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2023年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高一物理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资料共6页,全文预览结束
2022-2023 年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高一物理上学期期中 试卷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 4 分,共 24 分) 1.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以下说法中符合物理学发展史的是( ) A.是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的研究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B.是牛顿在亚里士多德的研究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C.是牛顿在胡克的研究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D.是牛顿在爱因斯坦的研究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2.2021 年 6 月 17 日 9 时 22 分,“长征二号” F 遥十二运载火箭成功将“神舟十二号” 载人飞船中的 3 名航天员送入预定轨道,并顺利实现与“天和”核心舱的对接。以下说 法正确的是( ) A.图甲:神舟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对接过程,均可视为质点 B.图乙:载人飞船加速上升过程,3 名航天员均处于失重状态 C.图丙:3 名航天员环绕地球做圆周运动过程,均处于平衡状态 D.图丁:以地球为参考系,飞船与核心舱的组合体绕地球一周,平均速度为零 3.关于重力、弹力、摩擦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质量均匀分布的圆形薄板,重心在圆心处,若将其中央挖去一个小圆,重心就不 存在了 B.放在桌面上的书对桌面产生了压力,其原因是书发生了形变 C.接触面间的摩擦力方向总是与这个接触面间的弹力方向平行 D.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4.甲、乙两物体从同一位置出发沿同一直线运动, 0 ~ 5s 内甲、乙运动的 v t 图像如 图所示,下列法正确的是( ) A.甲物体的初速度大于乙物体的初速度 B.5s 末甲、乙两物体相距最远 C. 0 ~ 5s 内,甲物体先做匀速直线运动,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D.5s 末甲、乙两物体相遇 5.甲、乙两车在同一条直道上行驶,它们运动的位移 s随时间 t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已知乙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其图线与 t轴相切于 4s 处,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B.乙车的初位置在 0 s  64m 处 C.乙车的加速度大小为 4m/s 2 D.2s 末两车相遇,此时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 6.如图所示,某磁吸式手机支架利用手机壳里的铁片和磁性支架相互吸引,可实现任 意角度的调整。下列关于手机(包括手机壳)与该支架间的相互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静止在支架上的手机受三个力 B.手机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可以沿支架向下 C.无法将该支架调整到竖直方向且保持手机不滑落 D.磁性支架对手机的弹力可能大于手机重力 二、多选题(每题 5 分,共 25 分) 7.某同学将一小球从某一高度以 5m/s 的速度竖直向上抛出,在落地前 1 内通过的位移 大小为 2m,不计空气阻力, g  10m / s 2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小球上升的最大位移是 1.25m B.小球落地速度为 10m/s C.小球从抛出到落地的总时间是 1.5s D.小球抛出点离地高度是 1.2m 8.如图所示,在粗糙的斜面上,一木块受平行于斜面向上从零开始逐渐增大的力 F的 作用,木块始终处于静止状态。关于木块所受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下列说法正确的 ( ) A.摩擦力的方向始终沿斜面向上 B.摩擦力的方向可能先沿斜面向上、后沿斜面向下 C.摩擦力逐渐变大 D.摩擦力可能先变小后变大 9.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物体从同一
地点沿同一方向的直线运动的 v-t图像和 x-t图像,其中 0  t1为曲线,t1 t2为直线, (速度与位移都取向右为正),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t=0 时甲、乙两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B.物体甲先做加速度增大的减速运动,t=t1时开始做匀减速运动,t=t2时刻后做匀速 运动 C.物体乙先做减速运动,t=t1时开始做反方向的匀加速运动,t=t2时刻后做匀速运动 D.t=t1时物体甲开始反向运动,而物体乙的运动方向不变 10.如图所示,一根不可伸长的轻绳,一端固定在天花板上,另一端与一轻质定滑轮相 连。A、B 两物体通过另一轻绳绕过定滑轮相连,B、C 用劲度系数为 k的轻弹簧连接,A、 B、C 三个物体的质量分别为 m、2m、3m。开始时,A、B 两物体在同一水平高度处,整 个装置静止不动。现用竖直向下的力缓慢拉动 A 物体,在拉动过程中,不计一切摩擦, 滑轮大小忽略不计。且弹簧、与 A、B 相连的绳子、悬挂定滑轮的轻绳都始终竖直,直 到 C 物体刚要离开地面(A 尚未落地,B 没有与滑轮相碰),重力加速度为 g,则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 A.C 刚要离开地面时,A 物体下降的高度为 4mg k B.C 刚要离开地面时,A、B 两物体的高度差为 4mg k C.C 刚要离开地面时,缓慢向下拉动 A 物体的力为 4mg D.C 刚要离开地面时,悬挂定滑轮的轻绳受到的拉力为 5mg 11.如图,在水平桌面上叠放着两个物块 M和 m,轻绳绕过光滑的定滑轮 O ,一端与 m 相连,另一端悬挂重物 A。用外力 F缓慢拉结点 O,F方向与OO 夹角为 120  且保持 不变,使OO 从竖直拉至水平,两物块始终保持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绳子OO 的拉力先减小后增大 B.m对 M的摩擦力一直减小 C.桌面对 M的摩擦力先增大后减小 D.地面对桌子的摩擦力先增大后减小 三、实验题(每空 2 分,共 14 分) 12.小开同学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用打点计时器记录了被 小车拖动的纸带的运动情况,在纸带上确定出 O、A、B、C、D、E、F共 7 个计数点,相 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测出计数点间的距离分别为 1 1.51cm s  s  , 2 1.98cm , s  3 2.45cm s  , 4 2.93cm s  , 5 3.40cm s  , 6 3.88cm 。已知打点计时器的频率为
f  50Hz ,每两个相邻的计数点之间还有 1 个计时点未画出。 (1)以下关于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 A.在进行实验时,应先释放纸带,再打开电源 B.打点计时器应接在交流电源上 C.使小车运动的速度尽量小些 D.舍去纸带上密集的点,利用点迹清晰、点间间隔适当的一部分进行测量、计算 E.释放小车时,应将其靠近打点计时器,以便打出更多的点进行研究 (2)打 D点时小车的速度 Dv  ______ m/s ;小车的加速度 a ______ 2m/s 。(计算结果 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3.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弹簧测力计 A 挂于 固定点 P,下端用细线挂一质量为 M的重物,弹簧测力计 B 的一端用细线系于 O点,手 持另一端向左拉,使结点 O静止在某位置。 (1)为了完成实验,需要记录下来的是结点 O的位置以及弹 簧测力计中力的大小和方向,如果作图得到的合力方向近似在 ___________方向上,且大小近似等于___________,则平行四 边形定则得以验证。 (2)下列不必要的实验要求是___________ A.木板平面要保持竖直 B.两个弹簧测力计必须完全相同 C.拉线方向应与木板平面平行 D.改变拉力,进行多次实验,每次都要使 O点静止在同一位置 (3)某次实验中,该同学使弹簧测力计 B 处于水平方向,发现弹簧测力计 A 的指针稍 稍超出量程,为了能够完成实验,他应该___________。 A.换用质量更轻的重物 B.保持弹簧测力计 B 的拉力方向不变,减小其拉力 C.保持弹簧测力计 B 的拉力不变,将其顺时针旋转一个小角度 D.保持弹簧测力计 B 的拉力不变,将其逆时针旋转一个小角度 四、解答题
14.(10 分)如图所示,跳伞运动员做低空跳伞表演,他离开飞机后 先做自由落体运动,当距离地面 75m 时打开降落伞,伞张开后运动 员就以 4m/s2 的加速度做匀减速运动,到达地面时速度为 5m/s,实现 安全着陆。重力加速度 g取 10m/s2。求: (1)运动员打开降落伞时的速度大小; (2)运动员离开飞机时距离地面的高度。 15.(12 分)物体的质量为 2 kg,两根轻绳 AB和 AC的一端连接于竖直墙上(B、C在同 一竖直线上),另一端系于物体上,在物体上另施加一个方向与水平线成θ=60°角的 拉力 F,若要使两绳都能伸直,如图所示,伸直时 AC与墙面垂直,绳 AB与绳 AC间夹 角也为θ=60°,求拉力 F的大小范围(g取 10 m/s2)。 16.(15 分)ETC 是高速公路上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的简称,甲车减速至 5m/s 通过 ETC 通道,ETC 自动抬杆放行,过收费站中心线后开始加速。将甲车加速的初时刻作为计时 起点,此时乙车从人工通道过收费站,正在收费站中心线处停车缴费,10s 后开始加速。 甲乙两辆车在平直公路上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它们的 v t 图像如图所示。(两通道 中心线在同一条直线上)求:从计时开始。 (1)甲乙两车加速阶段的最大加速度大小 1a 、 2a 分别为多少; (2)乙车追上甲车前,在何时两车距离最大且距离的最大值 x 为多少; (3)甲车何时被乙车追上,此时甲车前进的距离。
1.A 2.D 3.B 4.B 5.C 6.D 7.AD 8.BD 9.AD 10.AC 11.CD 12. 13. 参考答案: BDE 0.79 3.0 竖直向上的 Mg BD AC 14.(1)25m/s;(2)106.25m 15. 20 3 3 N F  40 3 3 N 16.(1)0.5m/s2,2m/s2;(2)100m;(3)250m
分享到:
收藏