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海南公务员申论考试真题及答案-B 卷
一、注意事项
1.本试题由“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 150 分钟。总分 100 分。
2.请在题本、答题卡、草稿纸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
考证号,并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将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涂黑。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4.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5.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考生方可答题。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
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
方可离开考场。
严禁折叠答题卡!
二、给定材料
材料 1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如何不断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山茶村可算是找到了破解“密码”。
曾经的山茶村是个空壳村。十几年前,村集体背负了近 80 万元债务,当时村里连一个像样
的办公地点都没有,更别提为村民办实事了。
村“两委”新的班子组建后,开始了探索创新之路。在新班子组织召开的第一届村民大会上,
大家展开了热烈讨论。交通落后、没有产业基础等是山茶村的劣势,而优势也十分突出,紧
邻南山湖。南山湖不仅水资源充足,而且生物物种丰富,湖边芦苇丛生,还经常有珍稀鸟类
在此栖息,一到节假日,就有大量人流聚集在此休闲娱乐。但由于缺少相应的管理整治,鸟
类栖息地时常变成烧烤点,不少区域甚至乱石堆砌、脏污不堪。
明确了自己的比较优势后,村“两委”最后做出决定:整治沿湖滩地,发展休闲观光产业。
山茶村邻湖沿线的浅滩和斜坡曾经杂草丛生、湿滑不平,村里决定在湖边修建沿湖步道,将
原来的土石斜坡修整为阶梯式的过渡带,并设置了小码头、垂钓区和停车场等公共设施。这
些改造和新建的服务设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人,带来了不错的收益。
山茶村因地制宜,变洼地为聚宝盆,将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经过几年的努力,沿湖滩
地不仅常年碧波荡漾、芦苇密布、水鸟成群,而且沿湖带的休闲观光产业逐渐发展起来,渔
家乐、农家乐、码头汇、映月岛等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休闲观光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不仅为村民创造了更多就业、创业机会,还大大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有了这笔钱,山茶
村“两委”有了发展的底气,除了一部分用于还债外,其余的钱用于扩建沿湖步道、停车场,
增设环湖公园、儿童游乐场等休闲场所,以及用来发展其他集体产业。
村子的主干道上是一个马路集市,有几十年的历史,辐射周边 10 余个村。在集市的中段有
个老电影院,年久失修,已经坍塌。为进一步拓展集体经济收入来源,经村民大会商议,村
“两委”决定在老电影院原址建商用房,由集体出资建设,产权集体所有,房屋租给商户,租
金为每年 5 万元,这笔收益不仅可观,而且十分稳定。
另外,山茶村抓住县里对附近河道进行拓宽的机会,利用挖出的土方复垦土地 30 亩,全部
种植了经济林,而后又将这些经济林流转给农家乐的老板,用于拓展其经营场所和项目范围。
如此一来,既扩大了绿化,保护了环境,又改善了生产条件,延伸了产业链条,拓展了增收
空间。
经过几年的努力,山茶村不仅还清了债务,还能保持集体每年有一笔不菲的收入。“带领一
个村发展就好比过日子,得想方设法多渠道去寻找致富门路,将鸡蛋放到多个篮子,不仅降
低了风险,还提高了收益。”山茶村党支部韦书记说。
有了集体收入后,山茶村开始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修建水利,搭桥铺路,为农业现代化提供
保障。村里先后投入 20 多万元修建了生产渠 6000 米、生产路 12000 米,大大方便了农户。
同时,鼓励农田流转经营,推动农业的产业化和机械化;引导种植大户发展绿色农业,叫响
南山湖品牌,农产品品质和产量不断提升。经过不懈努力,农田的水稻产量翻了两番,土地
流转费也由一开始的 50 元提高到 300 元,再到现在的 700 元每亩。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村“两委”深知,只有引入和发展企业,才能为村集体带来更多的
收益。在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的同时,村里还开始加强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多方招引项目。去
年,鸿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看中了山茶村的基础设施和自然资源,决定在村里投资建设秸秆
收储加工项目。通过充分整合资源、盘活土地、鼓励创业,村里还招引农产品加工厂 3 家、
电子材料厂 1 家,近百名村民实现就地就业。
“蛋生鸡、鸡生蛋,无穷尽,只有让钱生钱,村集体经济收入才能源源不断,才能为群众办
更多的实事好事。”韦书记说。
材料 2
古道是前人探索出的交通路网,千百年来,沿途的风光、典故更让它魅力无限。随着时代的
变迁,许多古道逐渐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但在 S 县,古道的修复、再现和发展,让人感受
到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历经长久的沉寂,正伸展出新的枝桠,将它途经的城镇乡村,一齐融
入发展的脉络之中。
古道上斑驳的树影,把 S 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资源站张站长的思绪拉回到六年前。“S 县的
所有古道,我都走过。”他说,“随着人们走进大山、拥抱自然的兴趣日益浓厚,古道成为开
展森林休闲养生体验活动的重要载体,这也是推动古道修复的重要原因之一。2016 年县里
把‘加快古道修复’列为十大民生实事之一,我和规划设计团队花了三四个月时间梳理、勘测
全县的古道资源,发现许多古道的贯通性、历史性、人文性和景观性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
古道修复讲求“修旧如旧”,还必须站在更宏观的视野上系统考虑,比如,怎样以古道为纽带,
串联、贯通起周边的乡镇。因此,S 县在规划古道修复工作之初,就将建设具有带动意义的
古道系统作为目标。
沿着 S 县上古乡茶岭古道一路攀爬,游客们可抵达的最顶端是“一峰九崖”中最负盛名的奇石
山峰——神女峰。其间,通向山顶的最后 2 公里山路,是在原先两条小路的基础上修整而成
的,也是古道修复时特意设计打造的延伸段。
“在已修复的古道中,类似的延伸段设计可以让上山的游客选择另一条古道下山,体验沿途
多个古迹景点,不走回头路。”古道修复规划设计专家吴教授说,“将古道与新设计的延伸段
交织形成新的系统,带动区片联动,这是 S 县古道修复的最大特色。”
古道贯穿了 S 县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据初步统计,古道沿线有自然景观资源 800 多个,民
宿、农家乐 300 余家,人文古迹 400 多处,涉及民间传说 100 多个。当下,古道的文化、
美景、风情,正成为“两山”转化、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
为更好地将古道资源融入到名山、古镇、古村开发之中,2019 年,S 县开始谋划将古道修复
工程纳入花园城镇建设中。2020 年,又将古道修复工程与文化名山、古镇、古村的建设等
一起纳入诗路文化带建设,让古道修复与乡镇建设相得益彰。
S 县汝溪乡筋竹岭是传说中徐霞客游天台山的首餐地、首宿地,这是汝溪乡最引以为傲的文
化资源。汝溪乡党委陈书记说:“古时,筋竹岭古道是进入天台山的官道,一大批文人墨客经
此前往天台山,留下众多诗词歌赋。现在,游客们通常会在这里读一读碑文,体验往返 1
小时左右的古道行,再驱车前往汝溪山水穿越拓展基地。”围绕古道,汝溪乡打开了发展思
路,徒步、漂流、越野、露营……古道成了汝溪乡最重要的发展资源。
修复古道,更像是在历史记忆中寻找新生。地处天台山深处的洞鹿乡花茂村一度处于区域发
展的中下游,而在天茂旅游发展公司刘经理看来,也正是因为地处深山,花茂村很好地保留
了古民居、古廊桥、古道、古树、古民俗特色,这“五古”正是花茂村后发起跑的优势所在。
2021 年 2 月,花茂村和隔壁的青茂村分别入股,与 S 县文旅集团签署整村运营协议,成立
了天茂旅游发展公司。
公司成立之初便瞄准当地特色资源,利用村里的古民居,在古道口开了一家“乌养”村味馆,
打造“乌养”系列产品展销厅。游客们走完古道,通常会在这里歇歇脚,也带一些当地的特色
农产品回去。
“我们从两个村流转了 270 亩梯田,种植乌米。”刘经理说,吃乌米饭、舞龙灯、提线木偶等
传统习俗都在这里保留传承。以此为灵感,公司开发了乌米茶、乌米酒、乌米粽子等系列产
品。去年,乌米系列创造了 150 多万元的销售额,还为当地村民发放了 40 余万元的劳务工
资。不久前,S 县天台山片区的乡村入选省首批 100 个未来乡村试点。从交通的角度来看,
古道不再是第一要道,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古道已成为沿途城镇乡村迈向未来的新动力。
材料 3
H 市 P 县和 Y 县过去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近些年来,P 县虽然取得了一定发展,但镇与镇之
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却越来越突出,而 Y 县则打出了一套乡镇集群化建设的“组合拳”,有效
推动了县城、乡镇协同高质量发展。
●P 县核心区由四个邻近乡镇组成:水门、仁和、三汇、永兴。水门镇规模最大,常住居民
约 12 万,永兴约有 5 万居民,三汇和仁和不到 2 万。水门镇以宠物用品制造闻名,不仅有
完善的宠物养殖、宠物食品生产、宠物美容、宠物乐园等产业链条,生活服务业也发展迅速,
如修建了星级酒店、配套建成了完善的交通设施和大型污水处理厂。
仁和镇地势起伏,盛产老树岩茶。前些年,镇上刮起一波开荒种茶、兴办茶厂之风,现如今,
大量茶厂倒闭,店铺人去楼空。曾在镇上开店的李先生回忆:“最景气的时候,镇上一大半
门店都在销售茶叶,借着茶叶的热度,镇上修建了多家豪华酒店,还办起了茶文化博物馆,
很是热闹。”“说实话,我当时就不太看好,那里交通不便,高速在那边没有出口,到县城还
要绕几十里盘山路。如果不去进货,谁大老远跑去喝茶、逛博物馆?”曾前去考察货源的吴
老板觉得,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单一是仁和镇发展的硬伤。
三汇镇三面环水,风景秀美,当地的柑橘曾小有名气,但因为柑橘采摘后往外运输成本高、
储藏技术欠缺,大多只能内销。杨女士家有几十亩橘园,行情不好的时候,即便免费相送,
别人都嫌麻烦。“都说水门是县域副中心,其实我们跟水门离得很近,他们的道路交通、产
业链条、信息服务不晓得为什么就是辐射不到我们这边。”
锑矿开采是永兴镇的支柱产业。“采矿会导致污染,这是显而易见的,但这是我们的主要收
入来源,做好废水处理是我们的重点工作。”永兴镇党委余书记表示。为此,镇上修建了一
座污水处理厂,用于处理厂矿污水和民用废水,同时,锑矿厂也投入大量资金完善和改建了
排污设施设备,该厂与水门的污水处理厂相距不到 2 公里。
●Y 县华福蛋厂已经尝到了协同发展的甜头。每天一大早,蛋厂的货车都会从华昌街道出发,
经毗邻的中山镇到市里送货。以前走的是弯弯绕绕的乡间小道,路窄道远,还时不时堵车。
自从华昌路北延工程建成,单程用时减少了 20 分钟。
华昌路北延工程于 2020 年 4 月通车,这条 800 多米的双向四车道柏油路,连接起了华昌街
道与中山镇。华昌街道张主任介绍:“项目涉及两地的道路改造、设施提升、农户拆迁等,
我们和中山镇进行了充分沟通和全方位谋划,最终共同出资、携手打通了这条‘断头路’。交
通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促进了两街镇的充分融合。”除了华昌路北延工程,去年,双方
还打通了另一处瓶颈路。
在 Y 县南港片区,变“一地独有”为“全体共享”的集成招数也开始发挥作用。“我们希望从乡
镇集群发展的角度,以集约、互补为前提,打造一个‘美镇圈’。”Y 县乡镇集群化建设办负责
人说。南港片区构建了以沙河镇为核心,辐射周边乡镇的“1+N”发展模式,打破原有行政区
划,实现全域一体化规划、组团式发展、协同性建设,打造“15 分钟公共服务生活圈体系”。
以沙河镇为核心,南港片区高标准建设公共服务中心、生产服务中心、旅游集散中心、智慧
治理中心等设施 16 处,打造辐射南港片区的“全域型村镇服务圈”,同时减配重复设施。“周
边乡镇不再单独建设污水厂,而是将污水接到沙河镇污水处理厂。”沙河镇党委刘书记说,“邻
近的风林镇以红色旅游为特色,原本规划了高档酒店,但考虑到沙河镇已有五星级酒店,风
林镇就不再重复建设了。”
2021 年 5 月,Y 县广桥镇、文峰街道和北路街道共建的广文北经济园区正式开园。“我们园
区重点打造中高端制造业产品生产集群,产权为三镇街共有,租金等收益由三地共享。每个
镇街各派一名领导参与园区管理,并通过每半月一次的碰头会共商建设大计、共享招商引资
资源。”园区管委会文主任说。与此同时,广桥镇聚焦现代化高端农业产业;文峰街道重点
打造工业特色型美丽乡镇;北路街道全力升级“工业+居住”型未来社区。如此,3 个镇街在
集群化建设中既通力合作,又各有侧重,既打破行政壁垒、共享建设资源,又发挥独特优势、
形成自己的特色“名片”。
入驻园区的北环科技公司陈经理说:“最初我们公司选址并不在这里,但园区的产城融合式
集群平台吸引了我们。这里不仅有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也有将生产区与生活区完美融合的
各种网络。我们预计 2022 年能在这里实现 3 亿元的产值。”“原来我们担心集群化建设也很
难打破不同乡镇之间的条块阻隔,但县里积极推广应用集行政管理、民生服务、社会治理等
为一体的‘云政通’智慧服务平台,全面打造数字化在线政府,实现跨区域跨部门协同联动、
一事联办,有效解决了企业和居民的各方面难题。”文主任说。
材料 4
“走,去璧云摘樱桃!”四月里,璧云区头塘镇的樱桃园内,绯红欲滴的樱桃和翠绿的树叶相
映成趣,沉甸甸地挂满枝头。一到周末,这里便游人如织。自区委区政府 2017 年确定“四城”
建设目标以来,璧云区生态之城、文化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的图景渐渐浮现,一个承
载着璧云市民理想生活的高品质生活示范区逐渐成型。
从地铁 1 号线璧云东路站下车,远处驶来的是圆滚滚、萌嘟嘟的空中有轨电车“云巴”。2021
年通车的“云巴”不仅方便了璧云市民的出行,更以其智能、绿色、经济的特点为市民的高品
质生活穿针引线。搭乘“云巴”一路飞驰,城市的美景还未看够,林湖公园站便到了。“不管
来多少次,我们都觉得林湖公园美不胜收。”每天晚饭后搭“云巴”去林湖公园散步,已成为
市民罗先生一家的习惯。林湖公园占地 1500 亩,既紧邻璧云区新商业中心,又是天然“氧吧”,
园内绿树成荫、鲜花常开。为了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璧云区打造了 35 座生态公
园、68 个生态广场。“生态公园建设以‘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为总思路,构建城区三大水系
绿廊,实现景城融合,避免同质化重复性建设。”璧云区城市管理局林局长说。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在春华体育公园,市民雷女士正在给孩子念刻在景
观石上的《二十四节气歌》。像这样传播民俗文化、介绍历史故事、解读诗词歌赋的石刻,
在璧云区大大小小的公园随处可见。“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度挖掘璧云千年文脉,塑造
城市精神,以文明之风彰显儒雅风范,持续打造新时代文明典范城市。”璧云区委宣传部黄
部长表示,“让文化浸润城市、深入人心,是璧云区城市建设之魂。”
为此,璧云区不断涵养城市文化深度,实施“城市记忆工程”,大力保护文庙等文物古迹,多
形式再现古道文化、抗战文化等历史文脉;实施文艺精品工程,努力推出“璧云原创”“璧云
出品”等匠心之作。如今,在三道湾公园里,古村落、茶铺等主题场景重现了明清时期古驿
道上的浩然意境;在枫凌塘湿地公园内典雅大气的状元桥两侧展示着当地本土名家字画;在
林湖汽车露营公园里,老照片与仿古城墙巧妙搭配。一个个传统文化元素让千年儒雅之风在
城市中吹拂,汇聚成当代璧云人的文化之根、自信之魂。
2022 年 3 月,集招才引智、招商引资、城市宣传、项目孵化等功能为一体的“璧云人才”APP
上线,璧云区着力打造人才建设品牌,从建立高端人才“管家”机制,到评选表彰“璧云英
才”“璧云工匠”“璧云创客”,使各路人才在璧云区的获得感满满。在智力资源支撑下,璧云
区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一方面,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发展新能源、人工智能、集
成电路等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另一方面,提档升级菜园、果园、花园,打造集观
光游览、休闲度假、品尝采摘为一体的新业态。采摘节、艺术节等活动活力四射,“引爆”
乡村旅游。从“璧云樱桃”“璧云肉兔”等品牌影响力提升,到举办国际半程马拉松赛、西部动
漫节,从规划建设国家级数字文创产业园,到继续申办量子信息安全托管全国运营基地,璧
云区坚持产城融合的发展逻辑,不断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
“亲爱的小朋友:欢迎你来到我们身边,你像一轮旭日,晨曦中积攒着力量和希望……”6 月 1
日,璧云区行政服务中心内,“新手”母亲朱女士从“出生一件事”礼包中抽出一封信,柔声读
起来。除了写给新生儿的信,礼包里还有孩子的社会保障卡、出生医学证明和居民户口簿。
“我是昨天在线上申请的,没想到今天就可以领取了。”朱女士高兴不已。“出生一件事”是璧
云区行政服务中心的一项特色服务,该服务将曾经分散在不同部门的多个事项集中在线下 1
个窗口,解决了新生儿出生相关事项办事繁、材料多、多头跑的难题。自 2021 年 5 月试点
运行以来,该服务广受群众好评。区行政服务中心王科长介绍,在“出生一件事”基础上,“入
学一件事”“退休一件事”等都已形成初步方案,预计今年秋季将试点运行。“这些事看起来不
起眼,却能让市民收获的幸福从‘小’一直到‘老’。”王科长说。
坐落于秀湖街道的三泉康养小镇,以专业的养老服务闻名于区内外。智慧健康养老云平台带
来安心,“快乐管家、生活管家、健康管家”三大管家服务带来舒心,多种多样的娱乐项目带
来开心,老年群众的各种需求在康养小镇基本都能得到满足。2021 年以来,璧云区逐渐形
成“高端有引领、社会有服务、兜底有保障”的养老服务体系,已建设 15 个镇街养老服务中
心、45 个社区养老服务站和 54 个村级互助养老点。
三、作答要求
请你根据“给定资料 1”,谈谈山茶村是如何通过“蛋生鸡,鸡生蛋”的方式破解村集体经济发
展密码的。(20 分)
要求:全面、准确、有条理。不超过 300 字。
请你根据“给定资料 2”,谈谈对“古道已成为沿途城镇乡村迈向未来的新动力”的理解。(20
分)
要求:全面、准确、有条理。不超过 300 字。
假如你是 P 县政府办的一名工作人员,请结合“给定资料 3”,梳理 P 县在乡镇建设中存在的
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30 分)
要求:
(1)问题梳理全面,准确;
(2)所提建议与问题对应,具体明确、切实可行;
(3)不超过 400 字。
假如你是璧云区委宣传部工作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 4”,拟写一篇反映璧云区“四城”建设
成就的宣传稿。(30 分)
要求:
(1)紧扣资料,内容全面;
(2)条理清晰,语言生动;
(3)不超过 400 字。
一、参考答案:
1.发展休闲观光产业,获得经营收入。整治沿湖滩地,修建步道,建设各类公共服务
设施,吸引游客,开发高质量特色休闲观光项目。
2.出租经营性资产,获得租金收入。集体出资,建设集市商用房,复垦土地种植经济
林,流转给商户经营,用于拓展经营场所及项目范围。
3.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土地流转收益。完善农业基础设施,鼓励农田流转经营,推动
农业化、机械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提升产量和品质。
4.引入发展企业,获得外部投资。加强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整合资源、盘活土地、
鼓励创业,多方招引项目。
二、参考答案: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古道具有景观、文化、经济等带动意义,推动沿途村镇不断发展,
具体有:
1.串联沿线旅游资源,带动旅游业发展。在修复古道的贯通性、历史性、人文性、景
观性的同时,设计打造延伸段,交织形成新的系统,带动区片联动,连接沿途自然景观、人
文古迹、民间传说中的地点和民宿、农家乐,提升游客旅游体验。
2.利用旅游业,探索乡村发展新模式。联通旅游资源丰富的村落,开展专业化运营;
集中流转土地,规模化种植特色农产品;深挖特色资源及传统习俗,开发系列深加工产品,
于村内展销,增加村民工资收入。
三、参考答案:
一、问题:乡镇间道路不连通,交通运输不便。建议:进行道路延伸、改造,乡镇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