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学年安徽省芜湖市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及答案
一
二
三
书写分(5 分)
总 分
题 号
得 分
注意事项: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 150 分(其中卷面书写占 5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请务必正在“答题卷”上答题,
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得分 评卷人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 分)
1. 默写。(10 分)
(1)东皋薄暮望,
(2)
(3)
(4)
。(王绩《野望》)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松柏有本性。(刘祯《赠从弟(其二)》)
,行止依林阻。(曹植《梁甫行》)
(5)崔颢在《黄鹤楼》中“
,
”两句以时间
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抒发了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
幻感。
(6)王维在《使至塞上》中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景物比作自身,传达出漂泊无定的
内心感受一句是:“
,
”。
(7)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使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完全陶醉在这美好
的湖光山色之中的喜悦之情的一句是:
“
,
”。
2. 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1)—(5)题。(12 分)
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
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哈啰,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我马上就知道了他
就是 A,那个“鼎鼎大名的”红军指挥员,他曾经是个教会学校的高材生。这时如何接侍
我的问题终于决定了。……我一边和谈 A 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着他,因为在中国,像
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的人物。他个子清瘦,骨胳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
长又黑,外表上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寄予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
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缓慢,但相当准确。他对
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
(1)以上文段选自《
》,作者是
,选文中的 A 是
(填人名)。(3 分)
(2)文段中有个错别字的词语是“
”,这个词的正确的写法是“
”。(2
分)
(3)“鼎鼎大名”中“鼎”的意思是:
(4)将文中画线句子改为双重否定句:
。(2 分)
。(3 分)
(5)在作者的眼中选文中的 A 是“狂热分子”,其原因是什么?(2 分)
3. 校团委开展“读古典诗文,修美好心灵”的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3 分)
(1)下面是活动的两道题目,请你回答。(4 分)
①根据诗句,写出古人的一种节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节日是:
②根据诗句,写出古人送别时的一种习俗。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别的习俗是:
(2)刘禹锡写过《西塞山怀古》这首七律诗,诗歌的内容是历史上的事实,状摹的景色
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但是在排版过程中,编辑不慎把诗
句的顺序弄乱了,请你重新将这首诗歌的诗句进行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①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②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③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④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A.④②③①
B.②③④①
C.①②③④
D.①④②③
(3)活动结束后,小芳在校园网发布了一则通讯,有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6 分)
【校园网】2020 年 10 月 26 日下午,校团委在报告厅举行了主题为“读古典诗文,
修美好心灵”的经典诵读比赛。【A】经过激烈的角逐,评出一等奖 3 人、二等奖 4 人、三
等奖 5 人。诵读经典诗文,有助于学生从诵读中汲取精华,吸取智慧,陶冶美好的情操,
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B】学校今后还会继
续开启经典古诗文的诵读活动。
①【A】句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应该将“
”改成“
”。(2 分)
②【B】句有语病,应该修改成:
。(2
分)
③请你给这则通讯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不得超过 15 个字)(2 分)
得分 评卷人
二、阅读(5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一】(18 分)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
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③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
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④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
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
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
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
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
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⑨国民党的广大官
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⑩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
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⑪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
南京、九江一线。⑫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⑬我
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⑭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⑮至发
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⑯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
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
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⑰我军前锋,业已
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4. 这则消息的“电头”是
,
“导语”部分是第
句(两句,只填序号)。(2 分)
5. 导语中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
“
,
”。主体部分中记录我军节节胜利史实的一
个四字成语是“
”。(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4 分)
6. 请从语言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4 分)
句子: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
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分析加点词作用)
7.“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其原因各
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述。(4 分)
8. 这篇新闻中属于议论的句子是哪两句?这些议论的作用是什么?(4 分)
【二】(22 分)
屋后的枣树
周敏
①记忆中,邻居李奶奶总在屋后那棵粗大的枣树下做活儿。
②春寒料峭,迎春花尚未睡醒,枣树也是满枝新绿了。暮春时分,满树乳色的小花,
密密匝匝,层层叠叠,远望如一片云霞罩在李奶奶两间破旧的屋顶上。到了初夏之时,枣
树挂满一簇簇绿豆般大小的果子,正期待着长大成熟。一到盛夏,烈日杲杲,人们在为酷
暑焦躁难挨的时候,我们早把自己埋在枣树厚厚的绿叶丛中了。
③那时,每日午饭过后,大人们躲在屋里不肯出来,我们几个玩伴则抢阵地似的来到
枣树下,谁先爬上谁就是英雄。【甲】邻居姐姐个儿大,一蹦就能摸到最低处的枝丫,然
后双臂向上一拉,脚在主干上一蹬,人已跃到树上。我和其他玩伴没那个能耐,只能抱着
粗粗的树干像蜗牛似的一点点往上挪。久而久之,树干被磨得如同我们的脚底板,光滑、
细腻,连个孔眼都看不见。
④爬上树后,先选一个自己最称心的枝丫,或骑或坐在上面,然后目光在双臂能及的
范围内不停地搜索熟透的枣子。寻.到一个称心的,手一伸.,嘴一张.,嘎嘣一声脆响,枣核
已从嘴里飞.了出去,那水平绝不逊于猴子的功夫。偶尔遇到一颗珠圆玉润、玲珑剔透的枣
子,我们就不忍这么奢侈了。总要拿在手里炫耀一番,然后再慢慢享用。【乙】
⑤最兴奋的是站在树枝上冲着远处的小伙伴们大喊:“快来呀!晃枣子(树)喽!”立
刻,冲锋陷阵般,小伙伴们从四面八方涌来。于是我和玩伴们高呼:“一,二,三!”便一
起拼命晃动树枝。这时,枣子冰雹似的往下落。小伙伴们在地上不停地捡着,有的干脆撩
起衣襟站在那儿,一动不动地接着。不到几分钟,他们个个都能满载而归。
⑥其实许多小伙伴家都有枣树,但不知为什么,他们家的枣树总没有李奶奶家的好吃。
脆生生、甜津津的滋味,至今仍是我吃过的最美味的枣子。【丙】每每忆起这棵枣树,仿
佛总能看到李奶奶佝偻着身子为我们摘枣子,嘱咐我们不要磕着绊着的情景。而令我困惑
的是,这棵树似乎永远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枣子,无论我们怎样暴殄天物,任意挥霍,
可总也糟蹋不完。
⑦一次,我因摇晃树枝太卖力,一下子从树上掉了下来,虽然没弄伤哪里,但因此事,
邻居李叔叔几次要把枣树锯掉,可李奶奶坚决反对,李奶奶的理由是:以后孩子们到哪儿
吃这么好的枣子?夏天到哪儿避暑去?其实我们知道,邻居李叔叔要锯树,更多的是为李
奶奶着想,因为枣树的存在,李奶奶实在被折腾得够呛。【丁】为这些事,小伙伴们没少
挨揍,好在每次都有李奶奶护着,都能化险为夷。最终,李叔叔依李奶奶建议,把靠水边
的一些枝桠锯掉了。
⑧后来,我们渐渐长大,一个个如雏鹰飞离枣树。奇怪的是,枣树也没了当年的那份
活力,日渐枯萎。再后来,李奶奶病故了,草房拆了,奄奄一息的老枣树也被锯掉了。
⑨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事,遇见很多人,他们平凡而普通,如同指尖的烟火,忽明忽
暗,最后沦为一抹灰烬。而李奶奶不同,李奶奶如北斗,闪耀着我的整个人生。
⑩童年就这样随时光的推移成了记忆中最珍贵的宝盒,时光一去不复返,那带着稻香
和泥土清香的气息,以及那挥之不去的枣树情节:和蔼可亲的李奶奶、儿时的玩伴、乡村
的田野……不管我走到哪里,都成为我心中的羁绊。
○11而童年的记忆,依然清晰地挂在枣树上,满满的,不曾凋谢……
9. 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3 分)
小伙伴们整天在树上树下叽叽喳喳,闹得喜欢安静的李奶奶无法安生,还常常顺着枣
树爬到李奶奶的屋顶上练飞檐走壁,因功夫不到家,常把李奶奶的草房顶练出一个个大窟
窿。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10.阅读文章,请依据原文,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4 分)
段落
第②段
第③段
第⑤段
第⑦段
第⑧段
主要内容
一到酷暑焦躁的盛夏,我们便在枣树上避暑
A
站在枣树枝上为孩子们晃枣吃
B
后来,李奶奶病故后,奄奄一息的老枣树被锯掉
11.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5 分)
(1)我和其他玩伴没那个能耐,只能抱着粗粗的树干像蜗牛似的一点点往上挪。 (从
修辞方法角度分析)(2 分)
(2)寻.到一个称心的,手一伸.,嘴一张.,嘎嘣一声脆响,枣核已从嘴里飞.了出去,那水
平绝不逊于猴子的功夫。(从词语运用的角度)(3 分)
12. 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⑨段画线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 分)
13. 说说文章以“屋后的枣树”为标题的作用。(6 分)
【三】(15 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①,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
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②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
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③、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
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节选自张孝祥《观月记》)
【注释】①纤云:一丝云彩。
②却:退去。 ③阆(làng)风:传说是仙界昆仑山所谓“三山”之一。
14.请揭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 分)
(1)念.无与为乐者 念: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耳:
(5)临.水之观 临:
15.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
(2)怀民亦未寝. 寝:
(4)近者犹.数百里 犹:
16.两文都写到了月亮,【甲】文写月的句子是“
”。
【乙】文写月的句子是“
”。(用文中的语句填空)(2
分)
17.【甲】【乙】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请你说说他们的感受有什
么不同。(4 分)
得分 评卷人
三、写作(55 分)
18.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5 分)
对范仲淹而言,他的责任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林则徐而言,
他的责任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对辛弃疾而言,他的责任是“了却君
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你对“责任”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作文。
【提示与要求】(1)自拟题目,自选文体;(2)文中不要出现透露你个人身份的信息;(3)
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100
200
300
400
500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