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四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
真题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
(一)填空题
1. 50 个亿、120 个万和 8000 个一组成的数是(
),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得到的近
似数是(
)。
【答案】
①. 5001208000
②. 50 亿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这个数亿级上的数是 50,万级上的数是 120,个级上的数是 8000,
根据对整数的数级的认识写出这个数即可。
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就先找到亿位,然后看亿位后面的一个数是否大于 5,当亿位后面的
数小于 5 时就直接省略,当亿位后面的数大于或等于 5 时就直接向前进“1”后再省略,最
后在数的末尾加一个“亿”字;依此计算。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50 个亿、120 个万和 8000 个一组成的数是 5001208000。
5001208000 千万位上的数是 0,即 5001208000 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得到的近似数是 50 亿。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熟练掌握对整数的数级的认识,以及整数近似数的计算方法。
2. 1350÷120 的商是(
),余数是(
)。
【答案】
①. 11
②. 30
【解析】
【分析】求商和余数分别是多少,根据“被除数÷除数=商……余数”解答即可。
【详解】1350÷120=11……30
所以 1350÷120 的商是 11,余数是 30。
【点睛】计算时商不要算成小数,算到有余数即可,注意余数小于除数。
3.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
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约是 450(
);台湾省的面积约 36000(
)。
【答案】
①. 平方厘米##cm2
②. 平方千米##km2
【解析】
【分析】1 平方厘米约为拇指甲的大小,因此计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以“平方厘米”为单位。
计量比较大的土地的面积,常用平方千米为单位,因此计量台湾省的面积以“平方千米”为
单位。
【详解】根据分析,填空如下:
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约是 450 平方厘米;台湾省的面积约 36000 平方千米。
【点睛】此题考查的是结合数据选择合适的单位名称,熟练掌握对面积单位的认识,是解答
此题的关键。
4. 如果一个数除以 48,商是最大的两位数,余数是 21,那么商是(
),这个数是
(
)。
【答案】
①. 99
②. 4773
【解析】
【分析】商是最大的两位数,可得商是 99,根据被除数=商×除数+余数即可求出这个数。
【详解】99×48+21
=4752+21
=4773
如果一个数除以 48,商是最大的两位数,余数是 21,那么商是 99,这个数是 4773。
【点睛】此题考查了有余数的除法,可依据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之间的关系求解。
5. 1 个周角=(
)个平角=(
)个直角。
【答案】
①. 2
②. 4
【解析】
【分析】1 周角=360°,1 平角=180°,1 直角=90°,依此计算并填空。
【详解】90°+90°=180°
180°+180°=360°,即 1 个周角=2 个平角=4 个直角。
【点睛】熟记周角、平角、直角的度数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6. 一个数是 23 的 18 倍,这个数是(
);一个数的 15 倍是 225,这个数是(
)。
【答案】
①. 414
②. 15
【解析】
【分析】(1)根据乘法的意义,求这个数是多少,用 23 乘 18 即可;
(2)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计算。
【详解】23×18=414
225÷15=15
一个数是 23 的 18 倍,这个数是 414;一个数的 15 倍是 225,这个数是 15。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明确倍数关系。
7. 下图是由边长为 6 厘米和 4 厘米的两个正方形组成的,则梯形 ABCD 的高是(
)
厘米,梯形 AGFD 的高是(
)厘米。
【答案】
①. 6
②. 2
【解析】
【分析】梯形上底到下底的距离是梯形的高,根据图示可知,梯形 ABCD 的高等于正方形 ADBE
的边长;梯形 AGFD 的高=正方形 ADBE 的边长-正方形 BCFG 的边长,依此计算并填空。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梯形 ABCD的高是 6 厘米。
6-4=2(厘米),即梯形 AGFD 的高是 2 厘米。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熟练掌握梯形的高及画法。
8. 钟面上,从 1 时到 4 时,时针旋转了(
)度;从 1 时到 1 时 40 分,分针旋转了
(
)度。
【答案】
①. 90
②. 240
【解析】
【分析】钟面上 12 个数字,以表芯为旋转点,表针转一圈是 360 度,被 12 个数字平均分成
12 份,每一份也就是两数之间夹角是 30 度;从 1 时到 4 时,时针旋转了 3 个大格,是 3×
30=90(度);从 1 时到 1 时 40 分,分针旋转了 8 个格子,是 8×30=240(度)。
【详解】3×30=90(度)
8×30=240(度)
钟面上,从 1 时到 4 时,时针旋转了 90 度;从 1 时到 1 时 40 分,分针旋转了 240 度。
【点睛】此题考查了角的概念和分类以及钟面上两数之间夹角是 30 度的知识点,要熟练掌
握。
9. 在算盘上,用一颗上珠和两颗下珠表示一个七位数,最大是(
),最小是
(
)。
【答案】
①. 7000000
②. 1000006
【解析】
【分析】根据算盘的用法可知,在算盘中,上方的每颗珠子代表 5,下方的每颗珠子代表 1,
据此解答即可。
【详解】在算盘上,用一颗上珠和两颗下珠表示一个七位数,最大是 7000000(百万位上一
颗上珠,两颗下珠),最小是 1000006(百万位上一颗下珠,个位上一颗上珠,一颗下珠)。
【点睛】解决本题要熟记算盘的用法和各部分珠子表示的意义。
10. 某同学每分钟走 40 米。某天早上走出家门 2 分钟后发现水杯落在家,返家取回后再走
到学校,一共用时 20 分钟才到学校,他家到学校的路程是(
)米,比平时上学多
走了(
)米。
【答案】
①. 640
②. 160
【解析】
【分析】路程=速度×时间,根据题意可知,他家到学校用的时间为(20-2-2)分钟,依
此计算出他家到学校的路程即可。
根据题意可知,他比平时上学多走了 2 个 2 分钟的路程,因此先计算出他 2 分钟行驶的路程,
然后再用他 2 分钟行驶的路程乘 2 即可,依此解答。
【详解】20-2-2=16(分钟)
40×16=640(米)
2×40=80(米)
80×2=160(米)
由此可知,他家到学校的路程是 640 米,比平时上学多走了 160 米。
【点睛】此题考查的是普通的行程问题,熟练掌握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此
题的关键。
(二)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11. 36554999 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约是 3655 万。(
)
【答案】√
【解析】
【分析】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就是四舍五入到万位,把万位后的千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
再在数的后面写上“万”字,据此解答。
【详解】36554999≈3655 万
所以 36554999 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约是 3655 万,此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了整数的求近似数,求近似数时要注意带计数单位。
12. 一条射线 OA,经过度量,它的长度是 10 厘米。(
)
【答案】×
【解析】
【分析】射线只有一个端点,不可以测量出长度;线段有两个端点,可以测量出长度;依此
判断。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一条线段 OA,经过度量,它的长度是 10 厘米。
故答案为:×
【点睛】熟练掌握射线、线段的特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3. 1 平方千米比 1 千米大。(
)
【答案】×
【解析】
【详解】略
14. 从平角里去掉一个锐角,剩下的一定是个钝角。(
)
【答案】√
【解析】
【分析】依据角的定义及分类:锐角小于 90°,直角等于 90°,钝角大于 90°小于 180°,
平角等于 180°,进行解答即可。
【详解】因为平角是 180°,锐角小于 90°,从平角里去掉一个锐角,剩下的角大于 90°
小于 180°,即为钝角;所以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角的概念及分类,分清各类角的度数即可判断。
15. 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是 200 千米/时。(
)
【答案】×
【解析】
【分析】根据生活经验以及对速度的认识,一个成人骑自行车每时大约能行 15 千米,题中
的李老师骑自行车每时行 200 千米,不符合实际,故是错误的,据此解答即可。
【详解】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是 20 千米/时,题中的速度,不符合实际,故原题的说法错
误。
故答案为:×
【点睛】此题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确定计量单位和数据的大小。
(三)选择题
16. 下面各数中,“8”表示的数值最大的是(
)。
A. 17800000
B. 2801 万
C. 80000000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整数的数位顺序表可知,从右边起依次为: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
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第六位是十万位、第七位是百万位、第八位是
千万位、第九位是亿位、第十位是十亿位……;据此解答。
【详解】A.17800000 中的 8 在十万位上,表示 8 个十万,即 800000;
B.2801 万=28010000,28010000 中的 8 在百万位上,表示 8 个百万,即 8000000;
C.80000000 中的 8 在千万位上,表示 8 个千万,即 80000000;
80000000>8000000>800000;所以上面各数中,“8”表示的数值最大的是 80000000。
故答案为:C
【点睛】此题考查整数中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解答时一定要看清数位和这个数位的计数单
位。
17. 如下图所示为用两把一样的三角尺拼成的图形,所拼成的角是(
)。
A. 90 度
【答案】B
【解析】
B. 150 度
C. 180 度
【分析】图中的两把三角尺的度数是:90 度、60 度、30 度,拼成的这个角是由直角三角尺
中的 60 度和 90 度的角组成的,据此计算即可。
【详解】60+90=150(度)
所拼成的角是 150 度。
故答案为:B
【点睛】抓住一副三角尺中各个角的度数的特点即可解决问题。
18. 1000 粒大米大约重 20 克,1 亿粒大米约重(
)。
A. 2000 千克
B. 200 千克
C. 20000 克
【答案】A
【解析】
【分析】1 亿=100000000,用除法求出 100000000 粒大米里有多少个 1000 粒,再乘 20 克
即可,最后再根据 1 千克=1000 克换算成用千克作单位。
【详解】1 亿=100000000
100000000÷1000×20
=100000×20
=2000000(克)
2000000 克=2000 千克
1000 粒大米大约重 20 克,1 亿粒大米约重 2000 千克。
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也可以先求出 1 粒大米重多少克,再乘 1 亿解答此题。
19.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速度为 80 千米/时,行驶 2 小时后距离中点 16 千米,两地
间的距离不可能是(
)千米。
A. 352
【答案】B
【解析】
B. 176
C. 288
【分析】根据路程=速度×时间,计算出这辆汽车 2 小时行驶的路程,如果此时未到中点,
可以用已行的路程加上 16 千米后,再乘 2,计算出两地之间的路程;如果此时超过了中点,
可以用已行的路程减去 16 千米后,再乘 2,计算出两地之间的路程。
【详解】第一种情况:
(80×2+16)×2
=(160+16)×2
=176×2
=352(千米)
第二种情况:
(80×2-16)×2
=(160-16)×2
=144×2
=288(千米)
结合选项中的数据可知两地间的距离不可能是 176 千米。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能够分两种情况分析已行路程与中点之间的关系,再根据路程=速
度×时间,列式计算。
20. 算一算,(
)的平均速度最快。
A. 小明跑 400 米用时 1 分 20 秒 B. 小玲跑 50 米用时 9 秒
C. 小青跑 1 千米用
时 150 秒
【答案】C
【解析】
【分析】1 分=60 秒,1 千米=1000 米,先统一单位,再根据除法的意义,用每人所跑的米
数除以所用时间,求出每人每分钟跑的米数后,即能求出谁的平均速度最快。
【详解】A.1 分 20 秒=80 秒,400÷80=5(米/秒);
B.50÷9≈50÷10=5(米/秒),把除数 9 估大了 10-9=1;
C.1 千米=1000 米,1000÷150≈1000÷200=5(米/秒),把除数 150 估大了 200-150=
50;
因为 1<50,所以小青的平均速度最快。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体现了工程问题的基本关系式:工作总量÷时间=工作效率。
二、基本技能
21. 直接写得数。
250 40
420 60
240 50
638 80
305 40
98 102
0 999
50 5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