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8下半年甘肃教师资格高中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资料共9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8 下半年甘肃教师资格高中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 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40 分) 1.与向量 平行的平面是()。 A.x-2y+z=1 B.2x+y+3z=3 C.2x+3y+z=3 D.x-y+z=3 参考答案:C 2. A.0 B.1/2 C.1 D.∞ 参考答案:C 的值是( )。 3.函数 f(x)在[a,b]上黎曼可积的必要条件是 f(x)在[a,b]上( )。 A.可微 B.连续 C.不连续点个数有限 D.有界参考答案:D 参考答案:B 参考答案:A
6.设 f(x)=acosx+bsinx 是 R 到 R 的函数,V={f(x)∣f(x)=acosx+bsinx,a,b∈R} 是线形空间,则 V 的维数是( )。 A.1 B.2 C.3 D. ∞ 参考答案:A 7.在下列描述课程目标的行为动词中,要求最高的是( )。 A.理解 B.了解 C.掌握 D.知道 参考答案:C 8.命题 P 的逆命题和命题 P 的否命题的关系是( ) A.同真同假 B.同真不同假 C.同假不同真 D.不确定 参考答案:A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题 7 分,共 35 分) 参考解析: 参考解析:
参考解析: 12.简述日常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的目的。 参考解析: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 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对于课程标准提出的评价理念可以从以下三 个方面理解。 (1)评价目标多元化 新课程提出多元化的评价目标,评价的对象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以往的评价更多的关 注学生的成就,关注学生的表现,忽视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通过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状 况的考查,不只是看学生的表现,还促使教师认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方式, 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 (2)评价内容多维性 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出四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包括知识 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评价的具体内容应围绕这些方面展开,形成多 维度、全面性的评价内容体系。对不同内容的评价可以通过设计反映不同内容的问题,如对 某一方面知识与技能的评价;也可以在综合的问题情境中进行评价,如在一项调查活动中,
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参与投入的态度进行评价;还可以 通过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考查来评价。 (3)评价方法多样化 评价中应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具体内容的特征,选择恰当有效的方法。对学生知识技 能掌握情况的评价,应当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不同 的评价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不能希望一种评价方法会解决所有的问题。封闭 式的问题、纸笔式的评价可以简捷方便的了解学生对某些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开放式问 题、综合性的、在丰富的情境中的评价有助于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和学习过程。 13.给出基本不等式 的一种几何解释,并说明几何解 释对学生数学学习的作用。 参考解析: 三、解答题(本大题 1 题, 10 分)
参考解析: 四、论述题(本大题 1 小题,15 分) 15、论述数学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作用,并阐述使用信息技术与其他教学手段的关系。 参考解析: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 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 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 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 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在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可以结合其他多种教学手段,并能起到互补的作用。如不借助信息技 术的情况下去利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去模拟实际情境,学生可能很难想象出相应的实际情景, 这里就可以结合信息技术手段直接呈现图片或视频;或者在处理图形的报考变化时,如仅通 过板书的形式一步步变化,一是作图比较繁琐,二是连贯性不强,这里就可以结合几何画板 等工具直接呈现。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 1 题, 20 分) 16.案例: 下面是高中“集合”一章“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的部分教材内容: 在小学和初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例如,自然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不等式的 解的集合,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即圆),到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距离相
等的点的集合(即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那么,集合的含义是什么呢?我们再来看下面的一些例子: (1)1~20 以内的所有素数; 我国从 1991-2003 年的 13 年内所发射的所有人造卫星; 金星汽车厂 2003 年生产的所有汽车; (4)2004 年 1 月 1 日之前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所有国家; 所有的正方形; 到直线 l 的距离等于定长 d 的所有的点; 方程的所有实数根; 新华中学 2004 年 9 月入学的所有的高一学生。 例(1)中,我们把 1~20 以内的每一个素数作为元素,这些元素的全体就是一个集合;同 样地,例(2) 中,把我国从 1991-2003 年的 13 年内发射的每一颗人造卫星作为元素,这 些元素的全体也是一个集合。 【思考 1】 上面的例(3)到例(8)也都能组成集合吗?它们的元素分别是什么?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作集合(set) (简称为集)。给定的集合,它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也就是说,给定一个集合,那么任何 一个元素在不在这个集合中就确定了。例如,“中国的直辖市”构成一个集合,北家、上海、 天津、重庆在这个集合中,杭州、南京、广州不在这个集合中。“身材较高的人”不能构成 集合,因为组成它的元素是不确定的。 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也就是说,集合中的元素是不重复出现的。只要构成 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是相等的。 【思考 2】 判断下列元素的全体是否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大于 3 小于 11 的偶数; 我国的小河流。 我们通常用大写拉丁字母 A,B,C,…表示集合,用小写拉丁字母 a,b,c…表示集合中的 元素。 如果 a 是集合 A 的元素,就说 a 属于(bedong to)集合 A,记作 a∈A;如果 a 不是集合 A 中的元素,就说 a 不属于(not belong to)集合 A,记作 aA。
例如,我们用 A 表示“1-20 以内的所有素数”组成的集合,则有 3∈A,4A,等等。问题: 阅读这段教材,概括与集合有关的新知识点;(6 分) 阅读这段教材中的【思考 2】,说明设置此栏目内容的主要意图;(6 分) 请说明集合在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8 分) 参考解析: 第一问: 第三问: 集合是高中数学必修 1 第一章节的内容,是进入高中以后最新接触的数学内容,也是现代数 学的基本语言,可以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内容。在本章,学生将学习集合的一些基本知识, 感受集合的数学思想方法,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并运用集合和对应的语言进一步 描述第二章的函数概念,为第二章的函数奠定夯实的基础,使得学生能够初步运用函数思想 理解和处理生活、社会中的简单问题。 六、教学设计题(本大题 1 小题,30 分) 17.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一个直线与一个平面内 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设计一个探索该定理的活动或问题情境,并说明设计意图;(10 分) (2)请你设计一个习题(不必解答),以帮助学生理解该定理,并说明具体的设计意图;(10 分) (3)请你设计一个习题(不必解答),进一步巩固、应用该定理,并说明具体的设计意图。 (10 分) 参考解析:
第一问: 导入活动设置:利用多媒体播放一组学生课前收集的图片(旗杆与地面垂直、教学楼与地面 垂直等)组织学生观察图片中展示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 提出问题:旗杆与地面、教学楼与地面的位置关系是什么?你能否利用直线与平面根据他们 的位置关系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 预设:垂直关系 探究活动一设置: 提出问题:我们又如何定义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能否用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 直线,来定义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呢? 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旗杆与它在地面上影子的位置变化,重点让学生体会直线与平面内不 过垂足的直线也垂直 组织学生观察动画的过程中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问题 1:阳光下,旗杆与它在地面上的影子所成的角度是多少? 问题 2:随着时间的变化,影子的位置会移动,而旗杆与影子所成的角度是否发生了变化? 问题 3:旗杆 AB 与地面上不过点 B 的任意一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如何?它们所成的角是多少度? 全班交流过后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总结: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无数条 直线,那么这条直线就与这个平面垂直。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那么如何判定一条之间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是垂直关系呢? 探究活动二设置:组织学生思考如何将一张长方形纸片立于桌面? 组织学生猜想:你能猜想出判断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的方法吗? 预设: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先安排学生课前收集大量图片,多感知, 然后,通过学生动手画图、讨论交流和多媒体课件演示,使其经历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几何 概念的全过程,从而形成完整和正确的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概念,接下来助学生生活中最简单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