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8年内蒙古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初等)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资料共8页,全文预览结束
2018 年内蒙古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初等)真题及答案 D.大学的出现 B.学校的出现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4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40 分) 1. 教育制度形成的标志是( ) A.教育实体的出现 C.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 2. “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指的是( ) A.前制度化教育 B.制度化教育 C.非制度化教育 D.正规教育 3. 古代印度教师是( ) A.僧侣 B.首陀罗 C.吠舍 D.祭司 4. 我国早在 4000 年前就有了学校,是在哪个朝代?(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5. 我国古代的六艺教育的中心( ) A.礼和乐 C.书与教 6.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的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7.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A. 教育规律 B.教育对象 C. 教育问题 D.学生 8.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始于( A.赫尔巴特 B.洛克 C.夸美纽斯 D.康德 9. 最早从理论上阐述班级授课制的著作是( )。 A. 洛克的《教育漫话》 B.马卡连柯的《教育诗篇》 B.射和御 D.射与乐 ) ) )。 D.斯宾塞的《教育论》 )。 C.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10. 决定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一定社会的( A.生产力 B.文化水平 C.生活水平 D.政治制度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的年份是( A.1950 年 B.1977 年 C.1980 年 D.1985 年 12. 世界上最早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日本 13.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 ( A.强制性、发展性、基础性 C.强制性、发展性、普及性 14. 小学教育通常是一个国家学制中 ( A.第一阶段 B.第二阶段 C.第三阶段 D.第四阶段 B.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 D.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 )。 )。
15. 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 C.弗洛伊德 D.华生 16. 人的发展总是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体现了( )。 )。 A.格赛尔 B.孟子 A.顺序性 C.不平衡性 17.学校教育系统形成于 ( )。 B.20 世纪初 A.19 世纪末 C.19 世纪初 D.20 世纪末 18. 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C.论语 19.素质教育的核心是( )。 D.学记 )。 B.毛泽东思想 B.创新精神的培养 D.学生的全面发展 B.具有健康的身体 B.上等的、中等的、下等的 D.权威的、民主的、放任的 A.个性的培养 C.实践能力的培养 20. 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小学体育方面要求的是( )。 A.初步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C.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D.发现并培养高水平的运动员 21. 学习目标是可以达到的( )。 A.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 B.教师制定要达到的目标 C.学校分布给学生的教学预期结果 D.教师给学生设定的学习目标 22.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哪三种类型?( ) A.科学的、艺术的、人文的 C.理想的、现实的、功利的 23. 教学计划是( )。 A.对教学内容的整合 B.对教学形式的整合 C.对课程设置的整合 D.对教学方法的整合 24. 老师两次用两份不同的试卷测试相同的学生, 结果前后两次测验的分数基本相同,这 种稳定性称为( ) A.难度 B.信度 C.效度 D.区分度 25. 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 )。 A.校园文化 B.教师文化 C.制度文化 D.校风文化 26. 教师或学校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因为学生有 ( )。 A.身心健康权 C.人格尊严权 27.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 A.方法改革 B.观念改革 C.课程改革 D.内容改革 28. 班级成员在服从班级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 B.人身自由权 D.隐私权
)。 )。 D.布置课外作业 B.启发性 D.循序渐进 模式是(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29. 目的在于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了解学生接受情况,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的 教学环节是( A.组织教学 B.检查复习 C.讲授新教材 30.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体现了教学的( )原则。 A.直观性 C.巩固性 31.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 )。 A.行政人员 B.技术人员 C.专业人员 D.职业人员 32. “真正有效的教育目的必须是内在教育,或通过教育过程去实现的目的”, 并且教育无 “过程之外”的目的。这一观点属于( )。 A.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B.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 C.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 33. 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这句话 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A.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C.教育目的和教育过程规律 35. 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是( A.德育意义 B.德育内容 C.德育目标 D.德育任务 36. 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是指德育的( A.方法 B.手段 B.教育部颁发的文件 D.教学目的 )。 D.循序渐进原则 34.教学原则是依据( ) 来 制 定 的 。 D.教育无目的论 B.直观性原则 )。 ) B.疏导原则 C.途径 D.内容 37. 进行德育要讲明道理、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表扬为主、正面教育。这些是哪个德育原 则的要求?( A.导向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连贯性原则 38. 有位学生随意将纸屑扔在走廊上,王老师路过时顺手捡起并丢进垃圾桶,学生羞愧万分, 王老师的行为体现的职业道德是( )。 A.廉洁奉公 B.为人师表 C.爱岗敬业 D.热爱学生 39. 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是( A.说服法 C.锻炼法 40. 教师新带的班级教育基础比较差,教师应首先( )。 A.明确目标 B.建立核心 C.建立正常秩序 D.组织活动 B.榜样法 D.陶冶法 )。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1. 形成教育实体的条件( A.教育主体确定 B.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 C.有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 D.教育对象的相对稳定 2. 教育民主化的内涵包括有( A.按入学成绩分别接受相应的教育 B.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 C.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 3. 近代教育的特点有( )。 A.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 C.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互相渗透 4.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时要考虑的因素有 ( )。 A.教学目的 B.学生特点 C.课程性质 D.教师个性特点 5. 德育中的榜样法包括( B.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D.教育结果的机会均等 D.高等教育类型更加多样化 )。 )。 )。 B.教育者的示范 D.明星大腕 A.伟人的典范 C.学生中的好榜样 三、判断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义务教育是公民教育。 2.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是为未来美好生活服务的。 3.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4. 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应该分开教学。 5. 非制度化教育就是全面否定学校教育。 6. 就个体心理的一般发展而言,思维成熟在先,然后是感知觉成熟,最后是情感成熟。 7. 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但要通过教学,也要通过课外活动等。 8. 小学德育过程就是儿童品德形成的过程。 9. 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备课。 10. 班会的组织者一般是班主任。 四、筒答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 1. 简述小学生学习的特殊性。 2. 简述贯彻讨论法的原则要求。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要求学生应尽的义务有哪些? 4. 简述德育过程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10 分) 试述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是什么?
六、案例分析题 (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10 分) 有人说:“学习知识越多,智力发展越高”试从教学过程的规律角度分析这句话。 试卷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 【解析】教育制度形成的标志是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 2.C 【解析】“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指的是非制度化教育。 3.A 【解析】在古印度婆罗门教中,其僧侣是唯一的教师。 4.A 【解析】我国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夏朝。 5.A 【解析】我国古代的六艺教育的中心是礼和乐. 6.A 【解析】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的是孔子。 7.C 【解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 8.D 【解析】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始于康德。 9.C 【解析】1632 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最早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10.A 【解析】决定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一定社会的生产力。11.D【解析】《中华人民共 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的年份是 1985 年。 12.C 【解析】世界上最早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国家是德国。 13.D 【解析】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普及性、基础性、强制 性。 14.A 【解析】小学教育通常是一个国家学制中的第一阶段. 15.D 【解析】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华生。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 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 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 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 律师、 艺术家、大商人, 甚至乞丐或强盗。” 16.A 【解析】人的发展总是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17.A 【解析】19 世纪末,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 18.A 【解析】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9.B 【解析】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精神的培养。 20.D 【解析】小学体育方面要求有初步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具有健康的身体、培养学生 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发现并培养高水平的运动员并不是小学体育的培养要求。 21.A 【解析】学习目标是可以达到的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 22.D 【解析】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权威的、民主的、放任的三种类型. 23.C 【解析】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 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对课程设置的整合。
24.B 【解析】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一般多以内部一致性来加以 表示该测验信度的高低, 信度系数愈高即表示该测验的结果愈一致、稳定与可靠。系统误 差对信度没什么影响,因为系统误差总是以相同的方式影响测量值的,因此不会造成不一致 性; 反之,随机误差可能导致不一致性,从而降低信度。 25.C 【解析】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制度文化。 26.D 【解析】教师或学校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因为学生有 隐私权 27.C 【解析】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28.C 【解析】班级成员在服从班级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 模式是民主管理。 29.B 【解析】检查复习目的在于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了解学生接受情况,加 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30.C 【解析】“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巩固性原则。 31.C 【解析】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32.D 【解析】“真正有效的教育目的必须是内在教育,或通过教育过程去实现的目的”,并 且教育无“过程之外”的目的,这一观点属于教育无目的论,由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 提出. 33.A 【解析】“一个环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这句话体现的教学 原则是启发性原则。 34.C 【解析】教学原则是依据教育目的和教育过程规律来制定的。 35.C 【解析】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36.C 【解析】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是指德育的途径。 37.B 【解析】疏导原则要求德育要讲明道理、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表扬为主、正面教育。 38.B 【解析】王老师的行为体现的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为人师表。 39.D 【解析】陶治法指的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 40.A 【解析】教师构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首先第一步应该明确目标。二、多项选择题 1. 的文化传播活动、教育对象的相对稳定。 2. 等,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 教育结果的机会均等。 3. 育的法制化和教育的世俗以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 BCD 【解析】教育民主化的内涵的首要条件就是教育机会均等,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 ABCD 【解析】形成教育实体的条件是教育主体确定、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有系列 AB 【解析】近代教育的特点有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教 ABCD 【解析】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时要考虑的因素有课程、教学、教师、学 ABC【解析】德育中的榜样法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 生以及环境和条件. 5. 三、判断题 1.错误 【解析】公民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是指在现代社会里,培育人们有效地参与 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明达公民的各种教育手段的综合体;狭义是指在养成参与国家或 社会公共生活一分子必要知识的公民学科。根据公民教育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把公民教育 理解为三个方面:“有关公民的教育”: 强调对国家历史、 政体结构和政治生活过程的理解; “通过公民的教育”:通过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的活动来获得公民教育;“为了公民的教育”:
在知识与理解、技能与态度、 价值与性向等各个方面培养学生,使学生在未来的成人生活 中能够真正行使公民的职责。 2.错误 【解析】19 世纪斯宾塞提出:教育是为未来美好生活服务。 3. 错误 【解析】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双基一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 4. 错误 【解析】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不能分开,二者统一于教学中,是教学根本任务的 要求——教书育人。 5. 错误 【解析】非制度化教育并不是全面否定学校教育。 6. 错误 【解析】就个体心理的一般发展而言,感知觉成熟在先,然后是思维成熟,最后 是情感成熟。 7. 正确 【解析】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但要通过教学,也要通过课外活动等 。 8.错误【解析】小学德育过程与儿童的品德形成过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从联系来看, 小学德育只有遵循儿童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而 儿童的品德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小学德育过程的影响。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小学德育过程 同时也是小学生个体品德的形成过程。从区别来看,小学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 者有目的、 有计划、系统地对儿童品德进行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对人 们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所提出的要求,并根据儿童自身的特点,以适当的方式调动儿 童的主观 能动性,将相应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儿童的品德,从而不断地提高儿童的道德水平。 概括来说,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德育过 程与品德形成之间的联系,也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绝不能把一者混淆甚至等同起来。 9.错误【解析】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上课,备课是前提。 10.错误【解析】班会的组织者一般是班干部,参与者是所有的学生,不是通过班主任的说 教解决问题,而是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和争论形成共识。 四、 简答题 1.小学生学习的特殊性体现在:(1)学习成为小学生的主导活动;(2)学习成为小学生的一 种社会义务,具有一定的强制性;(3)小学生的学习任务是明确而特定的。 2.(1)讨论前,教师应提出吸引力的讨论题目和讨论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 (2)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联系实际,自由发表意见,让每个学生 都有发言机会;(3)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进行小结,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学生应尽的义务有:一是遵守法律、 法规;二是遵 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三是 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四要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4. 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 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整合,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 以发挥整体影响的 教育作用。 贯彻这一原则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要建立教师德育教育共同体,使校内德育影响一致和连贯。对每一个学生个体的教育要一致 和前后连贯。努力做好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协调工作,使各方面德育对学生的影响尽可 能地达到最佳状态。 五、 论述题 【解析】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现代教学 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过程。重视教学 的发展性,是新时代的要求。
1.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 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 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形式教育论&实质教育论) 形式教育论 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洛克和瑞士的裴斯泰洛奇,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开设希腊 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 实质教育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赫尔巴特和英国的斯宾塞,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 在于传授给学生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需特别的培养和训练。 4.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知识不等于智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要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 的同时,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认识能力。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注意以下条件: (1) 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2) 必须科学的组织教学过程 (3) 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 践的时间和空间。 (4)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六、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有四大基本规律,如下: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1. 该规律说明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学生个体获得知识有两种 途径,一是间接经验,即由书本、课堂和别人那里得来的知识;二是直接经验,指通过亲身 实践得来的知识。教学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既有直接经验,又有间接经验,学生以学习间接经 验为主,直接经验为辅。 2.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间接经验的掌握,又要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掌握,应将 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防止只重视某一方面知识的偏面观念。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1.教学过程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智能的过程,两者有着 本质上的联系。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两者相互联系, 辩证统 一。 2.掌握知识是智能 发展的主要基础。(正面) 学生的智能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 (反面)离开或排斥掌握知识,智能发展无从生长。 3.发展智能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具有一定的智力、能力,是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 知识的必要条件,直接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巩固程度和运用程度。实践表明: 智能发展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要防止单纯抓知识或只重视智力发展的片面 倾向。 三、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即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指教学过程既是传授和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 又是学生 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两者具有紧密的联系。 四、 教师的主导作用 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 该规律说明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在 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双方具有本质的联系。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