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测试卷及答案浙教版C卷.doc

第1页 / 共23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5页 / 共23页
第6页 / 共23页
第7页 / 共23页
第8页 / 共23页
资料共23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测试卷及答案浙教版 C 卷 一、感觉世界 1.(2021 八下·慈溪期中)人的五种基本感觉及相应的感觉器官 触觉的感觉器官是 ;嗅觉的感觉器官是 ;味觉的感觉器官 是 ;听觉的感觉器官是 ;视觉的感觉器官是 。 【答案】皮肤;鼻;舌;耳;眼 【解析】触觉是通过皮肤接触物体来感觉外界的刺激;嗅觉是通过鼻来感触外界的气味刺 激;味觉是通过舌感受味道的刺激;听觉是通过耳来感受声音的刺激;视觉是通过眼来感 受光线的刺激; 2.根据皮肤的结构,回答以下问题。 (1)皮肤是人体中最大的 。 (2)在炎热的夏季,大量分泌汗液以调节体温的是 。 (3)在寒冷的天气,能使汗毛竖起来的是 ; (4)能够感受外界的冷、热、触、压等刺激的结构是冷敏小体、热敏小体、触觉小体等, 它位于 内。 (5)当皮肤流血的时候,说明已经伤到 部位,而其中又含有 , 因此我们感觉到痛。 【答案】(1)器官(2)汗腺(3)竖毛肌(4)真皮(5)真皮;感觉神经末梢 【解析】(1)表皮由上皮组织组成,真皮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真皮内由丰富的血管和感 觉神经末梢.所以皮肤由上皮、结缔、肌肉和神经四大组织组成,是人体最大的器官; (2)当环境周围的温度较高时,汗腺周围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多,有皮肤散发的 热量增加;同时,汗的排出量也增多,汗液的蒸发能带走人体(或动物)的一部分热量, 所以皮肤对人体(或动物)的体温调节具有重要作用;
(3)当外界气温低时,真皮内的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由体内带来的热量减少,直接 由皮肤散出的热量减少,皮肤对人体(或动物)的体温调节具有重要作用.在寒冷的天气, 汗毛下的竖毛肌收缩,使汗毛竖起来.是皮肤调节体温的表现; (4)含有真皮内由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能感受外界的各种刺激; (5)真皮内由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触觉小体),皮肤出了血,则说明已经伤及了 皮肤的真皮,并且感觉疼痛。 3.我们来认识一个我们的鼻子吧:鼻梁挺括,是因为鼻子内有由骨和软骨做成的支架,使 气体能畅通的出入,这说明鼻子内有 组织;鼻子还能使我们闻到各种气味,这 说明鼻子内有 组织,鼻黏膜也分泌黏液,这说明鼻子内有 组织,我们 能煽动鼻翼,这说明鼻子内有 组织.由此我们知道,鼻子是由多种组织构成的, 具有通气,嗅觉等功能,属于嗅觉器官. 【答案】结缔;神经;上皮;肌肉 【解析】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如皮肤的上皮,小肠腺上皮, 消化道壁的内表面等;肌肉组织主要由肌细胞构成,具有收缩、舒张功能.如心肌、平滑 肌等;神经组织主要有神经细胞构成,能够产生兴奋和传导兴奋,如大脑皮层;结缔组织 的种类很多,骨组织、血液等都属于结缔组织,具有连接、支持、保护、营养的作用. 鼻子内有由骨和软骨做成的支架,使气体能畅通的出入,这说明鼻子内有结缔组织; 鼻子还能使我们闻到各种气味,这说明鼻子内有神经组织; 鼻黏膜也分泌黏液,这说明鼻子内有上皮组织; 我们能煽动鼻翼,这说明鼻子内有肌肉组织. 4.为测试不同部位的皮肤对触觉的敏感度,甲同学利用一绘图笔在乙同学皮肤上某些部位 画上测试区。乙同学蒙上眼睛后,甲同学用针轻触测试区上的每一点(每次用力相等), 当乙同学感觉到针触时,就说“是”。将乙同学有正反应(即乙同学能感觉到针触)的百 分比记录下来,结果如下表: 皮肤部位 手背 手掌 正反应百分率 50% 85% 指尖 100% 前臂 75% (1)对触觉最敏感的测试部位是 ; (2)在实验过程中,乙同学有时未能感觉针尖的触动,原因是 ; 【答案】(1)指尖(2)皮肤→传入神经→脊髓→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语言中枢→传出
神经→发声器官 【解析】(1)皮肤的结构是由表皮和真皮组成的.表皮由上皮组织组成,真皮主要由结缔 组织构成,真皮内由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据表可知:指尖对触觉最敏感;(2)学 生 Y 从感到针触而到说“是”的神经传导途径:皮肤→传入神经→脊髓→大脑皮层的感觉 中枢→语言中枢→传出神经→发声器官. 5.(2021 七下·临海期末)周末,小明同学跟随学校劳动实践团队走进草莓园,看到了一 个个红草莓躺在绿叶中间。他摘下一个,闻到了特有的香味;送进嘴里尝起来,“又酸又 甜的“…… (1)小明运用了哪些感觉器官? (说出一个即可)。 (2)小明看到草莓后形成视觉的部位是 (选填“视网膜”或“大脑”)。 (3)小明在草莓园里待了一会后,再也感觉不到起初那种香味了,这是因 为 。 【答案】(1)眼或鼻或舌(2)大脑(3)嗅觉中枢适应(嗅觉疲劳) 【解析】(1)小明用眼睛看到了红草莓,将草莓送进嘴里,品尝草莓的味道,因此运用了 眼睛和舌头感觉器官。 (2)草莓反射来的光线进入小明的眼睛,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经过 晶状体等的折射,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当视网膜上对光线敏感的感觉细胞获得图 像信息时,会通过视觉神经将信息传到大脑的特定区域,大脑立即处理有关信息,就形成 了视觉,因此看到草莓后形成视觉的部位是大脑。 (3)人的嗅觉也很容易产生适应,如果感受器持续受到某种刺激,其产生冲动的能力会 随刺激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减弱,这叫做感受器的适应,因此小明在草莓园里待了一会后, 再也感觉不到起初那种香味了, 这是因为嗅觉中枢适应。 6.(2021 七下·诸暨期中)“科学就在身边”,请解释下列生活现象。 (1)“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 诗人描写春晴天暖,鸟语花香的山村美景。从诗中“花气袭人”和“鹊声穿树”可知, 诗人获取信息的感觉器官分别是 和 。 (2)每年 4 月份的东白湖到处都是成片的油菜花,油菜花主要靠 传粉的。(选 填“虫媒”或“风媒”) (3)这个季节大批的枇杷上市,一个枇杷中往往有很多粒种子,说明其花的一个子房内 有多个 。
(4)铁皮石斛生态基地通过组织培养方法进行育种苗,组织培养在生殖类型上属于 (“有性生殖”或“无性生殖”)。 【答案】(1)鼻;耳(2)虫媒(3)胚珠(4)无性生殖 【解析】(1)“花气袭人”和“鹊声穿树”,指的是花香和声音,鼻子可以闻到花香,耳朵 能听到声音,因此诗人获取信息的感觉器官分别是鼻和耳。 (2)油菜花的花瓣嫩黄微薄,花瓣精致,散发香气,吸引蜜蜂采蜜,因此油菜花主要靠 虫媒传粉的。 (3)枇杷中的种子是由胚珠发育而来的,多粒种子说明子房内有多个胚珠。 (4)铁皮石斛生态基地通过组织培养方法进行育种苗,组织培养是不需要两性细胞结合 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过程,属于无性生殖。 二、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7.声速: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来说,声 音在 中传播速度最快,在 中传播速度最慢。声速还与介质的 有关,在 15°C 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 米,气温每 1°C,每秒传 播的距离约增加 0.6 米。 【答案】固体;气体;温度;340;升高 【解析】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来说,声 音在固体 1 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声速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在 15° C 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 340 米,气温每升高 1°C,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 0.6 米。 8.根据你学习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分析并解决以下实际问题。 (1)古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中的鸟声、风声分 别是 体、 体的振动发出的。 (2)北宋时期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成 的箭简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 。 (3)将一颗石子抛入水中,若距击水处相同距离的水中、空中、岸边分别有一条鱼、一 只小鸟、一个人,则最先听到击水声的是 ,这是因 为 。 【答案】(1)固;气(2)固体传声比空气快 (3)鱼;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快 【解析】(1)古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中的鸟声、风
声分别是固体、气体的振动发出的。 (2)北宋时期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成 的箭简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固体传声比空气快。 (3)将一颗石子抛入水中,若距击水处相同距离的水中、空中、岸边分别有一条鱼、一 只小鸟、一个人,则最先听到击水声的是鱼,这是因为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 中的传播速度快。 9.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 , 这说明了 是 。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 ,这种思维方法叫做 (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 “转换法”或“类比法”)。 (2)如图乙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 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 是: 。 (3)如图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 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 【答案】(1)乒乓球被弹起;发声体在振动;将音叉的振动放大;转换法 (2)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轻小物体(3)空气 【解析】(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 起,这说明了发声体在振动。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将音叉的振动放大,这种 思维方法叫做转换法。 (2)如图乙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 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我的改进方法是: 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轻小物体 。 (3)如图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 弹起。该实验能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10.(2021 七上·平阳月考)小丽用两把伞做了一个“聚音伞”的实验,如图所示,在右边 伞柄的 A 点挂一块机械手表, 当她的耳朵位于 B 点时听不到表声,把另一把伞放在图中 左边位置后,在 B 点听到了手表的滴答声,这个实验表明声音也像光一样可以发生 现象,“聚音伞”增大了人听到声音的 ,手表声在两伞之间传播依靠的的介质 是 。 【答案】反射;响度;空气 【解析】这个实验表明声音也像光一样可以发生反射现象;“聚音伞”可以有效减弱声音 的发散,增大了人听到声音的响度。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手表声在两伞之间传播依靠的 介质是空气。 11.(2021 七下·仙居期末)声音是我们每天都在感觉的。 (1)如图 1,手拨动压在桌边的尺子,发现尺子振动,同时有声音发出,说明声音是由 于物体 产生的。 (2)如图 2,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入密闭的瓶中,不断抽气,可以感觉到声音越来越轻, 甚至将要消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 。 【答案】(1)振动(2)介质(或空气) 【解析】(1)如图 1,手拨动压在桌边的尺子,发现尺子振动,同时有声音发出,说明声 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2)如图 2,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入密闭的瓶中,不断抽气, 可以感觉到声音越来越轻,甚至将要消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或空气)。 12.(2021 七下·嵊州期末)小明学了声音的知识后,对材料的隔音性能很感兴趣,于是他 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①搜集各种材料,如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袜子; ②把钟放到一个盒子里,将衣服盖在钟上方,然后逐渐远离盒子直到听不到嘀嗒声,记
下此时人离盒子的距离; ③依次分别将各种材料盖在钟上方重复以上实验,得到下表的数据。 材料 衣服 报纸 平装书 塑料袋 袜子 听不见钟声的实际距离/m 2.1 2.8 3.7 5.2 1.2 (1)小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的声音响度越 (选填 “大”或 “小”)的原理。 (2)根据实验数据,上述待测材料隔音性能最差的是 。 (3)根据小明的实验结果,可以作出一个推测:表面 的材料隔音性能较好。 (选填“平整光滑”或“粗糙多孔”) 【答案】(1)小(2)塑料袋(3)粗糙多孔 【解析】(1)小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的声音响度越小的原理。 (2)根据实验数据可知,使用塑料袋隔音时,听不见声音的距离最远,则上述待测材料 隔音性能最差的是塑料袋。 (3)根据小明的实验结果,可以作出一个推测:表面粗糙多孔的材料隔音性能较好。 三、耳和听觉 13.如图是人耳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鼓膜接受声波刺激产生振动,然后通过[ ] 传到内耳,刺激 [ ] 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 ] 传导到大脑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2)调查表明,当前中学生听力下降十分严重,为了保护耳和听觉,我们需要养成科学 的用耳习惯: ①感冒引起鼻咽部炎症时,要及时就医,否则病菌有可能通过 进入中耳引起中 耳炎。 ②不要经常戴耳机听高分贝的音乐,因为长期如此有可能损伤 ,使听力减退。 【答案】(1)⑤;听小骨;⑧;耳蜗;⑦;听神经(2)咽鼓管;鼓膜 【解析】(1)鼓膜接受声波刺激产生振动,然后通过[⑤ ]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⑧]耳 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⑦] 听神经传导到大脑的听觉中枢,形成
听觉。 (2)①感冒引起鼻咽部炎症时,要及时就医,否则病菌有可能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 中耳炎。 ②不要经常戴耳机听高分贝的音乐,因为长期如此有可能损伤鼓膜,使听力减退。 14.()学习科学要学会利用书籍的信息进行反思,并从中获取新的信息。 (1)如关于声音的速度,课本上是这样描述的:在 15°C 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 340 米。从描述中反思,我们可以得到:声音的传播速度与 和 有关。 (2)当音调或响度改变时,示波器上所显示的内容也会改变。如图甲中给出了相同时间 内两个不同音调或响度的发声体 A 和 B 振动的图像,其中 的音调高。而乙、 丙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 是乐音的波形图。 【答案】(1)介质;温度(2)发声体 A;乙 【解析】(1)根据“15℃”和“空气”可知,声音的传播度与介质和温度有关。 (2)根据甲图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A 有 3 个波峰,而 B 只有 1 个波峰,因此 A 的频 率大,音调高。乙中波形非常有规律,而丙中波形杂乱无章,因此乙是乐音的波形图。 15.(1)音调:指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 ,频率越 , 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 。 (2)响度:反映的是声音的强弱,取决于声源的 、与声源的 和 不同的人对声音的感觉。 (3)音色:不同发声体的 不同,发出的音色就不同。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 与特色。 (4)声音的三个特性: . 【答案】(1)频率;大;低(2)振动幅度;距离(3)材料、结构(4)音调、响度和音 色 【解析】(1)音调:指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频率越大,音调 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2)响度:反映的是声音的强弱,取决于声源的振动幅度、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