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8下半年江西教师资格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资料共11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8 下半年江西教师资格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 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40 分) 1.下列使用电流表测量小灯泡电流的电路,连接正确的是( ) 2.图 1 所示为初中物理教学常用的一个演示实验。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 硝化棉,再将活塞迅速下压。该实验希望学生观察的现象及用以说明的是( ) A.硝化棉变色,筒内气体温度降低 B.硝化棉体积减小,热胀冷缩 C.硝化棉燃烧,筒内气体内能减小 D.硝化棉燃烧,筒内气体内能增大 3.有些球类比赛会在开赛前用猜硬币正反面的方法来决定谁先开球。如图 2 所示,若裁判 员以 5.00 m/s 的速度竖直向上抛出硬币,不考虑空气阻力,则该硬币能上升的最大高度约 为( ) A.1.27 m B.1.35 m
C.1.40 m D.1.54 m 4.一列简谐横波沿 x 轴正方向传播,频率为 5 Hz。某时刻的波形图如图 3 所示,其中 A、B 两质元的横坐标分别为 x=2 cm 和 x=16 cm。从该时刻算起,当质元 B 的位移和速度与图 3 所示时刻质元 A 的运动状态相同时,所需的最短时间为( ) B.0.12 s C.0.14 s A.0.08 s 5.如图 4 所示,玻璃管内封闭了一定质量的气体,气柱长度为 l,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为 h。 若温度保持不变,把玻璃管稍向下压一段距离,则( D.0.16 s ) A.h、l 均变大 B.h、l 均变小 C.h 变大 l 变小 D.h 变小 l 变大 6.下列能正确反映原子核的人工转变的方程是( ) A. B. C. D. 7.有一质点在 x 与 x 间受到作用力 F,若此质点系统的总机械能守恒,其势能 U 与位置 x 关系为抛物线,如图 5 所示。其中 x 处为抛物线的最低点,则下列选项中,可代表质点在 x 与 x 之间所受作用力 F 与位置 x 的关系图是( )
8.如图 6 所示,在光滑绝缘的水平面上方,有两个方向相反的水平方向匀强磁场,PQ 为两 个磁场的边界,磁场范围足够大,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分别为 B=B、B=2B。一个竖直放置的边 长为 a、质量为 m、电阻为 R 的正方形金属线框,以速度 v 垂直磁场方向从图中实线位置开 始向右运动,当线框运动到分别有一半面积在两个磁场中时,线框的速度为 ,则下列结 论中正确的是( ) A.此过程中通过线框截面的电量为 B.此过程中回路产生的电能为 C.此时线框的加速度的大小为 D.此时线框中的电功率为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 9.“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保护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意 识”是初中物理课程目标之一,结合教学实例简述如何落实。 10.简述学习密度 这类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应该注意的问题。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1 题 20 分,第 12 题 30 分,共 50 分)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11.案例: 学习了“机械和功”相关内容后,某教师为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了相关测试。其中一 题某学生的解答如下: 题目:如图 7 所示,重为 20 N 的物块 A 由静止从光滑斜面顶端滑下,最终静止在水平面上。
斜面高 5 m,长 8 m,物块在斜面上滑动时间为 5 s,在水平面上滑动距离为 12 m。 求:①物块在水平面上滑动过程中,重力对物块做的功; ②物块在斜面上滑动过程中,重力对物块做功的功率。 解:①设重力为 G,由已知物块水平距离 s 为 12 m,根据功计算公式得: 重力做功:W=G·s=20 N×12 m=240 J ②由已知斜面长 L 为 8 m,根据功计算公式得: 重力做功:W=G·L=20 N×8 m=160 J 设功率为 P,已知时间 t 为 5 s,根据功率定义公式得: 功率: =32 W。 答:物块在水平面上滑动重力做功 240 J;在斜面上滑动重力做功的功率为 32 W。 问题:(1)指出这道测试题能检测学生所学的知识点。(4 分) (2)给出题目的正确解答。(6 分) (3)针对学生解答过程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或思路,帮助学生解决此类问题。 (10 分) 12.案例: 下面是初中物理“质量”一课的教学片段。 上课铃响了,老师开始上初中物理“质量”一课。 老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质量”一节。我们知道,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 组成的。比如,教室里的桌子、凳子、书本,以及我们大家都是由物质组成的。有的物体含 有的物质多,有的物体含有的物质少,我们把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叫物体的质量。比如,桌 子比凳子大,含有的物质就多,桌子的质量就比凳子的大。知道了吗,有谁能再举个例子 甲同学:小明比小强胖,质量比小强大。 有同学小声说道“小明是虚胖”,引来同学们的一阵笑声。 老师:上课严肃点,不能乱开玩笑。下面我们讨论质量与物体的状态、形状和位置的关系。 大家看 PPT(图 8),先思考一下。 一分钟后。 老师:冰融化成水,质量变了吗? 学生乙:老师,质量没变。
老师:很好,在小学科学课中我们已经学过,冰是—— 学生乙:固体。 老师:水是—— 学生乙:液体。 老师:很好,冰融化成水,物体的状态发生了变化,什么没发生变化 学生乙:质量没变。 老师:你怎么知道质量没变呢 学生乙:不知道。 学生丙:可以用秤称它有多重。 老师:很好,由于时间的关系,老师就不在这里称量了,不过根据经验我们知道,冰融化成 水,它的质量是不变的。 学生甲:老师,我发现买的矿泉水放入冰箱冰冻后,有的塑料瓶会胀大,它的质量会不会变 呢? 学生乙:刚才我们已经学过,冰融化成水,质量不变,那水冻成冰,质量也不会变。 老师:同学乙说得对,水没增加也没减少,质量就不变,大家要记住黑板上的结论(图 9)。 问题:(1)对该教学片段的问题和不足给予评述。(15 分) (2)针对该片段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设计一个教学片段(或教学思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 质量的含义。(15 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12 分,第 14 题 28 分,共 40 分) 13.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 图 10 为初中物理某教科书“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一节中关于“保险丝的作 用”的一个演示实验。
任务:(1)说明该演示实验“观察保险丝的作用”的设计意图。(4 分)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片段。(8 分) 14.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关于“扩散”的内容标准为:“观察扩散现 象,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加以说明。 材料二 初中物理某教科书中有关“内能和热量”一节中关于“实验探究:温度对扩散的影 响”如下所示。(科教版九上 012) 材料三 教学对象为初中三年级学生,已学习过分子动理论基本内容等知识。 任务:(1)简述扩散的含义。(4 分) (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实验探究:温度对扩散的影响”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 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等)。(24 分) 一、单项选择题 1.A 2.D 3.A 4.C 5.B 6.B 7.A 8.C 二、简答题 9.【参考答案】 “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保护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的第五 条目标。这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观念、环保意识等角度对学生的学习目标提出了要求。在落 实课程目标时,要做到:①重视科学探究式教学;②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③ 在科学内容教学中落实;④加强物理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比如,在学习“声现象”时,安排学生自由探讨如何控制噪声;在学习“光现象”时,教授 学生什么是光污染,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何减少光污染;在学习“电功率”时,指导学生 观察家中各种用电器的铭牌或说明书,让学生思考结合生活实际如何节约用电。 10.【参考答案】 在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的物理量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强调概念的本质属性。学生时常会有一些定势思维,教师需要正确引导,帮助其深刻 理解物理含义。比如在学习欧姆定律的变形式 时,学生可能会简单地认为电阻与电 压成正比、与电流成反比。所以,教学中要着重强调电阻是导体的固有属性,并非由电流及 电压所决定。 (2)强调数学关系式的物理意义。对于 W-t 图像,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切线斜率的绝对值表 示该时刻的瞬时功率, 则表示 t 时间内的平均功率;对于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曲线 上任意一点的斜率没有任何物理意义。 (3)强调单位。以速度为例,国际单位是 m/s,其他常用单位还有 km/h,在具体计算时要 注意区分。 三、案例分析题 11.【参考答案】 (1)功和功率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2)正确解答: ①物块在水平面上滑动时,运动方向时刻与重力方向垂直,重力对物块做功恒为零。 ②物块在斜面上滑动过程中,下降的高度 h=5 m, 根据功计算公式得重力做功 W=Gh=20 N×5 m=100 J。 设功率为 P,已知时间 t=5 s,根据功率公式得 功率 =20 W。 (3)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大家先看看题目中要求的物理量,再读题目,这样读题时就可以有针对性得寻 找需要的信息。题目中要求的物理量是什么 生:第一问求物块在水平面上滑动的过程中,重力做的功。 师:怎么求功呢从题目中所给的信息能够求出来吗 生:功等于力乘以位移,题干已经给出了重力的大小和物块在水平面上运动的长度。可以直 接求出功,W=G·s=20 N×12 m=240 J。 师:你能说说做功的条件吗? 生:第一,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第二,物体发生了位移;第三,力与位移的夹角不等于 90°。 师:说得非常准确,你在求重力做功时,判断过吗是否满足重力做功的条件呢 生:物块水平面上滑动时,重力沿竖直方向,运动方向为水平方向,它们相互垂直,所以物 块在水平面上滑动时重力不做功。 师:对,在求功时,我们要先根据做功的条件判断,再进行解答。第二问要求解的物理量是 什么怎样计算 生:求下滑过程中重力对物体做功的功率,功率的定义式是 。 师:我们知道时间是 5 s,那重力在下滑过程中做功是多少呢 生:我知道了先根据做功的条件判断,重力是做功的,所以 W=G·L=20 N×8 m=160 J。再
把数据代入功率的定义式就能计算了。 师:能解释一下功的定义式 W=Fs 中各个字母表示的物理意义吗 生:W 表示功,F 表示力,s 表示沿力的方向移动的距离。 师:对比你列的式子,能发现什么问题吗? 生:我知道了,沿重力方向的移动的距离应该是下降高度。 师:现在大家把这个题的解题思路重新整理一下,想想自己出现的问题,避免以后再犯。 生:好。 12.【参考答案】 (1)①教师角色的把握: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由“传授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 “合作者”,该教师没能很好地转变自己的角色,单纯地将概念直接灌输给了学生,没有有 效合理地引导,这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相悖的。 ②教学内容的处理与合理性:该教师首先是将教材中的概念直接挪移到课堂展示的 PPT 上, 再将内容灌输给学生,这种做法极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 是教教材。此外,教学内容的安排过于生搬硬套,看似合情合理的例子实质上没有抓住物理 概念的本质,且前后没有合理的逻辑性,整节课程其实 只提及了教材上关于质量的定义,一切看似解释的举例说明其实只是简单的导人过程,对于 概念的本质没有任何解释说明,即忽视了物理思想、方法的合理渗透。 ③教学方式的选择:表面上看,教师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对于 学生的一种幽默式且切中要害地反驳提问教师不仅没有合理解释反而一味斥责,表面上有师 生互动过程,实质也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总之,对于教学而言,这是一种不符合课程标准 的理念的方式。 (2)教学片段: 上课铃响了,老师开始上初中物理“质量”一课。 师:世界上有很多物体,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老师展示的这些物体,同学们能给他们分一下类 吗? 生:桌子、椅子是一类,铁锅、铁锤、钉子是一类,梳子、塑料盆是一类。 师:同学们这样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呢? 生:组成的材料不同。 师:桌子、椅子、铁锅、铁锤、钉子、梳子、塑料盆都是我们常见的物体,组成这些物体的 材料我们叫做物质,不同的物体含有的物质一样多吗? 生 1:不一样,桌子比椅子大,物质要多一些。 生 2:铁锤所含的物质要比铁钉所含的物质多。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具体,生产、生活中我们经常要知道物质的多少,比如金属的多少,买 菜时白菜多少、西红柿多少等,那么,我们怎么衡量物质的多少呢? 生:用秤称,买菜他们都是用秤称量的。 师:同学们真善于观察生活。我们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字母符号 m 表示。常用 的测量工具就是刚刚同学们说的秤。那同学们知道质量的单位吗? 生 1:千克,符号是 kg,我见过 10 kg 的油。 生 2:还有克,符号是 g。 生 3:吨也是,特别多或特别重的东西都用吨衡量。 师:同学们真棒,千克、克、吨这些都是质量的单位,同学们知道他们的大小关系吗? 生:1 kg=1000 g,1 t=1000 kg。 师:老师还有个问题,同学们都知道物体的状态是可以发生改变的,如果物的状态发生改变 了,那么物体所含有的物质的多少会发生变化吗?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