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2023学年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2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5页 / 共22页
第6页 / 共22页
第7页 / 共22页
第8页 / 共22页
资料共22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2023 学年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 试题及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6 分) 为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君子刚毅坚韧、努力奋进的精神,班级开展“君子自强不息” 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 同学们以“自强”为主题,对所学古诗文进行了梳理,请你补写空缺部分。 品读优秀古诗文,其中不乏体现自强精神的名句。有身处逆境时的乐观旷达:刘禹锡遭贬谪 二十余年,却仍发出①“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慨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苏轼知“此事古难全”,仍表达②“但愿人长久,_____”的美好愿望(《水调歌头》)。有前 途崎岖时的自信自立:李白怀才不遇,仍相信③“_____,_____”(《行路难》其一)。有为 国为民的家国情怀:杜甫困顿之下仍有④“_____,_____”舍己为人、至死不渝的高尚品格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还有仕宦沉浮时的心怀天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发出了 ⑤“_____,_____”的豪言壮语。 通过知识勾连,同学们发现以往还学过不少表达自强精神的古诗词,如⑥“__________, _________”。 【答案】 ①. 沉舟侧畔千帆过 ②. 千里共婵娟 ③. 长风破浪会有时 ④. 直 挂云帆济沧海 ⑤.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⑥.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⑦. 不以物喜 ⑧. 不以己悲 ⑨. 老骥伏枥 ⑩. 志在千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 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默写时注意“畔”“婵 娟”“济”“兀”“见”等字的书写。 小题⑥题干中提示写出“表达自强精神的古诗词”,即诗句意义要符合“自强”的内涵,作 答时可以写出具有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诗句。 示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 “自强不息”是中华传统美德,有位同学搜集相关资料,针对其精神内涵,写了下面一 段文字: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意味着自信自立、不屈不挠,既没有面对困难 絮絮叨叨的抱怨,也没有附庸风雅、矫.(①)揉造作的伪饰,更不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地 盲从。它意味着无论欢乐抑或忧戚.(②),既要乐观地怀有面对未来奋斗终身,又要拥有持 之以恒、不屈不挠的精神。古往今来,迁客骚人为了遥不可及的梦想,背离桑 zǐ( ③ ), 不懈追求;仁人志士为了安定和谐的未来,马革裹尸,前 fù( ④)后继;就连伛偻提携也 会高喊“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自强不息是对心灵的历练,是对德行的培养,我们要做自 强不息的君子,不怨天,不尤人,纵使前路坎坷,你我永不言弃。 (1)这位同学对其中的两个字读音把握不准,还有两个字不会写,请你帮助他。 ①矫.揉造作( ③桑 zǐ ( ) ) ②忧戚.( ) ④前 fù( )后继 (2)对于语段中几个词语,大家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A. “附庸风雅”是一个褒义词,指的是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B.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天道运行刚建有力,永无止息。 C. “历练”这里指的是经历和锻炼,也可以指经历的事情多而有经验。 D. “伛偻”指弯腰曲背,“提携”指被牵扶的人,指代老人和小孩。 (3)语段中的划线句子有语病,请你修改。 【答案】(1) ①. jiǎo ②. qī ③. 梓 ④. 赴 (2)A (3)它意味着无论欢乐抑或忧戚,既要乐观地怀有面对未来奋斗终身的勇气,又要拥有持 之以恒、不屈不挠的精神。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①矫揉造作:jiǎo róu zào zuò,意思是形容很不自然地故意做作。 ②忧戚:yōu qī,意思为忧愁哀伤。 ③桑 zǐ:桑梓,借指故乡。 ④前 fù后继:前赴后继,指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和句子辨析。 A. 选项中“褒义词”表述有误,“附庸风雅”是一个贬义词,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 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故选 A。 【小问 3 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该句成分残缺。原句中“既要乐观地怀有面对未来奋斗终身”后面缺少定语中心语,应添加 与句子中“的精神”相对应的定语中心语。可以改为:它意味着无论欢乐抑或忧戚,既要乐 观地怀有面对未来奋斗终身的勇气,又要拥有持之以恒、不屈不挠的精神。 3. 在分享“君子自强不息”相关故事的环节,李华分享了林冲的故事,并整理了一张小档 案,但有几处记忆模糊,请帮助他填写。 出处:元末明初作家① (人名)的小说《水浒传》 林冲档案卡片 绰号:② 外貌: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 典型事件:③ →发配沧州道→野猪林被救→棒打洪教头→风雪山神庙→ 雪夜上梁山 (1)请你补全划线处内容。 (2)对于李华同学的分享,有同学提出质疑,认为林冲算不上是一个“自强不息”的人。 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人物的相关经历阐述理由。 【答案】(1)①施耐庵 ② 豹子头 ③误入白虎堂 (2)示例一:我认为林冲算得上“自强不息”的人。林冲面对咄咄逼人的洪教头不再忍受, 一棒就将他打倒在地;在遭遇火烧草料场后,毫不犹豫将陆谦等人斩尽杀绝;在梁山入伙受 阻时,林冲火并王伦。只有自己拼命了,努力了,才能保全性命,不再委曲求全,这表现出 他的“自强不息”。 示例二:我认为林冲不是“自强不息”的人。林冲面对自己妻子被调戏,碍于高衙内身份而 忍气吞声;林冲充军流放途中以及到沧州牢营后,被差拨打骂却不反抗。上梁山之后,不受 王伦待见,也始终默默隐忍。面对权势和磨难,一味隐忍,不知反抗,这不是“自强不息” 的表现。(意思对即可)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 《水浒传》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编著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
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 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 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 因。 根据外貌“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及事件“发配沧州道→野 猪林被救→棒打洪教头→风雪山神庙→雪夜上梁山”可知,此人是林冲。林冲绰号豹子头, 东京人氏,梁山一百零八将之一。原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因其妻子被太尉高俅的养子高 衙内看上,高太尉为设计陷害林教头,使其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在野猪林被鲁智深所救, 后来棒打洪教头,后经历“风雪山神庙”,最终被逼上梁山落草。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明确自己对林冲形象的看法,结合其经历,阐述理由即可。 可认为林冲是自强不息。林冲投奔柴进,在他的庄上遇到了洪教头,此人极度傲慢,对林冲 步步紧逼,林冲忍无可忍,迫不得已和洪教头比武,结果轻松击败了他。林冲到梁山后,坐 了第四把交椅。晁盖等人也来投奔,因王伦嫉贤妒能,婉言拒绝,林冲气不过,将其杀死, 奉晁盖做了梁山之主。这些都是林冲不再委曲求全,自强不息的表现。 可认为林冲不是自强不息。林娘子被高衙内调戏,只是因为高太尉是自己的上官,林冲就忍 气吞声,不敢反抗。野猪林两位解差要杀死林冲,多亏鲁达解救,鲁达要杀死二人,又是林 冲阻止。到沧州牢城营后,被一个小小差拨打骂,林冲也是逆来顺受。这些都是表现了林冲 性格中的软弱与妥协,从这个角度来讲,林冲不是一个自强不息的人。 二、阅读(64 分) (一)(6 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4. 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贾谊被贬长沙三年,有志不伸,心境悲凉,奠定了全诗抑郁沉重的感情基调。 B. 颈联写贾谊当年在湘水凭吊屈原,如今诗人又来到长沙凭吊贾谊,此乃万古同悲。
C. 尾联感叹唐王朝风雨飘摇时却贬谪无罪的“我”,以直抒胸臆手法发出了愤怒的质问。 D. 本诗通过对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 满情绪。 5. 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颔联。 【答案】4. C 5. 本联借景抒情,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 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及对贾谊的追思,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 【解析】 【4 题详解】 考查对这首诗的赏析。 C.“直抒胸臆”错误,“君”,既指代贾谊,也指代刘长卿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人, 更是怜己。在无疑处有意设问,自怜之意,溢于言表。“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原本不应 该放逐到天涯。这里的弦外音是:我和您都是无罪的啊,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借 古讽今,借怜贾以自怜,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 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 故选 C。 【5 题详解】 考查赏析诗句。 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意思是:我在秋草中寻觅着你的足迹,寒林里空 见夕阳缓缓斜倾。颔联是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的。写诗人步入贾谊故宅所见之景, “秋草”,“寒林”,“人去”,“日斜”一派黯然气象,诗人独自寻觅在斜阳之下的荒草 寒林间,四野无人,渲染出一幅萧条冷落、荒寒孤寂的日暮秋景图,如此凄清的环境,诗人 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衬托出作者对自身孤独寂寞 处境的感叹及对贾谊的追思,为下文抒发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以及对当今统治者的不 满情绪做铺垫。 (二)(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①。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②在前,触发之 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 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
不敢忽也。 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 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③而不扰,故所至民便④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 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 不为繁碎耳。” 注解:①嶷(yí)然有声:人品超群而享有声誉。②机阱:陷阱。③宽简:宽松简易。④便: 安逸、安适。 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及.冠,嶷然有声 ②志.气自若也 ③未尝.及文章 7. 下面句子断句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 B. 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 C. 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 D. 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 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 (2)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9. 第二段表现了欧阳修哪些品质?当有文人来访,欧阳修为什么不与他们谈论文章?(第 二问用原文回答) 【答案】6. ①等到 ②志向 ③曾经 7. B 8. ①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县,尚且如此,全国就可想而知了。 ②我所谓宽者,是为了不苛刻武断;简者,是为了不繁琐罢了。 9. 第二段表现了欧阳修生性刚直、见义勇为、临危不惧的品质。 第二问: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 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 见的实词。
①句意:等到成年时,更是超群出众,卓有声誉。及:等到; ②句意:他的志向也一样不变。志:志向; ③句意:从不曾谈文章。尝:曾经。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结合句意分析。句意为: 把放纵当成宽松,把简陋当成简明,那么政事就会得不到及时处理,因而人民受苦。“以纵 为宽”和“以略为简”是两个句式相似的断句,中间应该断开,“则”和“而”表示连接的 词语,之前应该断开,故断为: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 结合。 (1)中重点词语有:荒远,偏远;邑,县城;且,尚且;固,本来。 (2)中重点词语有:吾,我;苛,苛刻;急,急切;繁碎,繁琐;而已,罢了。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结合“天资刚劲,见义勇为, 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意思是“他天赋刚直不阿,见义勇为,即使有陷阱在前面,都 一往无前即使身受其害都不回头”可知,欧阳修生性刚直、见义勇为、临危不惧。根据“学 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意思是“有 求学的人请求会见,欧阳修与他们交谈,从不曾谈文章,只说政事,(欧阳修)说文章只能 用来自己修身养性,而政事是可以用来帮别人的”,可知当有文人来访,欧阳修不与他们谈 论文章的原因是: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点睛】【参考译文】 欧阳修,幼年时就聪敏过人,读书过目不忘。等到成年时,更是超群出众,卓有声誉。 欧阳修刚开始在滁州任职,自号为醉翁,晚年更改为六一居士。他天赋刚直不阿,见义勇 为,即使有陷阱在前面,都一往无前即使身受其害都不回头。即使被贬谪多次,他的志向也 一样不变。(欧阳修)刚被贬到夷陵的时候,没有消遣的地方,就拿来以前的流件档案反复 察看,发现里边冤假错案不计其数,于是仰天长叹说:“边远人稀的小城尚且是这样,天下 的(冤假错窗)就可想而知了。”从此,遇到案件就不敢大意了。 有求学的人请求会见,欧阳修与他们交谈,从不曾谈文章,只说政事,(欧阳修)说文章
只能用来自己修身养性,而政事是可以用来帮别人的。(欧阳修)凡是去作过官的地方,没 有杰出的政绩,不追求声誉,政策宽松不扰民,所以到过的地方人民都认为他平易近人。有 人问他:“您治理地方政策宽松简明,但办事从不拖拉不理,为什么呢?”他回答说:“把 放纵当成宽松,把简陋当成简明,那么政事就会得不到及时处理,因而人民受苦,我所说的 宽松,是为了不苛刻武断;简明,是为了不繁琐罢了。” (三)(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夜的火车 李朝德 ①挂上电话,我立刻就后悔了。车窗外,落日失去了最后一抹余晖,远山只剩下黛色的 模糊轮廓。火车还有一个多小时才经过村里,那时天应该早黑透了吧,那么晚打电话告诉母 亲站在路口做什么呢?列车在黑夜中呼啸着,望着车窗外的阑珊灯火,我一路忐忑。 ②那天,我从昆明乘火车去一座叫宣威的小城参加会议,这趟城际列车要穿过村里。我 家离铁路并不远,直线距离也就五六百米。火车黑夜穿过家乡,最熟悉的景致与最亲近的人 将在窗外忽闪而过,那种兴奋与激动难于描述。 ③十多分钟前,我打电话告诉母亲,我要去宣威。母亲知道我要路过村里,很是高兴: “去宣威做什么?大概几点钟到?”我一一回答,有些遗憾:“可惜村里没有站,不然可以 回家看看。”母亲说:“你忙你的,我身体好好的,不用管。”说完这句,电话里一阵沉默。 我理解这时的沉默。车过村里,母子相距不过几百米,却不能相见。我打破沉默:“妈,要 不火车快到村里时我打电话给你,你去村里铁路口等我,我在 7 号车厢的门口向你摇手,你 就可以看见我,我也可以看见你。”对这个突然的提议,我自己也觉得有些意外和为难,黑 夜中叫母亲在路口等着见我,算怎么一回事?但母亲很高兴,一口答应了下来。 ④那个叫小米田的路口是连接村庄与田地的一个主要路口。近些年火车多次提速,由单 线变成复线后,铁路沿线早在十多年前就全线封闭。小米田路口虽然还在,但早被栅栏完全 隔断,要过铁路只能翻越天桥,现在只剩下三四米宽的道口。我坐的这趟火车时速大概 120 公里。这样的速度通过那个道口要多长时间呢?可能半秒都不到吧!相互能看见? ⑤窗外一片模糊,无边的黑暗包裹着车厢,我计算着时间与路程,却总也看不见熟悉的 风景。焦躁中,看见远远的公路上有车流的灯光,流光溢彩。我正纳闷儿这是哪条路呢,借 着白色光芒的“施家屯收费站”几个字就出现了。我一阵悲凉,“施家屯”是隔壁村庄,火 车应该在一分钟前就已驶过松林村,我竟然没有看见我熟悉的村庄和站在路口的母亲。我打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