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年福建漳州平和县六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及答
1. 根据语境写词语。
案(部编版)
(1)周末晚上,妈妈给我煮了 jiǎo
zi(
),里面的馅儿是老腊肉。妈妈从菜缸里
捞出色如翡翠的蒜头,再用 tāng chí(
)舀了点儿 chén cù(
)倒在碟子里当
作料。我用 kuài zi(
)夹了一个尝了尝,真是美味极了!
(2)开幕式上,精彩 làng màn(
)的冰雪项目展演尽显冰雪运动的魅力,diǎn rán
(
)了人们的运动 jī qíng(
)开幕式后,一场热血 fèi téng(
)的冬
季冰雪盛宴拉开了战幕。
【答案】 ①. 饺子
②. 汤匙
③. 陈醋
④. 筷子
⑤. 浪漫
⑥. 点燃
⑦. 激情
⑧. 沸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看拼音写词语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联合词语读
一读,看看 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匙、醋、筷、漫、
燃、激、沸、腾”容易写错,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
2. 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
“熬”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_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_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_________部,除部首外有_________画。“熬”的意思有:①久煮;②忍受,耐苦支撑。“饭
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中“熬”的意思是___________。(填序号)
【答案】
①. A
②. ao
③. 灬
④. 10##十
⑤. 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查字典。
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这个字的音节的第一个字母的大写,再查音节。
“熬”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A”,再查音节“ao”;笔顺:横,横,竖,横,
横折钩,撇,撇,横,撇,捺,点,点,点,点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灬”部,除去部首,
剩下 10 画。熬粥:煮粥。这句话中“熬”是“久煮”的意思。
单项选择题。(填序号)
3. 下面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万象更新
张灯结采
残灯末庙
B. 能歌善舞
行善积得
身无分文
C. 别无所求
随心所欲
牛郎织女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错别字的能力。
根据平时所学生字及平时的积累,结合具体语境,对每个词中的字进行分析完成即可。
A.张灯结采应为张灯结彩 B.行善积得应为行善积德
4.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词语的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翡.翠(fēi)
初旬.(xún)
B. 唾.沫(chuí)
肿.胀(zhǒnɡ)
C. 皎.洁(jiǎo)
机杼.(yǔ)
D. 脱缰.(jiānɡ)
演绎.(yì)
搅和
粟子
黄宫
眨眼
滩贩
糊涂
展览
褐色
【答案】D
【解析】
【详解】考查字音字形。
A.翡.翠(fēi)——fěi;滩贩——摊
B.唾.沫(chuí)——tuò ;粟子——栗子
C.机杼.(yǔ)—— zhù ;黄宫——皇宫
5. “囿”(yòu)的意思最可能与什么有关?_________
A. 有围墙的园子
B. 有
C. 大嘴巴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考查字词意思理解。
囿的结构为口中有,为全包围结构,很容易想到是有围墙,而墙中有所物,所以根据选项来
说 A 项更符合。
“囿”意为养动物的园地、局限、拘泥。
6. 下列诗句不是写传统节日的是(
)。
A.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B.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D. 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诗词理解。
A.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诗,“屠苏”是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
一种风俗,形容的春节,故 A 项错误。
B.出自唐代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写的重阳节,故 B 项错误。
C.这句诗的意思为:何必用羌笛吹出悲哀的杨柳曲,去指责春天来迟呢?玉门关一带是吹
不到春风的啊。这句诗出自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描写的不是传统节日,故 C 项正确。
D.出自宋朝朱淑真《元夜三首》中的第三首,描写的是元宵节。D 项错误。综上所述,本
题正确答案为 C。
7. 下面对古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寒食》描写了古代寒食日禁火的习俗。
B. 《迢迢牵牛星》记叙了古时候人们在七夕节望月的习俗。
C. 《十五夜望月》描写了中秋节赏月的习俗。
D. 《十五夜望月》分别写了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
中秋之夜的图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对古典诗词的翻译。
分析时要结合时代背景资料,和诗词表达的含义,结合已有的知识细细揣摩,慢慢体会。通
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得到。
A.《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
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
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全诗描写了古代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的习俗,但权贵豪门得到皇帝
赐火,可以例外,诗歌暗寓讽刺之意。故正确。
B.《迢迢牵牛星》这首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因
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并不是写古时候人们在七夕节望月的习俗。故 B 错误。
C.《十五夜望月》这首诗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
句为一层意思,描写了中秋节赏月的习俗以及诗人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
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故 C 正确。
D.《十五夜望月》这首诗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
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
夜的图画。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故 D 正确。故选:B。
8. 下列这些习俗与寓意的搭配不恰当的是哪一项?(
)
A. 过年的时候吃鱼——年年有余
B. 建筑上雕刻蝙蝠——团圆美满
C. 过年的时候吃年糕——年年高
D. 端午节里赛龙舟——努力向上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中国传统习俗寓意的掌握情况。
解答时根据课内外的学习与积累完成。
A.正确。过年的时候吃鱼寓意着年年有余,鱼的谐音“余”不仅仅代着盈余,也象征着降
妖除鬼。在古代的汉朝,画在门叩上的鱼在降魔中赋予了很重要的作用。
B.有误。建筑上雕刻蝙蝠寓意着吉祥幸福、福从天降等。因为蝙蝠的“蝠”字与幸福、福
气的“福”同音,所以在中国传统建筑里,蝙蝠纹就被当作福气的象征,成为传统文化中的
一个经典图纹。蝙蝠的飞临也有着“进福”的寓意,希望幸福会像蝙蝠那样自天而降。
C.正确。过年的时候吃年糕寓意着年年高。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有
一年比一年好的寓意。年糕也分为不同的颜色,红、黄、白三色寓意金银,带来财富。
D.正确。端午节里赛龙舟寓意着努力向上。端午节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传统节之一,一般在
这天进行“赛龙舟”,也就是人们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
乐人,寓意着努力向上、风调雨顺等。
故选:B。
9. 下列哪一项表达的意思与下面句子的意思相同?(
)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A.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才结束的。
B. 世界上有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吗?
C. 世界上还有几种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
D. 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反问句,学生注意平时要多练习、多积累。
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
的是肯定的意思。
题目“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这是一个反问句,意
思是“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故选 D。
10. 下列哪一个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
)
A. 不到万不得已....,我是不会这样做的。
B. 努力程度不同,学习成果也会截然不同....。
C. 家里的电脑换上了我喜欢的桌面背景,万象更新....。
D. 陈老师的教学方法总是独出心裁....,同学们非常喜欢。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词语搭配。
完成此类题目时要注意:一要注意词义搭配必须合乎事理,看一看词的意义适用于说什么事、
什么东西或情况,意义上能不能配合。二要注意考虑搭配得当,不仅要根据意义,还要根据
语言习惯。
A.“万不得已”表示无可奈何,不得不如此。结合语境可知词语运用恰当。
B.“截然不同”形容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全然不一样。 结合语境可知词语运用恰当。
C.“万象更新”指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结合句子可知词语不适合
用在“家里的电脑换上了我喜欢的桌面背景”语境,可改为“焕然一新”。
D.“独出心裁”原指诗文的构思有独到的地方。后泛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结合语境可
知词语运用恰当。
故选:C。
11. 联系课文内容,下列哪一项的说法是错误的?(
)
A. 《北京的春节》和《腊八粥》都充满了浓郁的民俗风情。
B. 《北京的春节》按照时间顺序将老北京的春节习俗娓娓道来。
C. 《腊八粥》一文中,作者将“喝粥”的过程写得比较详细,“等粥”则写得比较简略。
D. 《寒食》和《十五夜望月》这两首古诗分别描写了我国传统的寒食节和中秋节的习俗。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根据内容做题,这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学生平时注意养成阅读课文内容,并从中
获取信息的能力。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A.正确。《北京的春节》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
闹,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同时对比新旧社会的春节,突出了新社会移风易俗、
春节过得欢乐而健康,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腊八粥》主要写了在传统节
日腊月初八这天,小孩八儿盼粥,等待妈妈煮粥,以及八儿一家人其乐融融地享受腊八粥的
场景,刻画了一幅甜蜜温馨的家庭生活图景。
由此可知《北京的春节》和《腊八粥》都充满了浓郁的民俗风情,说法正确。
B.《北京的春节》一文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其中作者重点描写了“除
夕”“正月初一”“元宵节”这几天。由此可知本项说法正确。
C.《腊八粥》一文中,作者将“等粥”的过程写得比较详细,“喝粥”则写得比较简略。由
此可知本项说法不正确。
D.《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以寒食节为内容的七言绝句。原文是: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
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
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原文是:中庭地白树
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这首诗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
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
境。
由此可知这两首古诗分别描写了我国传统的寒食节和中秋节的习俗,说法正确。
故选:C。
12. 把下面句子组成一段通顺连贯的话,正确的排列顺序是哪一项?(
)
①古代的春节叫“元日”“新年”等。
②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③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④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
A. ①②④③
B. ②①③④
C. ③①②④
D.
④③①②
【答案】D
【解析】
【详解】考查了句子的排序。语句排序指的是语句排序型试题,就是要求考生根据语句隐含
的信息,将几个打乱顺序的语句重新排序,从而使文段表达流畅,完整通顺。
本题可以按照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和时间顺序排列。首先是介绍节日“农历正月初一是春
节……”,再写节日来源“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古代的春节叫‘元日’‘新年’
等”,最后写到近代“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由此可知排序是:④③①②。
故选:D。
13. 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很多:王安石的“___________,春风送暖入屠苏”让人想起温
馨幸福的__________节;杜牧的“____________,路上行人欲断魂”让人想起哀思如潮的
____________节;王建的诗句“____________ ,不知秋思落谁家”让人想起合家团圆的
____________节。
(2)《长歌行》中告诫人们要趁青春年少,奋发向上、有所作为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腊八粥》中“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发疯了”一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_
的修辞手法,将八儿盼粥时____________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答案】 ①. 爆竹声中一岁除
②. 春
③. 清明时节雨纷纷
④. 清明
⑤.
今夜月明人尽望
⑥. 中秋
⑦.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⑧. 夸张
⑨. 急迫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的识记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
解答时要根据课内外的积累作答,不要把知识点写错、写混。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出自宋代王安石的《元日》,原文是:爆竹声中
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写出了春节的热闹、
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出自唐代杜牧的《清明》,原文是: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描写了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
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出自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原文是: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首诗诗人运用形
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节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
思深情长的意境。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出自《长歌行》,是汉乐府中的一首诗,原文是:青青园
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
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首诗主要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
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
(3)课文《腊八粥》以八儿的视角进行描写,写他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吃粥的过程,
充分体现了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表现了腊八粥的香甜和八儿的可爱、机灵。结合文
中“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发疯了”可知,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将八儿
盼粥时急切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14. 生活中的语文。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利用春节假期出门旅游,旅游过节似乎成为一种新时尚,节日里的传
统习俗却逐渐被淡忘。假如老师请你上台发言,表达对这种现象的看法,你会怎么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认为旅游过节的方式很好。利用假期和家人一起旅游可以放松身心,开阔眼界,
增长见闻,而目能增进亲人间的感情,相较于待在家里的传统过年方式,更加有意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组织、表述能力。
解答时,需要紧扣题干所呈现的现象和所表达的观点,进行概括归纳,再结合自身日常生活
体验与积累作答。
题干要求说说你是如何看待“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利用春节假期出门旅游,节日里的传统习俗
却逐渐被淡忘”的看法。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对这种现象可持认可的看法或不认可的看法,
理由有理、具有说服力即可,注意不可跑题。
示例:我认为选择旅游过春节的方式不好。利用春节假期和家人一起旅游固然可以放松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