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年上海宝山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满分 150 分 考试时间 100 分钟)
考生注意:本卷共有 20 题。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写在试卷上不计分。
第一部分 阅读(87 分)
一、文言文(共 38 分)
考生注意:
1.请从下列 A、B、C 三组中选择一组 完成 1—6 题。A 组:供使用 H 版教材的考生完成。B 组:供
使用 S 版教材的考生完成。C 组:供使用二期课改教材(试验本)的考生完成。请将选定的组号填
入答题纸的指定处。
2.7—10 题为考生共做试题。
A 组:供使用 H 版教材的考生完成
(一)默写(15 分)
1.(1)白日放歌须纵酒 ________。
(2)商女不知亡国恨 ________。
(3)________ 误人藕花深处。
(4)日光下彻 ________ 怡然不动。
(5)《扁鹊见蔡桓公》中表现蔡桓公对医生存有偏见的句子是________。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 分)
2.安陵君其许寡人 ( )
3.余幼好书 家贫难致( )
(三)阅读下文 完成 4-6 题(7 分)
岳阳楼记(节选)
①若夫霪雨霏霏 连月不开 阴风怒号 浊浪排空;日星隐耀 山岳潜形;商旅不行 樯倾揖摧;薄
暮冥冥 虎啸猿啼。登斯楼也 则有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②至若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 上下天光 一碧万顷;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而
或长烟一空 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渔歌互答 此乐何极!登斯楼也 则有心旷神怡 宠辱
偕忘 把酒临风 其喜洋洋者矣。
4.本文作者是____(朝代)的文学家____(人名)。(2 分)
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 分)
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_____
6.第①段描写“满目萧然”之景 表现迁客骚人________的心情。(用文中的话回答)(3
分)
B 组:供使用 S 版教材的考生完成
(一)默写(15 分)
1.(1)秦时明月汉时关 ________。
(2)十岁裁诗走马成 ________。
(3)________ 天气晚来秋。
(4)日光下彻 ________ 怡然不动。
(5)《登泰山记》中描写大风猛烈的句子是________。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 分)
2.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 )
3.今南方已定 兵甲已足( )
(三)阅读下文 完成 4---6 题(7 分)
醉翁亭记(节选)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晦明变化者 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 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 暮而归 四时之景不同 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 行者休于树 前者呼 后者应 伛偻提携 往来而不绝者 滁人游也。临溪而渔
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 泉香而酒洌 山肴野蔌 杂然而前陈者 太守宴也。宴酣之乐 非丝非竹 射
者中 弈者胜 觥筹交错 起坐而喧哗者 众宾欢也。苍颜白发 颓然乎其间者 太守醉也。
4.本文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文学家________(人名)。(2 分)
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 分)
临溪而渔 溪深而鱼肥________
6.第①段描写山间不同时间的景色 表现作者________的心情。(用文中的话回答)(3 分)
C 组:供使用二期课改教材(试验本)的考生完成
(一)默写(15 分)
1.(1)何当共剪西窗烛 ________。
(2)江山代有才人出 ________。
(3)________ 断肠人在天涯。
(4)日光下彻 ________ 怡然不动。
(5)《陈涉世家》中表现陈涉胸怀大志的句子是________。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 分)
2.永州之野产异蛇 ( )
3.彼竭我盈 故克之( )
(三)阅读下文 完成 4—6 题(7 分)
桃花源记(节选)
①林尽水源 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便舍船 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豁
然开朗。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荚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
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自云
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
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
足为外人道也。”
4.本文作者是____(朝代)的文学家________(人名)。(2 分)
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 分)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________
6.第①段描写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场景 表现他们________的心情。(用文中的话回答)(3
分)
(四)阅读下文 完成 7—10 题(12 分)
秦西巴纵麑
孟孙猎而得麑 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麑母随之而啼 秦西巴弗忍 纵而予之。孟孙归 求麑安在。秦
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 臣诚弗忍 窃纵而予之。”孟孙怒 逐秦西巴。居一年 取以为子傅。左右
曰:“秦西巴有罪于君 今以为子傅 何也?”孟孙曰:“夫一麑而不忍 又何况人乎?”
[注释] ①纵麑(ni):放走小鹿。 麑:小鹿。②窃:私自。③傅:任辅导责任的官或负责教导的人。
在文中指老师。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 分)
(1)使秦西巴持归烹之 ( )
(2)居一年 取以为子傅( )
8.下列句子在文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夫一麑而不忍 又何况于人乎?
A 对一头小鹿也不能忍受 又何况对人呢?
B 对一头小鹿都不忍心伤害 又何况对人呢?
C 连一头小鹿都不能容忍 怎么能容忍一个人呢?
D 连他都不忍心伤害小鹿 其他人会忍心伤害吗?
9.秦西巴“纵麑”的原因是________(用文中的话回答)(3 分)
10.从孟孙对秦西巴前后态度的变化中 你得到的启示是________(3 分)
二、现代文(共 49 分)
(一)阅读下文 完成 11 一 14 题(19 分)
水的感悟
①我们生活的世界包罗万象 无奇不有 但如果说有什么东西最不可思议和不可或缺 那恐怕要数
“空气”和“水”了。因为“空气”无色、无味、无形 我们无从把握和感受 所以很难去说它;而
“水”则不同 它随时随处可见、可用、可感。正因为有水 我们的地球才区别于其它星球 也正因
为有水 人类才能绵延不 jue 。
②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水”中 却对它理解很少 甚至于常常忽略它的存在。水就像人的血液。它
如此重要 却不显山露水 更不张扬狂妄。当人们失去它的时候 方感其可贵;当人们拥有它的时候
却又将其淡忘。可见 在某些事物上 “有”和“无”常常表现出惊人的统一。
③水 平和柔弱 但它能够征服强大。最典型的是滴水穿石 以滴水之功 日积月累即可洞穿硬石。
钢铁在水中也会不知不觉地慢慢腐蚀、消失。就像老子所言“柔弱能胜刚强” 这看似矛盾却是能
够理解的。只要坚持积聚 有信念 有恒心 弱小也会战胜强大。这个道理 在历史上和生活中已经
被无数事实所证明。
④水 随流赋形 但它始终坚守个性。尽管没有固定的形态 但水并不是任意随人随物摆布的 一直
有自己的原则。那就是 一旦外力无视它的个性 水就会表现出率性而为和我行我素的“自由”精神。
当一盆水倒在地上 它就会随意而流;当江河被束缚过分 它就会冲破堤坝;当雨水自高天飘落 它
就会洒向大地的每个角落。所以 水又是自由的 它在本质上并不是受制于人和物的。由此 我们可
以联想到 我们既要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 又要保持自己的个性。
⑤水 流淌不息 但它不懈追求宁静。一条河流的长途跋涉 一挂瀑布的痛苦轰鸣 甚至是大海的汹
涌澎湃 都是为了归于平静。水平如镜时 它才能照出万物的容颜 才能显示出宁静致远的内心。因
此 我们应该追求这样一种境界:不在喧嚣中迷失自己 而在宁静中澄明一片。
⑥水 生命之源。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上 陆地仅占五分之一 而水却占了五分之四。如果说 陆
地是边框 那么水面就是镜子。有了这面镜子 云彩、飞乌、高山可以映照自己 而人类更可鉴别身
心 包括容貌、品行、感情和思想。
11.根据第①段中的拼音 写出汉字:绵延不 jue____(2 分)
12.第②段画线句“水就像人的血液”一句运用了____的修辞方法 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
____(4 分)
13.作者从“水”中得到的感悟是:(1)_______;(2)只要坚持积聚 有信念 有恒心 弱
小也会战胜强大;(3)________;(4)________(9 分)
14.请根据第③段作者的论述 列举一个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事例 并作简要分析。____
____(4 分)
(二)阅读下文 完成第 15—19 题(30 分)
孩子和书
①这小镇只有一家书店。这书店只有她一个卖书的。
②她卖了多少书?怎样忙过来的?没有人说得清。人们只知道 书架上的书越来越丰富 进出书店的
人换了一拨又一拨 她的额头和眼角也已渐渐刻上细细的皱纹。可她那一双眸子却依然如秋日潭水
般清明。几十年来 人们从她那传神的眸子中读出的满是善良、真诚。正因为这样 那些赶集的老婆
婆们不买书也会走进店来 歇乏 拉家常 向她讨水喝。有时 她们也会大把大把地掏出鲜枣、红果
强留在柜面上。
③一天 小书店里来了一位年轻人。
④“您要买书?”“不 看看 先看看……”年轻人礼貌地说 “请您取一下那本书。”他指向那本装
帧精荚、雅致的诗集——《孩子和书》。
⑤“您看过这本书吗?”他抚摸着手中的诗集 问。
⑥她赧然了:“没有……”真的 她卖过的书很多 但读过的书太少。实在是因为太忙了。她常常只
能翻一翻新进的书:看看封面、内容提要、插图、定价。这是为了向客人介绍、推荐。让顾客买了
不合适的书 她觉得对不起人家 尤其是那些农家孩子。她深知 那些孩子手中的一把把硬币是从妈
妈的盐钱里一点一点抠来的。
⑦“您 认识我吗?”年轻人突然问道。
⑧她愣住了 仔细地观察他 希望能记起来。可是 回忆里只是一片空白。他笑了。“您真好 ”说着
他放下手中的诗集 从包里取出一本书 递到她面前 “这是我送给您的。”她茫然 甚至有点不知
所措——为什么送我书?
⑨见她不接 他就把那书放在柜面上 凝视着她 “您还记得十五年前的一个偷书的孩子吗?”他顿
了一下 似乎为了唤起她的记忆 “他偷了您的书……您没有骂他……还给了他两块点心 是白皮的
一杯水 放了糖……”
⑩年轻人的话使她渐渐记起了一件往事。十五六年前 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 她店里许多捆书被
贴上了封条 放在了角落里。有一天 她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响声 走过去 啊!一个孩子 蓬头
垢面 一脸汗珠 正从一捆书里掏出一本匆匆往怀里塞。她咳嗽了一声。于是看到一双慌张中带着倔
强的眼睛……她没有训他 送了那本书给他 好像是《牛虻》。孩子被感动了 哭着告诉说 父母都死
了 他无依无靠 可是爱读书……她听了 爱怜地为他擦去汗珠 又挑了几本书送给他 还给了他一
点钱和食物…………为了这件事 她后来也吃了点苦头……十几年过去了 她已渐渐淡忘。难道眼前
的他就是当年的那个孩子?
当她回过神来 那年轻人不知什么时候走了 柜面上只有他留下的那本书。她惊讶地发现 那是同
样的一本诗集:《孩子和书》。
扉页上 有几行秀气的字:
阿姨:
这本书赠给您——我写的——一个关于您 我、书的故事。
我 是一个诗人了。但 没有您 就只是一个偷书的孩子。
也许您早已忘记我了 那正是您的崇高。
偷书 爱书 写书的人
×年×月
天哪 他是诗人!这诗人____就是当年的孩子!
“我要买书。”稚嫩的声音从柜面下传来 惊醒了她。她探出身子 看到一只胖胖的小手攥着硬币
另一只手指着一本小人书。“噢 又一个孩子。”她急忙招呼这位小客人 心想 兴许这个孩子将来也
会成为诗人的 至少能成为有文化、有学识的人。
门外传来一阵孩子的喧闹——放学了 她又要忙起来了 可是她心里很高兴 也很欣慰……
15.从下列词语中选择恰当的一项 填人第 段的横线。(2 分)
A 俨然 B 依然 C 竟然 D 当然
这诗人____就是当年的孩子!
16.第②段中说 “几十年来 人们从她那传神的眸子中读出的满是善良、真诚。”用简洁的语言概
括她的“善良、真诚”在全文中的表现:(1)热情招呼不买书的顾客;(2)________;(3)
________;(4)________(9 分)
17.如果将第⑨段画线内容改为“他偷了您的书 您不仅没有骂他 还给了他点心和水” 两者相比
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说说理由。________(5 分)
18.联系全文 第⑩段中“她心里很高兴 也很欣慰”的原因是________(6 分)
19.十五年后 年轻人重返书店。请就他这一感恩之举谈谈你的看法。(80 字左右)(8 分)
第二部分 写作(63 分)
20.题目:我们的名字叫____
要求:(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 然后作文。
(2)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文章。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阅读(87 分)
一、文言文(共 38 分)
A 组:
(一)(15 分 每题 3 分 错一宇扣 1 分)1.(1)青春作伴好还乡
(2)隔江犹唱《后庭
花》
(3)兴尽晚回舟
(4)影布石上
(5)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二)
(4 分 每空 2 分)2. 答应;同意;允许
3.喜欢;爱好
(三)(7 分)4.(2 分)
北宋(宋) 范仲淹
5.(2 分)沙鸥时而飞翔 时而停歇 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
6.(3
分)感极而悲
B 组:
(一)(15 分 每题 3 分 错一字扣 1 分)
1.(1)万里长征人未还
(2)冷灰残
烛动离情
(3)空山新雨后
(4)影布石上
(5)大风扬积雪击面
(二)
(4 分 每空 2 分)2.停止;停留
3.足够;充足;满足
(三)(7 分)
4.(2
分)北宋(宋)
欧阳修
5.(2 分)来到溪边钓(捕)鱼 溪水深而鱼儿肥
6.(3
分)乐亦无穷
C 组:
(一)(15 分 每题 3 分 错一宇扣 1 分)
1.(1)却话巴山夜雨时
(2)各领风
骚数百年
(3)夕阳西下
(4)影布石上
(5)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哉
(二)(4 分 每空 2 分)2.不同的;特别的;奇异的;奇特的
3.完;尽;枯
竭;低落
(三)(7 分)4.(2 分)东晋(晋)
陶渊明
5.(2 分)竟然
不知道有汉朝 更不要说魏、晋了
6.(3 分)怡然自乐
(四)(12 分)7.(4 分 每空 2 分)(1)命令;派遣;让
(2)停;过了
8.(2
分)B
9.(3 分)
“麂母随之而啼 秦西巴弗忍”
(“其母随而啼 臣诚
弗忍”)3 分;只抄一半 2 分;抄“麂母随之而啼 秦西巴弗忍 纵而予之”(“其母随而啼 臣诚
弗忍 窃纵而予之”)1 分
10.(3 分)要知人善用;
仁慈最终会获得别人的认可
3 分;认为自己正确就不怕得罪人 2 分;知错就改:不计个人恩怨 1 分
二、现代文(共 49 分)
(一)(19 分)11(2 分)绝
12.(4 分 每空 2 分)比喻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水如
此重要 却不显山露水 更不张扬狂妄的特点(只写“重要性” 1 分)
13.(9 分 每空 3
分)(1)在某些事物上 “有”和“无”常常表现出惊人的统一;(3)我们既要与周围的人友好
相处 又要保持自己的个性;(4)不在喧嚣中迷失自己 而在宁静中澄明一片(每空抄写或概括意
思不完整 2 分;抄段首句 1 分)
14.(4 分)如:长勺之战、抗日战争等(事例正确 1
分 围绕“坚持积聚 有信念 有恒心”等其中一点作简要分析 3 分)
(二)(30 分)15.(2 分)C
16.(9 分 每空 3 分;语言不简洁 2 分;概括不完整 1 分)
向客人推荐合适的书;帮助陷入困境的孩子;淡忘自己的善举(写“招呼小客人”1 分)
17.(5
分)与改句相比 原文更能表现“我”对此事印象深刻 更真切地表现“她”的善良。(“有比较”
1 分;写出理由:“印象深刻”2 分 “善良”2 分)
18.(6 分 每要点 3 分)要点:(1)
自己当年的善举成全了一个孩子(孩子回来感恩);(2)感觉到自己卖书能使孩子成为有文化有学
识的人(写“买书的人越来越多” 1 分)
19.(8 分)观点明确 围绕中心 理由充分 语
言流畅 8 分;观点明确 理由充分 语言通顺 7~6 分;有观点 有理由 40 字以上 5~4 分;有观点
40 字以下 3~1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