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美术面试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42页
第2页 / 共42页
第3页 / 共42页
第4页 / 共42页
第5页 / 共42页
第6页 / 共42页
第7页 / 共42页
第8页 / 共42页
资料共42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9 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美术面试真题及答案 第一批 高中美术《兰亭序》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采用引经据典的方法,教师讲述“入木三分”的典故:王羲之为人写匾,在木板上写了几个 字样,送去叫人雕刻。刻工发现字的墨渍竟渗入木板里面约有三分深。于是人们用“入木三 分”的成语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后来用它来比喻对事物见解、议论的深刻。顺势提问:究 竟是怎样的笔力,能够达到入木三分的效果呢?一起了解王羲之的作品《兰亭序》,进而导入 课题。
活动二:描述分析 1.内容 (1)引导学生回忆知识,提出问题:《兰亭序》主要记叙了什么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 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2)展示书法作品《兰亭序》,简单介绍作品概况,并提出问题:作品是什么书体?给你怎样 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兰亭序》是行书,给人潇洒流利、遒媚飘逸的感觉。 2.章法、用笔、结构 (1)多媒体继续展示《兰亭序》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①找一找作品中的“之”字,看看有什么特点?(各不相同)分别有什么不同? ②放大作品,引导学生观察作品的局部,说一说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认真观察并回答,教师总结:通篇 20 个“之”字,各不相同,变化迥异,字形时正时 侧,变化多端,错落有致。 (2)继续引导学生欣赏《兰亭序》并思考:兰亭序的用笔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笔笔规矩,全篇用笔或露、或藏,点画精劲。 (3)追问:《兰亭序》中行与行有什么变化? 学生探讨,教师总结:前松后紧,通篇行气贯注,一气呵成。 活动三:总结解释 1.师生共同回顾《兰亭序》的特点,并说明地位:《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2.提出问题:欣赏书法作品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欣赏?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书法作品可以从结体、点画、章法、用笔等方面进行分析。 活动四:欣赏评价 1.出示唐朝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请学生运用所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鉴赏。 2.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3.讨论结束后,以“档案”评说人的形式,每组选一名代表来介绍,教师从内容、用笔、字 形、章法等方面予以评价。 (如《祭侄文稿》用笔——不着意而有自然生动之妙;字形——大小不一;结构——时聚时散。) 活动五:小结作业 1.带领学生回顾《兰亭序》的特点。教师总结升华:《兰亭序》作为“天下第一行书”,让我 们感受到了书法的魅力,请同学们要珍爱中国传统艺术,继承并发扬光大。 2.临摹《兰亭序》并搜集相关的故事,体会以书传情。 【答辩题目解析】 1.请列举并简要介绍中国“三大行书”。 【参考答案】 中国三大行书是指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黄州寒食诗》。 《兰亭序》全篇 28 行,共计 324 字,记叙了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
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布局参差错落,点划相应,气脉相通,气韵生动。 《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通篇使用一支微秃的毛笔写成, 前半篇十二行遒劲温婉,后十三行,运笔节奏加快。整篇文稿笔势雄奇,透露着悲愤的情感。 《黄州寒食诗》贴作于元丰五年,是苏轼反王安石变法失败,政治上失意,谪居湖北黄州后 的代表作,诗中自叙来黄州三年,生活清苦,每为寒食,清明之雨所苦,眼前觉萧瑟难受, 其心绪漫声细诉,娓娓道来,凄然长啸。 2.你认为符合美术课程标准要求的科学导入方法有哪些?如何在导入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 力? 【参考答案】 (1)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好导入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环节,课堂常用的导入方法有直接导 入和间接导入 2 种:①直接导入:指教师直接点出问题,向学生出示一节课的主要内容。优 点是指向性明确,可直接进入新课题。②间接导入:间接导入分为温故知新导入法及创设情 境导入法,创设情境导入法又分为:多媒体导入法、游戏导入法、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 观察导入法、生活展现导入法、实物演示导入法、表演体会导入法等。 (2)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容易被新奇事物所吸引,所以教师要善于抓住学情,有针对性的设 计课程的导入方式,注意导入的趣味性及关联性;比如本节课是采用引经据典的方法,教师 讲述“入木三分”的典故,顺势引出课题《兰亭序》。这样从故事出发,又有趣味性及关联 性,易于被学生接受。 高中美术《人物线描写生》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教师展示体育课拍摄的男同学打篮球照片,提出问题:除了照相,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式快 速记录人物有趣的动态呢?学生自由回答后,教师总结:用线描勾勒出来的人物轮廓造型生 动,简洁概括,特别生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线描人物写生》。 活动二:描述分析 1.人体比例 利用图片并结合之前所学知识带领学生回顾人体比例,提问: 以头部的长度为测量比例,人在站姿、蹲坐时的比例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站七、坐五、盘三半。 2.线条的特点
教师展示线描作品《书桌前的少女》,提出问题: ①画中运用了怎样的线条进行表现?(直线、曲线、折线等) ②如何在繁杂多变、组织无序的衣纹中表现出有形、有质、有序的线条? 学生以小组进行讨论,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总结:需要有主线、次线之分。主线中有结构线(皮 肤线和紧贴在结构上的实线);关节线(在体块的转折或交接处);动势线(体现人物动态最生 动的部位,一般为长线,要整体的理解人物形体内部的结构并画出来)。次线:次线也叫二 号线,是衣服上的偶发线,有的随动态的变化而产生。 3.线条的表现 教师展示站、跑、跳、坐不同动作的速写线描作品,请学生找出其中主线与次线,并提出问 题: 这些线条的长短和虚实各有什么变化? 学生代表回答,教师总结:动态线一般较长,衣褶等部分的线条较短;表现身体结构和关节 部分一般用较实的线条,衣服上的偶发线一般用较虚的纤体表现。 活动三:示范讲解 教师展示真人的站立图片,示范如何运用线描的方式写生人物,并讲明具体步骤: ①用较轻松的虚线把人像或人体动态外轮廓画出来,注意各部分的位置和比例; ②从感兴趣的部位着手,用较准确而有力的线条勾画,也可施加简单的明暗关系; ③注意由头、颈、躯干直到着力的脚所形成的动态主线,尽可能把人物的动势捕捉下来。 活动四:实践展评 1.教师请班级模特,并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人物线描写生。并提示学生:注意人体的 动态重心,比例结构,注意线描的主次线使用,15 分钟内完成。 2.教师巡视指导。 3.大部分学生完成作品之后,开展“线的魅力”作品展,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自愿介绍自 己的作品。 4.其他从作品的动态、比例、结构、线条等方面进行总结性评价。 (比如:《看书的人》动态—看书坐姿;神态—眼神、动态生动;线条:变化丰富。) 活动五:小结作业 1.安排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教师总结并进行情感升华:点、线、面是我们绘画创 作的基本元素,线条可以快速又便捷的记录在生活中的瞬间,所以同学们要善于观察生活, 记录生活。 2.下课之后尝试为自己的写生作品添加背景,参加下周的校园美术作品展览。 【答辩题目解析】 1.什么是线描? 【参考答案】 线描亦称白描,即不施丹青只以线条浓淡来表现物象的一种造型手段。具体说就是用线条的 粗细、主次、曲直、虚实、刚柔、疏密、浓淡等多种不同的变化来塑造物象的形体变化。 在中国绘画中,线描既是具有独立艺术价值的画种,又是造型基本功的锻炼手段,还是工笔 画设色之前的工序过程。线描不仅可以勾画静态的轮廓,还可以表现动态的韵律。 中国历代画家对线有着深刻的认识和高超的创造,他们用千姿百态的线,抒发情感,描绘自
然,使“线”在艺术作品中有独特的魅力。 2.在练习画线条时,你会告诉学生哪些注意事项? 【参考答案】 线条是素描中最基本的表现形式,素描线条所具有的力量和多方面的适用性,意味着它有描 绘广阔范围的可能性。因此,线条是素描训练中塑造对象的主要手段。 对初学者来说,掌握线条的曲直轻重极为重要。在练习画线条的过程中,要注意用笔的方式, 落笔时要体会手、腕、肘的运动对线条的影响,画出线条轻重、浓淡、疏密的关系,使线条 在平稳、自然、有序、顺畅中轻松展现。正确的排线是两端轻,中间重的线条,方向一致, 疏密匀称,能变换排线方向,一层一层加深,切忌乱涂。 因此,在练习画线条时,我会告诉学生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一般是由上到下斜着画下来, 注意落笔,起笔要虚,中间要实,线条不要画死板,避免出现“硬口”;第二,线条排列的 整体有序,要紧密、均匀;第三,线条走向要统一,又要有适当变化;第四,根据物体不同面 的转折与质感,可活泼使用线条,暗部要层层画,并且要分多次来画。 总之,通过画线条的练习,学生要学会控制线条的轻重、速度和疏密,落笔要平稳、顺手、 自然,画出轻松生动的线条感觉。 高中美术《自由引导人民》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运用音乐导入的方式,课程开始播放音乐《马赛曲》让同学们边听音乐边思考:这首音乐给 你带来什么感受?(激昂、热烈、奔放……)教师总结:《马赛曲》是法国大革命期间最受人民 喜爱、流行最广的一首音乐,那与其相同,同样是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创作出来的油画作品 就是《自由引导人民》。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 活动二:描述分析 1.作品背景 教师展示《自由引导人民》图片,同时播放法国“七月革命”的纪录片并提问: ①《自由引导人民》的创作背景是哪一历史事件?(法国“七月革命”)
②这次革命是以谁为主导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工人) 教师总结:《自由引导人民》是以法国“七月革命”为创作背景,是法国十九世纪艺术大师 德拉克洛瓦想象力达到高峰的艺术作品。 2.画面内容 (1)教师展示《自由引导人民》中的主体人物细节图,并提问: ①画面中的主体形象是如何表现的?(画面主体为一个戴着弗里吉亚帽的年轻女性,右手高高 举起,手中握着一面红色、白色、蓝色三色相间的三色旗) ②除了女性主体人物之外,还有哪些人物形象?(旁边还有三个男性形象,分别拿着刀和枪) ③表现了画家怎样的情感?(追求自由,坚信革命胜利) 教师总结:画面展示了一个硝烟弥漫的巴黎战场,以一位象征自由女神的形象的女性为主体, 她健康、有力、坚决、美丽而朴素,高举着三色旗,正领导着工人、知识分子和小资产阶级 的革命队伍前进。表现出画家坚信革命一定会胜利,自由终将到来。 (2)分别请四位同学上台来表演画面中人物形象的动作,进而感受当时场景的紧张和激烈的 氛围,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让学生了解画面内容。 3.艺术特色 教师展示《自由引导人民》图片,让同学们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该作品在构图和颜色上 有哪些特点?(构图:顶天立地式的构图;色彩:光影对比强烈,颜色丰富) 教师总结:画面采取了顶天立地的构图形式,倒在地上的尸体、战斗的勇士以及高举法国三 色国旗的女子,构成一个稳定又蕴藏动势的三角形。强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戏剧性效果,与丰 富而炽烈的色彩和充满着动力的构图形成了一种生动、紧张、激昂的气氛,具有激动人心的 力量。 活动三:总结解释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回顾该作品的背景、内容和艺术特色并提出问题:综合美术语言思考《自 由引导人民》对于当时乃至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体现民族精神) 教师总结:作品标志着法兰西的民族精神,也标志着德拉克罗瓦艺术的成熟。所采用的艺术 手法,对于后期的印象主义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活动四:欣赏评价 1.教师展示《梅杜萨之筏》图片,引导学生前后四人为一组共同学习,从作品背景、画面内 容和艺术特色等几个方面来赏析该作品。 2.教师巡视指导。 3.完成小组讨论后,学生回答问题,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梅杜萨之筏》是浪漫主义主将席 里柯代表作品之一。以“梅杜萨号”沉没为创作背景,再现了当时海上漂流的场景。以两个 三角形来构成画面的动荡感,整个画面色调阴郁而浓重,同时明暗对比强烈,体现了画家无 与伦比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情怀。该作品宣告了浪漫主义绘画的胜利,对同期和后世的美术 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活动五:小结作业 1.请学生主动汇报本堂课都有什么收获和体会,教师总结升华: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创作背景来了解艺术作品,并且要注重中西文化的交流,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主 动的审美意识。 2.课后请同学们去搜集一些浪漫主义大师的艺术作品,并从构图和色彩等方面进行赏析。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