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3-2024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6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8页 / 共16页
资料共16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3-2024 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 12 月月考试题及答案 Ⅰ阅读(共 55 分) 一、(10 分)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别在聊天句尾加“哈”了 ①语言的移风易俗,背后是价值观的迁变。就像群聊里越来越多的“收到”,代表了越 来越多的人其实不想收到。而屏幕里如同尾行游戏的“哈”,则暗喻了某种普遍又诡异的新 型社交心理。 ②第一个在句尾加“哈”的人是谁已经无据可查,关于为什么要加这个“哈”也是众口 不一。有人说是源于大湾区方言,有人说是南方省份的口语,甚至还有人说这个习惯其实是 泰语。职场人士认为在句子结尾说“哈”,就掌握了与甲方沟通的心灵代码。办公室老手培 养新人的第一步,就是往他的公关语言芯片里植入“啊呢哈噻呦”,其中“哈”是最精髓的, 可以同时传达出尊敬与谦卑两种社畜(在公司工作、被公司当作牲畜一样压榨的员工)必备 的品质。 ③在这种新型社交心理下,“哈”仿佛无所不能。但一句话不加“哈”,影不影响意思 呢?不影响。句尾的“哈”增加了语言的数量,却没能增加语言的质量。如果说它到底起到 了什么作用,那就是人们试图用这个“哈”消解对话的严肃感。在线上沟通时,说“好”, 担心别人觉得你生硬,说“好的”又觉得情绪不到位,最后就成了“好的哈”“好的 吧”“好的呀”。句尾加“哈”,可以说是十分鲜明的时代产物。 ④在前网络时代,人们句末最爱用的语气助词还是“啊”。“啊”与“哈”的区别在于: “啊”往往代表了一种确定性,而“哈”却停留在一种尺度上的试探。也就是说,随着网络 技术对人与人交往方式的改写,人们逐渐失去了社交的尺度。 ⑤在移动互联网出现之前,社交刚刚被搬上网络,最心动的瞬间就是一天也不见得响上 一次的 QQ 特别关注提示。而现在非工作时间微信一响,第一反应是啥呢?是恐惧和抵触。 工作和生活、公域和私域、亲密和客气的界限统统被技术打破,我们被线上社交绑架了。社 交聊天,都要消耗精力,精力有限的我们面临越来越多的微信好友,我们只能用一套聊天方 法论来提高社交效率。 ⑥句尾加个“哈”就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发明,一个“哈”概括了社交诚意,一个
“哈”也敷衍了社交规矩。 ⑦其实,以“万物皆可+哈”为标志,代表我们正在越来越接近一个“脸谱时代”。我 们近两年频频遭遇的各种社交怪象、汉语异变,正是人民群众线上捏脸谱的过程。这个 “哈”,就是脸谱化进程的阶段性成果。我们线上社交的文字表意会越来越趋近于 emoji(表 情符号),指向为一种量化的、精准的情绪画像。 ⑧“哈”的背后不是一个字,而是一张张情绪固定的脸。好处是快、容错率高。而坏处, 也许是网上“哈”太多了,你在现实生活中反而笑不出来了。 ⑨网络无疑正在重新塑造我们的社交形象、表达权利和语言习惯。社交的边界,消失了。 ⑩甲方让你快点干活,嘱咐你“辛苦了”;你又赔着笑让乙方加个班,现实中,面容僵 硬的你此时有了三头六臂,聊天框里敲击出了各种开怀大笑的 emoji 以及热情洋溢的 “哈”“好呢”等优美汉语。 ⑪生活与工作越来越模糊了,凌晨 2 点睡觉和凌晨 5 点起床没啥区别了。只有那个 “哈”,让你很清晰地意识到,又要干活了。 ⑫一个社畜崩溃的时候,没有一个“哈”是无辜的。 1. 作者认为句尾加上“哈”暗喻了一种新型社交心理,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 ) A. 可拉近与职场老手沟通的心灵距离。 B. 可同时传达自己尊敬与谦卑的品 (选文有删改) 质。 C. 可以消解与人对话的严肃感。 D. 是对对方在一种尺度上的试探。 2. 人们在聊天时句尾加“哈”的社会原因,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现代网络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人们逐渐失去了工作和生活的界限。 B. 社交聊天需要耗费精力,人们需要用句尾加“哈”的聊天方式提高社交效率。 C. 句尾加个“哈”是了不起的发明,既概括了社交诚意,也敷衍了社交规矩。 D. 是脸谱化进程的阶段性成果,线上的社交文字表意指向为量化的、精准的情绪画像。 3. 结合全文内容,句尾加“哈”揭示了网络时代人们怎样的生活状态?请用简洁的语言概 括。 【答案】1. A 2. C 3. 社交生活无时无处不在,人们没有自己的生活,心理压力大。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根据第②段“办公室老手培养新人的第一步,就是往他的公关语言芯片里植入‘啊呢哈噻 呦’”,“哈”是职场老手培养新人的第一步,“可拉近与职场老手沟通的心灵距离”文中 没有体现,不符合文意;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C.根据第⑥段“句尾加个‘哈’就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发明,一个‘哈’概括了社交诚意, 一个‘哈’也敷衍了社交规矩”可知,句尾加个“哈”就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发明,“句尾 加个‘哈’是了不起的发明”不符合文意;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结合文章第②段“职场人士认为在句子结尾说‘哈’,就掌握了与甲方沟通的心灵代码。办 公室老手培养新人的第一步,就是往他的公关语言芯片里植入‘啊呢哈噻呦’”,第③段 “在线上沟通时,说‘好’,担心别人觉得你生硬,说‘好的’又觉得情绪不到位,最后就 成了‘好的哈’‘好的吧’‘好的呀’”,第⑤段“在移动互联网出现之前,社交刚刚被搬 上网络”“社交聊天,都要消耗精力,精力有限的我们面临越来越多的微信好友”可知,社 交生活无时无处不在; 根据第⑤段“在移动互联网出现之前,社交刚刚被搬上网络,最心动的瞬间就是一天也不见 得响上一次的 QQ 特别关注提示。而现在非工作时间微信一响,第一反应是啥呢?是恐惧和 抵触。工作和生活、公域和私域、亲密和客气的界限统统被技术打破,我们被线上社交绑架 了”,第⑪段“生活与工作越来越模糊了,凌晨 2 点睡觉和凌晨 5 点起床没啥区别了。只有 那个‘哈’,让你很清晰地意识到,又要干活了”,第⑫段“一个社畜崩溃的时候,没有一 个‘哈’是无辜的”可知,网络时代,人们没有了自己的生活,心理压力大。 二、(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焦虑了,看陆游 ①陆游活了 85 岁,没有出仕的时间大约 30 年,养活 40 口人。他喜欢白菜、芥菜、芹 菜、竹笋、山药、茭白(菰)、枸杞叶、豆腐、茄子、荠菜等,自己种,自己做。
②据说,陆游精通厨艺,比苏东坡还精通,苏东坡是能发明菜,做的菜不见得道道好吃, 而陆游烧菜,那是真的好吃。 ③他 85 年的人生中,写诗写了 60 年,第一 title(头衔)是爱国诗人。据说流传下来 的诗有 9000 首,光是烹饪的诗歌就有上百首。陆游经常亲自下厨款待朋友。在《饭罢戏示 邻曲》中写道:“今日山翁自治厨,嘉殽不似出贫居。白鹅炙美加椒后,锦雉羹香下豉初。” 其意思是用花椒调白鹅之味,用豇汁调和野鸡羹……是的,我们绍兴人,现在都还喜欢用花 椒粉直接蒸鸭啊,鹅啊,小排等,看着真是亲切。 ④陆游到了晚年,对饮食讲求“粗足”,他原来喜欢弄花,也喜欢种菜。他认为多吃蔬 菜,简朴养生。“情盼作妖狐未惨,肥甘藏毒鸩犹轻。”吃那么多好东西,有时候是很重的 负担,不如定期给身心都减减负。 ⑤陆游 33 岁出仕,85 岁去世,52 年中,仕少闲多,总计在家近 30 年。他家里一共 40 口人。怎么养活呢? ⑥首先他的家底还是很厚的。陆游的父亲是个藏书家,位居浙中三大藏书家之首。所以 陆游从小读书资源丰富,并且爱读到废寝忘食的程度。 ⑦陆游 40 岁做过镇江府通判,积累的这些收入,让他在绍兴鉴湖边盖了三山别业。后 来,他陆续有了别的房产,比如云门寺边的房子,还有城东南的石帆别业。 ⑧家里有地,可以种稻子、茶、花、药材等。绍兴一地水网密布,到处都是鲜美的鱼虾, 可惜陆游不爱吃。他当过其他一些地方的官吏,也有一些收入。 ⑨总之,人不求太多物质享受,随时能接受自己身份切换的话,是怎么都活得下去的。 接受阶层下滑,接受生活动荡,给自己打好人生随时就来意外的疫苗。 ⑩至于身体的病痛,也要承认和接纳。陆游 60 多岁就疾病缠身了。63 岁时,他感觉身 体大不如前。65 岁二度罢官回乡之后,他就安心在乡间休养生息,经常主动去农家聊天,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啊!我们现在常用的这个词“柳暗花明”,是老 人家在重复失望失落失意之后,还升腾起来的希望感,真的是不容易啊! ⑪所以,人啊,要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就能恢复和重建自己。另外,人们总是写诗 写文很矫情,其实,是忽略了它的一种“娱忧抒悲”的功能。这种功能,只有善于遣哀的人 才能体会了。 ⑫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认为陆游诗歌的抒情方式,与杜甫有明显的不同,因为陆游从 苏轼那里继承了宏观的哲学与抵抗的哲学。 ⑬抵抗,对这个充满倔强感的词语,一般修心的人不怎么喜欢用,他们更喜欢顺应自然。
但抵抗,是具有现实的英雄主义的。必须先有力量抵达核心事件的矛盾时刻,沉浸式地接纳 所有的悲凉、不满、绝望的袭击,然后在受尽折磨之后,有个时间段缓冲之后,重新崛起。 ⑭有人总结过苏轼的宏观哲学的四个层次:以庄学的相对观承认悲哀的存在;用悲哀存 在的普遍性否定对悲哀的执着;把人生视为一个漫长的持续的时间过程以减轻悲哀与绝望; 把握人生的主动权与悲哀抗争,变绝望为乐观与希望。 ⑮陆游的诗之所以既富于伤感,又不沉湎于感伤,是因为受了他所继承的由苏轼开创的 宏观哲学的影响。 ⑯人的灵心善感,若能在一个统一的安宁的心境框架里,那么社会意识、集体意识、历 史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等,统统都能为我所用。 ⑰苏轼以相对观,既看到人生的悲哀,又看到人生的欢乐,并且相信在漫长的持续的人 生变化过程中,机遇和希望是永远存在的。你看,他被贬到天涯海角,最后居然也是等到了 北还,到了他喜欢的江南,实现了他永远能从低谷崛起的人生事实。 4. 结合①至④段内容,陆游做菜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5. 读⑤至⑨段,说说陆游是怎样养活一家 40 口人的。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6. 读⑩至⑪段,失意的陆游为什么能写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 (选文有删改) 7. 为什么作者建议我们“焦虑了,读陆游”?请通读全文,简要概括。 【答案】4. 精通厨艺,做菜好吃;晚年讲求粗足,简朴养生。 5. (1)家底丰厚;(2)出仕的收入积累。(3)田地(耕种)收入。 6. (1)保持对世界的好奇。(2)通过写诗文纾解情绪。 7. (1)不求太多物质享受,坦然接受人生随时就来意外。(2)用合适的方式排解焦虑。(3) 拥有安宁的心境。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根据第②段“据说,陆游精通厨艺,比苏东坡还精通,苏东坡是能发明菜,做的菜不见得道 道好吃,而陆游烧菜,那是真的好吃”可以概括:精通厨艺,做菜好吃;根据第④段“陆游 到了晚年,对饮食讲求“粗足”,他原来喜欢弄花,也喜欢种菜。他认为多吃蔬菜,简朴养 生”可知,晚年讲求粗足,简朴养生。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根据第⑥段“首先他的家底还是很厚的。陆游的父亲是个藏书家,位居浙中三大藏书家之 首”可知,陆游家底还是很厚的;根据第⑦段“陆游 40 岁做过镇江府通判,积累的这些收 入,让他在绍兴鉴湖边盖了三山别业。后来,他陆续有了别的房产,比如云门寺边的房子, 还有城东南的石帆别业”可知,陆游出仕的收入积累;根据第⑧段“家里有地,可以种稻子、 茶、花、药材等。绍兴一地水网密布,到处都是鲜美的鱼虾,可惜陆游不爱吃。他当过其他 一些地方的官吏,也有一些收入”可知,陆游还有田地(耕种)收入。所以才能养活一家 40 口人。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概括。 根据第⑩段“65 岁二度罢官回乡之后,他就安心在乡间休养生息,经常主动去农家聊天,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啊!我们现在常用的这个词“柳暗花明”,是老 人家在重复失望失落失意之后,还升腾起来的希望感,真的是不容易啊!”可知,陆游接受 了身份的转换,调整了心态。根据第⑪段“人啊,要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就能恢复和重 建自己。另外,人们总是写诗写文很矫情,其实,是忽略了它的一种“娱忧抒悲”的功能。 这种功能,只有善于遣哀的人才能体会了”可知,只有保持对世界的好奇,才能写出这样的 好诗;另外,陆游在官场失意之后,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通过写诗文来纾解情绪。所以才 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面世。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根据第⑨段“总之,人不求太多物质享受,随时能接受自己身份切换的话,是怎么都活得下 去的。接受阶层下滑,接受生活动荡,给自己打好人生随时就来意外的疫苗”可知,人不要 不求太多物质享受,坦然接受人生随时就来意外。根据第⑭段“有人总结过苏轼的宏观哲学 的四个层次:以庄学的相对观承认悲哀的存在;用悲哀存在的普遍性否定对悲哀的执着;把 人生视为一个漫长的持续的时间过程以减轻悲哀与绝望;把握人生的主动权与悲哀抗争,变 绝望为乐观与希望”,第⑮段陆游的诗之所以既富于伤感,又不沉湎于感伤,是因为受了他 所继承的由苏轼开创的宏观哲学的影响”可知,陆游向苏轼学习,把握了人生的主动权,能 用合适的方式排解焦虑。根据第⑯段“”人的灵心善感,若能在一个统一的安宁的心境框架 里,那么社会意识、集体意识、历史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等,统统都能为我所用”和
第⑰段“苏轼以相对观,既看到人生的悲哀,又看到人生的欢乐,并且相信在漫长的持续的 人生变化过程中,机遇和希望是永远存在的”可知,保持一个安宁的心境,乐观的态度就可 以缓解焦虑。 三、(7 分) 阅读《水浒传》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到水亭下,李立便请孔亮下了船,一同摇到金沙滩上岸,却上关来。孔亮看见三关雄壮, 枪刀剑戟如林,心下想道:“听得说梁山泊兴旺,不想做下这等大事业!”已有小喽啰先去 报知,宋江慌忙下来迎接。孔亮见了,连忙下拜。宋江问道:“贤弟缘何到此?”孔亮拜罢, 放声大哭。宋江道:“贤弟心中有何危厄不决之难,但请尽说不妨。便当不避水火,力为救 解,与汝相助。贤弟且请起来。”孔亮道:“自从师父离别之后,老父亡化,哥哥孔明与本 乡上户争些闲气起来,杀了他一家老小,官司来捕捉得紧。因此反上白虎山,聚得五七百人, 打家劫舍。青州城里,却有叔父孔宾,被慕容知府捉了,重枷钉在狱中。因此我弟兄两个去 打城子,指望救取叔叔孔宾。谁想去到城下,正撞了一个使双鞭的呼延灼。哥哥与他交锋, 致被他捉了,解送青州,下在牢里,存亡未保。小弟又被他追杀一阵。次日,正撞着武松, 说起师父大名来,他便引我去拜见同伴的:一个是花和尚鲁智深,一个是青面兽杨志。他二 人一见如故,便商议救兄一事。他道:‘我请鲁、杨二头领并桃花山李忠、周通,聚集三山 人马,攻打青州;你可连夜快去梁山泊内,告你师父宋公明,来救你叔兄两个。’以此今日 一径到此。”宋江道:“此是易为之事,你且放心。先来拜见晁头领,共同商议。” 8.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9. 选段表现了孔亮孔明兄弟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用两个词语概括。 【答案】8. 孔亮上梁山泊请师父宋江出兵救叔叔和哥哥。 9. 冲动鲁莽、顾及亲情、武术不高。(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名著故事情节的把握。 根据“到水亭下,李立便请孔亮下了船,一同摇到金沙滩上岸,却上关来”“已有小喽啰先 去报知,宋江慌忙下来迎接。孔亮见了,连忙下拜”“自从师父离别之后,老父亡化,哥哥 孔明与本乡上户争些闲气起来,杀了他一家老小,官司来捕捉得紧。因此反上白虎山,聚得 五七百人,打家劫舍。青州城里,却有叔父孔宾,被慕容知府捉了,重枷钉在狱中”“哥哥 与他交锋,致被他捉了,解送青州,下在牢里,存亡未保。小弟又被他追杀一阵”“你可连
夜快去梁山泊内,告你师父宋公明,来救你叔兄两个”可知,这是孔亮上梁山泊请师父宋江 出兵救叔叔和哥哥的情节。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中人物形象。 ①根据“哥哥孔明与本乡上户争些闲气起来,杀了他一家老小,官司来捕捉得紧。因此反上 白虎山,聚得五七百人,打家劫舍”可知,孔亮孔明兄弟冲动鲁莽; ②根据“青州城里,却有叔父孔宾,被慕容知府捉了,重枷钉在狱中。因此我弟兄两个去打 城子,指望救取叔叔孔宾”可知,孔亮孔明兄弟顾及亲情; ③根据“哥哥与他交锋,致被他捉了,解送青州,下在牢里,存亡未保。小弟又被他追杀一 阵”可知,孔亮孔明兄弟武术不高; 据此分析,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四、(3 分) 10.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立冬夜舟中作 宋 范成大 人逐年华老,寒随雨意增。山头望樵火,水底见渔灯。 浪影生千叠,沙痕没几棱。峨眉欲还观,须待到晨兴。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思想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一“老”一“寒”写出诗人面对时光飞逝、年华难留的无奈和辛酸。 B. 颔联中诗人站在山头望“樵火”和“渔灯”,流露出归家期盼和对自由的向往。 C. 颈联中千叠浪影来回淹没沙痕,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哲趣,与节气更替应景。 D. 尾联交代行舟目的,想要一睹峨眉风采,需等到天明,表现了诗人从容的心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的理解。 B.根据题目“舟中作”可知诗人是在船上写此诗的。“山头望樵火,水底见渔灯”是倒装句, 意为“望山头樵火,见水底渔灯”,这两句是写行舟途中所见的景色:抬头可见山间樵夫家 的灯火,平视又见江边渔民船上的渔灯。因此“颔联中诗人站在山头望‘樵火’和‘渔 灯’”是错误的;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