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九年级第一学期化学期
中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8 小题,每题 1.5 分,共 12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
第 I 卷(选择题共 20 分)
意)
1. 2022 年 4 月 16 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从发
射到返回,神舟十三号的飞行时间长达 6 个月,下列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将火箭从总装车间转移至发射架
B. 飞船与火箭分离进入轨道
C. 飞船在太空中绕地球飞行
D. 返回时进入大气层舱体表面灼烧
【答案】D
【解析】
【详解】A、将火箭从总装车间转移至发射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A 错误;
B、飞船与火箭分离进入轨道,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B 错误;
C、飞船在太空中绕地球 飞行,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C 错误;
D、返回时进入大气层舱体表面灼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 D 正确。
故选 D。
2.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市已经开始实行电动公交出行,推广
太阳能路灯。你认为下列做法与这一理念不相符的是
A. 使用无磷洗衣粉预防水体富营养化
B. 淘汰黄标车减少汽车尾气污染
C. 深埋废旧电池减少重金属污染
D. 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减轻环境污染
【答案】C
【解析】
【详解】A、使用无磷洗衣粉预防水体富营养化,符合环保理念。故对。
B、淘汰黄标车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符合环保理念。故对。
C、深埋废旧电池会造成土壤、地下水重金属污染,不符合环保理念。故错。
D、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减轻环境污染,符合环保理念。故对。
故选 C。
【点睛】熟练掌握环保知识。
3. 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倾倒液体
B. 量取液体
C. 取用固体
D. 熄灭酒精灯
【答案】B
【解析】
【详解】A、倾倒液体药品,瓶塞倒放,标签朝向手心,试管略倾斜与试剂瓶口紧靠,错误;
B、量筒读数视线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持平,正确;
C、取用块状固体药品,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夹取固体药品放在试管口,慢慢竖起试管使
固体药品滑下。错误;
D、熄灭酒精灯不能用嘴吹灭,应用灯帽盖灭,错误;
故选 B。
4. 关于空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由多到少的是: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
B. 稀有气体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气体
C. 最早通过实验得出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是英国科学家道尔顿
D. 工业制氧气是采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此方法属于物理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A、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 78%,氧气 21%,稀有气体 0.94%,二氧
化碳 0.03%,其他气体和杂质 0.03%,故 A 错误;
B、稀有气体一般情况下都不能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但有些稀有气体在一定条件下也
能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其他物质,如氙气可以和氟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故 B
错误;
C、最早通过实验得出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是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故 C 错误;
D、工业制氧气是采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根据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将其分离开,此方
法属于物理变化,故 D 正确。
故选 D。
5. 色态万千的实验现象是化学课一道亮丽的风景。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B. 铁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C.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出现大量的白雾
D.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黄色火焰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生成二氧化碳 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结论,错误;
B、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错误;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是固体,产生大量白烟,错误;
D、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正确。
故选 D。
6. 实验室通过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A.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防止冷凝水回流引起试管炸裂
B. 加入药品后,直接将酒精灯火焰对准药品加热
C. 水槽中有气泡冒出时,立即收集气体
D. 实验结束时,先移走酒精灯再从水槽中移出导管
【答案】A
【解析】
【详解】A、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符合题意;
B、加入药品后,先预热, 然后将酒精灯火焰对准药品加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炸裂,不
符合题意;
C、应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因为一开始排出的是空气,不符合题意;
D、实验结束时,先将导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流,炸裂试管,不符合题
意。
故选 A。
7. 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A. 二氧化碳能灭火,一氧化碳能作燃料——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
B. 热胀冷缩——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的缘故
C. 给轮胎打气——分子之间有间隔
D. 湿的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温度高,分子运动快
【答案】B
【解析】
【详解】A、二氧化碳能灭火,一氧化碳能作燃料是 因为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故
选项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B、热胀冷缩是因为构成物质的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而造成的,分子本身的大小不会发生
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符合题意;
C 、给轮胎打气,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压强增大,分子间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正确,不
符合题意;
D 、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是因为阳光下温度高,分子运动的速率快,故选
项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8. 如图为小明同学制作的某元素一种原子的原子结构模型,外圈上的小球为电子,内圈为
原子核,内圈上的大球表示质子或中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模型表示一种碳原子
B. 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4 克
C. 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2
D. 该原子的原子核由 4 个质子构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外圈上的小球为电子,电子数为 2。因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原子核
内有 2 个质子和 2 个中子。因原子序数=质子数,所以该模型表示一种氦原子。错误。
B、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不是“g”,错误。
C、质子数=核电荷数,所以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2,正确。
D、该原子的原子核由 2 个质子和 2 个中子构成,错误。
故选:C。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题 2 分,共 8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9. 善于归纳是学好化学的法宝,以下归纳正确的是
A. 固体受热后变为气体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B. 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C. 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D. 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A、将某固态物质加热变为气体,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例如冰变为水蒸气,属
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灯泡发光,故选项错误;
C、只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如臭氧和氧气的转化,只生成一种物质,故
选项错误;
D、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故选项正确。
故选 D。
10. 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所以原子核中都含有质子和中子
B. 含氢元素的物质燃烧会生成水,所以燃烧能生成水的物质一定含有氢元素
C. 催化剂 MnO2 能加快 KClO3 分解速率,所以催化剂只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D. 离子是带电的粒子,所以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A、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并不是所有的原子核中都含有质子和中子,如氢原
子原子核内没有中子,故选项错误;
B、含氢元素的物质燃烧会生成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所以燃烧
能生成水的物质一定含有氢元素,故选项正确;
C、催化剂不一定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可能减慢化学反应速率,故选项错误;
D、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可能是电子、质子,故选项错误。故选 B。
11. 化学反应有多种分类,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氧化反应的关系可用如图表示,其中 b
处可表示的化学反应是(
)
A. 石蜡 + 氧气 点燃 水 + 二氧化碳
B. 铁 + 氧气 点燃 四氧化三铁
C. 水 通电 氢气+氧气
D. 碳酸钙+盐酸 氯化钙+二氧化碳+水
【答案】B
【解析】
【详解】A、石蜡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氧化反应,但反应后
生成两种新物质,不属于化合反应,选项错误;
B、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属于氧化反应,且反应是两种物质反应
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符合化合反应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选项正确;
C、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不属于氧化反应,且反应是一种物质反应生成
两种新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选项错误;
D、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既不是氧化反应,也不属于化合反应,
选项错误,故选 B。
12. 已知 2R ﹣有 x 个电子,其相对原子质量为 M(M 为整数),则这种元素的原子中含有的中
子数为(
)
B. M-2
C. x-2
D. M-x+2
A. M-x-2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R 原子得到 2 个电子变为 2R ﹣离子, 2R ﹣离子原子核外有 x 个电子,则 R 原子原子
核外有(x-2)个电子,原子核内有(x-2)个质子,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可
知 R 原子中含有的中子数=M-(x-2)=M-x+2;
答案:D。
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30 分)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 4 小题,每空 1 分,每个表达式 2 分,共 30 分。)
13. 如图所示是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和氧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由此可知,氧原
子核内有______个质子,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_。氧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______,氧
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容易______电子(选填“得到”或“失去”)。
【答案】
①. 8
②. 16.00
③. 6
④. 得到
【解析】
【分析】
【详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圆圈内数字为质子数,氧原子的质子数为 8,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
量为 16.00(元素周期表最下方数字),从氧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氧原子最外层为 6 个电
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两个电子形成阴离子。
14. 根据下列装置,结合所学化学知识回答问题:
(1)写出仪器①的名称:_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 A 装置制取氧气,所选的反应物是_____________,试管口塞一团棉花的目的
是_____________。
(3)用 B 装置制取一瓶氧气,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
(4)用 C 装置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铁架台
(2)
①. 高锰酸钾
②. 防止加热时固体粉末进入导管,
发生堵塞
(3)
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水 氧气
(4)将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 m 导管口,若小木条复燃,则证明氧气已集满
【解析】
【小问 1 详解】
仪器①的名称是铁架台;
【小问 2 详解】
实验室用 A 装置制取氧气,即固体加热型,试管口有棉花,因此为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
试管口塞一团棉花的目的是:防止加热时固体粉末进入导管,发生堵塞。
【小问 3 详解】
实验室选用 B 装置制取氧气,即反应不需要加热,故为过氧化氢在催化剂二氧化锰作用下生
成氧气和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过氧化氢
【小问 4 详解】
二氧化锰
水 氧气 ;
若用 C 装置通过排空气的方法收集氧气,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从 n 端进入集气瓶,验满的方
法是: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 m 导管口,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已经收集满。
15. 先进的催化技术已成为当今化工技术开发和进步的动力,大多数化工生产都有催化剂的
参与。
(1)化工生产使用催化剂的作用是_______。
(2)某小组同学发现,将少量氧化铜粉末放入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H2O2)的分解速
率加快。对此现象,小组同学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氧化铜能否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作出猜想】______。
【实验验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及解释
I.取 A、B 两支试管,各加入 5mL5%
的过氧化氢溶液,仅向 B 试管中加入
0.2g 氧化铜粉末,分别伸入带火星
的木条
A 中无明显现象;B 中
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
B 中产生的气体是______。
的木条复燃
II.向 B 试管中重新加入 5%的过氧化
B 中又产生大量气泡,
反应前后氧化铜粉末的质量
氢溶液,伸入带火星的木条,反应停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固
和_____均没有改变,能作过
止后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固体
体质量为_____g
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拓展延伸】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装置对比氧化铜粉末与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实验均以生
成 25mL 氧气为准,相关数据见表:
实验
5%的过氧化氢溶液的体积
催化剂
待测数据
III
20mL
氧化铜 0.5g
IV
20mL
______
a
b
表中的“待测数据”是指______;若 a>b,则可得出______的催化效果较好。
【答案】
①. 改变反应速率
②. 氧化铜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③. 氧气
##O2
④. 0.2
⑤. 化学性质
⑥. 二氧化锰 0.5g
⑦. 生成 25mL 气体需要的时
间
⑧. 二氧化锰
【解析】
【详解】(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所以化工生产使用催化剂的
作用是改变反应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