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重庆市九龙坡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
答案
(本试卷共 8 页,23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
应位置上,不按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因而十分强调客观真实性,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苏联戏剧家康
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的“体验理论”,其实质就是强调逼真,要求演员在演出中
放弃自我本性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以期最大程度地符合剧情的客观真实性。如他在排演莎
士比亚的《奥赛罗》时,是这样处理威尼斯的小船驶过舞台的:“小船要十二个人推着走,
用鼓风机向口袋里吹胀了气,以此形成翻滚的波浪……在空心的橹里灌上一半水,摇橹时里
面的水便会动荡,发出威尼斯河水的冲击声。”显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舞台上一切的安
排就是要让观众接受一个“客观真实的”、不容怀疑的情节。
那么,西方观众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来观赏戏剧的呢?观众通常会沉浸到剧中去,做一个
“事件过程”的偷窥者或目击者。因而,在剧场里,观众的内心即使被触动,也不会即席发
声或者与他人交流,就像在现实中不敢打扰旁人的生活一样。走出剧场,他们感受的焦点在
于,评判演员和情节“像”还是“不像”,反思自己“知”还是“不知”。
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中国戏曲也强调逼真,
但这种逼真不是在对现实的细节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
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如布莱希特看了梅兰芳表演的《打渔杀家》后写
道:“他表演一位渔家少女怎样驾驶一叶小舟,她站立着摇着一支长不过膝的小桨,这就是
驾驶小舟,但舞台上并没有小舟……”显然,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威尼斯小船相比,梅兰
芳表现的摇船少女在细节上与客观真实相去甚远,但在逼真度上却各有千秋,因为观众衡量
他们的尺度是不同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力图证明这就是真实,所以从真实的角度来看,它
还有种种不真;梅兰芳努力去表演得像真实,所以从表现的角度看,它已经很像真实了。这
就是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不同的立足点产生的不同结果。
由于中国戏曲重心在演员的表现力,因而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
如说看演员能力。最老练的观众常常不以戏曲故事作为看戏的选择,而以某一个演员的不同
角色、不同演技作为看戏的选择,所以中国戏曲剧场中,名演员的折子戏(在名剧目中最能
表现其演技的片段)专场往往比完整的戏曲故事演出更能吸引人。在演员方面,重演技的结
果锻炼出了演员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如青年演员能扮演老头子、老太婆,老年演员能扮演小
姑娘、小伙子;男演员能扮演女人,女演员能扮演男人。
从以上西方戏剧和中国戏曲的差别中可以看到:西方戏剧力图消除剧情、演员、场景与
观众之间的差异,力争消除欣赏主体与欣赏对象之间的差异,其成就也在这种“消除”之中。
中国戏曲很明确地显示着剧情、演员、场景与观众之间的差异,欣赏主体与欣赏对象之间始
终保持着审美距离,其成就也在这种“距离”之中。
(摘编自陈伟《中国戏曲点燃布莱希特的理论火花》)
材料二:
德国戏剧家贝尔托·布莱希特“陌生化”理论的建构,与中国传统戏曲有着密切联系。
1935 年,布莱希特在莫斯科观看了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演出。这一次观演,对其戏剧理论的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936 年,布莱希特写成《中国戏剧表演艺术中的陌生化效果》一文,
提出了“陌生化”这一重要的美学概念。
布莱希特对欧洲戏剧舞台上流行的“第四堵墙”[注]演剧观极为不满。他指出,欧洲演员
表演时有意把自身隐藏在“第四堵墙”之中。也就是说,演员表演时有意制造舞台表演的真
实幻觉,让观众置身于剧情中并触发其感情,使观众的感情与演员自己的感情相融合,从而
实现舞台表演对观众的同化。在布莱希特看来,这种强调移情共鸣的演剧方式是欧洲戏剧艺
术发展的桎梏。它不仅使演员与观众处于神智恍惚的非理性状态,而且消解了观众的主体意
识和行动意志,也削弱了戏剧的社会作用。而要改变欧洲剧场中舞台上的演员与舞台下的观
众同悲欢的状况,就必须进行戏剧艺术审美思维的变革。
在布莱希特看来,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为欧洲戏剧艺术的变革提供了重要借鉴。他认为,
中国古典戏曲的独特魅力,源于其所遵循的“陌生化”美学原则。其一,演员注意自身与角
色之间的距离。中国戏曲演员在舞台上会有意关注和展示自己的表现手法,用程式化手段刻
画人物。其二,演员注意观众接受与舞台表演之间的距离。“防止观众在感情上完全忘我地
和舞台表演的事件融合为一”,以固化观众的“观察和观看的立场”。由布莱希特的以上分析
中不难发现,“陌生化”被其视为一种戏剧表演技巧以及应有的演剧效果。演员应在舞台上
冷静理智地观察自己的表演,提醒自己不要和被表现的人物融合在一起。演员的这种“陌生
化”表演,也在提醒观众要保持理性观察立场。这样,观众在被演员表演打动的同时,能够
清醒意识到自我作为剧场演出的“观察者”的身份。
布莱希特之所以反对演员表演时和观众观剧时入戏过深,是因为他认为舞台上的表演应
激发观众的陌生感和惊奇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人与事物,往往被人们视为理所当然的存在,
由此导致了人们对日常生活的敏锐感觉的丧失。因而演员应突破那种强调移情共鸣的演剧观
的束缚,用不同寻常的新形式来表现那些人们所习惯的、熟悉的事物,以使观众对这些事物
感到陌生、意外和好奇。如果观众能带着疑问去看待舞台上的演出,自觉反思演员的表演是
否妥当,舞台表演中所呈现的“世界”是否合理等问题,也许就能从中发现、获得新的认识。
陌生化效果的目的,就在于培养观众的主体意识和批判立场,把观众的移情共鸣转化为质疑
反思,深化观众对舞台表演的理性认知。
(摘编自周晓露《布莱希特“陌生化”理论与中国传统戏曲》)
【注】舞台一般只有三堵墙,“第四堵墙”是指舞台和观众之间的一堵看不见的、幻觉的墙。
也就是说,演员表演时应当无视观众的存在,就仿佛自己与观众之间有一堵看不见的墙。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体验理论”强调戏剧的客观真实性,追求剧情、场景的绝对真实,演员完全投入角色,
以使观众更好地沉浸到剧中。
B. 在梅兰芳表演的《打渔杀家》中,虽然舞台上没有小舟,但梅兰芳精湛的表演依然呈现
出细节上的客观真实。
C. 欧洲戏剧舞台上流行的“第四堵墙”演剧观要求演员表演时无视观众的存在,通过移情
共鸣实现对观众的同化。
D. 布莱希特认为,演员表演时只有以不同寻常的新形式来表现不同寻常的人与事物,才能
激发观众的陌生感和惊奇感。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事件过程”的偷窥者或目击者,西方观众以是否真实评判演员和情节,这种观剧
心态是不可取的。
B. 名演员的折子戏专场往往比完整的戏曲故事更能吸引中国戏曲观众,是因为折子戏更能
表现演员的演技。
C. 如果布莱希特没有在莫斯科观看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演出,就不会提出“陌生化”这一重
要的美学概念。
D. 西方戏剧力图消除差异,中国戏曲明确显示差异和“距离”,由此可见,沉浸式演出方式
将会取代中国传统戏曲的程式化表演。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能够产生“陌生化”效果的一项是( )
A. 话剧《如梦之梦》使用环绕式舞台,观众坐在舞台中央的下沉式座区“莲花池”中,座
椅可以 360°旋转,演员在其四周表演。
B. 南京市越剧团的实景戏《红楼梦》把园林中的亭台楼阁变成了一步一景的特设舞台,观
众身临其境,仿佛都成为“红楼梦中人”。
C. 我国第一部漂移式多维体验剧《知音号》,把长江上的行船和大汉口码头作为剧场,重现
了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武汉生活场景。
D. 元杂剧中人物上场往往先念定场诗,如《单刀会》中鲁肃的“定场诗”:“三尺龙泉万卷
书,皇天生我意何如?山东宰相山西将,彼丈夫兮我丈夫。”
4. 材料二论述了布莱希特“陌生化”理论,请简要梳理这一理论的建构过程。
5. 拟组织全体成员前往大剧院观看老舍的经典剧目《茶馆》,作为社长的你,事先要为大家
作一次“观剧素养提升”的微型培训,请结合材料列出你培训发言的要点。
【答案】1. C
2. B
3. D
4. ①先指出理论建构的契机:受到梅兰芳演出的影响。②然后论述理论建构的原因:对“第
四堵墙”演剧观的不满。③接着论述理论建构的借鉴:中国古典戏曲的“陌生化”美学原则。
④最后论述理论建构的目的:培养观众的主体意识和批判立场,深化观众对舞台表演的理性
认知。
5. ①观众在观剧时应尽量避免即席发声或与他人交流,不打扰演员的表演。②观众不仅要
关注剧情,也要关注演员的表现力。③观众要保持理性观察立场,提高主体意识,学会质疑
反思。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场景的绝对真实”错。原文为“以期最大程度地符合剧情的客观真实性”,并不是强调
场景的绝对真实。
B.“呈现出细节上的客观真实”不当,原文为“梅兰芳表现的摇船少女在细节上与客观真实
相去甚远”,梅兰芳表现的摇船少女在细节上与客观真实相去甚远。
D.“只有以不同寻常的新形式来表现不同寻常的人与事物,才能激发观众的陌生感和惊奇感”
错误。文中说的是“演员应突破那种强调移情共鸣的演剧观的束缚,用不同寻常的新形式来
表现那些人们所习惯的、熟悉的事物,以使观众对这些事物感到陌生、意外和好奇”,首先
应是“用不同寻常的新形式来表现那些人们所习惯的、熟悉的事物”;此外,“只有……才……”
说法绝对。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这种观剧心态是不可取的”错误,材料一没有否定这种观剧心态,选项无中生有。
C.“如果布莱希特没有在莫斯科观看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演出,就不会……”假设不成立。观
看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演出只是触发其理论创作的充分条件,选项表述绝对。
D.“沉浸式演出方式将会取代中国传统戏曲的程式化表演”错误。由原文“而要改变欧洲剧
场中舞台上的演员与舞台下的观众同悲欢的状况,就必须进行戏剧艺术审美思维的变革。在
布莱希特看来,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为欧洲戏剧艺术的变革提供了重要借鉴”可知,布莱希特
肯定的是中国传统戏曲的程式化表演,不应是沉浸式演出方式将会取代中国传统戏曲的程式
化表演。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D.定场诗中含有对人物的评价性内容,有利于保持舞台表演与观众接受之间的距离,产生“陌
生化”效果。
ABC 三项都有利于演员、观众入戏,难以产生“陌生化”效果。
故选 D。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第一段,“1935 年,布莱希特在莫斯科观看了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演出。这一次观演,对其戏
剧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936 年,布莱希特写成《中国戏剧表演艺术中的陌生化效果》
一文,提出了‘陌生化’这一重要的美学概念”,先指出理论建构的契机:受到梅兰芳演出
的影响。
第二段,“布莱希特对欧洲戏剧舞台上流行的‘第四堵墙’演剧观极为不满……而要改变欧
洲剧场中舞台上的演员与舞台下的观众同悲欢的状况,就必须进行戏剧艺术审美思维的变
革”,论述理论建构的原因:对“第四堵墙”演剧观的不满。
第三段,“在布莱希特看来,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为欧洲戏剧艺术的变革提供了重要借鉴‘陌
生化’被其视为一种戏剧表演技巧以及应有的演剧效果”,论述理论建构的借鉴:中国古典
戏曲的“陌生化”美学原则。
第四段,“陌生化效果的目的,就在于培养观众的主体意识和批判立场,把观众的移情共鸣
转化为质疑反思,深化观众对舞台表演的理性认知”,论述理论建构的目的:培养观众的主
体意识和批判立场,深化观众对舞台表演的理性认知。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
结合“在剧场里,观众的内心即使被触动,也不会即席发声或者与他人交流,就像在现实中
不敢打扰旁人的生活一样”可知,观众在观剧时应尽量避免即席发声或与他人交流,不打扰
演员的表演。
结合“由于中国戏曲重心在演员的表现力,因而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
不如说看演员能力”可知,观众不仅要关注剧情,也要关注演员的表现力。
结合“陌生化效果的目的,就在于培养观众的主体意识和批判立场,把观众的移情共鸣转化
为质疑反思,深化观众对舞台表演的理性认知”可知,观众要保持理性观察立场,提高主体
意识,学会质疑反思。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铁木前传(节选)
孙犁
在谁家院里,叮叮当当的斧凿声音,吸引了他们。木匠的手艺,多么可爱啊!还有升在
墙角的那一堆木柴火,是用来熬鳔胶和烤直木材的,那噼剥噼剥的声音,也实在使人难以割
舍。在童年的时候,常常就有这样的想法:我们家什么时候也能叫一个木匠来做活呢?当孩
子们吃晚饭的时候把这个愿望向父亲提出来,父亲生气了:“要不,我把你送到黎老东那里
当学徒,你就可以整天和斧子凿子打交道了。”
黎老东是这个村庄里的唯一的木匠,他高个子,黄胡须,脸上有些麻子。看来,很少有
给黎老东当徒弟的可能。因为孩子们知道,黎老东并不招收徒弟。他自己就有六个儿子,六
个儿子都不是木匠。
欢乐的机会,也总是很多的。如果是在春末和夏初的日子,村里的街上,就又会有叮叮
当当的声音和一炉熊熊的火了。这是傅老刚的铁匠炉来村里了。
傅老刚被人们叫做掌作的,他有五十岁了。他的瘦干的脸就像他那左手握着的火钳,右
手抡着的铁锤,还有那安放在大木墩子上的铁砧的颜色一样。傅老刚有两个徒弟,大徒弟抡
大锤,沾水磨刃,小徒弟拉大风箱和做饭。小徒弟的脸上,左一道右一道都是污黑的汗水,
然而他高仰着头,一只脚稳重地向前伸展,一下一下地拉送那忽忽响动的大风箱。孩子们围
在旁边,对他这种傲岸的劳动的姿态,由衷地表示了仰慕之情。
当师父从炉灶里撤出烧炼得通红的铁器,孩子们一哄就散开了,随着叮当的锤打声,那
四溅的铁花,在他们的身后飞舞着。
铁匠们每年要在这个村庄里忙一个多月。早晨,人们还躺在被窝里的时候,就听到街上
的大小铁锤的声音了;夜晚,他们睡在炉灶的边旁,没有席棚,也没有帐幕。只有连绵阴雨
的天气,他们才收拾起小车炉灶,到一个人家去。他们经常的去处是木匠黎老东家。黎老东
是好交朋友的,他和傅老刚的交情深厚,他不称呼傅老刚掌作的,总称呼亲家。
亲家是叫得很熟了。“亲家,亲家,你们到底是干亲家,还是湿亲家?”人们有时候这
样探问着。
“干的吧?”黎老东是个好说好笑的人,“我有六个儿子,亲家,你要哪一个叫你干爹
都行。”
“湿的也行哩!”轻易不说笑的傅老刚也笑起来,“我家里是有个妞儿的。”
但是,每当他说到妞儿的时候,他那脸色就像刚刚烧红的铁,在冷水桶里猛丁一站,立
刻就变得阴沉了。他的老婆死了,留下年幼的女儿一人在家。
“明年把孩子带来吧。”晚上,黎老东和傅老刚在碾棚里对坐着抽烟,傅老刚一直不说
话,黎老东找了这样一个话题。他知道,在这个时候,只有这样一把钥匙,才能捅开老朋友
的紧紧封闭着的嘴,使他那深藏在内心的痛苦流泄出来。
“那就又多一个人吃饭,”傅老刚低着头说,“女孩子家,又累手累脚。”
“你看我。”黎老东忍住眼里的泪说,“六个。”
这种谈话很是知心,可是很难继续。因为,虽然谁都有为朋友解决困难的热心,但是谁
也知道,实际上真是无能为力。就连互相安慰,都也感到是徒然的了。
这时候,黎老东最小的儿子,名字叫六儿的,来叫父亲睡觉。傅老刚抬起头来,望着他
说:“我看,你这几个孩子,就算六儿长得最精神,心眼儿也最灵。”
“我希望你将来收他做个徒弟哩。”黎老东把六儿拉到怀里说。
“我那女儿,也有他这么大?六儿今年几岁了?”傅老刚问。
“九岁。”六儿自己回答。
“我那女儿也是九岁。”傅老刚说,“她比你要矮一头哩,她要向你叫哥哥哩。”
……
傅老刚的女儿到了村里,先投奔了黎老东家。黎老东很是高兴,招呼左邻右舍的女孩子
们来和小客人玩。
“你叫什么名儿呀?”那些女孩子们问她。
“我叫九儿。”小客人回答。
和女孩子们玩了几天,和六儿也就熟了。六儿背着红荆条大筐,提着小镐儿,扬长走在
前头,九儿背一个较小的筐子,紧跟在后面,走到很远很远的野地里去。
六儿不喜欢在村边村沿拾柴,他总是愿意到人们不常到的地方去。他忽然轰起一个窠卵
儿鸟,有时候他又追赶一只半大不小的野兔儿……
“我们赶紧拾柴吧。”九儿劝告地说。
“忙什么?”六儿说,“天黑拾满一筐回去就行。”
这天,他们高兴地捉住了一只短尾巴的小田鼠,晚上带回家里来,装在一只小木匣里。
第二天,六儿拿出小田鼠来,对九儿说:“它在匣里住了一夜,一定很闷,我们叫它在地下
跑跑吧。”六儿把小田鼠放在地下。起初小田鼠伏在他的脚下,一动也不动。六儿嘘它,跺
脚轰它,它跑开了,绕着房根儿转,突然钻进了一个洞。
六儿急了,他问九儿:“你看瓮里有水没有?”
“瓮里干着。”
六儿抓起瓢来,跑到咸菜缸那里,掏来一瓢盐水,灌进了鼠洞。但是不顶事。
六儿失去了小田鼠,心里很难过。
九儿心痛那一瓢盐水……
6.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黎老东是村子里唯一的木匠,有六个儿子;傅老刚是每年春末夏初总要来这里忙活的外
乡铁匠,因为只有一个女儿,傅老刚深感遗憾。
(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