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三章第一节测试卷及答案浙教版.doc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资料共10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三章第一节测试卷及答案浙教版 和白 千米。 。 。 ,赤道 的星球,上面有蓝色的 的不规则球体,它的赤道直径约 1.从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看,地球是一个 色的 【答案】近似圆形(球形);海洋;云 2.地球是一个两极 【答案】稍扁;略鼓;12756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地球大小数据的掌握,牢记即可。 【详解】略 3.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球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但是其形状是 【答案】正球体 【解析】现在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已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分析】本题考查地球的形状,属于基础题。 【详解】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地球仪是人 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成的,缩小到地球仪这么大时,赤道半径与 极半径的差别就看不出来了,因此地球仪的形状应做成正球体。故答案为:正球体。 4. 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共同组成了 。 和 三层。 【答案】地壳;岩石圈 【解析】【分析】【详解】略 5.地球内部可分为 、 【答案】地壳;地幔;地核 【解析】当地震波到达地壳和地幔的交界面(莫霍界面)时,横波和纵波(地震波的两种传 播了方式)的传播速度明显减慢,于是规定这是地壳和地幔的交界面,当地震波继续深入, 在一个地方又发生了变化,这时,横波消失了,纵波变得更加慢,这个界面称为古登堡界面, 即地幔与地核的交界面!这就是地壳、地幔、地核的划分依据。 【分析】本题考查地球内部的组成,记即可。 【详解】地表到地心依次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故答案为:地壳;地幔;地核; 千米厚。 ,它大约有 千米厚。地球上最薄 (地球结构),平均只有 6.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鸡蛋,那么地幔相当于 的 是 【答案】蛋白;2900;地壳;17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详解】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鸡蛋,那么地幔相当于蛋白,它大约有 2900 千米厚。地球上 最薄的是地壳,平均只有 17 千米厚。故答案为:蛋白;2900 ;地壳;17 7.如图所示 A、B、C、D 四点,其中与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符合的 地点是( )
B.B C.C D.D B.①②③ C.①④ D.①②④ A.A 【答案】B 【解析】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做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 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分析】本题考查经纬网的判读及赤道的特点,属于基础题,理解解答即可。 【详解】根据在经纬网上,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 N 表示,若 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 S 表示。读图分析可知,图中每条纬线间 隔 90°÷3=30°,因此 A 点的纬度是 30°N,B 点的纬度是 0°,C 点的纬度是 60°N,D 点的纬 度是 90°S.赤道的周长是四万公里,也就是八万里。身处赤道上时,地球自转一圈正好是 它的周长,所以就是“坐地日行八万里”了。根据题意。故选:B。 8.下列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现象有( ) ①海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②爬山时,爬得越高,看到的地平面越远 ③晴天时, 天空看上去是湛蓝的 ④一直西行的船只回到了原地 A.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判断地球形状的依据。 【详解】远处驶来的帆船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爬山时,爬得越高,看到的地平面 越远;西行的船只回到原地;这些都能证明是地球是个球体。我们所看到的蓝天是因为空气 分子和其他微粒对入射的太阳光进行选择性散射的结果,与地球形状无关,故 D①②④正确, ABC 错误。 9.咸蛋超人住在地球陆上某处,有一天他想要拜访住在地球另一端平原地带的面包超人,并 决定“遁地”前去。于是他从家中钻入地底,始终保持直线前进并穿越地心来到面包超人的 家。咸蛋超人“遁地”穿行的距离约为( ) A.6 378km 【答案】D 【解析】经过测量,地球的极半径为 6357 千米,赤道半径为 6378 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 6371 千米,地球表面积为 5.1 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 4 万千米。 【分析】本题考查地球的大小,理解记忆即可。 【详解】咸蛋超人“遁地”穿行的距离约为地球平均半径的 2 倍,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6371 千米,咸蛋超人“遁地”穿行的距离约为 12742 千米.故选:D。 10.“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的移动”实验如图所示,这个实验证实了( ) C.40 000km D.12 742km B.6 371km A.桅杆长度的变化 C.船只离观察者距离的远近变化 【答案】B 【解析】【分析】【详解】略 11.从太空中拍摄的地球照片上看地球是正圆,这是因为( ) A.地球本身就是一个正球体 B.地球是一个球体 D.船只的大小变化
B.地球的外面有大气层 C.人们的测量数据有误差 D.地球的赤道半径和两极方向的半径差异很小 【答案】D 【解析】通过精确测量发现,地球并不是皮球似的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 的球体。不过地球半径的长度与赤道半径相差很小(只有 21 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 仪那样的大小的时候,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所以,通常人们仍把地球看作正球体。 【分析】【详解】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不过地球半径的长度与赤道半 径相差很小,人们仍把地球看作正球体,故 D 正确,ABC 错误。故选:D。 12.东汉张衡发明了“浑天仪”,他认为天与地的关系就如同鸡蛋中的蛋白与蛋黄的关系一样, 地被天包在当中,大地是一个圆球,宇宙以地球为中心。下列对于张衡的这一理论的认识, 你认为最确切的是( ) A.张衡的这一理论是完全错误的 B.张衡的这一理论虽然很不科学,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却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大飞跃 C.张衡的这一理论并不科学,应该遭到批判 D.张衡的这一理论基本符合现代科学的观点 【答案】B 【解析】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代人对宇宙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我们应该区分张衡的 理论与地心说的区别。 【分析】【详解】A.张衡的理论是世界最早以地球为中心的先进宇宙结构理论,故 A 错;B. 张衡的理论推动了世界宇宙观的向前发展,B 正确;C.张衡的理论在当时没有受到批判,故 C 错;D.张衡的这一理论与现代科学观点有很大的不同,故 D 错;故选 B 故答案为:B。 13.下列现象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是( ) A.月食时,地球的影子是圆形的 B.从飞机上看地面,地面是弧形的,说明地球是球体 C.早上太阳由东方升起,晚上太阳于西方落下,说明地球是球体 D.看到远航归来的船只最先出现桅杆,渐渐地才能看见整个船只 【答案】C 【解析】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从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 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后来证实了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分析】在学习中要注意积累。同时还要注意各自然现象的本质。 【详解】地球是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选项 ABD 能证明“地球是球体”,“早上太阳 由东方升起,晚上太阳于西方落下”是地球自转造成的。故选:C。 14.人类认识地球形状,正确的先后顺序是( ) ①天圆地方 ③地球卫星照片 ②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线 ④太阳和月亮
A.①→④→②→③ C.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D.④→①→②→③ 【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详解】地球是一个球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古代人活动范围 有限,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 且把天空看作是倒扣着的一口巨大的锅,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即“天圆 地方”,对应①;后来,人们通过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是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 的概念,对应④;1519∽1522 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 地球一周的航行,首次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对应②;20 世纪,人类进入太空,从太空 中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对应③;经过精 确测量,现在人们认识到地球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赤道部位略鼓的不规 则球体,据此分析该顺序为①→④→②→③,故 A 选项正确,BCD 选项错误。 15.在海边观察远处驶来的轮船,会出现如图所示的现象,其反映的地理事实是( ) A.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C.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B.地球是个球体 D.地球绕太阳公转 【答案】B 【解析】地球是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分析】考查了地球形状的证据,结合实际生活的实例理解 【详解】观察图示可知,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处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证 明地球是个球体.故选:B 16.从航天飞机上拍摄的照片看,地球的形状很圆,主要是由于( ) A.航天飞机离地球很近 B.地球是一个标准的圆球 C.地球赤道半径仅比极半径长 0.33% D.照片拍摄精度不够高 【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略 17.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球,下面的月食图片哪一个不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
【答案】C 【解析】地球是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分析】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思考,筛选出正确选项。 【详解】能证明地球形状是球体的例子很多,如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麦哲伦环球航行、人 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月食现象等;根据月食现象可推测的地理事实是地球是个球体,边 缘应为弧形。故选:C。 18.下列诗句能够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是( )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C.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D.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答案】A 【解析】现在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已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能证明地球形状是球体的例子很多,如离岸的船总是船 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麦哲伦环球航行、月食、人造卫星拍摄的地 球照片。 【分析】本题考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依据,确定选项中的地理现象和什么因素有关,在理解 的基础上解答即可。 【详解】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即登高望远,该现象能够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符合题 意。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与当地地形有关,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故不 符合题意。C、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与当地的气候有关,不能证明地球是个 球体,故不符合题意。D、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这种现象与天体运行有关,不能证明 地球是个球体,故不符合题意。故选:A。 19.地球内部结构中最薄的部分是( ) A.地壳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地球的内部圈层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 变化,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分析】解答本题需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并具备一定信息储备能力,才能解决问题。 D.都一样厚 B.地幔 C.地核 【详解】地球从外到里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平均厚度 约 17 千米;地幔平均厚度约 2900 千米,大多数地震是由地幔活动造成的;地核半径平约 3470 千米,温度约 3000℃到 5000℃.故地球内部结构中最薄的部分是地壳。故选:A。 20.地球内部结构与鸡蛋比较,鸡蛋的蛋白相当于地球内部结构的( ) A.地壳 【答案】B 【解析】根据地震波(横波通过介质固态;纵波通过介质固态,液态和气态,且纵波比横波 在固态介质中传播速度快)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形成了不连续的两个界面,莫霍界 面和古登堡界面把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假如我们把地球内 部结构与鸡蛋类比的话,那么鸡蛋的蛋壳相当于地壳,蛋白相当于地幔,蛋黄相当于地核。 C.软流层 D.地核 B.地幔 【分析】【详解】A.假如我们把地球内部结构与鸡蛋类比的话,鸡蛋的蛋壳相当于地壳。故 A 错误 B.假如我们把地球内部结构与鸡蛋类比的话,蛋白相当于地幔。故 B 正确 C. 软流层 属于地幔。故 C 错误 D.假如我们把地球内部结构与鸡蛋类比的话,蛋黄相当于地核。故 D
B.地壳 D.软流层 C.下地幔 错误故选:B。 21.菲律宾马荣火山是一座活火山,马荣火山喷发出大量炽热的岩浆,这些物质可能来源于 ( ) A.岩石圈 【答案】D 【解析】主要考查了岩浆的发源地,在上地幔的顶部存在一个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岩 浆的重要发源地。 【分析】本题难度较小,属于知识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岩浆的发源地。 【详解】2009 年 12 月底,菲律宾马荣火山开始喷发.此次火山喷发出大量炽热的岩浆,这 些物质可能来源于软流层,位于上地幔。故选:D。 22.下列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正确的是( ) A.天圆地方→卫星照片确证→据天体的形状推测球体→环球航行证实球体 B.天圆地方→据天体的形状推测球体→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卫星照片确证 C.据天体的形状推测球体→天圆地方→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卫星照片确证 D.据天体的形状推测球体→天圆地方→卫星照片确证→环球航行证实球体 【答案】B 【解析】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精密测 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分析】本题考查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理解记忆即可。 【详解】由于受观测条件和科学技术的限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从天圆 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后来证实了地球是一个两 极部位稍扁的不规则球体。根据题意。故选:B。 23.图中的大圆、中圆和小圆依次所代表的地理概念是( ) B.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 D.地球内部圈层、岩石圈、软流层 A.岩石圈、地幔、地壳 C.岩石圈、地幔、地核 【答案】D 【解析】图中大圆、中圆、小圆依次存在包含关系。 【分析】本题综合考察常见的地理概念之间的关系,属于基础题。 【详解】地球内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地幔包括上地幔和下地幔,软流层位于上地幔 上部。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因此,图中大圆代表地球内部圈层,中圆代表岩石圈, 小圆代表地壳。故选:D。 2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面。由此,可以证明地球的形状可能是 体。 (填字母)。 (填“桅杆”或“船身”),再看到 (填 ,这些现象说明地球表面并不是平面, (1)看远处驶来的帆船,总是先看到 “桅杆”或“船身”);飞机升得越高,看得越 而是 (2)古人为什么想不到地球是球形的呢? (3)为什么“站得高看得远”能证明地球是圆的?(可借助图形等方式进行说明) (4)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 A.地球的形状随着人类的认识而改变 B.古人对地球的认识符合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是完全正确的 C.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没有阶段的,完全靠人们的突发奇想 D.一定的科学技术是认识地球形状的基础 【答案】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的过程和科技条件关系的理解认识。 【详解】(1)读图可知,站在海边看远处驶来的帆船,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飞机 升的越高,看得越远,这些现象说明地球表面并不是平面,而是球面。由此,可以证明地球 的形状可能是球体。(2)在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征服和认识自然的能力受限,因此古人 只能凭借直觉来认识世界。又因为地球本身非常庞大,古人的活动范围狭小,根本无法感觉 到地球表面不是平的,是圆的球面形态。人类认识问题多是根据经验和遇到的问题去思索, 所以古人不可能想到地球是圆的。(3)如下图所示,若地球是球面,则站得越高,视野范围 更大,看得就越远;若地球是平面时,范围是一定的,站的高或低对视野范围没有影响。 (4)A.地球的形状是事实,与人的认识水平无关,故 A 错误;B. 古人对地球的认识水平符 合当时科学发展水平,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也是受其影响,但是错误的,故 B 错误;C. 人类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有阶段性的,不是只靠想象认识地球,而是受当时科技水平有关,故 C 错误;D. 一定的科学技术是认识地球形状的基础,但在古代,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人们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故 D 正确;故答案为:(1)桅杆;船身;远;球(曲);球;(2) 在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征服和认识自然的能力受限,因此古人只能凭借直觉来认识世界。 又因为地球本身非常庞大,古人的活动范围狭小,根本无法感觉到地球表面不是平的,是圆 的球面形态。人类认识问题多是根据经验和遇到的问题去思索,所以古人不可能想到地球是 圆的。 (3)如下图所示,若地球是球面,则站得越高,视野范围更大,看得就越远;若地球是平 面时,范围是一定的,站的高或低对视野范围没有影响。
(4) D。 25.读地球内部结构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 。 A: ;B1 和 B2: (填字母)是软流层,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D: (用字母表示)。 (2) (3)岩石圈是指 【答案】(1)地壳;上地幔;下地幔;(2)C;(3)A 和 B1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地球内部圈层的了解。 【详解】(1)地表下 33 千米处为莫霍界面,它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依据图中数据和字 母所在地球内部圈层位置可知 A 为地壳;B1 和 B2 为上地幔;D 为下地幔。(2)软流层在上 地幔的顶部,就是图示的 C,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3)岩石圈是指上地幔顶部软 流层以上的部分即图中的 A 和 B1。故答案为:(1)地壳;上地幔;下地幔;(2)C;(3)A 和 B1 2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周 km;字母 c 是指 (1)图中字母 a 为赤道半径,字母 b 为极半径,a 比 b 长 长。 (2)地球的赤道半径为 6378km,因此,可以推算出赤道的周长约为 小数);一架时速为 1000km 的战斗机,绕赤道飞行一周,需要 (3)此图告诉我们,地球不是一个正球体。经现代科技测量可以知道,地球是一个 不规则球体。 【答案】(1)21;赤道;(2)4.0;40;(3)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解析】【分析】【详解】略 27.(地理实践力)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519 年 9 月,航海家麦哲伦率领一支 200 多人的探险船队,分乘 5 艘帆船从西班牙 出发,向西南穿越大西洋,绕过南美大陆南端的海峡,进入太平洋。一路上船员们历经千辛 万苦,还有不少人病死在途中。 万千米(保留一位 个小时。 的 1521 年 3 月,船队到达菲律宾群岛,麦哲伦因介入岛上部族纠纷,被当地居民杀死。 最后,船队只剩下 1 艘帆船和 10 多名船员。他们向西穿过印度洋,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