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3年浙江舟山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4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8页 / 共14页
资料共14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3 年浙江舟山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一、社会实践 为提升同学们的劳动素养,学校拟开辟校外劳动实践基地,请你参与相关活动。 【任务一 布置文化墙】 1. 为宣传农耕文化,筹备组准备在基地围墙上配上相关图画,请同学们一起参与讨论。 组长:我认为可以在墙上画常用农具。看,这是我画的。 你:好主意!同学们不一定认识这几种农具,我来注一下拼音,再用汉字写出来。 (1)(chú)______头(2)______(lián)刀(3)铁(qiāo)______ 组长:不错啊!这三个字有不少共同点,你是否也有发现? 你:考我?这难不倒我,我可以从造字法、部首等角度去探究发现:(4)______ 2. 筹备组准备在墙上配一副对联。组长写好了上联“麦浪涌绿波 稼穑园前留愿景”,三位组员各自对了 下联,请你挑选最合适的一个( ) A. 犁轻耕沃土 古今黎庶乐耕耘 B. 田风传野籁 桑麻事内话来年 C. 农桑扶社稷 千载耕耘皆事业 【任务二 命名种植园】 3. 下图是劳动实践基地规划图。请你从古诗文中寻找灵感,参照 B 园区的命名方式,给 C 或 D 园区命名, 并解说你的创意。 古诗文提示:《钱塘湖春行》《卜算子·咏梅》《桃花源记》…… 规划方案:基地分为 4 个园区,分别种植粮食作物、蔬菜、树木和花卉。 命名解说:B 园区种植蔬菜,取名为“蔬乐园”,创意来源于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中的“欢 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用“蔬乐园”命名,既点明此处种植的是蔬菜,又能体现同学们在劳动实践中 体验到的快乐和收获的满足。
【任务三 说服好朋友】 4. 学校决定让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基地的管理。朋友小舟表示:我们平时学习忙,没有时间;再说也没种植 经验,不能参与管理。请你说服..他。 二、文化传承 班级开展“文化传千古,非遗焕新彩”探究活动。请你阅读以下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前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 现形式。如何让非遗焕发新彩?让我们从这次活动开始,成为非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一起去探索打开非 遗的无限可能。 独家采访: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加入非遗名录? 让我们来采访一位名录上的“老前辈”,听听它的看法。 受访者档案 姓名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 艺 居住地 浙江、福建等 年龄 最早可追溯至北宋名画 采访问题:______ 我不认同。我诞生于古代“舟楫 不通”的生存难题之下,是古人在与 水的共生中探索出的发明创造。我和 我的非遗伙伴们,都是中华民族在漫 长历史中实践与创造的结晶。如果任 由我们消失,那么失去的将是整个民 族的历史支撑。 《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距今 已近千年 特点 不用钉,不用铆,不需要 呢? 您加入非遗名录的初衷是什么 桥墩桥柱支撑,桥身坚固,造型别致 成就 中国桥梁建造技术的 “活化石”,技术含量之最;世界桥 梁史上仅有的品类 师徒之间口传心授,家族手艺代代相 传,曾经是我们最主要的传承方式。 但随着时代变迁,人们对我们的关注 和需求越来越少,愿意了解、学习非 遗的人更是少见。无人传承就意味着 消亡,为了获得更多的重视和保护, 我就有了这样的想法。 受访者“讲述”:加入名录,非遗会有什么不同? 我们的受访者还“讲述”了它加入名录前后的情况,一起来看看吧。
加入名录前 明清时期 加入名录后 2008 年 仅浙江、福建境内就有 200 多座木 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 拱桥掌握营造技艺的工艺世家有 30 多个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此为生的工匠有 500 多人 2009 年 1949 年—2000 年 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 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 年至今 政府大力支持,出台各种保护方案 木拱桥不能通行载重车辆、无法适 和措施专业的木拱桥施工队成立,负责 应现代交通需求上百座木拱桥因自然或 维修、重建和新建木拱桥 人为原因损毁,剩余数量不足 100 造桥 工匠相继改行或去世,剩余人数不足 60, 传承基地兴起,成为新桥和新工匠 技艺面临失传风险 的摇篮 木拱桥文化走进校园,融入中小学 校本课程 (选自 2022 年 5 月《课堂内外(初中版周刊)》有删改) 焕发新彩:打开非遗,有哪几种方式? 保护非遗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它从非遗名录里走出来,在人们的奇思妙想下,焕发新的活力。 打开非遗 浙江实践 方式 实例 意义 桐乡姑嫂饼制 非遗+研学 作 姑嫂饼与研学结合,使研 学不止是旅行体验,更能让人 亲身参与它的制作,真切感知 到它背后的人文底蕴和教育 意义,从而乐意学习姑嫂饼的
制作技艺,让它走进我们的日 常生活。 独特的舞蹈、音乐、服饰、 节庆、习俗等方面的非遗元 素,借由“印象西湖”进行实 景演出,来充分展现这些非遗 “印象西湖” 非遗+演艺 的文化精髓,让我们感受到古 实景演出 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从而提升我们高雅的审美情 趣,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 非遗+文创(民宿、节庆 任务一 学会采访提问 5. 根据受访者“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回答,补写出第一个采访问题。 任务二 设计打开方式 6. 舟山也有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请你借助材料,结合生活经验,为“舟山渔用绳索结编织技艺”设计一 种合适的“打开方式”,简要阐述做法及意义。 【链接资料】 舟山渔用绳索结是渔民在长期渔船作业、网具制作及日常生活中广泛运用的绳结。舟山渔用绳索结编 织技艺传承于海岛民间,是海岛特有的手工技能,是先辈传给我们的宝贵的非遗文化。 任务三 理解活动目的 7. 你认为班委组织这次探究活动,最想达成的目的是什么( ) A. 鼓励同学们参加研学活动,体验非遗魅力 B. 认识非遗,了解非遗变化 C. 使同学意识到要保护非遗,让它焕发新彩 D. 宣传保护非遗的重要意义 任务四 思考非遗未来 8. 班级就“如何阻止非遗的消亡或失传并让它焕发新彩”这一话题展开讨论。请你综合思考,参与讨论, 就这一话题发表看法。
文学社开展散文阅读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怀念蛙鼓 三、故乡况味 ①乡下的四五月间,一切都像从油塘子里提出来一样,光亮亮的,鲜艳艳的。村东头的禾苗已长得碧 油油的了,黄瓜蔓、南瓜蔓拼命往上窜;芥莱、兰草,田字草也赶趟儿似的,聚满了田野;青蛙这时的嗓 门也像上了油的齿轮,声音又脆又亮。一到夜里,音乐会更隆重了。先是一只青蛙领唱,“呱——呱—— 呱”,清脆有力。然后是大合唱,“呱呱呱,呱呱呱……”霎时,万流齐发,如万马奔腾,如浪涛汹涌, 气象恢弘。这场大合唱持续了三四个小时,接下来又是二重唱,童声独唱…… ②它们各自把最美的音色献给你,一声比一声响亮,一声比一声抒情。它们有鲜明的节奏感,有长短 不同的曲调,有弦音,有乐音,有强音,有弱音,时而齐唱时而合唱,不需要指挥更无需歌谱。它们分明 是天生的歌者。歌声如行云流水,在这长夜里,让你忘记了忧虑,在这美妙的天籁之声里徜徉……它们仿 佛是在歌颂这美好的家园,在庆祝即将来临的生命盛季。 ③村头的晒谷坪里,乡亲们一边摇着蒲扇,一边聊着家常。听到这热闹非凡的蛙鼓,大家心底便有了 着落,有了依靠,一个好年成仿佛就在眼前了。 ④我们小孩子就从人群中溜出来,有的一手提一个瓶子,一手拿一把扇子,跑到田边去捉萤火虫;有 的提一根钓竿在田边钓青蛙。父母说不要往深草里走,小心蛇。因此,大家都不敢走远,只在近地方耐心 地呼唤:“呱——呱——呱。”就是钓不到,大家也毫不在意,毕竟“醉翁之意不在蛙”。夜深了,大合 唱也渐渐地低下来,换成了很抒情的女生清唱,“呱——呱——呱”,像催眠曲一样在空旷的田野飘荡, 越发衬出夜的宁静。孩子们也倦了,躺在晒谷坪的草席上,伴着蛙声入眠。 ⑤这是我童年里最温馨的记忆。蛙声聒噪使我感到生命的奔腾和美好。试想:月白风清的晚上,万籁 寂静是不是有一点单调和阴森?只有蛙声的合鸣才是乡村生活的原汁原味。 ⑥如今,随着父母工作的变迁,我从乡村走到城镇。在都市里生活久了,“蛙鸣蒲叶下,鱼入稻花中” 便只是一个遥远的意象了,儿时那种恬静的田园生活,我已不敢奢望能亲临。“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 处不鸣蛙”“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蛙鸣夜半寻荷 塘,误作星辰友人灯”……这些美好的精致在社会发展的车轮中已经被碾得粉碎,“蛙声一片”的美好童 年也只能期待着在梦中出现了。 ⑦今年的清明节,当我再一次回到家乡,再一次静立田头,等候蛙声的洗涤时,我失望了:苍白的月 光下是一望无际的田畴。没有虫鸣,也没有了蛙鼓。只有偶尔几声低低的叹息:“呱——呱——呱。”不 远处又来了一群扫荡者。那些穿梭不息捕蛙的灯火像残忍的鬼子的探照灯。萤火虫销声匿迹,只有死亡的 火光威胁着一切,吞噬着一切。我不由颤栗起来…… ⑧辛弃疾曾乐观地写道:“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当蛙声疏落时,稻花不香、丰年不再
的噩运离我们还会远吗? ⑨今夜,我又听到了蛙鸣,如此的亲切,如此的温馨,它如初夏夜里拂动着的暖风,沿着情感的脉络 缕缕入心。然而,情绪中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忧虑。但愿人们在聆听美妙的蛙鸣时能有爱护之心。用 心去感受,用耳去聆听,不要用手去欣赏,不要用嘴去品尝。让我们的城市也保有一丝自然的地方,为了 那些虫、鸟、蛙,也为了我们自己。 ⑩突然想起了齐白石的一幅国画,题曰《十里蛙声出山泉》。画里除一条溪水中的十几只蝌蚪外,并不 见一蛙。而你仿佛看到了在不远处,蛙们的悠闲与自在,仿佛能听到一片片如歌如吟的蛙鼓,嘹亮而宏阔…… ⑪怀念蛙鼓。 (选自散文集《活在尘世中》有删改 作者简默) 9. 结合全文,根据括号中的提示,品读下面两个句子。 (1)霎时,万流齐发,如万马奔腾,如浪涛汹涌,气象恢弘。(连用比喻,有何妙处?) (2)但愿人们在聆听美妙的蛙鸣时能有爱护之心。(句中“聆听”一词用得是否妥当?) 10. 文章多处引用或化用古诗词名句。请以第⑥段为例,概括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11. “比较”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选择下面一篇散文与《怀念蛙鼓》进行比较,说说两篇散文运用的 主要写作手法有何不同。 A《老山界》 B《白杨礼赞》 C《五猖会》 12. 本文被报刊编辑选中,安排在“乡村与城市”栏目中发表。请结合文本内容,揣摩编辑这样安排的原 因。 四、文人风骨 程本立,字原道,嘉兴崇德人。少读书,不务章句。闻金华朱彦修兄弟得考亭之学①于白云许谦,乃往 就学焉。 丁卯,从王朝京师。被累,谪云南长官司吏目。留家大梁,自以一仆之任。时所部百夷煽诱为逆,本 立单骑深入,为书开谕逆顺利害,由是诸夷感悦归顺,边事以息。 西南当王师初靖,余孽尚骄,时西平侯沐英、布政使张紞以本立统须守御,因自誓曰:“吾当以死救 此一方。”遂不避艰险,山行野宿,自楚雄、姚安以逮②大理、鹤庆、丽江、水昌,咸赖其抚绥安辑。自是 民得安业,军得着伍,本立之力也。 (选自《革除遭事二》有删改 作者明•黄佐) 【注释】①考亭之学:指朱熹之学。②逮:至。 洛阳七里桥命儿还大梁,是日风霾大作,晚色忽开,一诗自遗。 明•程本立 我老西行几日还,归心随尔过崤关。
晚晴扫得离愁去,稳坐车中饱看山。 (选自《巽隐集》卷一) 【任务一 阅文知人】 13. 认真阅读文本内容,将下表填写完整。 时间 筛选文本信息 概括人物经历 我的学习批注 闻金华朱彦修兄 年轻时 弟得考亭之学于 远道求学 “就学”可理解 白云许谦,乃往就 为(1)______ 学焉。 被累,谪云南长官 “谪”字学过,理 丁卯年 (2)______ 司吏目。 解不难,耶! 为书开谕逆顺利 云南任上 害,由是诸夷感悦 (3)______ 归顺,边事以息。 “诸夷”是否就 是“西和诸戎” 中的“诸戎” 呢? 军民安居乐业,全 王师初靖后 (4)______ 西南建功 是程本立的功劳 啊! 14. 语言现象要学会梳理。根据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从学过的文言文中再举两例。 词类活用 例句:山.行野.宿。 句 1:______ 句 2:______ 【任务二 悟诗识人】 15. 文学社想以程本立的诗为蓝本制作一个微视频,在校微信公众号上推送。请你结合诗和文...,完成视频 脚本创作。 镜头 画外音:内心独白
背景 人物特写 风吹尘飞,天色阴 晦,驿路上一辆马车渐 行渐远,徒留两道车 辙。 儿啊,我已老迈, 这一别不知何时再见。 狠心命你返回,望着阴 (1)______ 沉天色,我的心仿佛正 随你一起经过崤关。望 你一路顺利,平安归 家! (2)___。山脚下,桥 边一车,车帘微微掀 (3)______ 安坐车中,面向青 山,神态怡然。 起。 【任务三 诗文颂人】 16. 校微信公众号设立了“文人风骨”专栏,上一期推介的是范仲淹。请你综合诗文内容....,参照示例,写 一段话来推介程本立。 【示例】 范仲淹历经艰难,但勤奋乐观,终有所成。镇守西北边疆期间,他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卒,招徕诸羌 并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他敢于直言强谏,虽屡遭贬谪,但始终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 救时弊,积极进取,信念坚定,诠释了文人的铮铮风骨。 17. 诗言志,文载道。请你根据积累,补全名句,感受高尚情操。 许多古代文人也都有自己的风骨。周敦颐借莲花“(1)__________,(2)__________”来表达自己不 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苏轼任密州太守,希望“会挽雕弓如满月,(3)__________,(4)_______”, 不忘报国初心;陆游以夜雨梦境入诗,“夜阑卧听风吹雨,(5)__________”,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拳拳之 心。 他们都是真正的君子,和古今无数仁人志士一样,诠释了“富贵不能淫,(6)__________,(7) __________”的风骨,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精神力量。我们青少年,也要继续弘扬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8. 按要求写作。 五、感悟收获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