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章单元检测试卷及答案浙教版
1.(浙江湖州期末)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的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形,其中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图甲在换用高倍物镜后,调节①来观察物像
B.图乙中从①变换到②后,视野将变亮
C.图丙物像要移到视野中央,应将载玻片往右下方移动
D.图丁中黑色的圆圈是气泡
【答案】B
【解析】显微镜下的物像是倒像,所以,如果将玻片标本向左移,物像就向右移;如果将玻
片标本向上移,物像就向下移。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大,但数目越少,
视野越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小,但数目越多。视野越亮。显微镜的
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分析】显微镜的使用
【详解】A、甲图在换用高倍物镜后,物像放大,物像会变得模糊,因此需要调节①细准焦
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来观察物像,A 不符合题意;B、乙图中从①变换到②后,物镜越长其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将变暗,B 符合题意;C、丙图物像要移到视野中央,应将载玻片往右
下方移动,C 不符合题意;D、丁图中黑色的圆圈是气泡,是由于盖盖玻片不当引起的,D
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2.(浙江宁波镇海区期末)如图甲所示是显微镜结构图,请据图回答:
(1)写出标号的名称[③]
(2)用显微镜观察材料时发现视野中有异物,如果移动装片,异物也移动,说明异物在
上,如果移动装片,异物不移动,就更换一个目镜,发现异物还在,说明异物在
(3)若环境光线较暗,应该使用[⑥]中的
(4)如图乙是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时看到的两次像,仔细观察并分析:从像 A 变成像
B 是做了怎样的处理
。(可以不按操作先后顺序填写)
。
和[⑦]
。
上。
。
①低倍镜换成了高倍镜 ②玻片向右下移动了 ③玻片向左上移动了 ④把大光圈换成了小光
圈 ⑤转动了细准焦螺旋
(5)在视野中观察到细胞中深色的部分是
【答案】(1)物镜;粗准焦螺旋;(2)装片;物镜;(3)凹面镜;(4) ③①⑤;(5)细胞核。
【解析】观图可知:①目镜、②镜筒、③物镜、④载物台、⑤遮光器、⑥反光镜、⑦粗准焦
螺旋、⑧细准焦螺旋、⑨镜臂、10 是镜座,解答即可。
【分析】掌握微镜的使用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1)图中③是物镜、⑦是粗准焦螺旋;(2)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的污
点,污点的位置只有三只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或移动玻片。
转动目镜污点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移动载玻片,污点移动就在载玻片,不动就不
在载玻片;如果不在目镜和载玻片,那就一定在物镜上;(3)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光线
强时,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若环境光线较暗,应该
使用[⑥]中的凹面镜;(4)高倍显微镜的操作顺序:使用高倍物镜之前,必须先用低倍物镜
找到观察的物象,并将观察目标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再换上高倍镜,换用高倍镜后,
视野内亮度变暗,因此一般选用较大的光圈并使用反光镜的凹面,然后调节细准焦螺旋,直
到观察的物象清晰;所以如图乙是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时看到的两次像,仔细观察并
分析:从像 A 变成像 B 是③玻片向左上移动了、①低倍镜换成了高倍镜、转动遮光器选用大
光圈,⑤转动了细准焦螺旋;(5)在视野中观察到细胞中深色的部分是细胞核。故答案为:
(1)物镜;粗准焦螺旋;(2)装片;物镜;(3)凹面镜;(4) ③①⑤;(5)细胞核。
3.(浙江宁波镇海区期末)从一个受精卵发育成一个可爱的宝宝,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神奇过
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②③表示细胞分裂,④表示细胞分化
B.上皮组织有排泄功能
C.人体内的血液属于图中肌肉组织的一部分
D.人脑中含有神经组织
【答案】C
【解析】细胞是人体或动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人体或动物体是由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人体或动物体的主要组织有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等,再由这几种不同
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器官,再由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
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形成系统,最后由系统构成完整的人体或动
物体。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人体由受精卵发育成个体过程涉及到的知识点,综合性强,需要识图
和灵活掌握。
【详解】A.细胞分裂的结果是使细胞数目增多,从图中可知①②③表示细胞分裂;细胞分化
的结果是形成组织,④过程表示细胞分化,分化形成的组织有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
C.鱼
D.狗
)
)。
B.鸡
织和结缔组织,故 A 正确。B.上皮组织中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多分布在体表和体内
管腔的内表面等处,通常具有保护、吸收、分泌、排泄的功能,故 B 正确。C.血液中有血细
胞和血浆等物质,具有营养、保护、运输等作用,属于结缔组织,故 C 错误。D.神经组织是
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的,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细胞数量
庞大,它们具有接受刺激、传导冲动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因
此,人脑中含有神经组织,故 D 正确。故选:C.
4.(嘉兴、舟山)我们身上的肚脐是妈妈分娩后脐带断离留下的疤痕。下列动物身上也有肚脐
的是(
A.蛙
【答案】D
【解析】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毛,牙齿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大
脑发达,体温恒定,胎生,哺乳。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哺乳动物的特征。
【详解】哺乳动物的生殖方式是胎生,胚胎在母体子宫里发育成胎儿,胎儿从母体生出来,
这种生殖方式为胎生,分娩后脐带断离留下的疤痕是肚脐,因此属于哺乳动物的身上也有肚
脐。蛙属于两栖动物、鸡属于鸟、鱼属于鱼类,狗属于哺乳动物,因此狗身上也有肚脐。故
选:D.
5.(浙江杭州萧山区期末)在学习《常见的动物》后,小明同学观察了三种动物:草履虫、青
蛙、猫。图中圆圈表示三种动物具有的特征,重合部分表示它们共同特征。以下说法正确的
是(
A.①可以代表三者都需要摄取食物
B.②可以表示二者的生殖方式相同
C.③可以表示二者都有恒定的体温
D.④可以表示二者都用肺进行呼吸
【答案】A
【解析】【分析】【详解】①是青蛙、草履虫和猫的共同点,②是草履虫和猫的共同点,③
是青蛙和猫的共同点,④是草履虫和青蛙的共同点。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因此三种动物
都需要从外界摄取食物。故 A 正确;B.草履虫是分裂生殖,属于无性生殖;而猫是胎生,属
于有性生殖。故 B 错误;C.青蛙是变温动物,猫是恒温动物,所以 C 错误;D.草履虫用表膜
呼吸,青蛙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故 D 错误。故答案为:A
6.图中呈现的葫芦藓、蕨、银杏和睡莲是我们常见的植物。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葫芦藓没有真正的根,所以长在潮湿的环境中
B.蕨用孢子繁殖,孢子长在孢子囊中
C.银杏用种子繁殖,所结的种子没有果皮包被
D.睡莲生长在水中,所以属于藻类植物
【答案】D
【解析】植物根据生殖细胞的不同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来繁殖后代,
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裸子植和被子植物。
【分析】熟练掌握各类群的主要特征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A、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没有真正的根,生殖离不开水,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
中,正确;B、蕨属于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用孢子繁殖,孢子长在孢子囊中,属于
孢子植物,正确。C、银杏用种子繁殖,所结的种子没有果皮包被,属于裸子植物,正确。D、
睡莲能开花结果,属于被子植物,错误。故选:D.
7.(浙江杭州上城区期末)2019 年杭州良渚申请世界非物质遗产成功。良渚文化早期,动植
物种类繁多,有松柏、杉树、菊、桑树、蕨类等植物资源,还有十分丰富的鸟类、鱼类和其
他野生动物资源。小徐为良渚中的其中 4 种生物 A、B、C、D 编了一个检索表。
1a 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A
1b 无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2
2a 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B
2b 幼体和成体的呼吸器官终身不变.......3
3a 体温恒定,外被羽毛.......C
3b 体温恒定,体表被毛.......D
(1)这些生物中有一种是野生松鼠,则它是
在结构层次上的差异是
(2)杉和桑在此检索表中能区别吗?
【答案】(1)D;有无系统;(2)不能;因为杉和桑的区别是种子是否有果皮包被,这个分类检
索表中没有区分
【解析】【分析】【详解】(1)野生松鼠无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检索到 2b 幼体和成
体的呼吸器官终身不变,可检索到 3b 体温恒定,体表被毛进而检索到 D.A 是植物,结构层
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野生松鼠是动物,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
统→动物体,野生松鼠与 A 在结构层次上的差异是有系统层次。(2)杉和桑在此检索表中不
能区别,因为杉和桑的区别是种子是否有果皮包被,这个分类检索表中没有区分。
8.(浙江湖州吴兴区期末)冷水泡苋菜水仍清澈,热水泡苋菜就能得到红色汤。如图所示是苋
菜汤变红程度与热水温度的关联。则控制色素进出的细胞结构和由图得到的它能耐受的最高
温度分别是(
(填“A”“B”“C”或“D”),它与 A 两者
,请予以说明
。
。
)
B.细胞膜,80℃
C.细胞壁,70℃
A.细胞膜,70℃
【答案】A
【解析】细胞膜起保护作用并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把其他物质挡
在细胞外面,同时,还能把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据此解答。
【分析】关键点: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
【详解】细胞膜起保护用并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而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它的流动性主要受温度影响,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细胞膜的流动性加强,
D.细胞壁,80℃
但温度超过一定范围,则导致膜的破坏,使其失去了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识图可以看出,
从 70℃开始就能得到红色汤,即可说明从 70℃苋菜的细胞膜已经被破坏。所以说控制色素
进出细胞的结构是细胞膜,它能耐受的最高温度 70℃.故选:A.
9.如果在目镜为 5X、物镜为 10X 时,显微镜视野里可观察到的细胞如图所示。那么,在物
镜放大倍数不变的情况下,把目镜改为 15X,视野里可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是(
)
A.13
B.9
C.5
D.1
【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略
10.(浙江丽水青田县期末)下列选项中,1、2、3 之间能构成如图所示的“包含”关系的是(
)
1
细胞
蜈蚣
A
B
C 娃娃鱼
2
器官
昆虫
鱼类
3
组织
节肢动物
脊椎动物
D
海带 藻类植物 无种子植物
【答案】D
【解析】如图可知 1 到 3 的逻辑关系是:1 属于 2, 2 属于 3,或者 1 到 3 是一种从小到大的
关系.据此答题。
【分析】做这题要求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并会识图、分析图形,总结其逻辑关系。
【详解】蜈蚣属于节肢动物中的多足纲,昆虫纲与多足纲是并列关系,不是包含关系;海带
属于藻类植物,藻类植物是无种子植物,是包含关系;娃娃鱼属于两栖类,两栖类和鱼类都
属于脊椎动物,不是包含关系;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
体或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不是包含关系。故选:D
11.(生命观念)(浙江杭州上城区期末)新华社 2019 年 11 月 20 日电:中外科学家在内蒙古的
沼泽森林遗址里,发现一种约 3 亿年前的缠绕植物化石,与现在绝大多数缠绕植物向右螺旋
生长不同,这种植物向左螺旋生长,堪称植物界罕见的“左撇子”。有意思的是,包括此次
新发现的化石在内,迄今人类只找到两种化石是“左撇子”。这种植物有根、茎、叶,但无
种子,据此判断此植物所属种类和对罕见的“左撇子”的猜测“远古植物的生长现象”是(
)
A.苔藓,左、右螺旋生长
B.苔藓,都是左螺旋生长
C.蕨类,左、右螺旋生长
D.蕨类,都是左螺旋生长
【答案】C
【解析】苔藓植物有茎和叶,有假根,茎中没有输导组织,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
且具有输导组织,用孢子繁殖。
【分析】从题干信息中找到关于这种植物的描述,并将其与植物的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解答。
【详解】这种植物有根、茎、叶,但无种子,由此以判断该种植物属于蕨类植物,与现在绝
大多数缠绕植物向右螺旋生长不同,这种植物向左螺旋生长,堪称植物界罕见的“左撇子”。
由此可知,这种植物是左、右螺旋生长,长期的自然选择中由于左螺旋生长不能适应外界条
件而逐渐淘汰,导致现在绝大多数植物向右螺旋生长,故选 C
12.(科学思维)一个边长为 0.1 毫米的正方形细胞,通过目镜是“10X ”、物镜是“10X”的
光学显微镜放大后,整个物像在视野内其物像的面积是(
A.1 毫米 2
C.100 毫米 2
【答案】C
D.1000 毫米 2
B.10 毫米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