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四章第五节测试卷及答案浙教版A卷.doc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资料共10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四章第五节测试卷及答案浙教版 A 卷 0℃;混合后冰的质量 20g。(填 “大 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有固定的 1.20g 0℃的冰放在 100g 0℃的水中,混合后温度 于”“小于”或“等于”) 【答案】等于;等于 【解析】【分析】【详解】0℃的冰放在 0℃的水中,它们的温度相同,不会发生热传递,混合后温度 等于 0℃;冰不能吸热而熔化,水也不能放热而凝固,因此混合后冰的质量等于 20g。故答案为:等于; 等于。 2.固体根据 体叫非晶体。晶体的 叫熔点。不同的晶体熔点 别 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 【答案】有无熔点;熔点;熔点;熔化温度;不同;不同晶体;液态;固态;固态、液态和固液共存; 相等 【解析】【分析】【详解】略 3.如图所示,金属“镓”熔点较低为 29.78℃.夏天将固态镓放在手心,它很快 名称)成了液体,这个过程中镓 或“不变”)。 的固 。熔点是晶体的特性之一,根据熔点可以鉴 。 (填物态变化 (填“升高”“降低” (填物质的状态,下同),低于熔点为 ,等于熔点为 (填“吸热”或“放热”),温度 。温度高于熔点为 。 的固体叫晶体,没有固定的 【答案】熔化;吸热;不变 【解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保持 不变,这温度就叫晶体的熔点。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熔点和凝固点的认识和了解,是一道基础题。 【详解】镓在手心由固态变为液态,变成一颗晶莹的液滴,说明已经达到熔点,从手上吸热,发生了 熔化现象;镓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故答案为:熔化;吸热;不变。 4.下列生活中的“小水珠”属于熔化现象的是( ) 案】B 析】物质由固 化,分析各选 【 答 【 解 叫做熔 出符合要求的选项。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熔化现象的判断,抓住物质变化前后的状态是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是中 考的热点。 【详解】A.青草上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不符合题意;B. 态 变 成 液 态 的 现 象 项物质状态变化,找
冰凌上滴下来的水珠,是冰受热变成的,属于熔化现象,符合题意;C.山间的薄雾,是空气中的水蒸 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不符合题意;D.窗上的水珠,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 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不符合题意。故选:B。 5.在下列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 ) A.初春,河流中冰雪消融的 B.仲夏,草叶间露珠晶莹 C.深秋,枝头挂满白霜 D.寒冬,窗玻璃上冰花剔透 【答案】A 【解析】物态变化中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和升华;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和凝华。固态向液态(气 态)吸收热量,气态变液态(固态)放热。 【分析】解决此类问题要会正确的判断物态变化,然后结合吸热和放热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A、冰雪消融,是由固态变成液态的水,是熔化吸热。符合题意。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形 成的小水珠,是液化放热。不合题意。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放热。不合题 意。D、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放热。不合题意。故选 A 6.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人烧杯里的碎冰块中,用酒精灯在烧杯底部慢慢加热,当烧杯中的冰块大 部分熔化时,试管中的冰( ) A.也熔化一部分 C.一点儿都没熔化 【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晶体的熔化需要同时满足温度达到熔点和继续吸热两个条件。当烧杯中的冰 块大部分熔化时,烧杯中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始终保持在 0℃。试管中的冰从烧杯中吸热,温度升高 到 0℃后无法继续从烧杯中吸热,所以不会熔化。 7.有一间完全隔热的房间,房间的温度维持在 0℃,若在室外将一块冰放在盆中,当冰熔化一部分后, 将整个盆端到此房间,则将会出现下列哪种情况( ) A.冰将继续熔化 B.冰的温度开始逐渐升高 C.水将逐渐凝固 D.冰不能继续熔化,水也不能凝固 【答案】D 【解析】(1)晶体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2)发生热传递的条件:两物体相接触、由温 度差。 【分析】本题考查了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要明确晶体熔化和凝固时温度不变,但要吸热或放热。 B.全部熔化 D.无法确定 【详解】冰是晶体,需要在熔点温度下,继续吸热才能熔化,熔点是 0℃,冰熔化一部分后盆中是冰 水混合物,温度为 0℃,放到温度为 0℃的房间里,因为无温度差,冰水混合物即不能吸热熔化,也不 能放热凝固。故选 D。 8.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晶体和非晶体都有固定的熔点 B.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先变软,然后变成粘稠体,最后变成液体 C.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且温度保持不变 D.晶体和非晶体吸收热量时都可能变成液体 【答案】D 【解析】晶体有固定的熔点,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没有熔点,非晶体 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逐渐升高。 【分析】本题考查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一道基础题目,关键是将课本知识内容记忆清楚。 【详解】A、晶体有固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故 A 错误;B、非晶体熔化时要先变软,然后变成粘
稠体,最后变成液体,晶体熔化时吸热直接变成液体,故 B 错误;C、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且温度保 持不变,非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逐渐升高,故 C 错误;D、晶体和非晶体吸收热量时都可能变成 液体,从固态变成液态,故 D 正确;故选:D。 9.如图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中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该物质的熔点是 62℃ D.该物质液态时比热比固态时大 A.该物质是非晶体 C.第 10min 时物质处于液态 【答案】D 【解析】(1)从图像中辨别晶体与非晶体主要看这种物质是否有一定的熔点,即有一段时间这种物质 吸热,但温度不升高,而此时就是这种物质熔化的过程,品体在熔化时的温度是熔点。(2)品体在熔 化过程或凝国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熔化完毕处于液态。(3)根据 Q=cmΔt,质量不变,根据温度 变化,判断比热容的大小。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熔化和凝固图像的理解,根据图像分辨晶体和非晶体,并能分析出各自在熔 化过程中的特点是解决该题的关键。中考对这个知识点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详解】AB、从图像可以看出,此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保持 48℃不变,所以此物质是晶体,且熔点为 48℃,故 AB 错误;C、该物质在第 10min 时处于熔化过程,熔化过程中物质处于固液混合状态,故 C 错误;D、固态吸收热量 5min 温度升高 48℃-20℃=28℃,液态吸收热量 5 min 温度升高 62℃-48℃=14℃, 根据 Q=cmΔt,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质量不变,温度升高的越多,比热越小,所以物质在固态时比 热比较小,故 D 正确。故选:D。 10.2015 年 5 月 26 日,印度出现罕见高温天气,首都新德里的一条道路上的沥青被烤化,斑马线变 得扭曲模糊,如图所示。关于这个情景的说法正确的是( ) B.沥青被烤化时温度保持不变 D.沥青被烤化过程放热 A.沥青被烤化属于熔化现象 C.沥青属于晶体 【答案】A 【解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熔化吸热;根据物质熔化过程中对温度的要求吧固态分为晶体 和非晶体;非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升高。 【分析】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认识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详解】A、沥青被烤化,是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 A 正确;B、沥青被烤化过程中,吸 热、温度升高,故 B 错误;C、沥青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属于非晶体,故 C 错误;D、沥青熔化过程 中吸热,故 D 错误。故选 A。 11.如图所示是萘熔化过程中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萘在 60℃时开始熔化 C.在 ab 段萘不吸热 【答案】D 【解析】从熔化图象特点可看出此物质为晶体,0min 对应温度为开始加热时温度,ab 段为晶体的熔 化过程,对应温度为熔点,对应的时间为熔化时间,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并存状态,需要吸收热量。 B.萘的熔化时间是 7min D.在 ab 段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分析】此题考查晶体的熔化图象,通过图象得出物理信息:晶体的熔点、初始温度、熔化过程所用 时间以及各段物质对应的状态等。 【详解】A.由图象可知:A.0min 时对应温度为 60℃,为开始加热时的温度,不是萘熔化的温度,则萘 在 60℃时开始熔化,说法错误;B.图中 ab 段为晶体的熔化过程,熔化是从第 3min 到第 7min,用了 7min-3min=4min,则萘的熔化时间是 7min,说法错误;C.图中 ab 段为晶体的熔化过程,在这段过程中, 温度不变,但奈仍要吸收热。则在 ab 段萘不吸热,说法错误;D.图中 ab 段为晶体的熔化过程,即晶 体未全部熔化,所以表示奈处于固液并存状态,则在 ab 段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说法正确。故选:D。 12.南极某处曾记录到的最低气温是-80℃,在该处测量气温,根据表( ) (单位℃) 酒精 水银 熔点 沸点 -117 78.5 -39 357 A.应选用酒精温度计 C.酒精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都能选用 B.应选用水银温度计 D.酒精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都不能选用 【答案】A 【解析】要根据温度计的制造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温度计内的液体必须在液态下才能使用。根 据气温和酒精、水银的凝固点,可判断出在南极水银已凝固,而酒精仍保持液态,根据这些知识,可 选出答案。 【分析】此题考查了温度计的原理以及对液体凝固点的理解。根据南极气温和液体的凝固点,判断出 哪种液体不会凝固,就可使用。 【详解】温度计的制造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所以温度计在使用时要确保温度计内的物质 是液体状态。由表格可知,水银的凝固点是-39℃,在南极的最低气温可达-80℃,在这个温度下,水银 早已凝固为固态,故水银温度计就不能使用了。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C,南极的最低气温达-80°℃, 这个温度下,酒精不会凝固,仍是液态,故酒精温度计仍能使用。故 B、C、D 错误,A 正确。应选 A。 13.架设两套完全相同的(如图甲所示)加热装置,两套装置的试管中分别装有少量的相等体积的 M 固体和 N 固体。它们的加热时间-温度曲线如图乙所示,在 25min 内 M 物质从固体熔化成了液体,N 物质始终是固体。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图乙可知 M、N 肯定都是晶体 B.N 固体的熔点是 100℃ C.第 12min 时 M 物质是固态 D.这种加热方法一般称为“水浴法”,优点是被加热物质受热比较均匀 【答案】D 【解析】(1)从图象中辨别晶体与非晶体主要看这种物质是否有一定的熔点,即有一段时间这种物质 吸热,但温度不升高,而此时就是这种物质熔化的过程;(2)晶体熔化过程中,固液共存;(3)探究 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实验时,一般都采用水浴法,物体的温度变化比较均匀,并且变化比较慢, 便于记录实验温度。 【分析】读物质熔化的图象时,关键是要从曲线变化中判断物质是否有一定的熔点,从而确定是否属 于晶体,再明确不同时间段时物质所处的状态。 【详解】AB.读图乙可知,M 有一段这种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再升高,说明此时物质达到了熔点,正 在熔化,因此这种物质属于晶体,但在 35min 内 N 物质始终是固体,不能由此确定 N 是晶体还是非晶 体,故不能确定 N 固体的熔点是 100℃,故 AB 错误。C.读图乙可知,10min 开始熔化,25min 熔化结 束,第 12min 时处于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态,故 C 错误;D.将装有固体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 是水浴法,采用水浴法,温度变化比较均匀,并且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故 D 正确。故选: D。 14.如图所示,小李用此装置探究冰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减小误差,实验过程中宜选用较大的冰块 B.用水浴法对冰块进行加热是为了使冰块缓慢均匀受热 C.该实验要使用搅拌器,目的是不让冰块粘在杯底 D.如果将冰块换成石蜡碎块做该实验,石蜡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与冰的相同 【答案】B 【解析】(1)较大的冰块受热不均匀,较小的冰块接触紧密,受热均匀;(2)为了使固体物质受热均 匀,用水浴法;(3)用搅拌器不断的搅拌,可以使冰块受热均匀;(4)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图象是不 同的,晶体有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熔化温度。 【分析】在探究晶体熔化过程的实验中,使物质均匀受热非常关键,这样观察的现象才更符合实际, 本题中采用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详解】A、为减小实验误差,实验过程中宜选用较小的冰块,因为较小的冰块之间接触紧密,受热 均匀,故 A 错误;B、将装有冰块的试管放在水中加热,是为了使冰块受热均匀,且加热过程缓慢, 有助于时间的测量,故 B 正确;C、加热时,用搅拌器不断的搅拌,可以使冰块受热均匀,故 C 错误; D、石蜡是非晶体,冰块是晶体,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所以熔化图象不同,故 D 错误。故 选:B。 15.如图所示是一种新产品“55 度杯”。它的神奇之处在于将开水倒入杯中摇晃几下,开水就会迅速 变成可以饮用的约 55℃的水,剩下的水在杯中又可以长时间保持这个温度。这是因为在杯的夹层中 有一种叫变相金属的物质,在遇到高温时发生 放 出热量。(填物态变化名称) 变成液态,吸收热量;在温度降低时发生
【答案】熔化;凝固 【解析】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分析】本题是一道基础题,比较简单,掌握课本知识即可解决。 【详解】金属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发生熔化,熔化吸热,使水的温度降低;温度降低时,液态金属 物质放热凝固为固态,使水温不会降低。故答案为:熔化;凝固。 16.小刚和同小组的同学做“观察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实验。 (1)小刚组装了图(a)的实验装置,同组的小明认为该装置太复杂,也可以去掉烧杯,将试管直接 放在石棉网上加热。 (2)小刚按照图(a)的方法进行读数,有同学指出他读数的方法不对,因为 (3)图(b)为小刚根据正确测量绘出的某固体熔化图像。他描绘的是 晶体”)的熔化图像,因为 由图像可以看出,熔化过程历时 理信息有: min。由图像你还可以获得的合 的方法更合理,理由是 (只需说出一条)。 。 。 (填“晶体”或“非 【答案】(1)小刚;放在烧杯中加热受热均匀;(2)视线没有与液柱上表面相平;(3)晶体;熔化过 程吸热温度不变;5;该物质的熔点是 0°C. 【解析】(1)晶体是固态时,吸收热量,温度升高;达到熔点,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熔化过程 结束,吸收热量,温度升高;非晶体熔化熔化时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2)温度计读书时,视线 应与液柱上表面相平。 【分析】该题考查了学生从熔化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在比较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图象时,关键是 观温度是否上升。 【详解】(1)在该实验中,要把试管放在烧杯中进行加热,使试管受热均匀。(2)温度计在使用时, 既不能仰视,又不能俯视,正确的读数方法是:视线没有与液柱上表面相平。(3)晶体熔化的特点是: 给晶体加热,在没有达到它的熔化温度之前,它的温度逐渐升高的,但并不熔化;当温度达到它的熔 点时,继续加热,晶体渐渐熔化,但温度保持不变;当全部熔化成液态后,继续加热,它的温度升高; 由图象知:该物质 2min 达到熔点,7min 熔化结束.故答案为:(1)小刚;放在烧杯中加热受热均匀; (2)视线没有与液柱上表面相平;(3)晶体;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不变;5;该物质的熔点是 0℃。 17.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热疗已走进我们的生活,如家里的“热敷”、市面上的“足疗”、体育场上 的“蜡浴”。其中“蜡浴”就是将熔化的蜡用刷子刷在肿胀部位,一段时间后,肿胀消失,疼痛减轻。 蜡属于 体吸收,加快血液流动。 【答案】非晶体;凝固;放热 【解析】(1)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是非晶体,温度不变的是晶体。常见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 水晶、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常见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2)物质由 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固,凝固放热。 【分析】本题考查了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以及凝固放热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注重了物理和生活的联 (填“晶体”或“非晶体”),“蜡浴”是利用熔化的蜡在肿胀部位 被人 而
系。 【详解】(1)根据晶体有固定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可以判断出蜡是非晶体;(2)“蜡浴”就是将 熔化的蜡用刷子刷在肿胀部位,蜡凝固放热,人体吸热后,加快血液流动,一段时间后,肿胀消失, 疼痛减轻。故答案为:非晶体;凝固;放热。 18.对 a、b、c 三种物质加热,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属于同种物质的是( ) B.b 和 c C.a 和 c D.a、b 和 c A.a 和 b 【答案】B 【解析】【分析】【详解】由图可知,对 a、b、c 三种物质加热过程中它们的温度都是先升高,然后有 一段时间持续不变,最后又继续升高,所以此图像是晶体的熔化图像,其中 b、c 的熔点相同,所以 属于同种物质的是 b 和 c.故只有 B 正确。故选 B。 19.如图是某网友在四月拍摄的某地雪景:积雪初融后,在某停车场上出现了一个个“雪馒头”,甚为 奇特。雪堆正下方是方形地砖,每块方形地砖周围是条形砖。气象专家调研发现:四周条形砖比中间 方形地砖具有更好的导热性和渗水性。关于形成“雪馒头”景观的解释肯定不合理的是( ) A.空气温度较低是“雪馒头”得以保留的原因之一 B.方形地砖导热性差是形成“雪馒头”景观的原因之一 C.太阳辐射导致条形砖上方的雪比方形地砖上方的雪更易熔化 D.地表热量易通过条形砖及四周缝隙传递,使条形砖上的雪更易熔化 【答案】C 【解析】热量可以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所以想发生热 传递,即必须存在温度差。 【分析】理清题意,并能利用热传递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详解】A.“雪馒头”是固态积雪,空气温度较低,低于雪的熔点,积雪长时间不能熔化,才会出现 这一现象,故 A 正确;B.方形地砖导热性差,使得地面温度不同,温度较高处积雪熔化,形成“雪馒 头”现象,故 B 正确;C.太阳对条形砖和方形地砖的辐射相同,故 C 错误;D.地表热量易通过条形砖 及四周缝隙传递,使条形砖温度较高,积雪更易熔化,故 D 正确。故选:C。 20.图甲为某同学研究“水沸腾”的实验装置,图乙是他探究“冰熔化”和“水沸腾”后,根据实验 数据画出的图像。
时间/min ... 温度/℃ ... 12 96 13 97 14 98 15 98 16 95 17 98 18 98 ... ... 。 过程。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 标准大气压。 (1)除了图中所示的器材,还需要 (2)上表是本实验过程中不同时刻的温度记录,小明检查了实验数据,他认为表格中的 95℃是错误 的数据,他判断的理论依据是 。改正数据后,小明根据实验数据判定该地水的沸点没有达到 100℃,可能的原因是当地的大气压 (3)在图像中,BC 段表示的是冰的 【答案】(1)秒表;(2)水在沸腾过程中吸热且温度保持不变;小于;(3)熔化 【解析】(1)实验时需要用秒表来记录时间;(2)根据水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的特点分析出表格 中错误的数据,根据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的特点分析当地气压与标准气压的大小关系;(3)由图 象可知:AB 段表示冰吸热升温;BC 段是冰水混合物,是冰的熔化过程;CD 段是水吸热升温;DE 段是 水的沸腾过程,温度不变。 【分析】此题是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考查了相关的测量仪器、沸腾特点及对数据的分析,同时考 查了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掌握水沸腾的特点是解决此题的关键,同时把晶体的熔化和沸腾图象放到一 个坐标系中,考查了学生从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详解】(1)实验过程中,需要用秒表来记录时间;(2)水在沸腾过程中吸热且温度保持不变,由表 格中数据知,水从第 14min 开始沸腾,沸腾过程中的温度是 98℃,而第 16 分钟的温度为 95℃,所以是 此数据记录错误;此时水的沸点低于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 100℃,所以当地的大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 (3)BC 段是冰水混合物,是冰的熔化过程.故答案为:(1)秒表;(2)水在沸腾过程中吸热且温度 保持不变;小于;(3)熔化。 21.下列物态变化属于凝固的是( ) 【答案】A 【解析】物质由液体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分析】知道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并掌握物体变化识别的方法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详解】A.湖水结冰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是凝固现象,故 A 符合题意;B.雾气消散是水由液 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是汽化现象,故 B 不符合题意;C.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是液化现象,故 C 不合题意;D.冰雪消融是冰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现象,故 D 不合题意。 故选:A。 22.质量相同的 0℃冰比 0℃水冷却效果好,这是因为冰 此过程中冰的温度 【答案】熔化;保持不变 【解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在熔化过程需要向周围吸收热量。 【分析】此题结合冰、水实例考查学生对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的理解与应用,要会结合物态变化特点 分析解答,体现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详解】0℃的冰变成 0℃的水,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物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 不变,从而会降低周围的温度,所以 0℃的冰效果会更好。故答案为:熔化;保持不变。 23.学习小组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某种晶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 (填“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 (填写物态变化的名称)时吸收热量,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