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1上半年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师考试真题及答案-上午卷.doc

第1页 / 共49页
第2页 / 共49页
第3页 / 共49页
第4页 / 共49页
第5页 / 共49页
第6页 / 共49页
第7页 / 共49页
第8页 / 共49页
资料共49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1 上半年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师考试真题及答案-上午卷 以下对信息系统集成的描述不正确的是(1)。 (1) A.信息系统集成包括总体策划、设计、开发、实施、服务及保障 B.信息系统集成主要包括设备系统集成和应用系统集成 C.信息系统集成是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工程过程,要面向用户需求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D.信息系统集成工作的核心是满足用户要求,管理和商务活动是系统集成项目实施 成功的保证 【答案】D 【解析】 根据《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教程》(全国计算机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办公室组编)第 3.1 小节的内容可知,系统集成是指将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通信等技术和产品集成为能 够满足用户特定需求的信息系统。包括总体策划、设计、开发、实施、服务及保障。 信息系统集成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信息系统集成要以满足用户需求为根本出发点。 (2)信息系统集成不只是设备选择和供应,更重要的是,它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工程过程, 要面向用户需求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其核心是软件。 (3)系统集成的最终交付物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不是一个分立的产品。 (4)系统集成包括技术、管理和商务等各项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技术是系统 集成工作的核心,管理和商务活动是系统集成项目成功实施的保障。 根据上述内容可知,选项 D 的说法不正确的,因此应选 D。 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评定条件中规定:“对于申报信息系统集成资质二级以上资质 的企业 ,需要已建立完备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国家认可的第三方认证机构认证并有 效运行一年以上”。其中“国家认可”是指经过(2)认可的机构。 (2) A.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定的系统集成资质评审机构 B.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C.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D.工业和信息化部资质认证办公室 【答案】C
【解析】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于 2006 年 3 月 31 日正式成立,是在原中国认证机构 国 家认可委员会(CNAB)和原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CNAL)基础上整合而成的。 中国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CNAB)是经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法授权设立 的国家认可机构,负责对从事各类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的认证机构进行认证能力的资格 认可。成立于 2002 年 7 月,是由原中国质量体系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CNACR)、原中 国产品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CNACP)、原中国国家进出口企业认证机构认可委员会(CNAB) 和原中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认可委员会(CACEB) 整合而成的。2004 年 4 月,根据国家 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与有关部门协调的意见和决定,原全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机构认可委员会(CNASC)、原有机产品认可委员会分别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及有机产品 认证认可工作移交 CNAB,进一步促进了统一的认证机构认可制度的深度融合。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负责对从事各类管理体系认证的认证机构进行认证能力的资 格认可,因此应选 C。 下列关于系统集成资质证书的叙述,正确的是(3)。 (3) A.所有资质证书都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审批 B.系统集成一、二级资质证书由部级评审机构审批,三、四级由地方评审机构审批 C.系统集成一、二级资质证书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审批,三 、四级由地方信息产业 主管部门审批,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 D.系统集成一、二级资质证书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和部级评审机构审批,三、四级由 地方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和地方评审机构审批 【答案】C 【解析】 《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管理办法》(信部规[1999]1047 号)第十五、十六条规定: 第十五条 申请一、二级资质的单位将申报材料提交到部资质认证工作办公室,资质评审按 下列程序进行: (一)资质认证工作办公室对申请单位的申报材料审查合格后,组织调查组对其资质条件进 行现场调查审核,对其所完成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的典型项目进行调查。 (二)资 质认证工作办公室组织专家委员会的有关专家,根据对申请单位资质的调查报告以及计算机 信息系统集成典型项目调查报告等进行评审,提出评审意见。
第十六条 申请三、四级资质的单位将申报材料提交到各省(市、自治区)信息产业主管部 门,由各省(市、自治区)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所属的资质认证机构组织资质评审后,将评审 结果报部资质认证工作办公室。 根据上述规定可知,正确答案应选 C。 某企业的邮件服务器经常宕机,按照 IT 服务管理要求,为彻底解决该问题应启动(4) 流程。 (4)A.事件管理 B.问题管理 C.发布管理 D.变更管理 【答案】B 【解析】 ITI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Library,信息技术基础架构库)由英 国政府部门 CCTA (Central Computing and Telecommunications Agency)在 20 世纪 80 年 代末制订,现由英国商务部 OGC (Office of Government Commerce)负责管理,主要适用于 IT 服务管理(ITSM)。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ITIL 的思想和方法被广泛引用,并进一步发展。 ITIL 的核心模块是“服务管理”,这个模块一共包括了 10 个流程和一项职能,这些流程和 职能又被归结为两大流程组,即“服务提供”流程组和“服务支持”流程组。其中服务支持 流程组归纳了与 IT 管理相关的一项管理职能及 5 个运营级流程,即事件管理、问题管理、 配置管理、变更管理和发布管理。 事件管理负责记录、归类和安排专家处理事件并监督整个处理过程直至事件得到解决和终 止。事件管理的目的是在尽可能最小地影响客户和用户业务的情况下使 IT 系统恢复到服务 级别协议所定义的服务级别。 问题管理是指通过调查和分析 IT 基础架构的薄弱环节、查明事故产生的潜在原因,并制定 解决事故的方案和防止事故再次发生的措施,将业务产生的负面影响减小到最低的服务管理 流程。问题管理强调的是找出事故产生的根源,从而制定恰当的解决方案或防止其再次发生 的预防措施。 配置管理是识别和确认系统的配置项,记录和报告配置项状态和变更请求,检验配置项的正 确性和完整性等活动构成的过程,其目的是提供 IT 基础架构的逻辑模型,支持其他服务管 理流程特别是变更管理和发布管理的运作。 变更管理是指为在最短的中断时间内完成基础架构或服务的任一方面的变更而对其进行控 制的服务管理流程。变更管理的目标是确保在变更实施过程中使用标准的方法和步骤,尽快
地实施变更,以将由变更所导致的业务中断对业务的影响减小到最低。 发布管理是指对经过测试后导入实际应用的新增或修改后的配置项进行分发和宣传的管理 流程。发布管理以前又称为软件控制与分发,它由变更管理流程控制。 根据上述 IT 服务管理流程的定义可知,为彻底解决服务器经常宕机问题,需要找出事故产 生的根源,从而制定恰当的解决方案或防止其再次发生的预防措施,因此,应启动问题管理 流程。 以互联网为基础,将数字化、智能化的物体接入其中,实现自组织互联,是互联网的延 伸与扩展;通过嵌入到物体上的各种数字化标识、感应设备,如 RFID 标签、传感器、响应 器等,使物体具有可识别、可感知、交互和响应的能力,并通过与 Internet 的集成实现物 物相联,构成一个协同的网络信息系统。以上描述的是(5)。 (5)A.智慧地球 B.三网融合 C.SaaS D.物联网 【答案】D 【解析】 智慧地球也称为智能地球,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 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所谓“物联网”, 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 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 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 SaaS (Software-as-a-service)指软件即服务,它是基于互联网提供软件服务的软件 应用 模式。 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 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釆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 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 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 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 分析以上概念可知,最合适的选项为 D。 模糊测试(Fuzz testing)是一种通过向目标系统提供非预期的输入并监视异常结果来 发现软件漏洞的方法,是用于系统安全漏洞发掘的重要技术。模糊测试的测试用例通常是
(6)。 (6) A.预定数量的字符串 B.预定长度的字符串 C.模糊集的隶属度 D.随机数据 【答案】D 【解析】 根据《模糊测试:强制性安全漏洞发掘》(斯顿著,黄陇、于莉莉、李虎等译,机械工 业出版社)所述,模糊测试(Fuzz testigg)是一种通过向目标系统提供非预期的输入并监 视异常结果来发现软件漏洞的方法。在模糊测试中,用随机坏数据(也称做 fuzz) 攻击一 个程序,然后观察哪里遭到了破坏。模糊测试的技巧在于,它是不符合逻辑的:自动模糊测 试不去猜测哪个数据会导致破坏(就像人工测试员那样),而是将尽可能多的杂乱数据投入 程序中。 综上所述,模糊测试的测试用例是随机数据,因此应选 D。 软件设计包括软件架构设计和软件详细设计。架构设计属于高层设计,主要描述软件的 结构和组织,标识各种不同的组件。由此可知,在信息系统开发中,(7)属于软件架构设计 师要完成的主要任务之一。 (7)A.软件复用 B.模式设计 C.需求获取 D.需求分配 【答案】D 【解析】 根据《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教程》(全国计算机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办公室组编)第 3.1.1 小节相关内容可知,架构设计是需求过程与软件或系统设计重叠进行的,将二者截然 分开是不可能的。其工作是需求分配,即将满足需求的职责分配到组件上。 因此,需求分配是架构设计师要完成的主要任务之一,正确答案应选 D。 下列测试方法中,(8)均属于白盒测试的方法。 (8) A.语句覆盖法和边界值分析法 B.条件覆盖法和基本路径测试法 C.边界值分析法和代码检查法 D.等价类划分和错误推测法 【答案】B 【解析】 白盒测试也称结构测试或逻辑驱动测试,它是按照程序内部的结构测试程序,通过测试
来检测产品内部动作是否按照设计规格说明书的规定正常进行,检验程序中的每条通路是否 都能按预定要求正确工作。白盒测试的测试方法有代码检查法、静态结构分析法、静态质量 度量法、逻辑覆盖法(语句覆盖、分支覆盖、条件覆盖等)、基本路径测试法、域测试、符 号测试、Z 路径覆盖、程序变异等。 黑盒测试也称功能测试,它是通过测试来检测每个功能是否都能正常使用。在测试中,把程 序看作一个不能打开的黑盒子,在完全不考虑程序内部结构和内部特性的情况下,在程序接 口进行测试,它只检查程序功能是否按照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规定正常使用,程序是否能适当 地接收输入数据而产生正确的输出信息。黑盒测试着眼于程序外部结构,不考虑内部逻辑结 构,主要针对软件界面和软件功能进行测试。黑盒方法包括等价类划分法、边界值分析法、 错误推测法、因果图法、判定表驱动法、正交试验设计法、功能图法等。 综上可知,条件覆盖法和基本路径测试法均属于白盒测试方法,而边界值分析、等价类划分 和错误推测法属于黑盒测试方法,因此正确答案应选 B。 电子商务发展的核心与关键问题是交易的安全性, 目前安全交易中最重要的两个协议 是(9)。 (9)A.S-HTTP 和 STT B.SEPP 和 SMTP C.SSL 和 SET D.SEPP 和 SSL 【答案】C 【解析】 SSL (Secure Sockets Layer,安全套接层)及其继任者传输层安全(Transport Layer Security, TLS)是为网络通信提供安全及数据完整性的一种安全协议。 SET (Secure Electronic Transaction)协议被称之为安全电子交易协议,是由 Master Card 和 Msa 联合 Netscape、Microsoft 等公司,于 1997 年 6 月 1 日推出的一种新的电子支付模 型。SET 协议是在 B2C 上基于信用卡支付模式而设计的,它保证了开放网络上使用信用卡进 行在线购物的安全。SET 主要是为了解决用户、商家、银行之间通过信用卡的交易而设计的, 它具有的保证交易数据的完整性,交易的不可抵赖性等种种优点,因此它成为目前公认的信 用卡网上交易的国际标准。 安全交易技术协议(STT)是由 Microsoft 公司提出的,STT 将认证和解密在浏览器中分离开 来,用以提高安全控制能力。Microsoft 的 Internet Explorer 中将采用这一技术。 S-HTTP (Secure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即安全超文本传输协议,它是一种面向安 全信息通信的协议,它可以和 HTTP 结合起来使用。S-HTTP 能与 HTTP 信息模型共存并易于
与 HTTP 应用程序相整合。S-HTTP 是利用密钥对进行加密,通常只用于 Web 业务,保障 Web 站点间的交易信息传输的安全性。 SEPP (Secure Electronic Payment Protocol.安全电子支付协议)是 1995 年 10 月,由 MasterCard、Netscape、IBM 共同开发的网络支付规范。由于此前 VISA 和 Microsoft 共同 开发了 STT (安全交易技术协议),使两大信用卡组织 MasterCard 和 VISA 分别支持独立的 网络支付解决方案。几个月后,这些机构联合开发了 SET(安全电子交易协议)。 SMTP (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即简单邮件传输协议,它是一组用于由源地址到目 的地址传送邮件的规则,由它来控制信件的中转方式。 SLL 和 SET 是目前电子商务应用中安全交易中的两个主要协议。因此应选 C。 为了改进应用软件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并适应未来软硬件环境的变化,应主动增加 新的功能以使应用系统适应各类变化而不被淘汰。 为了适应未来网络带宽的需要, 在满足 现有带宽需求下,修改网络软件从而使之支持更大的带宽,这种软件维护工作属于(10)。 (10)A.更正性维护 B.适应性维护 C.完善性维护 D.预防性维护 【答案】D 【解析】 更正性维护是指改正在系统开发阶段已发生而系统测试阶段尚未发现的错误。 适应性维护是指使用软件适应信息技术变化和管理需求变化而进行的修改。由于目前计算机 硬件价格的不断下降,各类系统软件屡出不穷,人们常常为改善系统硬件环境和运行环境而 产生系统更新换代的需求;企业的外部市场环境和管理需求的不断变化也使得各级管理人员 不断提出新的信息需求。这些因素都将导致适应性维护工作的产生。进行这方面的维护工作 也要像系统开发一样,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完善性维护是为扩充功能和改善性能而进行的修改,主要是指对已有的软件系统增加一些在 系统分析和设计阶段中没有规定的功能与性能特征。这些功能对完善系统功能是非常必要 的。另外,还包括对处理效率和编写程序的改进,这方面的维护占整个维护工作的 50%~60%, 比重较大,也是关系到系统开发质量的重要方面。这方面的维护除了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完 成外,还要注意将相关的文档资料加入到前面相应的文档中去。 预防性维护是指为了改进应用软件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为了适应未来的软硬件环境的变 化,应主动增加预防性的新的功能,以使应用系统适应各类变化而不被淘汰。 由各种维护类型的含义可知,为了适应未来网络带宽的需要,在满足现有带宽需求下,修改
网络软件从而使之支持更大的带宽,这种维护属于预防性维护,因此应选 D。 软件开发项目规模度量 (sizemeasurement) 是估算软件项目工作量、编制成本预算、 策划合理项目进度的基础。在下列方法中,(11) 可用于软件的规模估算,帮助软件开发团 队把握开发时间、费用分布等。 (11)A.德尔菲法 B.模型方法 C.原型法 D.用例设计 【答案】A 【解析】 软件开发项目规模度量(size measurement)是估算软件项目工作量、编制成本预算、 策划合理项目进度的基础。软件规模度量有助于软件开发团队准确把握开发时间、费用分布 以及缺陷密度等。软件规模的估算方法有很多种,如功能点分析(Function Points Analysis, FPA)、代码行(Lines Of Code, LOC)、德尔菲法(Delphi technique)、COCOMO 模型、特 征点(feature point)、对象点(object point)、3-D 功能点(3-D function points)、 Bang 度量(DeMarco's bang metric)、模糊逻辑(flizzy logic)、标准构件法(standard component)等,这些方法不断细化为更多具体的方法。 德尔菲法又名专家意见法,是依据系统的程序,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即团队成员之间 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以反复地填写问卷,以集结问 卷填写人的共识及搜集各方意见,可用来构造团队沟通流程,应对复杂任务难题的技术。 V 模型是一种测试模型,原型法是常用的软件开发方法,用例设计是一种需求分析方法。因 此,正确答案应选 A。 在信息系统集成项目中,经常使用 (12) 对集成的系统进行性能测试。 (12)A.Bugzilla B.TestManager C.TrueCoverage D.LoadRunner 【答案】D 【解析】 Bugzilla 是问题管理工具, TestManager 是测试管理工具, TrueCoverage 是白盒测试覆盖分析工具, LoadRunner 是常用的性能测试工具。 因此应选 D。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