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
试题及答案
A 卷(共 100 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 24 分)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娉.婷(pīng)
摇曳.(yì)
忧戚.(qì)
成吉思汗.(hán)
B. 轻觑.(qù)
C. 恣睢.(suī)
亵渎.(dú)
拮据.(jū)
宽宥.(yòu)
矫.揉造作(jiǎo)
褴.褛(lán)
五行.缺土(háng)
D. 诓.骗(kuāng)
豢.养(huàn)
遁.词(dùn)
孜.孜不倦(zhī)
【答案】B
【解析】
【详解】A.摇曳.(yì)——yè,忧戚.(qì)——qī;
C.五行.缺土(háng)——xíng;
D.孜.孜不倦(zhī)——zī;
故选 B。
2. 下列句子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B. 必先敬业,才会有乐业,理至意明。
C. 我们之间已隔了一层可悲的厚嶂壁。
D. 未知的东西,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
【答案】D
【解析】
【详解】A.竟折腰——竞折腰;
B.理至意明——理至易明;
C.厚嶂壁——厚障壁;
故选 D。
3. 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朝统治集团自吹自擂....的“中兴大业”美梦,一转眼间已彻底化为灰烬。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B. 这位“学霸”的学习能力实在很强,很多知识都能见异思迁....、融会贯通。
C. 听到法庭最后的宣判,这个作恶多端的“杀人狂”歇斯底里....地哀嚎起来。
D. 两岸企业家携手壮大民族经济,“台独”分裂势力散布的谣言不攻而破....。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自吹自擂”指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结合本句“‘中兴大业’
美梦”“一转眼间已彻底化为灰烬”可知这里体现了清朝统治集团的自我吹嘘,“自吹自
擂”用在此处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B.“见异思迁”指见到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是贬
义词。结合本句“学习能力实在很强”“融会贯通”可知“见异思迁”用在此处不符合本句
的感情色彩;
C.“歇斯底里”是指狂躁,不受控制,不可理喻。也指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通常用于
形容对于某件事物的极度情绪。结合本句“哀嚎起来”可知“歇斯底里”用在此处符合语
境,使用正确;
D.“不攻而破”指无须攻击,自己就会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结合
本句“散布的谣言”可知这里体现的是“台独”分裂势力的话语经不起反驳或攻击,“不攻
而破”用在此处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故选 B。
4.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双减政策”颁布引发了教育改革的落实,关键是主管部门的执行力度起决定作用。
B. 当学校宣布我们班获得运动会冠军时,大家有既光荣又愉快的感觉是颇难形容的。
C. 东京奥运会上,中国健儿努力拼搏,赢得 38 枚金牌,是获得金牌最多的国家之一。
D. 疫情期间,成都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力以赴,保障了市民日常生活用品的充足供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句式杂糅;可将“关键是”删去;
B.语义矛盾;可将“有既光荣又愉快”删去;
C.成分赘余;可将“之一”删去;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故选 D。
二、(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
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
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
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
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
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
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丙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
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
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5. 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越明年..
明年:第二年
C. 佳木秀.而繁阴
秀:秀气
B. 南极.潇湘
D. 上下一.白
极:至,到达
一:全
6. 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A. 不以.物喜
醒能述以.文者
B. 蔚然而.深秀者
余强饮三大
白而.别
C. 前人之.述备矣
山间之.朝暮也
D. 其.必曰
问其.姓氏
7. 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A. 我尝试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B. 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有的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C. 我尝试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有的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D. 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8. 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三段选文都有写景。甲文写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之景。乙文写醉翁亭四周的美景,
丙文写西湖雪夜之景。
B. 三段选文均寄托了作者的情感。甲文表达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政治理想,乙文体
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愉悦之情,丙文则流露出作者的过往之念与故国之思。
C. 三段选文均语言精妙。甲文中“衔”“吞”,尽显洞庭湖气势磅礴,乙文中的“翼然”,
活画出醉翁亭翩然欲飞之势,丙文中的“俱绝”二字,写出西湖雪夜的万籁俱寂。
D. 三段选文均表达方式多样。甲文记叙、议论、抒情,描写兼有,乙文议论、记叙和描写
并重,丙文则重细致描写和抒情。
【答案】5. C
6. C
7. D
8. D
【解析】
【分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词义辨析。
C.句意为:美好的树木繁荣滋长,(树叶)茂密成荫。秀:茂盛。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介词,因为/介词,用;
B.连词,表并列/连词,表承接;
C.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D.副词,大概/代词,他;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本句重点字词:尝,曾经;或,或许。
结合重点字词的解释即可判断。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由乙文“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可知,
记叙、议论和描写有主次,以记叙、描写为主。丙文则注重描写。
故选 D。
【点睛】参考译文:
【甲】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
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
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
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
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
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
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
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
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
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
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
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
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可以和谁一道呢?
【乙】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向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美丽,远望那
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行走了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流水声,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而下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
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老僧智仙。
给它起名字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喝酒,喝
一点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名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
而在于欣赏山水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的。
【丙】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
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
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
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
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
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
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
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三、默写(共 6 分)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76 分)
9.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若三句都作答则只判前两句)
①________________,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②不应有恨,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③爱上层楼,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2)默写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首联和颔联或李商隐的《无题》的颈联
和尾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欲为圣明除弊事
②. 何事长向别时圆
③. 为赋新词强说愁
④.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或:《无题》
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解析】
【分析】
【详解】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
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弊、圆、
赋、置、赋、柯、镜、鬓、吟、蓬、殷”等字词的书写。
四、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甲)
说“和”
①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几百名演员扮成活字印刷字模,用大篆、小篆、楷书
三种不同字体展现了同一个汉字——“和”。“和”字曾被网民推选为“最中国”的汉字。
②提起“和”字,就不能不谈“和”的思想。“和”的思想要追溯到先秦时期,从西周
史伯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到孔子的“君
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再到荀子的“万
物各得其和以生”,朱熹的“和者,无乖戾之心”。自产生以来,它就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
思维方式。
③思想的发展促进文化的发展,文化必然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人修
身主张“和为贵,善为本”,持家倡导“家和万事兴”,经商讲究“和气生财”,治国追求
“政通人和”,内政讲“善解能容”,外交讲“协和万邦”……在“和”文化中,“和”是
一种承认与尊重,“和”也是一种凝聚与合作。
(乙)
“和”之美
①“和”的审美发源于先秦,发展于两汉,自觉于六朝,成熟于隋唐,转型于宋元,深
化于明清。
②中国古代先哲们很早就开始观察和探索天地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和”
之美。早在西周末年,史伯就提出“和实生物”的审美命题,为“和”的最高审美意蕴提供
了哲学依据;“老庄”的和合思想的核心是道法自然,主张天,地、人齐等,体现为天人合
一的整体生态审美观;到了浪漫主义诗人陶渊明、王维、苏轼等人笔下,自然不仅仅是令人
赏心悦目的风景,更是有灵性的生命体。与万物和谐共生是人类应有的生态美学的基本信仰,
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都在不断追求的审美境界。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③中国艺术历来追求“恰到好处”,这种恰到好处表现在绘画上,是笔法要刚柔相济,
色彩要浓淡适宜,画面要整体和谐一致;表现在诗歌创作中,是追求“哀而不伤,乐而不淫”,
关键在于精妙地把握一个“和”字,和则正,正则美;音乐讲求“宫商角微羽并响”,音律
平和,富有节度,方为音乐美的最高境界;书法则讲究“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
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善”。从古至今,“和”就像一把标尺,在中国艺术创作和审
美的每一寸空间,你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10. “和”字被网友评为“最中国”的汉字的具体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两篇文章简要概括。
11. 甲乙两文都引用了史伯的“和实生物”,作用有何异同?
12. 学校开展“以和为贵”综合性学习活动,如果要把以上两段文字一起放入相应的展板,
你认为放入以下哪个展板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A.诗情画意“和”文化
B.源远流长“和”文化
C.与众不同“和”文化
【答案】10. ①“和”的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②“和”文化渗透到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③“和”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追求的审美境界。
④“和”是中国艺术创作和审美的标准。(“和”对中国艺术的创作和审美影响极大,
“和”深刻影响了中国艺术的创作和审美)
11. 相同:甲乙两文引用都体现了“和”文化历史悠久,对中国人影响深远。不同。甲
文证明“和”文化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乙文证明中国古代先哲们很早就开始观察
和探索天地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和”之美。
12. B 两文都介绍了“和文化”的历史悠久以及对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甲文第②段“‘和’的思想要追溯到先秦时期,从西周史伯的‘和
实生物,同则不继’,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到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再到荀子的‘万物各得其和以
生’,朱熹的‘和者,无乖戾之心’。自产生以来,它就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概
括得出:“和”的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根据甲文第③段“思想的发展促进文化的发展,文化必然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
面”概括得出:“和”文化渗透到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根据甲乙文第②段“中国古代先哲们很早就开始观察和探索天地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普遍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