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6G移动通信网络:愿景、挑战与关键技术-中兴通讯.pdf

第1页 / 共28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4页 / 共28页
第5页 / 共28页
第6页 / 共28页
第7页 / 共28页
第8页 / 共28页
资料共28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中国科学: 信息科学 SCIENTIA SINICA Informationis ..评述… 6G 移动通信网络:愿景、挑战与关键技术 赵亚军 1*,郁光辉 2,徐汉青 1 1.中兴通讯无线研究院算法部, 北京, 100029 2.中兴通讯无线研究院算法部, 深圳, 518055 * 通信作者. E-mail: zhao.yajun1@zte.com.cn 摘要 随着 5G 网络开启规模商业部署,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及相关人员开始对下一代移动 通信系统进行研究。本文将探讨十年后(2030 年~)的 6G 概念。本文首先用四个关键词概 括未来 6G 愿景:“智慧连接”、“深度连接” 、“全息连接”和“泛在连接”,而这四个 关键词共同构成“一念天地,万物随心”的 6G 总体愿景。接着分析了实现 6G 愿景面临的技 术需求与挑战,包括峰值吞吐量、更高能效、随时随地的连接、全新理论与技术以及一些非 技术挑战。然后分类给出了 6G 潜在关键技术:新频谱通信技术,包括太赫兹通信和可见光 通信;基础性技术,包括稀疏理论(压缩感知)、全新信道编码、大规模天线及灵活频谱使 用;专有技术特性,包括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和无线触觉网络。本文通过探讨 6G 愿景、需 求与挑战以及潜在关键技术,尝试勾勒出 6G 的整体框架,以期为后续展开 6G 研究提供方向 性指引。 关键词 6G,愿景,太赫兹,可见光通信,压缩感知,全自由度双工,无线触觉网络 1 引言 随着 5G 第一个标准版本完成,2019 年将会有 5G 网络设备小规模试商用,首批符合 5G Machine-Type-Communications , mMTC ; ultra-Reliable 标准的终端亦将上市。可以预期,拥有三大技术特性(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eMBB; massive Low-Latency Communications,uRLLC)的 5G 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将支撑未来十年(2020~2030 年)信息 社会的无线通信需求,成为有史以来最庞大复杂的通信网络,并将在多方面深刻影响社会发 展及人类生活:与水和电一样,移动通信也将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需求;成为推动社会经济、 文化和日常生活在内的社会结构变革的驱动力;将会极大地扩展人类的活动范围。 当然,上述 5G 愿景还需要通信领域的技术人员与其它相关行业人员一起努力,经过一 定的时间逐步实现,包括标准不断完善、工程化逐步落地及商业应用模式突破等。这里从标 准化角度观察 5G 标准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 引用格式: 赵亚军, 郁光辉, 徐汉青. 6G移动通信网络:愿景、挑战与关键技术. 中国科学: 信息科学,在审文章 Zhao Y J, Yu G H, Xu H Q. 6G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Vision, Challenges and Key Technologies (in Chinese). Sci Sin Inform, for review
赵亚军等:6G 移动通信网络:愿景、挑战与关键技术 当前处于 5G 标准化的第一阶段,即 5G 基础功能标准化阶段。此阶段主要针对 eMBB 技 术特性优化,同时兼顾 uRLLC 和 mMTC 两种特性的基础需求,包括 5G NR Rel-15 和 Rel-16 两个标准版本。5G 第一个基础标准化版本(5G NR Rel-15)已基本完成,包括分阶段发布 的三个子版本:国际标准化组织 3GPP 于 2018 年 3 月发布了第一个 5G 技术标准, 支持非独 立组网(Non-Standalone, NSA)与 eMBB 功能[1];2018 年 9 月,3GPP 批准了 5G 独立组网 (Standalone, SA)技术标准[2],5G 自此进入了产业全面冲刺的新阶段;2018 年 12 月 3GPP 于 RAN#82 全会上宣布,最后一个子版本(5G NR Rel-15 late drop)于 2019 年 3 月发布, 支持 NR-NR DC(Dual Connectivity)特性[3]。而 5G 第二个标准版本(Rel-16),其所有 技术特性已通过标准立项,相关标准化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并将于 2019 年 12 月完 成并正式发布。 5G 标准化的下一阶段(可称为“5G+”)将从 2020 年开始,对应的标准版本为 5G NR Rel-17 及后续版本,标准化重点包括两方面[4]:优化 uRLLC 和 mMTC 两种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特性,以更好支持垂直行业的应用(例如,工业无线互联网、高铁无线通信 等);设计支持 52.6GHz~114.25GHz 毫米波频段的空口特性。预期 5G 标准化的第二阶段 将会吸引更多垂直行业领域成员参与标准制定,从而 5G 标准可以更好地针对垂直行业需求 进行标准优化。 尽管 5G 尚处于规模商用起步阶段,相关技术特性还需要继续增强完善,物联网及垂直 行业应用场景的业务模式也需要继续探索,但我们也有必要同步前瞻未来信息社会的通信需 求,启动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概念与技术研究。这里我们尝试从三方面分析即刻启动下一代 移动通信系统(为简化表达,下文将统一用 6G 标识)概念与技术研究的必然性。(1)十年 周期法则。“自 1982 年引进第一个代(1G)移动通信系统以来,大约每十年更新一代无线 移动通信系统”[5],而且任何一代从开始概念研究到商业应用都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也 即,当上一代进入商用期,下一代开始概念和技术研究。5G 研究始于十年前,现在启动 6G 研究符合移动通信系统发展规律。(2)“鲶鱼效应”。不同于前几代移动通信系统,5G 主 要针对物联网/垂直行业应用场景。随着 5G 网络规模部署,尤其是 5G 中后期,必将会有众 多垂直行业成员深度参与 5G 生态。与传统运营商主导的现状相比,未来新兴企业(尤其是 天生具有创新思维的互联网公司)的深入参与将会对传统通信产业产生巨大冲击,甚至是革 命性影响,即所谓“鲶鱼效应”。(3)IoT 业务模式爆发潜力。如同当年智能手机的出现 刺激了 3G 应用并触发 4G 规模部署需求,相信 IoT 业务某些模式亦将会在 5G 时代某时间点 刺激 5G 产业爆发,进而刺激对未来 6G 网络的需求。我们需要有足够的想象力,并需要为可 能到来的未来网络提前着手准备,打好技术基础。综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现在是 开启下一代无线移动通信系统(6G)研究的合适时机。 近期,越来越多的机构或个人开始涉及 B5G 或 6G 概念,包括学术界、工业界、政府甚 至公众[6]-[9]。根据谷歌搜索引擎的统计,“6g technologies”是当今搜索量最大的 17 个关键词之一[10]。在 2018 美国移动世界大会上,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的一位官员在公开 场合展望 6G[9]。不只美国,中国也已启动 6G 相关工作。2018 年 3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 苗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已着手研究 6G[11]。据悉,除中美两国外,欧盟、俄罗 斯等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相关工作。由此可以看出,业界对现在启动 6G 相关研究有一定 的共识。 本文将主要探讨十年后(2030 年~)的通信需求和技术,即针对下一代无线移动通信 系统(6G),其相对 5G 属于革命性(Revolution)系统。当然,不排除本文涉及的部分技 术特性提 前成熟或部分业 务场景提前应用 的可能,则本文把该部分归 属 5G 演进特性 (Evolution),即可以归属所谓 B5G(Beyond 5G)。可以预期,当前 5G 大部分特性将会 在 6G 系统中继续保留并增强,但这些 5G 技术增强部分不属于本文讨论范畴。本文将侧重探
中国科学: 信息科学 讨 6G 系统中可能引入的革命性关键技术。 本文将分别从需求驱动和技术驱动两个维度进行分析讨论,重点探讨 6G 愿景、需求与 挑战、潜在候选技术,尝试勾勒出 6G 的整体框架,以期为后续展开 6G 研究提供方向性指引。 下文章节结构安排如下:第 2 章,畅想 6G 愿景与挑战;第 3 章,探讨可能用于 6G 的潜在关 键技术;最后在第 4 章给出全文总结。 2 6G 愿景与挑战 5G 启动初期,确立的 5G 愿景为“信息随心至,万物触手及”[12]。基于此愿景,确定 了 5G 技术指标需求,并进一步提出了候选关键技术。经历了概念确定、技术研究、标准化 和产品开发过程,5G 系统即将投入规模商用,5G 愿景也将随着标准的完善及产业的成熟而 逐步实现。现在要开启 6G 前瞻性研究,也有必要首先确立 6G 愿景及相应的技术需求与挑战, 以牵引后续 6G 相关研究。5G 已经如此激动人心,并将全面地赋能社会,未来我们还能做什 么? 本章将首先给出对未来 6G 愿景的畅想,并浅析所述愿景的必然性,然后进一步阐述实 现 6G 愿景所面临的技术需求与挑战。 2.1 6G 愿景(6G Vision) 当前 5G 的目标是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以用户为中心构建全方位的信息生态系统。 但受限标准化时间及相关技术发展的成熟度,在信息交互的空间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很多不 足:当前通信对象集中在陆地地表数千米高度的有限空间范围内;虽然考虑了物联需求,但 距离真正无所不在的万物互联还有距离。尤其是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快速扩张,众多技术领 域的快速进步,对更加广泛多样的信息交互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6G 目标是满足十年后(2030 年~)的信息社会需求,因此 6G 愿景应该是现有 5G 不能 满足而需要进一步提升的需求。基于 5G 可以满足的需求,并结合其它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 我们认为 6G 愿景可以概括为四个关键词(见图 1):“智慧连接”、“深度连接”、“全 息连接”、“泛在连接”,而这四个关键词共同构成“一念天地,万物随心”的 6G 总体愿 景。 5G 愿景“信息随心至,万物触手及”,强调信息交互、万物可连接,而且连接对象集 中在陆地 10km 高度的有限空间范围内。5G 虽然在 Rel-16 版本开始研究并标准化非陆地通 信网络(non-terrestrial networks,NTN))技术特性[13],但 NTN 架构涉及的卫星通信网 络与蜂窝网络标准及技术体系依然是彼此独立,需要通过专门的网关设备连接交互,其通信 能力和效率很难满足十年后的“泛在连接”需求。为满足未来“泛在连接”需求,6G 需要 引入下文所述的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该网络将是一个有机整体,也即需要统一的标准协议 架构和技术体系,真正实现空天地海一体化的“泛在连接”。另外,5G 海量连接特性(mMTC) 强调连接数量,而不要求实时性;超可靠低时延特性(uRLLC)强调可靠性与实时性,但对 连接数量和吞吐量没有需求,是以降低频谱效率和连接数量为代价实现的。而 6G 的“万物 随心”愿景则同时需要海量连接、可靠性、实时性和吞吐量需求,这些对通信网络是全新的 巨大挑战,其对应的典型场景为下文所述的无线触觉网络。因此,虽然 6G 愿景涵盖的基本 概念中部分在 5G 已有涉及,但 6G 愿景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以满足未来全新的场景需求。 概括来说,6G 总体愿景是基于 5G 愿景的进一步扩展:“一念天地”中的“一念”一词 强调实时性,指无处不在的低时延、大带宽的连接,“念”还体现了思维与思维通信的“深 度连接”,“天地”对应空天地海无处不在的“泛在连接”;“万物随心”所指的万物为智 能对象,能够“随心”所想而智能响应,即“智慧连接”;呈现方式也将支持“随心”无处 不在的沉浸式全息交互体验,即“全息连接”。
赵亚军等:6G 移动通信网络:愿景、挑战与关键技术 图 1 6G 愿景 Figure 1 6G Vision  智慧连接(Intelligent connectivity)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当前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几乎各个领域 都在探索利用 AI 技术。无线移动通信网络与 AI 结合,让 AI 更好的赋能网络也成为必然趋 势[14]-[30]。目前人们已经开始尝试在 5G 系统中使用 AI 技术[31]-[32],但当前 5G 与 AI 的结合只能算是利用 AI 对传统网络架构进行优化改造,而不是真正以 AI 为基础的全新智能 通信网络系统。首先,AI 技术应用于 5G 网络的时机相对较晚,最近几年才真正展开研究并 尝试把 AI 技术应用在 5G 网络,而 5G 网络架构本身早已定型。尽管 5G 网络架构设计初期考 虑了足够的灵活性(即所谓软件可定义),但毕竟没有考虑 AI 技术特点,依然算是传统的 网络架构体系。其次,尽管 AI 技术发展很快,也已在一些领域展现了其强大的能力,但在 更多领域依然处于探索阶段,AI 与无线通信技术结合研究更是刚起步不久,距离真正技术 成熟还需要一个较长期的研究过程。 不过 AI 发展的趋势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十年其技术成熟的可能性。同时,考虑到未来 6G 网络结构将会越来越庞大异构,业务类型和应用场景也越来越繁杂多变,充分利用 AI 技术 来解决这种复杂的需求几乎是必然的选择。预期未来 6G 将会突破传统移动通信系统的应用 范畴, 演变成为支撑全社会、全领域/行业运行的基础性互联网络。若未来网络依然以现有 统一的通信网络框架来支撑 6G 时代极度差异化的繁杂应用,将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AI 技术的新一轮复兴及迅猛发展, 为应对上述挑战并超越传统移动通信设计理念与性能提 供了潜在的可能性,并将充分赋能未来 6G 网络[21]。因此,我们认为基于 AI 技术构建 6G 网络将是必然的选择,“智慧”将是 6G 网络的内在特征,即所谓“智慧连接”。 “智慧连接”特征可以表现为通信系统内在的全智能化:网元与网络架构的智能化、连 接对象的智能化(终端设备智能化)、承载的信息支撑智能化业务。未来 6G 网络将会面临 诸多挑战:更复杂、更庞大的网络,更多类型的终端及网络设备,更加复杂多样的业务类型。 “智慧连接”将同时满足两方面的需求:一方面,所有相关连接在网络的设备本身智能化, 相关业务也已智能化;另一方面,复杂庞大的网络本身也需要智能化方式管理。“智慧连接” 将是支撑 6G 网络其它三大特性“深度连接”、“全息连接”和“泛在连接”的基础特性。  深度连接(Deep connectivity) 传统蜂窝网络(也包括即将规模部署的 5G 网络)已有深度覆盖的概念,主要是优化室 内接入需求的深度覆盖。为实现室内深度覆盖,工程中一般采用室外宏基站覆盖室内,或者 室内部署无线节点。4G 及之前几代的蜂窝网络系统是针对以人为中心的通信需求,深度覆 盖针对人员活动的典型室内场景进行优化。经过多代无线通信系统的技术演进及工程经验积 累,对人员活动场所的典型室内场景覆盖优化技术已经非常成熟。5G 开始,通信对象从以
中国科学: 信息科学 人为中心的通信扩展为同时包括物联通信,即所谓万物互联。因此,5G 及未来无线通信网 络设计及其部署需要同时兼顾人和物的深度覆盖需求,尤其是物联场景的深度覆盖。 人类生产和生活空间不断扩大,信息交互需求的类型和场景越来越复杂。以 5G 为开端 的万物互联将会促进物联网通信需求快速提升,并很可能在未来几年内爆发。相对人员的通 信需求,物联网信息交互无论是空间范围还是信息交互类型,都将会极大的扩展。可以预期, 未来物联需求将会从几方面快速发展:(1)连接对象活动空间的深度扩展。(2)更深入的 感知交互。未来的通信设备及其连接对象将大部分智能化,从而需要更深度的感知、更实时 的反馈与响应,如同延伸的人类躯干和四肢;(3)物理网络世界的深度数据挖掘。AI 深度 学习将会对未来通信网络的数据深度挖掘与利用,同时还包括为支持深度学习而强化的大数 据通信需求;(4)深入神经的交互。人机接口(Brain Computer Interface,BCI)等技术 的成熟,思维与思维的直接交互将成为可能,一定程度的“心灵感应”将可能变为现实 [10][34]。因此,我们预期十年后(2030 年~)的 6G 系统,接入需求将从深度覆盖演变为 “深度连接(Deep connectivity)”,其特征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 深度感知(Deep Sensing):触觉网络(Tactile Internet); 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 /AI):深度数据挖掘;  深 度 思 维 ( Deep Mind ) : 心 灵 感 应 (Telepathy) 、 思 维 与 思 维 的 直 接 交 互 (Mind-to-Mind Communication)。  全息连接(Holographic connectivity) AR/VR(Virtual and Augmented Reality)被认为是 5G 最重要的需求之一,尤其是对 5G 高吞吐量需求的典型应用之一,5G 将能够支持把当前有线或固定无线接入的 AR/VR 变为 更广泛场景的无线移动 AR/VR。一旦 AR/VR 可以更简单方便且不受位置限制的移动使用,将 会促进 AR/VR 业务快速发展,进而刺激 AR/VR 技术与设备本身的快速发展与成熟。可以预期, 十年后(2030 年~),媒体交互形式将可能以现在平面多媒体为主,发展为高保真 AR/VR 交互为主,甚至全息信息交互,进而无线全息通信将成为现实。高保真 AR/VR 将普遍存在, 全息通信及显示也可随时随地的进行,从而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享受完全沉浸式全息 交互体验,即实现所谓“全息连接”的通信愿景。当然,若想基于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全息通 信、高保真 AR/VR 将会面临诸多挑战[35],一系列文献已经在研究采用 AI 技术来解决相关 问题[36]-[38],即需要“智慧连接”的支撑。 “全息连接(Holographic connectivity)”特征可以概括为:全息通信、高保真 AR/VR、 随时随地无缝覆盖的 AR/VR。  泛在连接(Ubiquitous connectivity) 传统蜂窝网络也有随时随地的无线接入需求。不过如前所述,5G 系统开始,相对人员 的通信需求,物联网信息交互无论是空间范围还是信息交互类型都将会极大的扩展。物联设 备的活动范围将会极大扩展通信接入的地理空间,包括布置于深地、深海或深空的无人探测 器,中高空有人/无人飞行器,深入恶劣环境的自主机器人、远程遥控的智能机器设备等。 另外,随着宇航、深海探测等领域的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在一些极端自然环境下的生存能力 提升,人类自身的活动空间也在快速扩展。例如,2030~2040 年,也许会有更多人有机会 进入外太空,则卫星与地面、卫星之间及与航天器之间的通信需求将会更普遍,而不是现在 仅仅局限于少数专业的科学探索领域的特殊通信需求;人类在地面的活动踪迹也会更多的出 现在极地、沙漠腹地等;远洋的活动、更多无人岛屿进驻人类。上述通信场景构成十年后(2030 年 ~ ) 更 为 广 泛 的 “ 随 时 随 地 ” 连 接 需 求 , 即 实 现 真 正 的 “ 泛 在 连 接 ( Ubiquitous connectivity)”,“广阔”的世界也将变得越来越触手可及。 “泛在连接”特征可以概括为:全地形、全空间立体覆盖连接,即“空-天-地-海”随
赵亚军等:6G 移动通信网络:愿景、挑战与关键技术 时随地的连接,或称为空天地海一体化通信。对比“深度连接”和“泛在连接”,前者侧重 连接对象的深度,后者强调地理区域的广度。 总结上述四大未来 6G 愿景,“智慧连接”是未来 6G 网络的大脑和神经,“深度连接”、 “全息连接”和“泛在连接”三者构成 6G 网络的躯干,从而这四个特性共同使得未来 6G 网络成为完整的拥有“灵魂”的有机整体。未来通信系统将会在现有 5G 的基础上进一步发 展增强,真正实现信息突破时空限制、网络拉近万物距离,实现无缝融合的人与万物智慧互 联,并最终达到“一念天地,万物随心”的 6G 总体愿景。 2.2 需求与挑战(Requirements and Challenges) 上文 2.1 章节对未来 6G 网络做了畅想,其美好愿景让人无限期待。但若想实现这些美 好的愿景,我们将不得不面临诸多技术需求与挑战。毫无疑问,5G 已有的几项基本技术指 标还会在现有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包括更高的吞吐量、更低的时延、更高的可靠性和 更海量的连接数等。不过本文将重点讨论几项 6G 特有的关键技术需求与挑战。本节将会首 先罗列这几项 6G 关键的技术需求与挑战,然后再对它们进行详细讨论和分析。 为实现 6G 网络的愿景,满足未来通信需求,如下几项关键技术需求与挑战需要被考虑 (图 2)。 Requirements and Challenges: − Peak rate: Terabit Era, Could be 10 terabits per second − Higher Energy Efficiency: Pervasive sensors, Tbits/s .... − − New Theories and Technologies − Connection every where and anytime Self-Aggregating Communications Fabric:  5G accommodates different types of networks, 6G aggregates them dynamically. − Nontechnical Challenges: Industry barriers, policy issues, consumer habits 图 2 6G 需求与挑战 Figure 2 6G Requirements and Challenges  峰值速率:太比特时代(Terabit Era, Tb/s) 提及无线移动通信系统,人们首先要考虑的需求指标是峰值速率,峰值速率是从第一代 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开始就一直追求的关键技术指标之一。毫无疑问,6G 也必将进一步提升 峰值速率。从无线通信系统发展规律和 6G 愿景两个角度分析可知,6G 峰值速率可能进入太 比特时代(Terabit Era,Tb/s)。 首先,我们基于 1~5G 移动通信系统峰值速率提升的统计规律定量预测十年后(2030 年~)的峰值速率需求。基于文献[44]的分析可知,1~5G 移动通信系统峰值速率的增长服 从指数分布(按照各代系统标准化的时间点计算)。基于峰值速率对应文中表一第二列所示 (1~5G 移动通信系统的峰值速率)预测未来十年的发展趋势,可知 2030 年可能达到 Tb/s 峰值速率。其次,从 6G 愿景定性分析可知,至少有两方面的应用需要 6G 峰值速率大幅度提 升:(1)智能化(大数据)的普遍应用,需要海量的数据传输需求,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化 应用可能是触发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2)高保真的 AR/VR 和全息 通信将成为 6G 必然支持的应用,其所需的数据速率将远超我们目前已知的其他无线应用。 进一步,为达到高保真沉浸式 AR/VR,不仅需要 Tb/s 的峰值速率,还需要较低的交互 时延,也即需要高吞吐率与低时延同时保证。另外,随时随地 AR/VR 意味着任何时间任何地 点都希望可以满足高速率需求,也即不仅要求峰值速率,对网络平均速率和覆盖也有极高的
中国科学: 信息科学 要求。 总结上述分析可知,6G 网络将需要高达 Tb/s 级别的峰值速率。另外,不同于以往仅要 求局部覆盖区域(例如热点区域)的峰值速率需求,6G 网络还将要求能够随时随地的享受 高速率、低时延的连接需求,这些将是 6G 网络需要面对的巨大挑战。  更高能效(Higher Energy Efficiency) 超大规模的移动通信网络已成为世界能源消耗的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不仅产生巨大的 碳排放,而且占据了相当一部分的运营成本。未来 6G 网络拥有超高吞吐量、超大带宽、超 海量无处不在的无线节点,这些将对能耗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频谱效率提升和频谱带 宽增大,吞吐量可以有巨大的提升,但随之而来的能效问题将会更加严重,需要尽可能降低 每比特的能量消耗(J/bit)。无所不在、密集充满人类生产生活空间的感知网络传感器, 将带来两方面的能耗问题:首先,庞大的数量带来高昂的总能耗;其次,如何方便有效地对 无处不在的部署进行供能也是挑战。另外,“智慧连接”中海量数据处理功耗、超大规模天 线的处理功耗等场景,也是未来 6G 网络需要面临的功耗挑战。面对未来 6G 网络巨大的能源 消费压力,绿色节能通信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45]。  随时随地的连接(Connection Everywhere and Anytime)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空间将进一步扩大,活动区域更普遍的到达高空、外太 空、远洋、深海;通信节点,尤其是物联节点相对人员将遍布更广阔的区域。通信网络已经 和人类的社会活动密不可分,未来需要构建一张无所不在(覆盖空天地海)、无所不连(万 物互联)、无所不知(借助各类传感器)、无所不用(基于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的网络,真 正实现随时随地的连接及交互需求。未来通信网络的通信目标应为:任何人(Anyone)在任 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可与任何人(Anyone)进行任何业务(Anyservice) 通信或与任何相关物体(Related Objects)进行相关信息(Related Information)交互[46]。  全新理论与技术(New Theories and Technologies) 为实现 6G 极具挑战性的愿景,需要新增更多可用频谱资源,同时也需要在一些基础性 的理论与技术上有所突破。基于对 6G 愿景的需求分析,我们认为需要在几个关键方面取得 突破,包括全新信号采样机制、全新信道编码与调制机制、太赫兹通信的理论与技术、AI 与无线通信结合的技术等。  自聚合通信架构(Self-Aggregating Communications Fabric) 几乎每一代 3GPP 标准都号称可以融合多种技术标准,但最终结果依然还是一个自我封 闭的标准系统。尽管 3GPP 标准希望包打天下,但在万物互联逐渐实现的过程中,我们将不 得不面临与其它复杂多样的垂直行业标准和技术融合的问题。为更好支持万物互联及垂直行 业应用,6G 应该真正可以动态的融合多种技术体系,具备对不同类型网络(技术)智能动 态地自聚合能力。虽然 5G 能够一定程度地适应不同类型的网络(技术),但还是只能静态 或半静态组合方式。6G 将需要实现以更加智能灵活的方式聚合不同类型的网络(技术), 以动态自适应地满足复杂多样的场景及业务需求。  非技术性因素的挑战(Nontechnical Challenges) 未来 6G 若想顺利落地实现,不仅要面临上述技术性问题的挑战,也将不得不需要尽力 克服诸多非技术因素的挑战,主要涉及行业壁垒、消费者习惯及政策法规问题等。 相对 5G,6G 将会更加全面地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与其它垂直行业领域 的结合也将更加紧密。这意味着移动通信不再局限于自己的领域,需要和其它垂直行业/领
赵亚军等:6G 移动通信网络:愿景、挑战与关键技术 域紧密配合。但是,一些传统行业固有的行为方式或利益关系将会对移动通信的进入直接或 间接地设置行业壁垒。 频谱分配与使用规则是另一个非技术限制因素。例如 6G 太赫兹频段的使用,一方面需 要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协调分配,尽可能分配统一的频段范围,同时还需要考虑与该频谱的 其它领域使用者协调,例如气象雷达等。 卫星通信将面临更多的政策法规限制。首先,卫星通信所用的轨道资源、频谱资源等都 需要各国协商解决。其次,相对传统地面通信,卫星通信在全球漫游切换方面上将面临更多 挑战。目前,几个主要国家及一些商业实体都在积极进行卫星通信系统搭建,如何协调这些 彼此独立部署的卫星通信系统关系,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 另外,移动通信进入众多完全不同特点的垂直行业后,不得不面对差异化极大的用户使 用习惯。如何更快速地改造这些千差万别的垂直行业用户固有思维方式和习惯,尽快适应全 新的行为方式与规则,将是一个极具挑战的问题。 6G 网络最终将提供每秒太比特速率,支撑十年后(2030 年~)平均每人 1000+无线节 点的连接,并提供随时随地的即时全息连接需求。未来将是一个完全的数据驱动的社会,人 与万物被普遍地、近乎即时(毫秒级)地连接,构成一个不可思议的完全连接的乌托邦世界。 3 6G 候选关键技术 无线接入技术发展推动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关键理论/技术突破推动技术发展,应用需 求驱动技术发展。对于未来 6G 将会有哪些潜在的关键技术构成,不同的机构分别给出了不 同的观点[6]-[10]。当前尚处于 6G 概念探讨的初期,各家给出的观点差异还比较大。但相 信随着大家对 6G 概念探讨和技术研究的深入,认识将会逐渐清晰,研究方向也会不断收敛 聚焦。本章将首先分类罗列 6G 潜在关键候选技术特性,然后对相关候选技术特性进行分析 和解读。 为实现第 2 章所描绘的 6G 愿景及其挑战,同时考虑相关技术发展状况与趋势,我们认 为 6G 潜在关键技术特性可以包括如下几方面(图 3)。  THz Communication  OWC: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VLC) Sensing  Sparse Theory: Compressed  Space-Air-Ground-Sea  New Channel Coding  Very Large Scale Antenna Processing for THz  Advanced Signal Processing  Flexible Spectrum  Full(Free) Duplex  Spectrum Sharing  AI-bas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integrated communication  Space-and-Ground Integration Network  Undersea Communication  Wireless Tactile Network 图 3 6G 潜在关键技术特性 Figure 3 6G Potential Key Technologies 基础性技术是构成 6G 网络的基石,只有关键基础技术被突破,6G 网络相应的技术需求 才可能满足,进而相关愿景才可能实现。而专有技术特性则由多个关键的基础性技术点有机 组成,用于满足未来 6G 典型场景的需求。从系统维度看,多个关键技术点组成专有技术特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