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山东省淄博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本试卷共 8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
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区县、学校、姓名、考试号、座号填写在
答题卡和试卷规定位置,并核对条形码。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涂黑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如衢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非选择题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写在答题卡各题目
指定区域内;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严禁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
正带修改。
4.保证答题卡清洁、完整,严禁折叠,严禁在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
5.评分以答题卡上的答案为依据。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每小题 3 分,共 18 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 1~2 题。
立春日,鸟巢夜。(甲)的北京冬奥会开幕了。
漫天雪花,飘飘洒洒。每一朵雪花,都在(乙)一个冰雪故事。冰面如镜,映照大千。世
界的目光,投向这晶莹剔.透的舞台。
北京,奋斗成就“双奥之城”,时光见证笃.行足迹。2000 多个日夜砥砺前行,北京 xié
手张家口,书写着“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时代华章。冰雷健儿相聚五环旗下,这是
“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丙),为着同一个目标,展现更好的自己。
dú 偕 炽 C.tì
dú 携 炽
D.tT dǔ 携 挚
dǔ 偕 挚 B.tī
的邀请一起向未来。
洁白的冰雪,向我们发出最诚 zhì
1.文段中加点字的注音和横线处应填的汉字,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tì
2.文段中(甲)(乙)(丙)三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B.举世瞩目 描述 召唤
A.万众景仰 讲述 呼唤
C.举世瞩目 讲述 召唤
D.万众景仰 描述 呼唤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 北京冬奥会赛场上,从“一‘鸣’惊人”的苏翊鸣,到“会当‘凌’绝顶”的谷爱凌,
运动员们的竞技水平和体育精神,激发了广大青少年对体育的热爱。
B.人们曾经认为:共同的灾难会让人类团结一致然而新冠疫情的全球性流行证明,这只
是一个美好的感望。
C.红墙黄瓦白阶绿树,70 多座官殿 9000 余间房屋,还有护城河、城门、角楼……店主
用乐高乐积木搭建的微缩版故官,吸引了大量行人驻足拍照。
D.人们走路时自然而然地会摆动手臂,你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是进化过程中的遗留
产物,还是因为如果不摆臂,会显得比较憨?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 9%的耕地,养育了世界近 1/5 的人口,有力回答了“谁
来养活中国”的问题。
B.《家庭教育促进法》不仅是一部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文本,也是一部家庭教育知识的普
及读本。
C.“天宫课堂”为发挥中国空间站的综合效益,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多部门
推出的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
D.保护老地名也是保存人们对城市的记忆与感情;有利于增进人们对城市的文化认同
感、归属感与自豪感。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令尊“令堂”“令郎”“令爱”中的“令”字是“美好”的意思,用以表达对自己
亲人的尊重。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
各地的民歌。词语“采风”“风雅”中“风”字的意思即源自此。
C. 1936 年 2 月,毛泽东在行军途中,面对茫茫雪野,胸中豪情激荡,写下了大气磅礴
的《沁园春·雪》,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广阔胸襟和雄伟气概。
D.课文《穷人》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作家茨威格曾为其作传。
6.把下面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段话,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能量守恒定律告诉我们,能量不会凭空产生或消失,液柱上升的过程伴随重力势能的
安增大,因此一定能找到另-种能量在这个过程中是降低的。
②毛细现象第一眼看上去违反自然规律。
③毛细现象是指将一根毛细管浸人液体中,相比管外液面,管内液面会自发向上或向下
发生移动。
④没错,这种能量来自液体的表面张力。
⑤人们常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水会自发往高处移动?
A.⑤①③②④ B.③②⑤①④ C. ②⑤③①④ D.①⑤②④③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共 27 分)
7.默写填空。(8 分):
(1)长沟流月去无声,
,吹笛到天明。(陈与文《临红仙·夜登小阁,忆洛
阳旧游》)
(2)
(3 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齐带来了巨大挑战,但只要我们着于抓住机遇,脑准新的增长
,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
点,经济运行就会呈现“
,
“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民族标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气节与气质。“富贵不
,后天下之乐而乐”(范
”(王湾《次北固山下》)的良好态势。
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
仲淹《岳阳楼记》)的政治胸襟,“
(杜甫《望岳》)的雄心壮……始终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
,死而后已 ”的献身精神,“
,
”
8.阅读下面的古诗,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3 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A 本诗记写战事,表达了将士报效朝廷的忠心。以表浓重颜色的词语写战争场景是本诗
的突出特色。
B.前两句既是写景也是记事,句中的“压”“摧”二字写出了敌军气势之盛,“开”字
表现了守城将士的雄姿。
C.“角声”“秋色”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渲染了战争的气氛,“燕脂”是指塞上的泥土在
夜色下凝成的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壮美。
D.“易水”运用荆轲《易水歌》的典故,烘托了战争的悲壮,表现了将士们舍身报国的
豪情。
9.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16 分)
徐霞客游记二则(节选)
[甲]又西二里,遥闻水声轰轰,从陇隙北望,忽有水自东北山腋泻崖而下,捣入重渊,
但见其上横白阔数丈,翻空涌雪,而不见其下截,盖为对崖所隔也。复逾阜①下半里,遂临
其下流,随之汤汤西去,还望东北悬流,恨不能一抵其下。担夫曰:“是为白水河。前有悬
坠处,比此更深。”余恨不一当其境,心犹慊慊②。 (节选自《游白水河瀑布日记》)
[乙]于是又西南行塍③间,三里,转而西,三里,过一小石梁,其西则平湖浩然,北接
海子,南映山光,而西浮雉堞④,有堤界其中,直西而达于城。乃遵堤西行,极似明圣苏堤,
虽无六桥花柳,而四山环翠,中阜弄珠,又西子之所不能及也。湖中鱼舫泛泛,茸草新蒲,
点琼飞翠,有不尽苍茫、无边潋滟之意,湖名“茈⑤碧”,有以也。(节选自《游茈碧湖日
记》)
[注释]①阜:土山。②谦慊(qiàn):遗馆。③塍(chéng):田间的土埂子。④雉堞(zhì dié):
泛指城墙。⑤茈:zǐ。
(1)根据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语。(4 分)
文言字词
但.见其上横白阔数
丈
遂临.其下流
复逾.阜下半里
有堤界.其中
方法
课内迁移法: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参考成语法:身临.其境
查阅字典法:①越过,超过。②更加。
古今联系法: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
致就见得深了。(《苏州园林》)
解释
A
B
C
D
) (3 分)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而.不见其下截
B.盖为.对崖所隔也 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C.乃.遵堤西行
D.其.西则平湖浩然 其.真无马邪(《马说》)
(3)[乙]文画线句中加点动词运用精当,富有表现力。请结合语境品析其表达效果。(3
分)
其西则平湖浩然,北接海子,南映山光,而西浮雉堞,有堤界其中,直西而达于城。
(4)同是写水,[甲][乙]两文所写之水特点迥异,作者观水之情亦不相同,请概括分析。
(6 分)
三、现代文阅读(共 35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0~13 题。、(15 分)
语言“通胀”
陶琦
①网上有二个看似有趣、实则很严肃的讨论诺题一一“我经历的语言‘通货膨胀’现象”,
向网友征集当今用语越来越夸张描述经常大幅超出事实的例子。
②比如,今人把沉痛于网购时兴奋刺激、事后又懊悔不适的经历,叫作“剁手”;把奇
巧怪诞的想象叫作“开脑洞”把竭尽所能叫作“使出洪荒之力”;面对美食诱惑会说“馋哭
了”,实用效果不错的东西被称为“神器”……现代人正在鼓励并放大语言的虚浮不实程度,
就像 20 世纪初的表现主义流派,对忠实于自然再现的绘画艺术不满,改用夸张、变形的手法
和色彩呈现主题。观众必须收敛着去解读欣赏,才能还原画作里传递的感情和思想。
③有学者认为,每当新旧媒体交替,新的媒体会对信息内容产生巨大影响。当今语言不
开创了一个以速度和消费为重点的时代。信息严重过剩,关注度成了最有价值的资源,发布
者只有通过夸张的语描述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该现象日超常态化,形成了语言上的“内卷”。
④研究信息传播的心理学家发现:人们面对面交流时,通过语言有效传道的信息仅为 7%,
另有 38%由语气和音量的高低传.55%靠面部表情传递。通过向络交流时,人们无法面对面,
只能用文字沟通,产生理解错位是常有的事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语言“通胀”的现
象。
⑤如网上有中学教师培训教程,教导老师 平时和学生用社交软件交流,如果表示知道
了,不能简单回答“嗯”和“哦”,以免学生因看不见老师的面部表情,误以为被教标;老
师必须用“嗯嗯嗯”“哦哦哦”加强语气,表示自已很上心很重视,才能与学生拉近距离,打
成一片。
⑥不过,这种虚火亢奋的表达方式,并没有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反而消解了许多事情
的严肃性,给人一一种不负责任的放纵感。例如,“炸裂”燃”这些极度夸张的形容词,除
了用来吸引人的注意力,本身并没有任何含义,对表达毫无增色作用。这些都是语言泡沫化消
耗词义效力的例子。语言的功能是让大众共享事实而不是本末倒置 4 让本想表达的信息内容
淹没在夸张、虚浮的语言泡沫里。
⑦人们一旦习惯了语言表达中的“通胀”现象,那么当某个词语的新鲜感一过,就会立
即失去意义,并需要诞生更令人亢奋、更情绪化的新词。如此循环往复,最终将导致文化的
枯萎。即使站在观众的角度,人也需要给自己的情绪留下一定的空间,总是处于强烈的感官
刺激下对自己毫无益处。
⑧只有当每个人都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才是改变现状的开始。(选自《联谊报》2021
年 6 月 26 日,有改动)
10.阅读全文,根据提示,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4 分)
什么是语言“通胀”→
1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语言“通胀”指的是当下用语夸张、虚浮不实的表达现象,比如用“美女”称呼所有
→语言“通胀” 的负面作用和危害→ B
A
。
女性就属于语言“通胀”现象。
B.新媒体发布者常常通过夸张的语言描述吸引更多的读者,以制造互联网关注度。
C.第④段列举数据说明了面对面交流时信息传递的三种路径及所占比例,准确说明了名:
语言“通胀”的程度。
D.文中列举了社会生活中许多富有时代气息的例子,表达生动有趣,说理深人浅出。瓜
12.语言“通胀”有哪些方面的负面作用和危害?请概括回答。(4 分)
13.作者对当下的语言“通胀”现象持批评态度,张枫同学不同意作者的观点。请联系
生活体验,结合具体的例子帮他阐述理由。(4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①春天,是被一个叫作萌芽的词唤醒的。
②奉着上天的使者,为自然界的生灵们启开了春之大门。
③童年时,最先看到的,是我家老屋门前的椰树萌芽。清展,我还在被窝里做梦,母亲急
急地摇醒我,说太阳快要晒屁股了,你还赖在被窝里,快起来看柳树吐芽芽。芽芽,她把那
个词重叠起来,叫的是那样顺畅,那样亲切。
④在母亲的熏陶下,我开始对植物的萌芽上心了。天气渐暖,我守候在院子的泥土旁,
等待某个小草的芽芽从地面蹦出来。这样的过程不是徒劳的,好多次,我就捕捉到了从土缝
①春天,是被一个叫作萌芽的词唤醒的。
②奉着天意的使者,为自然界的生灵们启开了春之大门。
③童年时,最先看到的,是我家老屋门前的柳树萌芽。清晨,我还在被窝里做梦,母亲
急急地摇醒我,说太阳快要晒屁股了,你还赖在被窝里,快起来看柳树吐芽芽。芽芽,她把
那个词重叠起来,叫得是那样顺畅,那样亲切。
④在母亲的熏陶下,我开始对植物的萌芽上心。天气渐暖,我守候在院子的泥土旁,等
待某个小草的萌芽。这样的过程不是徒劳的,好多次,我就捕捉到了草芽从土缝里蹦出来。
我注意到,小草出芽时,总是带着鲜嫩的鹅黄色,像刚孵出的小鸡那样的色彩,惹人疼爱。
⑤萌芽,写意的是初春的朦胧之相。芽后的草木,总是绿着面孔,照应着风和日丽,万
物复苏。古代的诗人很早就用上了嫩绿这个词,宋代词人柳永在《西平乐》中写下:“正是
和风丽日,几许繁红嫩绿。”唐代李咸用的《庭竹》诗里也有“嫩绿与老碧,森然庭砌中”
的句子,一直不解“老碧”是什么意思,“碧”是碧绿,而“老”呢?细细琢磨,方才领悟
出是老竹发新叶之态。与此对应,这“嫩绿”应当是刚刚长出的竹笋啊。
⑥率先萌发的嫩绿春草,成为诗人爱春惜春的情感寄托。韩愈作诗,浓彩涂抹,穷形尽
相。《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开头两句写的便是初春之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
近却无。”春雨之后这“近却无”的草色,正是早春时节草木的嫩芽。“最是一年春好处”,
袒露出对立春之相的极尽赞美。此情此景,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晚春之景。
⑦万物吐芽的早春,是诗人内心世界至善至美的境界。
⑧古人描绘新芽,用词极考究。与他的性格一样,辛弃疾用词极为豪放,那句“陌上柔
桑破嫩芽”的“破”字极为传神,幼芽逐渐萌发的姿态和膨胀的力量,如爆竹般脆响,炸裂
开凝冻的空气。
⑨注目新芽,自是阵阵欣喜。杜牧诗亦云,“看著白芽欲吐”,春芽欲吐,心灵复苏,
蕴含着朦胧、含蓄之后的舒适与写意,这是绝佳的审美气象。
⑩草木之萌芽,可以生佳气。古人以为,佳气者,美好的云气也,是吉祥、兴隆的象征。
草木之相,是宇宙间的物象。
⑪春芽,收藏的是光阴。“一寸光阴,一寸萌芽。”这是清代收藏家韩泰华《无事为福
斋随笔》里的句子。寸,言极少,极小。时光,虽是漫无边际,但却是一点点累积而成。从
萌芽的身上看到光阴的,是将生命分分秒秒计算的人。韩泰华是大智之人。一个收藏家,如
果懂得收藏光阴,那绝不是一般人的思想境界。
⑫常常,我会走进不远处的秦岭。那些熬过了寒冬仍挺拔着的乔木、灌木,那些匍匐于
地的草木,初春的节气里无不竞相 (示例)探、冒、顶……(符合语境,生动传神即可)
出新芽, 远看仿佛连成一片,彰显出内在力量的强大。此情此景,虽是多见,可是如果上
心了,这就是人世间的绝佳之境。
⑬秦岭之深邃宽广,完全可以为萌芽这样的词找到适宜的安身之地。鸟儿在山涧飞翔,
牛羊在山坡上啃草,白云在山壁上缭绕,虫子在泥土下鸣叫,为点点嫩芽营造出生命的意境。
我可能不是一个惜时之人,但自从晓得了韩泰华,我就不会忽略这面面山坡的绿芽,守着一
寸光阴,看着一寸萌芽,将自己的生命时光仔细拉长。
⑭无论心境如何,身子陷于一片萌芽的环境里,总会感觉到舒心。人世间如此多烦恼,
何不换个氛围,在大自然中寻求解脱。我钟情于秦岭,不仅是为了吸纳新鲜的空气,更在于
寻找时光如金的那种感觉。
⑮草感地恩,方得其郁葱。那么人呢?对于这滋养了我们身心和精神的春芽,用什么去
感恩它?
⒃人生一路走来,我惊喜地发现,几十个春天的时光,总是被收藏在一个叫萌芽的词汇
之中。
⒄萌芽,是春天出生的词。
⒅萌芽,多么好的表述啊。就像母亲怀抱里的幼童,需要人和大自然的精心呵护,才能
长大。(选自《安徽文学》2022 年 2 期)
14.文章围绕“春之萌芽”重点写了三部分内容,请根据提示,为另外两部分拟写小标
题。(4 分)
③~④段:
⑤~①段:古诗文中的“春之萌芽”
②~④段:
15.文章写“春之萌芽”对诗人和收藏家的触动,角度各不相同。第⑥段⑧~⑨段、①段
分别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请以“唤醒”为关键词组织语言回答。(6 分)
16.结合语境,品味下面语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意蕴。(6 分)
天气渐暖,我守候..在院子的泥土旁,等待某...个小草的芽芽从地面蹦出来。这样的过程不
是徒劳的,好多次,我就捕捉..到了从土缝里钻出来的草芽。我注意..到,小草出芽时,总是带
着鲜嫩的鹅黄色,仿佛刚孵出的小鸡那样的色彩,惹入疼爱。
17.请从下列诗句中选出与本文内涵不相关的项,并结合对诗句和文章的理解陈述理由。
(4 分)
A.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B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C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四、名著阅读(共 10 分)。
18 阅读下面四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工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立地几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但是在泥土的覆
盖下/它们的根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到缠在一起(《艾青诗选·树》,写于
1940 年春)
[乙]总之,没有任何的 B 虫指尚可以让我们事先就能断定,某种昆虫喜欢装死,某种昆
虫不太愿意装死,某种昆虫干脆就拒绝装死。如果不经过实验就先下斯富,那纯料是一种主
观臆测。
[丙]一回是我已经士多岁了,和几个孩子比赛打旋子,看谁旋得多。地就从旁计着焦数,
说道,“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但正在旋着的阿祥,忽然跌倒了,
阿样的婶母也恰恰走进来。她便接着说道,“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
旋不要旋……
[丁]三藏正在此羞惭,行者又发起性来,掣铁棒,往妖精劈脸一下。那怪物有些手段,
使个“解尸法”,见行者棍子来时,他却抖擞精神,预先走了,把一个假尸首打死在地下。
唬得个长老战战兢兢,口中作念道:“这猴着然无礼!屡劝不从,无故伤人性命!”
(1)[丙]段中的“她”是_ A
(书名)中的 B
。[丁]段出自《西游记》中
C_
这一情节。(3 分)
(2)对[甲]文的理解最合理的项是(3 分)
A 表面和谐,实则充满矛盾。
B.表面独立,实则互相依赖。
C.表面孤立;实则紧密团结
D.表面释怀,实则彼此计较。
(3)请用下面这句话作为开头,以“真相”为话题关联以上任意三段文字,写一段主题明
确的话。100 字左右。(4 分)
开头:我们不要被事物的表象迷惑。
五、写作(共 60 分)
19.从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题目一:让我试一试
题目二,下面这段话给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以“快乐”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
角度,写一篇文章。
哲学家康德说,人有三种快乐:
第一种快乐,是因为它给你直接的好处,这是物质上、生理上的快乐;
第二种快乐,是你因为做了正确的事情而感到快乐,这是道德上的快乐;
第三种快乐,是它既没有给你好处,也不涉及道德,比如你半夜听到风吹着落叶掉下来,
感到舒服,感到说不出来的一种心灵上的快乐。(摘自《许子东现代文学课》)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讲述经历,可阐述观点,也可抒发感想。不少于 600
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1.D
2.C
3.D
4.C
5.A
6.A
7.(1)杏花疏影里
(2)盈盈一水间
(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4)先天下之忧而忧 鞠躬尽瘁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C。
9.(1)只
到
越过,超过
隔断
(2)B
(3)这句话描写了桥西是浩荡的平湖,北边和浪穹海子相连,南边映衬山色,而西边城墙
耸立,湖中有堤为界,堤一直往西通到城的美景。“映”是映衬的意思,写出了山光水色相
映衬的美景;“浮”字表现了城墙耸立的情状。表达了作者对茈碧湖美景的喜爱与赞美。
(4)甲文作者因为不能亲临其境一次,心里仍很遗憾。乙文作者表达了对茈碧湖美景的喜
爱与赞美。
10.A 语言“通胀”的形成和运用;B 语言“通胀”需改变。
11.C
12.①消解了许多事物的严肃性,给人一种不负责任的放纵感;②循环往复,最终将导致文
化的枯萎;③总是处于强烈的感官刺激下对自己毫无益处。
13.我觉得语言“通胀”不能一概否定。有一些语言“通胀”的运用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比如,称呼一些女子为“美女”,即使对对方的尊重,也能够引起对方的好感,改善人际关
系。
14.童年时的“春之萌芽”秦岭深处的“春之萌芽”
15.示例:“春之萌芽”唤醒了诗人爱春惜春的情感,唤醒了诗人以考究的语言描绘新芽,
唤醒了收藏家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16.这四个动词,生动地写出“我”观察萌芽出土的样子。“守候”“等待”表现出“我”
的耐心和期待;“捕捉”“注意”表现出“我”的用心和坚持,以及“我”观察到草芽出土
时的欣喜之情。
17.C。理由:本文以“春之萌芽”为线索,依次写了童年时、古诗文中、秦岭深处的“春之
萌芽”,表达了对春天、生命的热爱、赞美之情。“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虽
有“惊见草芽”的欣喜之情,但总体上表达出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
绪。因此 C 项与本文内涵不相关。
18.(1)A《朝花夕拾》B 衍太太
(2)C
(3)示例:我们不要被事物的表象迷惑。比如两棵树,地面上相互独立,地底下却紧密团
结。再比如,有的人之间表面和善,实则内心虚伪,就像鲁迅笔下的衍太太一样;还有《西
游记》中的唐三藏不辨真伪,责怪悟空妖怪。所以我们看问题,要学会辨别真想。莫看江面
平如镜,要看水底万丈深。
19.略
三打白骨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