图中,左盘上有 1 个碳 12 原子和个
碳 12 原子,则左盘上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2+4=16;故 A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 16.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理解图示的含义、碳 12 原子的 与 1 个氢原子的质量相等是正确
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5 小题,15 题(2)小题 1 分,其余每空 1 分,共 16 分)
11.(3 分)写出化学用语所表示的意义或用化学用语填空.
(1)Cl﹣ 氯离子
(2)两个铁原子 2Fe
(3)人体中含量较高的金属元素 Ca .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每个氯离子带 1 个单位负电荷;
铁元素的元素符号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可以表示多个铁原子;
人体中含量较高的金属元素是钙元素,钙元素的元素符号可以表示钙元素.
解答: 解:(1)Cl﹣表示氯离子;
(2)两个铁原子可以表示为 2Fe;
(3)人体中含量较高的金属元素是钙元素,可以表示为 Ca.
故填:氯离子;2Fe;C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
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小.
12.(5 分)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按要求填
空.
(1)由表中空格处元素组成的单质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2Mg+O2
2MgO .
(2)表中不同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A (填字母).
A.各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不同 B.各元素原子的中子数不同 C.各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3)钠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 失去 (填“得到”
或“失去”)电子,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其原子的 最外层电子数 决定.
(4)化学反应总是伴随着能量变化,锂是制作手机电池的原料,手机通话时电池中贮存的
化学能转化为 电能 .
考点: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
子结构示意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
式..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1)空格处的元素是 12 号元素镁元素,根据镁在空气中燃烧的实质来分析;
(2)根据元素的概念来分析;
(3)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分析,在原子中,最外层的电子数主要决定元素的性质;
(4)根据能量的转化形式来分析.
解答: 解:(1)镁在空气中燃烧是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故填:
2Mg+O2
2MgO;
(2)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
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所以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或核电荷数)决定,故填:A;
(3)由钠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其最外层有 1 个电子,在化学变化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元
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其最外层电子数来决定,故填:失去;最外层电子数;
(4)手机通话时电池中贮存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填:电能.
点评: 此题是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考查,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掌握核外电子的最
外层电子数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13.(4 分)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试回答有关问题.
(1)估计 90℃下该固体的溶解度为 190 克.
(2)②点可表示将①点溶液降温到约 60 ℃,溶液刚好达到饱和状态.
(3)③点可表示将②点溶液降温到 40℃左右,有 固体 析出.
(4)③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大于 (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④点溶液中
溶质的质量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