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上半年福建教师资格高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
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满分为 150 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4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
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图 1 所示为高中物理某教科书描述的一个测定反应时间的小实验。
若测得直尺下落的高度为 h,重力加速度为 g,则反应时间为(
)。
A.
h2
g
B.
g2
h
C.
h
g
2
D. gh2
2.图 2 所示为学校实验室常见的三孔插座和三角插头。按照规范,插孔①、②和③分别连
接(
)。
A.地线、零线和火线
C.零线、火线和地线
3.某单摆做小角度摆动,其振动图像如图 3 所示,则关于摆球的速率 v 和悬线对摆球的拉
力 F 说法正确的是(
B.地线、火线和零线
D.零线、地线和火线
)。
A.t1 时刻 v 最大,F 最小
C.t3 时刻 v 为零,F 最大
4.如图 4 所示,半径为 b 的圆环状导线均匀带电,在垂直于环平面的轴线上有两点 P1 和
P2,P1、P2 到环心的距离分别为 b 和 2b;设无限远处电势为零,P1、P2 的电势分别为和,
则为(
B.t2 时刻 v 最大,F 最大
D.t4 时刻 v 为零,F 最小
)。
A.3
B.
5
2
C.2
D.
5
2
)。
5.某同学做双缝干涉实验,开始两缝宽度相等,出现了清晰的干涉条纹;然后他将其中一
缝的宽度略微调窄,且保持两缝的中心位置不变,则(
A.干涉条纹间距变宽
B.干涉条纹间距变窄
C.干涉条纹间距不变
D.不能发生干涉现象
6.某一密闭容器内装有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起初处于状态甲,现设法降低气体的温度同
时增大气体的压强,达到状态乙,则关于该气体,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状态甲的密度比状态乙的大
B.状态甲的内能比状态乙的大
C.状态甲的分子平均动能比状态乙的大
D.从状态甲变化到状态乙的过程中,放出的热量多于外界对气体做的功
7.在极短的距离上,核力将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吸引在一起形成一个氘核,下述说法中正
确的是(
A.氘核的能量大于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能量之和
B.氘核的能量等于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能量之和
C.氘核的能量小于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能量之和
D.氘核若分裂为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一定要放出能量
8.《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规定,高中物理课程由共同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构成。
)。
)。
其中,选修模块涉及的内容,学生可根据兴趣和发展需要选择学习。若某同学希望学习“机
械振动”和“机械波”,他应选学的模块是(
A.选修 3-2
C.选修 3-4
二、计算题(本大题 1 小题,20 分)
B.选修 3-3
D.选修 3-5
)。
9.一质点沿 x 轴正方向运动,其速度按 v=k x 的规律变化,式中 k 是正常数。当 t=0 时,
质点位于原点 O 处。求该质点的速度及加速度随时间 t 的变化规律。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1 题 20 分,第 12 题 30 分,共 50 分)
10.案例:
下面是某同学对一道作业题的解答过程:
题目:图 5 所示电路中,R1=340Ω,R2=230Ω,电源内电阻 r=50Ω。当 S 处于 0 状态时,电
压表(可视为理想电压表)的示数为 72V;当 S 与 1 接触时,电压表的示数为示数为 U1=63V,
电流表的示数为 I1=0.18A。
求:当 S 与 2 接触时,电流表的示数 I2 和电压表的示数 U2 各是多少。
解:设电源电动势为 E,当 S 处于 0 状态时,电源处于开路状态,电压表的示数就是电源的
电动势,所以 E=72V。
当 S 与 2 接触时,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得:I2=
E
rR
2
V
72
50
230
26.0
A
由欧姆定律得
U2=I2R2=0.26A×230Ω=59.8V
答:当 S 与 2 接触时,电流表示数是 0.26A,电压表的示数是 59.8V。
问题:
(1)指出学生解题中的错误,分析错误产生的可能原因并给出正确解法。(10 分)
(2)给出一个教学思路,帮助学生正确解答此类问题。(10 分)
11.案例:
下面是某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摩擦力问题的教学片段。
老师:同学们,大家先看屏幕(图 6),谁能说说 A、B 间的摩擦力有多大?
学生甲:不知道力 F 有没有把 A 和 B 拉动。
学生乙:对!如果 A、B 间没有相对滑动,A、B 之间的摩擦力就是静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
就是 10 牛。如果 A、B 之间有相对滑动,那摩擦力就是滑动摩擦力,大小为 6 牛。
学生丙:没这么简单吧,老师给的好些数据都没用到。
老师:对啦!解物理题首先要认真读题,题中给出的数据都是有用的,哪个数据没用到,解
答一定有问题,这是大家要掌握的。下面看老师怎样解答这个问题。
问题:(1)上述片段中教师的教学有什么不妥之处?(5 分)
(2)学生甲、乙、丙的发言反映其物理学习分别存在什么问题?(15 分)
(3)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理解相关问题。(10 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2 题 12 分,第 13 题 28 分,共 40 分)
12.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图 7 所示为高中物理某教科书“自感现象的应用”一节介绍的日光灯电路图。
任务: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向学生介绍日光灯的工作原理。
13.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关于“抛体运动”的内容要求为:“会用运动合
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
材料二 高中物理某教科书“实验:研究平抛运动”一节的部分内容。
材料三 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已学过匀加速直线运动、运动合成等知识。
任务:
(1)简述什么是物体的平抛运动。(4 分)
(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探究物体平抛运动轨迹”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
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等)。(24 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
2.【答案】B。
3.【答案】B。
4.【答案】D。解析:建立如图坐标系,电荷元 dQ 在 x 处产生的电势为,则整个圆环在 x
处的电势
5.【答案】C。
6.【答案】A。
7.【答案】C。
8.【答案】C。
二、计算题
9.【参考答案】
由 v=k x ,
v
dx
dt
可知:
dx
dt
xk
,
dx
x
=kdt
对该式进行积分
x
0
1
x
dx
t
0
kdt
初始位移和时间都为 0
x
2
k
4
2
t
x=x(t)
v
dx
dt
2
k
2
t
v=v(t)
a
dv
dt
2k
2
a=a(t)
三、案例分析题
10.【参考答案】
(1)学生错误之处在于计算 I2 时没有考虑电流表的内阻;错误原因是学生在分析电路时存
在惯性思维,想当然地认为电流表的内阻忽略不计,对电路图、题干的已知条件缺乏正确的
分析,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分析不严谨。
正确的解法:
设电源电动势为 E,电流表内阻为 r',当 S 在 0 处时,电路处于断路状态,此时 E=72V。
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得:
I
1
U
1
'1
rR
,带入数据,r'=10 。
I
所以 2
E
r
'
r
R
2
230
72
V
10
50
0.25
A
。
,根据欧姆定律得:U2=I2(R2+r')
=0.25A×240 =60 V。
所以,I2=0.25 A,U2=60 V。
(2)教学思路
教师:同学们,在大家做题的过程中我看了几位同学的解题过程,发现绝大多数同学都犯了
一个错误。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下这道题,这道题是典型的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应用。当
我们在研究这类题型的时候,大多数同学都会把电流表和电压表当做理想电表,但是大家再
看一下这道题的题干,能不能把题中的电表当做理想电表呢?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老师,这道题没有说电流表是理想电表,只说了电压表可视为理想电表。
教师:嗯,这就是为什么好多人都犯了一个相同错误的原因,好多同学都把电压表和电流表
当做理想电表,认为题干没有说明就默认为理想电表。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我们要具体问
题具体分析,要时刻有“需不需要考虑电表内阻”的意识。其实这道题是要考虑电流表的内
阻的,大家分析下是为什么?
学生:老师,我发现了,因为大于
R
实1
U
1
U
2
63
V
18.0
A
350
340,所以电流表
的内阻是需要考虑的,其数值为 10。我们刚才都忽略了这点,所以我也感觉很奇怪为什么
题干还有已知条件没用上。
教师:嗯,分析得很对,通过对已知条件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电流表是需要考虑内阻的。
学生:好的,老师,我们明白了!
教师:现在我们把题中电流表内阻这个陷阱解决后,后面就不难解决了。接下来大家继续求
解这道题,要细心。
11.【参考答案】
(1)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并没有设置任何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达到成功
学习的目的,不妥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提问的引导启发方面:教师对于这个问题,没有帮助学生分析题目信息,而是直接将问题
抛给学生回答,没有起到一个良好的引导者的角色,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好。
②评价反馈方面:教师针对学生的错误答案,没有细致分析其出错原因,学生也不能通过教
师的反馈信息获得新的思考,导致学生学水平不高。
(2)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学会学习是每一位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提升自身的
学习水平,“以发展为本”是课堂的根本任务,每一位学生都要学会理解和思考,学会掌握
和运用,学会分析和归纳,学会探索和发现,学会质疑和批判,学会合作和分享。三位同学
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甲同学缺乏学习的自主性,是一种机械学习的表现。甲同学在题目出现之后,根据自身以往
经验,依靠单纯模仿和记忆,不经过思考,直接得出结论“不知道拉力有没有拉动”,对于
物理学习中的困难没有正确认识,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
乙同学没有理解静摩擦力的大小,在思考问题时存在思维定势,认为静摩擦力一定等于外力,
并没有对于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细致的分析,缺乏对于运动过程的感性认识,对于知识应用
不灵活。
丙同学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并没有深入思考,仅仅依靠老师的权威去判断学习的对错,仅仅
从“好多数据都没用到”而判断出其他两位同学做法错误,缺乏学习的自觉性。
(3)教学片段如下:
师:刚才同学们都是针对 A 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分析出 A 物体会受到摩擦力,只是静摩擦
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区别。
师:哪位同学能够将受力分析画在黑板上?
生 1:
BAf
F
师:接下来哪位同学能对 B 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生 2:
师:两位同学的受力分析都很准确,并且力的符号表示也很标准。
师:大家思考一下这里的两个摩擦力有什么关系呢?
生 3:这里的两个摩擦力是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师:A 与 B 之间会不会发生相对滑动呢?
生 1:假设 A 与 B 之间发生相对滑动,那么 A、B 间的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 f=μmAg=6 N,经
过计算得 aA=2 m/s2,aB=6 m/s2。得出 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